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中华广袤肥沃的土地、绵长深厚的历史,涵养了深沉的家国情怀:背井离乡,戍守边关,范仲淹以(1)“ , ”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2)文人失意,以词抒怀,辛弃疾以“ , ”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苏轼也借用典故,抒发自己渴望得到重用、为国立功:(3)“ , ?”
-
2、请你参加以“走进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活动一:晓时令】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后的下一个节气是①。《二十四节气歌》中,“夏满芒夏暑相连”中的“芒”指的是②(节气名)。(2)、【活动二:论节气】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还有知节气、用节气的必要吗? 请结合以下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的先民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材料二:
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五个人行至浦边一条阔板桥,一座牌楼上,上有牌额,写着“飞云浦”三字。A见了,假意问道:“这里地名唤做甚么去处?”两个公人应道:“你又不眼瞎,须见桥边牌额上写道‘飞云浦’!”A站住道:“我要净手则个。”那两个提朴刀的走近一步,却被A叫声“下去!”一飞脚早踢中,翻筋斗踢下水去了。这一个急待转身,A右脚早起,扑通地也踢下水里去。那两个公人慌了,往桥下便走。A喝一声“那里去!”把枷只一扭,折作两半个,赶将下桥来。那两个先自惊倒了一个。A奔上前去,望那一个走的后心上只一拳打翻,就水边捞起朴刀来,赶上去,搠上几朴刀,死在地下;却转身回来,把那个惊倒的也搠几刀。
【乙】
(C)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馀道:“你看这不疯了么? 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样号啕痛哭?”(C)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馀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D)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 好! 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1)、【甲】段文字是《水浒传》中的精彩情节,文字中的A是(人名),他大闹飞云浦的原因是。(2)、《水浒传》中有许多这样的“打杀”的情节,请你说说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些“打杀”情节。(3)、【乙】选段出自讽刺作品《儒林外史》,选段中的“C”“D”分别是谁,鲁迅先生曾评论本书“婉而多讽”,请结合选段谈谈你对鲁迅评论的认识。 -
4、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区乒乓球比赛中,我们都相信比赛到了最激烈的时刻,小语同学也能鸠占鹊巢拿到冠军! B、村子里那棵挺拔的大榕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 , 多年来一直见证着这个村庄的成长和发展。 C、这篇文章王老师只增加了一个句子,意境就完全不同了,真有画龙点睛之妙。 D、天昏地暗,血雨腥风 , 山路上的人,撑着伞低着头,默默向山上走。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有涯,徜徉经典,与经典对话,便能获取经典的力量。书中没有凡音的聒噪,没有尘世的诓骗,黑白笔墨之间,行吟唱和,恍若与古人促膝,聆听圣贤箴言,妙趣横生,受益(非 匪)浅。毛泽东笔下,祖国壮丽美好的河山让历代英雄折腰;舒婷笔下,迷惘深思的一代深情眷恋着祖国;陈毅诗中,革命先驱以身报国,视死如归;顾颉刚先生说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不能(默 墨)守前人的旧说。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彰显着中国优秀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不妨从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开始! 我们切忌不要轻薄浮躁,整天无所事事,只知道贪图享受。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A]仰望星空,你吟出[B]举杯邀明月,低头思故乡[B],流淌一份乡情[C]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D]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guō 非 wǎng 墨 B、guā 非 máng 默 C、guō 匪 wǎng 墨 D、guā 匪 máng 默(2)、上面的第二段中依序填入方括号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A]冒号 [B]书名号 [C]逗号 [D]句号 B、[A]问号 [B]双引号 [C]分号 [D]句号 C、[A]句号 [B]双引号 [C]分号 [D]句号 D、[A]问号 [B]双引号 [C]分号 [D]逗号(3)、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修改。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大圣听得,心惊道:“好狠,好狠!门扇是我牙齿,窗棂是我眼睛。若打了牙,捣了眼,却怎么是好?”
