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三章》)

    【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用韩琦、范仲淹》,有删改)

    【注释】①支:通“肢”。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④乞:乞求,请求。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舜于畎亩之中

    ②非愈病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

    ①甲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是“”。

    (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
  • 2、阅读鲁迅的《社戏》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②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③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④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

    (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中加点的关联词,交待了“乐土”的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是并列的。 B、选文第①段画线句,说明平桥村是一个偏僻的、落后的、封闭的、聚族而居的村子。 C、选文第③段,既写“我”得到的“优待”,又写“我”受到的“嘲笑”,这相互矛盾。 D、选文第③段中“照例”一词,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说明我霸道。
    (2)、结合标题,试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3)、文章标题是“社戏”,选文内容却几乎没有涉及,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 3、现代文阅读

    ①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

    ②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③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④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⑤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⑥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⑦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⑧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⑨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⑩……

    ⑪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⑫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⑬……

    (1)、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请结合下列语句进行简要赏析。

    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②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③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2)、试就小说情节设计方面的特点谈谈你的看法。
  • 4、诗歌鉴赏;阅读《回延安》(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956年3月9日,延安

    (1)、“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什么?
    (2)、“再回延安看母亲”,全诗多次把延安比作母亲,有什么作用?
  • 5、语言表达;阅读下面的应对案例,选择其中一例,简要分析和评价其采用的应对技巧(字数不超过100字)。
    (1)、孔融十岁的时候就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得到人们的赞许。有一个叫陈韪的官员却当众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聪明),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回应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2)、一名英国女士非常喜欢钱锺书的小说《围城》,于是打电话给钱锺书请求见面。钱锺书对她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 6、名句名篇默写;根据提示填空。
    (1)、 ,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山随平野尽,。(李白《渡荆门送别》)
    (3)、 ,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4)、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
    (5)、《野望》一诗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
    (6)、《黄鹤楼》一诗中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
  • 7、填空题;请将下列词语选填入文段中的空白处。

    闪射    强健    急促    蹦跳    飞扬    豪放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①的鼓点;旋风一样,是②的流苏;乱蛙一样,是③的脚步;火花一样,是④的瞳仁;斗虎一样,是⑤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⑥、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 8、选择题;下面选项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
    A、《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文中描写了少年时期在农村看戏的难忘经历,通过对双喜、阿发等小伙伴的刻画,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纯真与自由。 B、在《最后一次讲演》中,闻一多运用了反复、反问等手法,怒斥反动派的卑劣行径。他慷慨激昂地号召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C、《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运用借喻手法,以“黄发”比喻老人,“垂髫”比喻儿童。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叙事诗,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本诗属古体诗中的歌行体,这类作品大多以叙事为主,兼具抒情,篇幅可长可短,句式灵活多变。
  • 9、学习生活中,家人的关爱,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帮助,又或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读过的某一本书,听过的一首歌……都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温暖。这些温暖的瞬间在时间的长河里熠熠生辉,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请以“温暖的瞬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⑴内容充实,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⑵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

    ⑶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⑷不少于600字。

  • 10、生活处处皆语文。周末回家,用心观察身边的语言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吧。

    场景一:周五放学回家。奶奶正戴着老花镜费力地看一张宣传单(主体部分如下),请你给她帮帮忙。

    针对社区居民反应的社区文化建设滞后、老人冬季活动场所匮乏等问题,彩虹社区拟打造文化活动阵地“六艺馆”,从儒家传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延伸出适合社区居民需求的“新六艺”——书、琴、戏、舞、乐、健,由6个社区文化馆分别负责,通过开展“新六艺"公益培训、才艺展演等活动,让爱好者找到知音,让闲服者找到组织。各场馆将在2022年元旦正式开放(其分布位置如右围),欢迎大家前来体验。

    (1)、帮奶奶念一念宣传单上的文字内容,看能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请把正确的读音写在括号里)

    后     

    (2)、奶奶是个戏迷,文化程度不高。她一时没听懂宣传单的内容,于是问你:“这说的是个啥?对俺有啥用不?”请结合上述材料,做出适当的回应。要求:注意对话情境,语言简明得体。

    场景二:周末小郑同学下楼散步,发现一楼新贴着一张“禁止高空抛物”的海报(如下图)。

    (3)、他对海报中两个词的书写有些困惑,请你帮他作出正确的判断。

    ① “正式施行”(究竟是“实行”还是“施行”)

