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 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 , 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荀巨伯:东汉颍州(今属河南)人,生平不详,汉桓帝的义士。(荀:xún)②值:恰逢,赶上;③胡:中国古代泛指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秦汉时一般指匈奴。④令:使,让;⑤败义以求生:败坏道义而苟且偷生;⑥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呢;⑦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⑧无义之人:不懂道义的人;⑨获全:得到保全。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令吾”与“太丘舍”中的“”都是“离开”的意思。 B、“下车引”与“我辈无义人”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是相同的。 C、家君期日中”中“君”与“家君”都是谦辞。 D、”本义是走路走的长,在“荀巨伯远看友人疾”中是“远方”的意思。
    (2)、下列对文中内容相关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他生病的朋友,这样的才是君子之交。 B、荀巨伯的义举,不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让敌军自惭而退,可见“义”及道德的强大感化力量。 C、乙文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来表现荀巨伯的义举,感人至深。 D、“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3)、给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请将划线句子抄写在答题卡上并用“/”断句,限断两处。
    (4)、结合资料,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广韵》中“语”的用法有:(1)告诉。       (2)通“悟”,醒悟。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5)、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甲、乙两文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饯别王十一南游

    唐·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注释】①五湖:这里指太湖。②汀(tīng)州:水边或水中平地。③白蘋(pín):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 B、一个“空”字,不仅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的空虚寂寞的心境。 C、颈联交代了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行渐远,抵达五湖畔后休止。 D、这首诗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
    (2)、某学校的七年级二班正在举行“诗词赏析”活动,小红同学选择了这首诗“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赏析,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帮他进行赏析。
  • 3、升入初中,同学们组建了新的班集体,七(1)班开展了“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共同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为探录“朋”“友”的字源,同学们查阅了以下资料。请你仿照下表中“朋”字的解说,对“友”字做字源解说。

    “朋”字的甲骨文

    “朋”:像两串玉系在同一根绳子上,形成更大的一挂玉串,表达了“朋”字平等的内涵。

    “友”字的甲骨文

    “友”:

    (2)、为了探究友情的内涵,请你收集中国古代有关友情的一句古诗、一个成语故事,填在下表的空白处。

    古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成语故事

    伯牙绝弦

    (3)、下表是同学们做的有关“中学生结交网友”的调查报告。请你概括表格所反映的情况。

    中学生结交网友调查表

    选择的网友对象

    凭感觉

    看重才华

    看重外貌

    看重人品

    比例

    19%

    17%

    19%

    45%

    (4)、请结合下列名言,谈谈你对中学生如何正确交友这个问题的看法。

    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②德不孤,必有邻。——孔子

    ③以利交者,利尽则交疏,安有真正之友谊耶?正当之友谊必致力于道德之修养。——柏拉图

  • 4、名著导读
    (1)、阅读《朝花夕拾》,完成下列表格。

    阅读方法

    助读资料

    阅读任务

    插图识文

    此图为《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插图,该篇名为①

    关注人物

    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选段中“他”的名字是②

    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选段中的她是③的性格。

    (2)、人,是可以一瞬间长大的。《朝花夕拾》中有不少瞬间对鲁迅的人生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请联系书籍篇目写出其中一个,结合具体内容,分享你的阅读感受
  • 5、古诗文默写

    刘勰《文心雕龙》曰:“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1)”展现扬帆东下之豪迈;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2)”倾吐天涯羁旅之愁思;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不知何处吹芦管,(3)”唤醒征人思乡之情愫;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4)”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悲哀和无限的感慨;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5)”以明月为使者,抒发思念友人之深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6)”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 6、下面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话剧《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小说《茶馆》《龙须沟》等。 B、敬词与谦辞:称人母亲说“令慈”,称己母亲说“家母”;称人父亲说“令堂”,称己父亲说“家父”。 C、古代对年龄的别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花甲”,七十“古稀”,八九十“耄耋”,一百“期颐”。 D、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 7、阅读文段,回答小题。