“小圣”为什么要来降“大圣”?请根据原著,概括片段故事的起因。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家的猫
莫言
①我家那只猫生第二窝猫的时候,已是初夏,家家户户都赊了毛茸茸的小鸡雏。
②放在院子里,唧唧地叫着,跑着,确实有几分可爱的样子。
③我家自然也赊了鸡雏。我经常发现猫蹲在黑暗的角落里,目光炯炯地窥视着鸡雏。
④几天之后,邻居一个孙姓的老太太,骂上门来了,自然是骂猫,说有一只小鸡被我家那只猫给吃了。后来又接二连三地有人骂上门来,我们本是积善之家,竟因一只猫担了恶名,并不仅仅赔偿人家几只鸡罢了。
⑤祖母把猫装进一条麻袋里,死死地捆扎住了麻袋口,然后,由二哥背到街上,扔到一辆去潍坊的拖拉机后斗里。
⑥祖母对拖拉机手说了半天好话,央求人家第一不要厌烦猫叫把它中途扔下;第二到了潍坊后要把麻袋左转三圈右抡三圈,把猫抡得头晕了再放它出袋,免得它记住方向跑回来。
⑦猫被扔进拖拉机后斗里,拖拉机后斗颠颠簸簸,把猫给拖到潍坊去了。潍坊离我们村子有多远?三百零二十里。
⑧失去母亲的四只小猫彻夜叫唤,激起我的彻夜凄凉。天亮后,祖母连连叹息,说:“可怜可怜真可怜,人猫同理,这四个孤苦伶仃的小东西。”
⑨祖母腾出一个筐子,絮上一些细草,做成了一个猫窝。又吩咐我从厢房里把四只小猫抱到家里来。
⑩梅雨时节到了,半月雨水淋漓,连绵不断。我无法出家门,百无聊赖,便逗着四只小猫玩,并用土豆糊糊喂它们。我看着生满绿苔的房檐下明亮的雨帘,雨大一阵小一阵,但始终不停,屋子里也一阵晦暗一阵明亮。
⑪当晦暗时,四只小猫的八只眼睛绿绿地闪着光,好像磷火一样。树叶沙沙响着,是风在吹,我想象着那只老猫的情景,它在那遥远的潍坊,生活得怎么样?
⑫农村的阴雨天,无事可干,劳累日久的大人们便白天连着黑夜睡觉,雨声就是催眠曲。我逗着猫玩一阵,看一阵雨,胡思乱想一阵,瞌睡上来,伏在一条麻袋上便睡。
⑬朦胧中看到那只猫穿越河流与道路,出没郁郁青纱帐,顶风冒雨,向家乡奔来……一阵喧闹吵醒了我,我揉揉眼睛,我又揉揉眼睛。那只猫果真回来了。
⑭它遍身泥巴,雨湿猫毛更显得瘦骨嶙峋。四只小猫与老猫亲热成了一个蛋。
⑮我大叫着:“猫回来啦!猫回来啦!”家里人纷纷起来,看着猫儿女与猫母亲生离死别又重逢的情景,这情景委实有点感人。
⑯祖母立刻吩咐母亲给猫备食,它吃鸡的罪恶阴影消逝。起码是在我家老幼的心里,洋溢着一片猫中英雄所创造的奇迹的辉煌光彩。
⑰猫离家十七天,如果不走弯路,跋涉三百余华里。它是被装进暗无天日的麻袋里运走的,拖拉机手老邱又忠实地履行了祖母“左转右抡”的嘱咐,它是靠着什么方法重返家园的呢?这个谜我始终解不开。
⑱祖母看着急急进食的猫,感叹道:“猫老多啦!”
⑲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对这只猫的敬佩,一直认为这只猫创造了猫国的奇迹。
(选自小说集《儿子的敌人》)
(1)、梳理故事情节,补全方框里的内容。①→祖母谋划,母猫被弃→小猫唤母,家人惦猫→②
(2)、按要求完成语言赏析。我揉揉眼睛,我又揉揉眼睛。(这句话是否累赘,为什么?)