    ②“严惩不”(究竟是“怠”还是“贷”) 

    (4)、他感觉海报中的这句话说得有问题,请你给出修改意见。

    小区将严厉打击隔窗向外抛掷烟头、纸屑、生活垃圾等其他物品的行为。

    修改意见: 

    场景三:小州同学发现他们小区各栋楼前贴着最新修订的《郑州市城市养犬管理条例》,

    公共活动区域还张贴着标语,提醒居民文明养犬,杜绝不文明养犬行为。

    (5)、下面是小州同学分享的几条文明养犬宣传标语,请任选一条,从创意及宣传效果两方面做出评析。

    ①你又不是二郎神,遛狗为啥不栓绳?

    ②爱犬是您的权利,文明养犬是您的义务。

    ③无情未必真豪杰,爱犬如何不丈夫?

    我选:评析:

    (6)、开始留心身边的语言现象后,同学们发现,小区里各种宣传单、海报、标语等存在不少问题。请综合上述场景及题目中的相关信息,针对小区宣传用语存在的这些问题,向物业提出三点优化建议。
  • 11、诗歌鉴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12、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答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出师表》)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

    【丙】

    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原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增邑,并前二千九百户。四年,朝洛阳,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真薨,谥曰:元侯。

    注:①真,指曹真,三国时魏国名将。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下列对丙文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 B、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 C、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 D、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
    (2)、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 B、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卑微,目光短浅 C、帝遣真督诸军郿 军队 D、大司马 升迁,升职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塑造了诸葛亮谦虚谨慎,勇于担当,忠心耿耿,知恩图报忠臣形象。 B、乙“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薄”“宁静”的重要性。 C、丙文从收三郡,御陈仓可看出曹真是一个富有战略眼光、战功卓著的军事家,从“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原为用”看出他爱护士卒。 D、甲文主要是写诸葛亮回忆先帝创业的艰难险阻,表达自己对先帝的怀念和爱戴之情。丙文主要写诸葛亮攻祁山屡次失败。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 13、阅读《魔术的科学原理》,完成下面小题。

    魔术的科学原理

    ①魔术师把观众的注意力从保密动作上转移开的方法,归根结底就是误导。

    ②魔术“误导”的心理原理:一是观众会注意正在动的物件,或者发出声响的物件;二是观众会看魔术师正在看的地方;三是魔术师觉得很重要的东西,观众也会觉得很重要。

    科学家发现至少存在两种类型的隐性误导:一种叫做变化盲视,除非观察者把变化前后的状态直接进行比较,否则这种变化不会被发现;还有一种隐性误导,叫无意盲视,是指人们对一些出乎意料的事物会视而不见

    ④误导之外,利用视觉系统的特点,运用道具也可以产生非同寻常的效果。例如:弯曲的子:魔术师晃动一把勺子,让勺子看起来好像是柔软的

    ⑤原理:视皮层里有些神经元对移动的影像和线条末端的影像都很敏感,但它们对振动影像的反应不同于其他视觉神经元。结果坚硬的物体此时看起来就好像中间变柔软了。

    ⑥三维空间扭曲:观众先盯着一个旋转的碟子看一段时间,这个碟子有三个区域会发生扩张和收缩运动。再让观众看静止物体时,他们会感觉静止物体也在扩张和收缩。

    ⑦原理:神经元分别适应了视野中的三个区域产生的运动影像。

    (1)、选文介绍的“魔术的科学原理”,具体指哪两个方面的原理?
    (2)、魔术“误导”的心理原理包含哪些内容?
    (3)、文章第③、④段中的画线句分别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一个括号里只写一种说明方法)

    (4)、魔术师没有运用“魔术的科学原理”的一项是(   )
    A、让观众注意发出声响的物件或看某个地方。 B、让观众跟着数数或计时。 C、抖动或旋转相应的道具来营造氛围。 D、表演前问候观众来营造氛围。
  • 14、阅读《吃鲫鱼说》及某同学做的批注,完成下面小题。