    一方书桌,三寸粉笔;一生光阴,四季流转。教师是青春梦想的奠基人,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徘徊。他们帮我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伴着充满稚气的我们走过迷茫。感念师恩,他们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而是以渊博的学术造诣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用珍贵的心血浇灌我们的青春之花。感念师恩,即使青春成华发,我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始终不变。

    上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在答题卡上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 8、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在记忆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的心灵。瘫痪的困境阻挡不了生命的顽强,爆怒的情绪终会被爱所平息,沉寂的时光里贮藏着无尽的思索。淡雅的气质如幽兰绽放,_______________,烂漫的笑容若春花灿烂。喜出望外的瞬间充满惊喜,翻来覆去的辗转饱含牵挂,各得其所的结局满是和谐……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并找出选文中的错别字进行改正。

           错别字是 , 应改为

    (2)、请联系上下文为横线处补写一句话,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3)、下列对语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B、文段中“贮藏”“有”“是”是动词,“生命”“笑容”“璀璨”是名词。 C、朗读可以感受语言的美,重音一般用△,停连可以用 , 语调可以用↗↘表示。 D、“烂漫”和“灿烂”是一组同义词,词义相近,但存在轻微的差别。
  • 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我们发现:优秀的人自带光芒。那光,会照进黑暗,会唤起斗志,会引领我们走出迷惘,会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曾经有怎样的人、事、物成为了照亮你的那一束光呢?

    请以“那一束光”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写一篇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②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10、同学们通过勾连人物故事,探究其叙事结构。

    探究《水浒传》的结构链

    王进受高俅迫害,被迫逃出东京,因其母亲生病寻求借宿的地方,引出了史进。

    史进因与土匪来往,事发后被迫逃亡,在路上又遇到了鲁智深。

    林冲因要上梁山,被迫纳投名状,由此引出杨志。

    我们发现《水浒传》前三十回的讲述有这样的特点:②

  • 11、走进诗的世界,探求丰富意蕴。请从下图《艾青诗选》中任选一首诗,结合诗中的意象,谈谈你读到的深刻感受。

  • 12、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各题。

    怀念一位志愿军老战士

    徐鲁

    ①前不久,省作家协会安排去嘉鱼采风,我首先想到这次应该有机会看一看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老前辈、民间文艺专家谢忠告先生了。不料,一到嘉鱼就得到谢老几年前就去世的消息,我难过了好些日子。

    ②一个动人的画面,常常在我脑海浮现:狭窄的斗室里,一盏小小的台灯下,数叠高耸的稿件夹缝中,一位满头华发的孤身老人,正躬着脊背,全神贯注地校阅着一篇篇稿件。190度宛如酒瓶底般的镜片,几乎是贴在稿纸上了。铁划银钩、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③这位深情而执着的老人,这位从朝鲜战场上走过来的志愿军老兵,这位从此以后孜孜不倦地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老文化战士”,就是常年居住在嘉鱼县的谢忠告。我们都称他为“老谢”。

    ④老谢是湖北省民间文艺界出了名的“机智人物”,这得益于他三十多年的民间文化的濡染。20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北各地市的群艺馆和各县文化馆,都接受了采集民间文学“三大集成”的任务。“三大集成”分别是民间故事集成、民间歌谣集成、民间谚语集成。

    ⑤我当时在阳新县文化馆工作,也全力参与了“三大集成”的采集和编辑工作。老谢当时是嘉鱼县文化馆副馆长,当“三大集成”的主编任务落到他肩上时,他已是年逾花甲的人了。但他像一个老兵接到上级命令一样,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就下乡去了。

    ⑥那些年里;有好几次,我去嘉鱼看他,有如“松下问童子”“云深不知处”一样,文化馆的人,谁也不知他在哪一带“打游击”,很难找到他。有一次,好不容易找到了老谢,他给我讲了一些他的趣事,我记忆尤深。

    ⑦东吴古镇陆溪口,有位民间老艺人叫杨鹏,老谢常常和他结伴采风。两人凑在一起,一对“半瞎子”,两个“老顽童”。夜里走路,一根绳子上拴着两人,活像“耍猴儿”。

    ⑧有一天采风归来,天色已晚,老谢要赶回县城去。杨鹏劝阻说:“黑灯瞎火,明天再走吧!”

