相关试卷

  • 1、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赠从弟(其二)》刘林
    (1)、刘桢的《赠从弟(其二)》中以山风的猛烈反衬松枝的刚劲的诗句(描写风狂的反复句)是“”。
    (2)、《赠从弟(其二)》中集中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的诗句是“”。
    (3)、《赠从弟(其二)》中一问一答揭示松柏耐寒不凋、坚贞不变的本性的诗句是“”。
  • 2、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龟虽寿》曹操
    (1)、曹操在《龟虽寿》中用比喻的手法,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慨叹生命苦短的诗句(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
    (2)、《龟虽寿》一诗中,表现诗人虽近暮年,仍然老当益壮,雄心不减的诗句是“”。
    (3)、曹操在《龟虽寿》认为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其自然,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就能延年益寿,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的诗句是“”。
  • 3、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1)、《庭中有奇树》中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的诗句是“”。
    (2)、《庭中有奇树》中抒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的愁苦的诗句是“”。
    (3)、《庭中有奇树》中表达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点明全诗主题的句子是“”。
  • 4、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钱塘湖春行》中,作者借春鸟的特性,描绘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的句子是“。”
    (2)、《钱塘湖春行》直接抒发对西湖美景喜爱之情的句子是“”。
  • 5、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渡荆门送别》李白
    (1)、《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李白借写家乡流水对自己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2)、《渡荆门送别》中“”两句用流动的视觉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3)、《渡荆门送别》中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是“”。
  • 6、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使至塞上》王维
    (1)、《使至塞上》中“”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言事,又写景,传达出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2)、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的句子是“”。
    (3)、《使至塞上》中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
  • 7、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黄鹤楼》崔颢
    (1)、崔颢登临黄鹤楼,追寻黄鹤踪影,杳然无得,极目远眺,长江对岸“”的绚丽之景映入眼帘。
    (2)、鲁迅告别挚友,赴异域途中见到“日暮里”驿站名时,兴起了去国怀乡的览物之情,这与崔颢《黄鹤楼》中“”的感触与深情是一致的。
    (3)、崔颢在《黄鹤楼》中以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抒发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的两句是“”。
    (4)、《黄鹤楼》写诗人登高所望,人去楼空景象的句子是“”。
  • 8、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野望》王绩
    (1)、《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句子是“”。
    (2)、《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3)、王绩《野望》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暮归的句子是“”。
    (4)、《野望》中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是“”。
  • 9、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
    (2)、《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是“”。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的句子是“”。
  • 10、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1)、《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2)、《答谢中书书》中,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景象的句子是”。
    (3)、《答谢中书书》中,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4)、《答谢中书书》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议论句是“”。
  • 11、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与朱元思书》吴均
    (1)、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通过写蝉和猿的叫声来衬托山林宁静的句子是“”。
    (2)、《与朱元思书》中侧面烘托江水清澈透明的静态美的句子是“”。
    (3)、《与朱元思书》中,与《三峡》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4)、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江水碧绿清澈,我们同吴均共赏富春江“”(《与朱元思书》)的画卷。
    (5)、《与朱元思书》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句子是“”。
    (6)、《与朱元思书》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 12、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三峡》郦道元
    (1)、《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之山的高峻险要的句子是“”。
    (2)、《三峡》中描写三峡夏季江水暴涨、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两句诗使我们联想到《三峡》中的“”。
    (4)、《三峡》中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5)、《三峡》中为了渲染深秋三峡的凄冷萧瑟、猿鸣幽凄、山谷空旷,引用的渔者的歌词是“”。
  • 13、某古诗文学习社团定期组织线上交流活动,近期适逢社团成立一周年,管理员欲开展以“羁旅思乡”为主题的有奖竞答活动,下面是社团管理员公布的两道选题,请你作答。
    (1)、选题一:陕西商洛的牧护关镇秦岭山巅有一座韩愈祠,曾有清代商州县令为韩愈祠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雪拥蓝关一片冰心寒日月”,下联是“云横秦岭千秋浩气塞乾坤”。你知道这副对联化用了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哪两句诗吗?
    (2)、选题二:宋代词人袁去华有两句词:“偷弹清泪寄烟波”“断肠落日千山暮”,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崔颢的《黄鹤楼》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两句表现游子悲苦心情的句子,请写出诗词中各自对应的句子。
  • 14、根据古诗文鉴赏方法鉴赏古诗文情感。