    吃鲫鱼说冯骥才

    ①鸡不能吃自家养的,鱼必须吃自己钓的。

    ②前者的缘故是,家禽通人性,吃时下嘴难;后者的缘故是,钓鱼又吃鱼是双倍的乐趣。

    深秋晨时,在水塘边择幽僻处,取香饵一珠,粘于银钩之尖,悄悄下竿于苇草间。水色深碧,鱼漂明亮,尖头露出水面,显得十分灵通。漂儿连着细如发丝一般的敏感的线,再接着埋伏在香饵中锐利的钩儿。少焉,鱼漂忽地一动,通报了水底的鱼讯。这时千千万万沉心屏息,握竿勿动,待这漂儿再动两下,跟着像出水的潜水艇顶上的天线,直挺挺升起来,一直升到根部。一个生活中那种小愉快将临的关键时刻到了,手腕一抖,竿成弯弓,水里一片惊慌奔突的景象。钓者最大的乐趣也就在这短暂时刻里。倘是高手,必然不急于把鱼儿提上来,而是用欲擒故纵之法,把鱼儿在水里拉近放远,直遛得没了力气,泄了气,认了头,翻过雪白的肚子,再拉上岸来。

    ④当然这鱼既不是鲤鱼草鱼,也不是武昌白鲢。唯鲫鱼,秋日里最大最肥,而且吃饵的表现,是一种极优美的“托漂”。不像鲤鱼草鱼,吃食时横扫而过,把鱼饵吞下去一拉就走,鱼漂也被一同拉入水中,这称“黑漂”。黑,就是鱼漂在水面上一下看不见了。鲫鱼吃食要文静幽雅得多,它们习惯于垂头吸食,待把鱼饵吸入口中,一抬头,鱼漂便直挺挺浮升上来,就叫作“托漂”。天下渔人,一见托漂便知是鲫鱼;一见鲫鱼心中必大喜。唯鲫鱼之味才鲜美也。

    ⑤若钓到半斤左右鲫鱼,勿烧勿焖,勿用酱油。鱼见本色,最具鱼味。

    ⑥鲫鱼是最常见的鱼,多种烹调之法中,首推如下:

    ⑦先把鱼除鳞去肠,收拾干净。愈是银光透亮模样,则愈诱人生出烹调的快感。然后将收拾好的鱼摆在案板上,反正都用刀背轻轻拍打几下。刚钓到的鱼,尽管已把鳃片取掉,眸子仍旧闪闪发亮,时而还会扭动一下身子,把瘪嘴张成一个圆洞。鱼鲜肉紧,拍打几下,松其肉,烹煮时味道才好出来。拍打过后,放在油锅煎炸,微黄即止,取出晾在一边。

    ⑧另取一锅烧白水。待水滚沸,投鱼入水煮将起来。待汤水见白,放入葱花,姜末,精盐,茴香豆,以及加饭酒。此中要点有三:其一,必须等待汤水变白,再放作料。汤水变白,是鱼被煮透的征象;倘若鱼未煮透,作料的味道不能入鱼便被熬尽,失去作料的意义。其二,上述几种作料葱姜蒜盐和料酒必须同时放入。倘若有先有后,先入者则为主,味道则必不能丰富。其三,加饭酒必须是绍兴出产,防止假冒,一假全糟。这样,一煮便要十分钟,煮好即成。

    ⑨煮好的鱼,分作一菜一汤。

    先说菜:用上好青花瓷盘,将鱼摆好,再把汤中的葱花嫩绿摆在银白鱼腹上作为装饰。不需再加任何作料与辅料,只备一小碟老醋在旁,属于蘸用的调料。小碟应与盛鱼的青花盘配套。醋要选用山西或天津独流的老醋为佳,不要加辣。一辣遮百味。

    ⑪再说汤:锅中鱼汤,盛入小碗,再备瓷勺一只,也应与青花盘配套。若桌布也是青白颜色,则会为这绝好汤菜更添兴味。汤中应加调味品,便是胡椒。

    ⑫菜以醋调味,汤以胡椒调味,以示区别。然胡椒与醋,都是刺激食欲的开胃品,不败鱼味,反提鱼鲜。

    ⑬食之时,盛精米白饭一小碗。一边吃米,一边吃鱼。白米亮如珠,鱼肉软似玉,鲜美皆天然。由此可知,一切美味,皆是本味,犹如一切美色,皆是本色。故此鱼之美,胜于一切名师御厨锦绣包装也。

    ⑭饭菜之后,便饮鱼汤。汤宜慢饮,每勺少半,徐徐入口。鱼之精华,尽在汤中。倘能从中品出山水之清纯乃至湖天颜色,不仅是美食家,亦我此汤之知音者也。

    ⑮我生来心急怕刺,吃鱼不多,唯此样鱼,却是家常喜爱食物。一是鲜美滋味,天下无双;二是自钓自吃,自食其力,自食其果。我人生中最喜欢尝到这种成果。

    ⑯君若有意,不妨照方一试。但别忘了,不能不钓而吃,而是先钓后吃。自钓自吃,才是此种美食之要义也。

    (选自冯骥才《世间生活》,略有删改)

    【批注1】

    这句话写了深秋早晨去钓鱼的事,生动形象,也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批注2】

    “托漂”的“漂”应该怎么读?