    ⑨老谢却坚持说:“约好了今晚有作者来谈稿子的。”杨鹏只好执手相送。

    ⑩两个老顽童在夜晚布满泥泞的田埂上边走边谈,兴之所至,禁不住手舞足蹈。但乐极生悲,老谢一步踩空,整个人摔进水沟里,眼镜没了,头部也摔伤了。杨鹏急着大声喊叫着,摸索了半天,先摸到一只棉鞋,然后才摸到满身泥浆、满脸是血的老谢。天寒地冻,夜色漆黑。杨鹏赶紧为老友包扎伤口,老谢套上透湿的棉鞋,磕磕碰碰连夜步行20多里,总算赶回了县城。也正是这一次,他收集到了《长毛港》等几个很有价值的民间故事。

    ⑪同志们得知老谢受伤的消息,纷纷前来探望,老谢竟乐乐呵呵地说:“这有什么呢?打从抗美援朝起,我不就是这样泥里雪里、摸着滚着走过来的吗?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⑫按说,快要迈入古稀之年,又孤身一人,应该坐下来享享清福,可他偏不服老。有时开会见面,我问他:“尊体近来可好?”他眨巴着眼睛,似乎要咂摸出某种“潜台词”来,笑着说:“托福,托福,昨天没死,就意味着今天还好好活着。”

    ⑬为了使三套民间文学集成早日出版,老谢可谓殚精竭虑。他说,有一天,他半夜里睡不着,爬起来给县委刘书记写了一封长信,诉说出版经费的艰难。刘书记看完老谢恳切的长信,当即批了字,让财政局予以支持。刘书记还拿着他批了字的长信,对老谢说:“老谢,你眼睛不好使,我念给你听听吧。”仅仅这一句话,就把老谢感动得眼眶里噙出了泪水。他拿着批示,恭恭敬敬地给刘书记鞠了一躬。

    ⑭后来,当三大本厚厚实实、散发着墨香的新书送到全县各界的手上,老谢喜笑颜开。他说,捧着墨香扑鼻的新书,那些耿耿难眠的夜晚,那些鼻青脸肿的摔打,又算得了什么呢?

    ⑮这是一位老战士的华发雅歌,是一位“最可爱的人”的黄昏之献。我想,一个人生命的魅力,也正如太阳的光辉,不仅在黎明时是绚丽多彩的,它在正午和黄昏,同样也喷射出迷人的光华。

    (节选自《文艺报》,有删改)

    为了向“最可爱的人”致敬,电视台计划拍一部关《老谢》的纪录片。

    (1)、编剧为了塑造“老谢”的形象,采选出下列拍摄镜头。请结合文本内容,补充两个镜头。

    镜头一:年逾花甲,承担收集任务

    镜头二:收集故事,到处“打游击”

    镜头三:

    镜头四:

    镜头五:书籍出版,“老谢”喜笑颜开

    (2)、主演为了演好角色,正在揣摩剧本。请抓住下句中的关键词,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老谢”形象。

    一位满头华发的孤身老人,正躬着脊背,全神贯注地校阅着一篇篇稿件。190度宛如酒瓶底般的镜片,几乎是贴在稿纸上了。

    (3)、导演围绕⑮段划线句,设计了片尾镜头,请说说你的理解。
    (4)、纪录片播出后,作为观众,请你结合影片内容,谈谈新时代青年如何成为“最可爱的人”。
  • 1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讲好中国故事要用好文化符号