(3)、有同学认为第⑩段的环境描写与故事内容无关。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
8、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在问答之中,透露出诗人不能归家的苦涩与无奈。 B、此诗的三、四句实写诗人所见所感,体现了强烈的凝重压抑之感。 C、此诗语言朴素自然,层层推进,把感情发挥到极致。 D、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2)、最后两句画面感极强,请想象并描绘出诗人与家人团聚的情景。(不少于20字) -
9、主题班会活动中,同学们分享自己读书的感受,根据提示完成小题。
小遵:①“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在《观沧海》中通过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表现自己的宏大抱负。少年,要有包揽宇宙的壮志胸怀。
小语:读了诸葛亮的《诫子书》,我懂得不要让名利干扰自己的志向,要注重内心平静,就像文中所说②“ , ”。
小文:读完谭嗣同《潼关》中“河流大野犹嫌束,③”两句,启示我们:少年要有勇往直前的意气。
小化:读了刘禹锡的《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④”两句,我明白:少年应积极乐观,昂扬不屈。
-
10、五组同学为本次“少年正是读书时”主题班会活动开展设计了一幅漫画海报来展示读书的重要意义,请说说这幅图的寓意。

-
11、四组组员为本次活动准备了《西游记》中经典情节的话剧,请阅读剧本完成任务。
《 》剧本(节选)
八戒、孙悟空二人达到摩云洞门前,牛魔王持混铁棍出来。
猪八戒:(直冲上前)竟敢模仿我天蓬元帅的摸样!莫走!看钯!
牛魔王:你算何物?叫那猴儿上来!
猪八戒:( )你个牛头!快拿出扇子来,叫我师父过路,才饶你性命!
八戒厮杀不妨,那牛魔王只得使出宝剑应战。孙大圣随后举棒相帮。八戒举钯乱筑,牛魔王招架不住,败阵回头……
(1)、请你补写出此片段反应的剧本名称。(填情节)(2)、编剧组的同学在设计括号处的舞台说明时产生分歧,请你结合剧本内容及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下列给出的方案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并阐述理由。方案A:小声嘀咕 方案B:气势汹汹
-
12、三组为推动同学们爱上阅读,提出相应措施,请补全下表。
推动青少年阅读的相应措施
主体
措施
政府和教育部门
颁布相关法律《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规范电子读物
学校
父母
通过多种阅读形式,提升对孩子居家阅读的辅导能力。
-
13、二组成员对本班45名学生进行调查。下列调查总结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喜欢用手机阅读、电脑阅读的人数较多,而喜欢纸质阅读的确是人迹罕至。 B、同学们喜欢读科普、文学类等书,种类真是气象万千。 C、部分同学总是任劳任怨 , 阅读了大量名著书籍。 D、在读书方面,我们应该提倡精益求精的求知精神。
-
14、下面是一组撰写的活动开场词,请你阅读后,完成问题。
开场词:同学们,读书是我国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有袁枚“读书好处心已觉”的huò lǎng,有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气概,还有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豪志,更有习总书记“阅读可以让人得到启发,树立崇高理想”的zhūn zhūn教导。通过读书,让我们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增长见识。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要以满腔③热忱投入到阅读中,做一名能与伟大时代④相称的中华儿女。
(1)、请为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正确书写汉字。①huò lǎng ②zhūn zhūn ③热忱 ④相称
(2)、画曲线的句子存在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1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设想你能够利用一种特殊技术,与未来的自己对话,并能够与未来的自己相处一天的时间,你们之间会说什么话?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以“与未来的自己相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5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