    方法

    诗文辑录

    鉴赏情感

    归类型

    欲为圣明除弊事,①!(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答案》)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贬谪类的诗文常常蕴含着作者强烈的人世情怀。

    读意象

    人有悲欢离合,③。[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

    露从今夜白,④。(杜甫《月夜忆合弟》)

    析技法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李白《行路难(其一)》]

    运用典故能生动而含蓄地表明心志。

  • 15、小嘉想写一篇文章探究古诗词中作者流露的情感,以下是他拟写的分论点,请你根据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分论点

    论据

    作者及出处

    ①____

    A.②____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B.但愿人长久,③____。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胸怀天下

    C.④____? ⑤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D.兴,百姓苦;⑥____.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积极进取

    E.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⑦____。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F.汉文有道恩犹薄,⑧____?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1)、在表格①处拟写恰当的分论点。
    (2)、在②~⑧处填写对应句子。
    (3)、诗句C~F中有一个论据与分论点不对应,请找出,并为该分论点补写恰当的句子。
  • 16、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改变处境,但能改变自己的心境。陶渊明用“①?②”[《饮酒(其五)》]说明人只要始终保持一份宁静的心态,就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刘禹锡用“③ , ④”(《陋室铭》)说明只要自己品德高尚,便不觉得居室简陋;宋濂用“⑤ , ⑥”(《送东阳马生序》)表明自己一心追求学问就很快乐,因而并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 17、风雅是一种生活情调,也是一种精神追求。在陶渊明的“① , ②”[《饮酒(其五)》]中,一捧花,一座山,这种闲适惬意是风雅;在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一杯酒,一轮月,这种潇洒浪漫是风雅;在刘禹锡的“③ , ④”(《陋室铭》)中,一架琴,一卷经,这种恬静淡泊是风雅;在白居易 的“⑤ , ⑥”(《钱塘潮春行》)中,一片湖,一沙堤,这种心旷神怡也是风雅;在柳宗元的“回看天际中下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中,舟行云逐,悠逸恬淡,这种惬意亦是风雅。
  • 18、无论是杀敌报国,还是背井离乡,战争带给人们的愁绪从未削减。李益在夜里登上受降城远望,但见“① , 受降城外月如霜”,这片宁静下隐藏的是诗人置身边塞的孤独;岑参站在辕门外,看到“纷纷暮雪下辕门,②”的奇丽之景,心中也会为那些威武不屈的将士们摇旗呐喊;王维轻车简从,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觉得自己就像是“③ , ④”,那种漂泊不定的辛酸让人动容;战火愈演愈烈,家人的安危使杜甫魂牵梦绕,要知道“⑤ , ⑥”(《春望》),这弥足珍贵的家书没有送来,他又怎能安心?
  • 19、古诗词中关于战争的描写,虚实相生,精彩纷呈。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中“① , ②”两句采用互文的手法,概述了战斗的激烈悲壮,战争的旷日持久;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③ , ④”两句,描写了战马飞奔、弓弦雷鸣的战争场面。
  • 20、边塞诗不乏对战争及将士生活的描写。岑参的“① , 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着力刻画了边塞苦寒,将士生活的艰苦;李贺的“③ , ④”(《雁门太守行》)写出了将士们壮怀豪情以及苦战的场面:辛弃疾则用“⑤ , 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现战斗的激烈场景;《木兰诗》中“⑦ , ⑧”两句,运用环境描写,侧面渲染出军旅生活的艰苦。
上一页 244 245 246 247 24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