    史春林     宿程晴

    ①中华文化符号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能够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应在继承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融入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符号的时代内涵。

    ②用文化符号讲中国故事,既要传承,又要创新。一方面,要用好传统文化符号,讲好中华传统文化的故事。【甲】比如,以中国功夫为符号的《猛龙过江》《卧虎藏龙》等电影展现的关于力量、情感与哲思,在跨文化语境下被外国受众广泛接受,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应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文化符号的种类,增加文化符号的时代内涵。【乙】比如,在兔年春晚的舞台上,典籍中的上古神兽从VR画师笔下一跃而出,非遗南音与流行音乐创造性结合,作为符号的上古神兽和非遗南音的意蕴大大丰富起来,增强了中国故事的感染力。

    ③让符号富含中华文化意蕴,需兼顾外国受众需求。今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在塑造国家形象中有效运用文化符号,还要兼顾世界人民的文化心理和审美需求。比如,李子柒的系列短视频,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题,以服饰、器物、食材等元素展现不同的生活状态,引发了外国观众的共情,使中国的民俗文化、美食文化以一种日常的方式在国外的网络平台得到有效传播。

    ④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国留学生在法国街头用小提琴演奏《北京欢迎你》,将北京夏季奥运会、北京冬季奥运会这两件世界体育盛事用音乐联系在一起,强化了北京“双奥之城”的形象,成功架起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这种创新在于,将中国文化符号融入外国常见的街头艺术,实现了中国文化在异域的成功落地。

    ⑤我们还应用好新媒体,增强文化符号的影响力。信息化和新媒体为不同类型文化符号的传播提供了契机,使其可以更多样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并使其更符合当代人的信息接受习惯。比如,成为爆款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创作中就大量运用数字技术,将舞蹈、绘画等进行数字化呈现,整部作品既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色,又有很强的。科技感,这成为其成功“破圈”的重要密码。网络短视频更是为人们频繁接触中华文化符号提供了契机。它碎片化、低门槛、生动有趣,且时效性强,为各国人民喜爱。

    ⑥塑造国家形象离不开文化符号的有效运用。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与时俱进,持续创新,打造富含中华文化意蕴的符号体系。

    (选自2023年3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厘清文章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②     ③

    (2)、第②段中【甲】【乙】两处画线文字可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3)、《典籍里的中国》荣获第27届电视文艺“星光奖”,请运用选文观点,为该节目拟写颁奖词。(50字以内)

    【链接】《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重点打造的一档文化综艺节目,以“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方式,讲述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的成书经过、核心思想以及流转中的闪亮故事。

  • 14、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甲】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乙】

    扬州清明

    【明】张岱

    扬州清明日,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虽家有数墓,日必展之,故轻车骏马,箫鼓画船,转折再三,不辞往复。自钞关南门、古渡桥、天宁寺、平山堂一带,规妆藻野,袨服川。日,四方流离及徽商西贾,一切好事之徒,无不集。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鞠;茂林清樾,劈阮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立者林林,蹲者蛰蛰。日暮霞生,车马纷沓。宦门淑秀,车幕尽开,婢媵倦归,山花斜插,臻臻簇簇,夺门而入。余所见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拟。然彼皆团簇一块,如画家横披;此独鱼贯雁比,舒长三十里焉,则画家之手卷矣。南宋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而余目盱盱 , 能无梦想!