16、小冀要为班级图书角的图书贴关键词,请你从“成长”“抗争”“批判”中为《西游记》选择一个标签,并说明理由。
-
17、请结合《阿长与<山海经>》或《五猖会》中提及的事情,谈谈你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理解。
-
1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杆老秤
①在我的家里,至今还珍藏着一杆老秤。近些年,随着电子秤的流行,老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我却视其为文物。作为家庭自己称重的物件,老秤偶尔也还能派上用场。
②小时候,家中就有一杆秤。父母在为人处世上很大方。借邻居米面,归还时,常常是秤高斗满,宁可多出二三两,也不会少给人家。家里修房盖屋用人时,母亲要根据用的人多少,来称做饭时所需的米面。一般情况下米面会称得稍多些,以免不够吃,弄得尴尬。潜移默化地,我也学会了用杆秤称东西。比如刨回来的药材、精收回来的核桃软枣,放在秤盘子里,称一称,有一种付出之后收获的感觉。
③家里的那杆老秤,秤杆为木质材料,笔直的秤杆一头粗一头细,有二尺多长。粗的一头,有两个孔,穿着两根麻绳,俗称毫系,有头毫和二毫之分。远端的毫系下挂着铁质的挂钩,用于钩称较重的物品,可称三五十斤。近端的毫系,也叫怀里的毫系,它下边带有一个形如簸箕的铁皮秤盘,提怀里的毫系,一般可称三至五斤的东西,诸如米面等。秤砣是生铁做的,呈梯形,还有文字,挂在秤杆上,根据物体轻重,悬挂秤砣的绳在秤杆上左右移动。秤杆上用银粉做的刻度,分两排,一排表示重量重的,一排表示重量轻的。称物品时,利用杠杆原理,一手提绳,一手在秤杆上滑动悬挂秤砣的绳子,用手把绳滑到秤杆处于平衡状态,用手按紧绳子,在绳子固定位置处,读出表示刻度的斤称数,一项称重工作即告完成。
④这杆老秤,与后来的一斤十两制不同,更与现行的公斤秤格格不入。
⑤它是以16两为一斤的,俗称十六两秤。据说,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当时的丞相李斯却犯了难,将多少两作为一斤呢?于是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只是提笔写下了“天下为公”四个大字,便拂袖而去,并没有给出确切的数目参考。为了避遭罪责,李斯灵机一动,便根据当时“天下为公”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重量标准,确定了十六两为一斤的衡量规则。
⑥秤杆上每十六颗星算一斤,依次均匀地排列下去,由金色或银色的金属镶嵌而成。一斤的十六颗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其中,北斗七星定方向,告诫人们做人要走正道儿。南斗六星定时间和方位,告诫人们所处位置,明白自己所担负的责任。而福禄寿三星则是养心修德的,告诫人们要公平公道、光明正大。在秤杆提绳(也叫头毫)和福星之间还有颗大星,叫“定盘星”。当秤砣挂在这一位置时,秤盘内又无任何东西,提起毫系则两边重量相等,秤杆平衡。这颗大星是推断重量称重是否准确、定星的基础。
⑦现实生活中,一斤十六两制和一斤十两制的秤还在同时使用,为便于换算,便衍生出了“斤称歌”:一退六二五、二一二五、三一八七五……比如“一退六二五”的意思是十六两秤的一两,等于十两秤的零点六二五两。
⑧同时,围绕秤,还派生出诸多成语和俗语,如秤平斗满、半斤八两、斤斤计较、缺斤短两、秤砣虽小压千斤、王八吃秤砣——( )、癞蛤蟆跳到秤盘里——自称自。
(选自2024年10月31日《燕赵都市报》,有删改)
(1)、作者父母在为人处世上很大方,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2)、结合文本内容,将下面杆秤的示意图补充完整。
(3)、秤杆上每十六颗星算一斤,这十六颗星分别是什么?这些星星告诉用秤杆做生意的人什么道理?(4)、文章最后一段括号内应填入的俗语是。(这句俗语的意思是一个人一旦下定决心就不会改变主意。)(5)、“半斤八两”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比喻义是“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请你结合文本说说“半斤八两”的原义。 -
1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串儿啁啾【注】
①那是黎明,太阳刚露出脸,姿态各样的鸟掠过河面,穿过林子,从摇曳的草叶里嗖地飞到云中。在众多婉转的鸟鸣里,我听到了柳串儿的叫声——“吱儿,吱儿”,像有人在寂静的山林里吹起横笛,声声不绝,整座山都回荡着那空灵的啁啾声。我熟悉这尖锐而纤细,轻柔而干脆的声音。整个童年,我都在追着柳串儿跑。
②柳串儿和槐串儿都是柳莺的小名,它们喜欢在柳树和槐树的树梢里跳跃。柳串儿的背羽是黄绿色,腹羽处是白色,鲜亮干净。它们小小的,比麻雀还要小些,循声仰头看,仿佛一片片细碎的叶子。
③柳串儿是一种长情的鸟儿,遵循着一夫一妻制。五月,鸟类进入繁殖期,羽毛丰满的雄鸟或站在枝丫上俯瞰四周对着世界歌唱,或栖身灌木丛中倾诉内心的孤独。当心仪的雌鸟出现,它就扇动翅膀飞奔而去。从此,情投意合的两只鸟便成双入对,垒窝立灶,繁衍后代。