    【批注3】

    这段话极富画面美。

    【批注4】

    ⑭段写得妙极!读起来很有味道!

    【批注5】

    把这篇文章选入《世间生活》真有眼光!

    (1)、解决【批注2】的疑问。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漂”字的读音及释义,据此推断“托漂”的“漂”的读音是

    漂①piāo,停留在液体表面不下沉。②piǎo,漂白;用水冲去杂质。③piào,(事情、账目等)落空。

    (2)、挑战【批注1】。赏析语言。请你自选角度,对第③段划横线句也做一赏析。
    (3)、阐释【批注3】。第⑩段划波浪线句子富有画面美,请作出阐释。
    (4)、回应【批注4】。根据理解,为下面语句设计朗读的重音语速(一处即可),请陈述你的设计和理由。

    饭菜之后,便饮鱼汤。汤宜慢饮,每勺少半,徐徐入口。鱼之精华,尽在汤中。

    (5)、联结【批注5】。冯骥才的散文集《世间生活》有下面四个专题,本文归入哪个专题最适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①人生感怀    ②生活雅趣    ③人间生灵     ④旅行印象

  • 15、名著阅读;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的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许多日本人都认为他是中国现有的最有才干的战略家,这是令人很感兴趣的事。

    选文中“他”的名字是什么?阅读完这本书后,他给你留下最主要的印象是什么?

  • 16、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陶隐居集》。 B、“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桑梓”代指家乡,“汗青”代指竹简,“丝竹”代指音乐。 C、《水浒传》中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后,以镇关西诈死为借口顺利脱身,体现他心思缜密;他出家后不守清规戒律,吃肉喝酒,醉打山门,体现了他的粗犷。 D、《朝花夕拾》中范爱农倔强耿直,愤世嫉俗,曾因“绣花鞋”事件被鲁迅误会,在老师徐锡麟牺牲后不主张发电报谴责当局者。
  • 17、选择题;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汗青”特指史册,“桑梓”指家乡,“芙蕖”“水芙蓉”是荷花的别称。 B、《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C、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闰土、阿长和孔乙己都是其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 D、《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雨果,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 18、名句名篇默写;古诗文默写。
    (1)、 ,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 ,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3)、 ,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用我们学过的《〈论语〉十二章》中的语句“”来表达。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同学喜欢向AI提问,并进一步开展深度学习。以下是小刚同学向AI提出问题后,AI给出的答案:

    ②在这个世界上,劳动是最古老而又永恒的旋律。它如同大地的脉搏,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无论晨曦初露还是夕阳西下,劳动的身影总是A存在于每一个地方 , 它是我们生活的基石,是我们梦想的摇篮。

    清晨,当薄雾被第一缕阳光穿透,洒在农田上时,农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辛勤。他们的身影在晨光中拉长,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仿佛每一滴汗水都化作了金黄的麦浪,每一份努力都汇聚成了丰收的喜悦。走进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夹杂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他们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一件件产品从原材料变成精美的成品。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劳动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无论是烈日炎炎下的清扫,还是夜幕低垂下的巡逻,亦或是风雨无阻的送递,劳动者都用辛勤劳动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

    ④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甲)。在田野上,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是汗水与希望的交融,它让土地B充满了旺盛的生机 , 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在工厂里,劳动让冰冷的机器焕发出生命的光芒,也让工人们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会建设者的骄傲与自豪。有一些劳动(乙),实际上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

    ⑤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劳动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都是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

    (1)、将画横线处文字转换为成语,让语言更简洁典雅,但不可改变原意。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文章最后一句将“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比喻成“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这一喻体的选择是否贴切,请给出评价。
    (5)、根据AI的答案,你认为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 20、花季少年的你,一定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或独自面对父母的出差,或协同伙伴探秘神奇的游戏,或拣拾瞬间的感动,或立志“少年强则国强”……记录分享时,便可骄傲地宣称:我,就是那善于发现故事、感悟生活、收藏美好的青春少年!

    请以“我就是那少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②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上一页 145 146 147 148 14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