    (节选自《陶庵梦忆》,有删减)

    【注】①展墓;扫墓。②袨(xuàn)服:华美的衣服。③缛(rù):繁密的彩饰,这里作动词用,解释为“像繁密的彩饰一样布满”。④高阜(fù):高山。⑤阮(ruǎn):一种弦乐器。⑥横披:长条形的横幅。⑦西方美人:出自《诗经》“云谁之思。西方美人”,表达出对圣明君主的企盼,对故国的思念。⑧吁(xū):瞪大眼睛直视。

    (1)、从甲诗的“”字和乙文中的“”字看出清明这一天出城的人非常多。
    (2)、借助以下方法和例句,完成表格。

    方法

    例句

    解释加点字词

    借助课内积累

    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1)

    借助常用成语

    老少

    (2)无不

    借助相邻字词

    劈阮

    (3)阮弹筝

    借助课内积累

    九十

    (4)舒长三十里焉

    (3)、本文向读者展现了一幅鲜活的“清明扬州图”,请展开想象,任选一句描述划横线句子的画面。

    (1)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鞠。

    (2)宦门淑秀,车幕尽开,婢媵倦归,山花斜插。

    (4)、为了更好地传播“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其中还需增加对清明习俗的介绍,请你根据以上诗文内容简要概括。
    (5)、甲诗和乙文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
  • 15、根据要求答题。

    (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两首诗的体裁是。请写出(甲)诗押的韵: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被人称赞,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3)、请你简要分析(甲)(乙)两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
  • 16、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少年情怀总是诗,诗染四季跋涉路。少年的我们,或曾感慨知音难觅,“噫!微斯人,(1)”(范仲淹《岳阳楼记》);或曾思乡怀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少年的我们也不乏浪漫与热情,或有“醉翁之意不在酒,(2)”(欧阳修《醉翁亭记》)的自然意趣,或怀“(3)”的美好祝愿(苏轼《水调歌头》),或抱“(4)”(李白《行路难》)的雄心壮志。不论风吹雨打,都应砥砺前行。愿同学们珍惜诗意年华,永葆少年初心,永远风华正茂!

  • 17、学校组织开展“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写出连续两句表现古人自强不息精神的诗句。

    (2)、请根据画线句子内容,补写上联。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时刻铭记过往,中华民族要发奋,走好新时代的伟大复兴之路;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我们要勇追时代激流,每一个青年都应该在时代洪流中,自强不息。

    上联:;下联:勇追时代,青年应自强不息。

    (3)、为迎接学校的演讲比赛,本班确定了“志当存高远”和“论不屈不挠”两个演讲题目,以下四则材料可以作为哪个论题的论据,请填写(只填选项)。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

    C.秦朝末年,陈胜与别人同为佣耕时,曾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慨。后与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兵,不久后建立张楚政权。

    D.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题目:志当存高远,论据:

    题目:论不屈不挠,论据:

  • 1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温馨

    梁晓声

    ①那夜失眠,倚床而坐,将台灯罩压得更低,吸一支烟,于万籁俱寂中细筛我的人生,看有无温馨之蕊风干在我的记忆中。

    ②从小学二三年级起,母亲便为全家的生活去离家很远的工地上班。每天早上天未亮便悄悄地起床走了,往往在将近晚上八点时才回到家里。若冬季,那时天已完全黑了。比我年龄更小的弟弟妹妹都因天黑而害怕,我便冒着寒冷到小胡同口去迎母亲。从那儿可以望到马路。一眼望过去很远很远,不见车辆,不见行人。终于有一个人影出现,矮小 , 然而肥胖 , 那是身穿了工地上发的过膝的很厚的棉坎肩所致。断定那便是母亲。在路灯幽蓝清冽的光下,母亲飞快地走着。她知道小儿女们还饿着,等着她回家胡乱做口吃的呢!于是边跑着迎上去,边叫:“妈!妈……”

    ③如今回想起来,那远远望见的母亲的古怪身影,当时对我即是温馨。

    ④小学四年级暑假中的一天,跟同学们到近郊去玩,采回了一大捆狗尾草。母亲正巧闲着,于是用那一大捆为弟弟妹妹们编小动物。转眼编成一只狗,转眼编成一只虎,转眼编成一头牛……她的儿女们属什么,她就先编什么。之后编成了十二生肖。再之后还编了大象、狮子和仙鹤、凤凰……母亲每编成一种,我们便赞叹一阵。于是母亲一向忧愁的脸上,难得地浮现出了微笑……