④湖边的灌木丛,河边的小树,或是山石的隐秘处,到处都能见到它们小巧的球形爱巢。鸟巢外层略显粗糙,材料也相对简单,多是用枯草茎、树叶、苔藓、地衣等滚裹而成。它们的门总是开在巢的阴面。我亲眼看见雄鸟在家门口用衔来的羊胡子草织“门帘”,然后夫妻俩共同啄起来遮挡在巢的入口。巢的内里很精美,铺着厚实的垫子——是用细嫩的草茎和各种兽毛杂陈着铺上的。终于,雌鸟静静地坐在了温暖的巢里,雄鸟除了在附近找食,一刻不离。
⑤我和小伙伴常常仰着脖子望树杈上的鸟窝。我们都想知道雌鸟身下藏着几颗白色的鸟蛋。我试探着伸出手去,雄鸟便立刻飞回来,扇动翅膀向我示威。我可不怕它,我淘气地捡起一根长棍悄悄走到鸟巢边。我并不打算破坏鸟巢,只是想逗它们玩儿。当棍子探头探脑地伸向鸟巢边缘,雄鸟又一次腾空而起大声鸣叫起来,雌鸟也受了惊吓飞出巢外,但它绝不会飞远,只是在巢四周盘旋。待我把棍子收回来,雌鸟立即回到巢里,小脑袋依然在瑟瑟发抖。
⑥这一起一落,我早看清了窝里有几颗鸟蛋。我甚至看到即将出壳的雏鸟露出黏糊糊的脑袋。一次,趁鸟妈妈出去寻食,我小心翼翼地从鸟窝里捏下一只小雏儿,双手捧着,伙伴们都凑上来看。它的身上覆着一层棕褐色的胎毛,浑身湿漉漉的,小脑袋不停转动,眼睛似乎还没有睁开。看够了就把它放回窝里,毕竟离开雌鸟的怀抱,它未必能活。
⑦若有足够的耐心,甚至能听到未出生的小鸟啄壳的声音——“笃笃笃,噔噔噔”,从弱到强,从慢到快。仔细分辨,那声音,晴天和阴天还不一样:阳光明媚时,啄壳声清脆欢快;乌云密布时,啄壳声也变得沉闷压抑。隔着薄薄的壳,小鸟分明可以感受到外面的天气变化——若阳光一直充足,它便会不间断地啄下去。往下听,就能听到蛋壳在一段紧密的敲击中破裂的声音。那个时刻,整个鸟巢是那么肃静,雄鸟在枝头上默然站立。成年后,我常回想这一刻——它们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庄严。
⑧小鸟就要出壳了,我们几个孩子压抑着内心的喜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紧张得不敢言语。新生命叩门之时,阳光没有缺席,它密布于枝丫间、鸟窝上,光线灿烂得直晃我的眼睛——这宛如一场盛大的典礼,最柔弱的生命,也得到了尊重与祝福。
⑨小时候的我没有足够的耐心去了解那些雏鸟是如何日渐强壮的,是什么时候学会寻找食物的,又是哪天离开父母的,但我知道,这些精灵终其一生都在追寻阳光,追寻一切美好。它们在山水间纵情歌唱,年复一年地装扮着自己卑微而又高贵的小窝,生儿育女,繁衍生息。
⑩离开村庄多年,柳串儿也多年不见,然而它时常出现在我的梦中——掠水穿云,上下翻飞,啁啾着挑开淡淡的晨曦。
啁啾(zhōu jiū):形容鸟叫的声音。
(1)、作者笔下柳莺的巢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2)、什么事情让作者从柳莺身上感受到了生命的庄严?(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⑩段表达了作者对柳莺怎样的感情。 -
2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子独不闻夫寿陵①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选自《庄子·秋水》,有删改)
[丙]西施病心而颦②其里③ , 其里之丑人东施见而美之④ , 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⑤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⑥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选自《庄子·天运》,有删改)
①寿陵:地名,战国的燕邑。②颦(pín):皱眉。③里:乡里。④美之:这里是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之为美”。⑤坚:紧紧地。⑥挈(qiè):带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身亡所寄 亡:
(2)充塞四虚 四虚:
(3)子独不闻 闻:
(2)、下列对丙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B、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C、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D、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2)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4)、“杞人忧天”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但也有人认为这其中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说法呢?请说出理由。(5)、乙丙两文都是有趣的寓言故事,乙文浓缩为(填成语),丙文浓缩为(填成语)。请再写出两个你知道的浓缩为成语的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