    ⑤如今回想起来,母亲当时的微笑,对我即是温馨。那些狗尾草编的小动物,插满了我们破家的各处。到了来年,草籽干硬脱落,才不得不一一丢弃。

    ⑥上了中学的我,于一个穷困的家庭而言,几乎已是全才了。抹墙,修火炕,砌炉子,样样活都拿得起,干得很是在行。几乎每一年春节前,都要将个破家里里外外粉刷一遍。今年墙上滚这一种图案,明年一定换一种图案,年年不重样。母亲和弟弟妹妹们撑不住盹,东倒西歪全睡了。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细细地擦、擦、擦…连地板都擦出清晰的木纹了。第二天一早,弟弟和妹妹们醒来,看看这儿,瞅瞅那儿,一切干干净净有条不紊,看得他们目瞪口呆……

    ⑦如今想来,温馨在母亲和弟弟妹妹眼里,在我心里,他们眼里有种感动,我心里有种快乐。仿佛,感动是火苗,快乐是劈柴,于是家里温馨重重。尽管那时还没生火,屋子挺冷……

    ⑧参加工作了,有天下午我从办公室回家取一本书,见我的父亲和我的独生子相依相偎睡在床上,我的儿子的一只小手紧紧揪住我父亲的胡子——他怕自己睡着了,爷爷离开他不知到哪儿去了……那情形给我留下极为温馨的印象。

    ⑨后来父亲患了癌症,而我又不得不为厂里修改一部剧本。我将一张小小的桌子从阳台搬到了父亲床边,目光稍一转移,就能看到父亲仰躺着的苍白的脸。而父亲微微一睁眼,就能看到我。十月的阳光照耀着我,照耀着父亲。他已知自己不久于世。然而只要我在身旁,他脸上必呈现着淡对生死的镇定和对儿子的信赖。一天下午一点多我突觉心慌极了,放下笔说:“爸,我得陪您躺一会儿。”尽管旁边备有我躺的钢丝床,我却紧挨着父亲躺了下去。并且,本能地握住了父亲的一只手。五六分钟后,我几乎睡着了,而父亲悄然而逝……

    如今想来,当年那五六分钟,乃是我一生体会到的最大的温馨。感谢上苍,它启示我那么亲密地与老父亲躺在一起,并且握着父亲的手。真的感谢上苍啊,它使我们父子的诀别成了我内心里刻骨铭心的温馨……

    ⑪温馨虽融解在日子里了,却并没有消亡,而是在光阴和岁月中渐渐沉淀,等待我们不经意间又想起了它。

    (选自《梁晓声散文精选》,有删改)

    (1)、文章通过回忆往事,表达对温馨的理解,请结合文章,补全下面图示的相关内容。

       ②   ③   ④   ⑤   ⑥

    (2)、为更好的传情达意,朗读时小语重读了第②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请你分析这样处理的原因。

    终于有一个人影出现,矮小 , 然而“肥胖”,那是身穿了工地上发的过膝的很厚的棉坎肩所致。断定那便是母亲。

    (3)、文中写父亲在睡梦中“悄然而逝”,为什么还说“当年那五六分钟,乃是我一生体会到的最大的温馨。”结合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4)、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本文很有特色,请从选材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 19、有同学仿照中国古典小说回目式标题的形式,为《朝花夕拾》中的两篇文章重新拟定了标题,请补全以下表格。

    回目式标题

    原标题

    东渡留学遇良师

    纸短情长话师恩

    旧教育扼杀天性

    《五猖会》

  • 20、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书原名《旧事重提》,承载了鲁迅先生童年和青年的回忆,饱含情意,意味深长,值得一读。 B、《无常》作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 C、《二十四孝图》抒发了鲁迅对古代传统孝道的赞扬之情,以及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 D、《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刻画了善良朴实又迷信的阿长形象。
上一页 200 201 202 203 20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