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火发生后,消防队员第一时间赶赴火场灭火,有效遏制了火势的进一步弥漫。 B、伴随着几声鸟鸣踏进林子,几缕阳光从枝叶间洒落,清晨的林间静谧而美好。 C、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里,无数中华英雄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用他们宝贵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D、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后来发生了fēn qí , 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2)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cháng yáng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
(3)元宵节到了,街头rén shēng dǐng fèi , 大家都着急着看花灯呢!
(4)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shén tōng guǎng dà的女神,叫做女娲。
-
3、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水何澹澹,。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 , 受降城外月如霜。 ,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公大笑乐。(《咏雪》)
(4)《论语》中,孔子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的句子是: , 。
(5)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蕴含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6) ,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
4、阅读下面名著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裹着他的裆。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曳。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身上,已经全往下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蹬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1)、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他咬上了牙,蹬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
(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坐车的”的什么性格特点?反映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棉花开
①漫步在羊城街道上,阵阵细雨过后,青砖路上积起--个个深深浅浅的水洼,倒映着木棉枝头的一片火红,好似吹不散的云霞。
②鸟儿清脆悦耳的歌声此起彼伏,在树梢飞扬。蓝天如洗,大地披绿,一切都美得令人沉醉……驻足、凝望,她的思绪和这美景融在了一起。俯身拾起几朵火红的木棉花,回到家轻轻放在姥爷的军功章旁,那些过往的片段,就像春日和煦的暖阳,又一次温暖着她的心扉……
③记忆中,瘦高个,一口乡音的姥爷,会牵起她的小手,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虔诚地来到烈士陵园。姥爷在一块块冰冷的墓碑前摆上烟和酒,对着墓碑念叨:“老首长,老战友,我来看你们了……”
④轻轻抚摸着墓碑上的一个个名字,仿佛翻阅青春岁月的日历。有风吹过,犹如低沉的哀乐,时光似乎又回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姥爷喃喃低语,声音哽咽。
⑤年幼的她内心充满了好奇:姥爷,您这是怎么了,这些人都是谁?为什么这里看到的花大都是白色的呢……
⑥雨后柔和的阳光,斜照在苍松翠柏的枝叶上,周围的--切都是那么安静肃穆。不知过了多久,她蓦然抬头看到,姥爷饱经沧桑的脸上早已热泪长流。
⑦“这里是老战友们永远的家。”良久,姥爷缓缓地抱起她,宽厚的胸膛像一座山,“跟姥爷一起战斗,最后牺牲的战友们都在这里,他们都是英雄……”
⑧“英雄……”从记事起,姥爷和姥姥就经常给她讲述他们年轻时的故事,她总能在其中听到这个词。
⑨在家中小院的葡萄架下,姥姥又讲起了故事。她趴在姥姥的膝盖上,听得津津有味。
⑩“你姥爷参军早,打鬼子的时候,还是个英俊的后生。”姥姥说起这些的时候,总是那么自豪。她清楚记得,姥姥有一个用层层手绢包裹的:“宝贝”,里面是一摞泛黄的老照片。
⑪“你看,这是我们年轻时穿军装的样子,胸前戴的是军功章。”姥姥用手指着照片,笑容舒展,熨平了脸上道道皱纹。
⑫她瞪大眼睛,仔细地看。照片上,年轻的姥爷和姥姥英姿勃发,神采奕奕,就像此刻的阳光,看得人心里暖暖的。
⑬那熠熠生辉的军功章,她认得,那是姥爷和姥姥永远的珍藏。她清楚地记得,姥爷总是把它们整整齐齐地别在一块大红布上,再放进一个铁皮盒子里,谁也不能轻易动。
⑭日历似姥姥手中的照片,一张张翻过。花开花落间,她也长大了。
⑮学生时代,在《致橡树》这首诗中,她第一次“邂逅”了木棉-“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⑯再回首,她慢慢明白了姥爷和姥姥年轻时的故事,也渐渐明白那群穿军装的人,是多么令人敬佩——他们就像那木棉一样,独立、坚强、热情,深深扎根部队这片沃土,用付出和热爱,用青春与生命,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⑰而与文字一起刻进她记忆深处的,是姥爷全身上下的伤疤。她第一次看到那一幕时,那种震惊到热泪盈眶的感觉,胜过千言万语的表达。
⑱后来,身板一直很好、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姥爷去世了。她想,姥爷一定是想他们了,去和他日夜思念的老战友们“团聚”了……
⑲那天,她和姥姥在葡萄架下坐了很久,直到夕阳西下,晚霞给绿色的葡萄叶染上了一层淡淡的橘红。
⑳泛黄的照片、封皮斑驳的党章、陈旧的军毯、生锈的怀表、几枚弹壳、老旧的军用文件包,还有那个熟悉的铁皮盒子……每每看到这些,她总觉得,姥爷还在,从未离开……
㉑那年,她大学毕业,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没有一丝犹豫,她循着姥爷的足迹,走进了火热的军营。
㉒在从军后的日子里,她渐渐体会到,英雄,正如她最爱的木棉树——红花向阳而开,树干高大挺直,就像是英雄的满腔热血和铮铮铁骨。
㉓她耳边,又一次回响起姥爷掷地有声的话语:“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是啊,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甘愿为祖国、为人民付出一切乃至生命,还有什么能比这种情怀更高尚、更伟大的呢?
㉔又到了木棉花开的日子。看着眼前火红的一片,她不由得想起那些往事——那块别着军功章的大红布,那缕铺在葡萄叶上的晚霞……
㉕无论白天黑夜,还是枝头地上,这耀眼的火红木棉花,是如此的热烈醒目。
㉖哦,木棉花,英雄花。她终于明白,木棉花又被称为“英雄花”的缘故。
㉗英雄虽已去,精神永不朽。
(有删改)
(1)、阅读上面文章,根据提示补全下面表格横线处。情节
“她”的心理
随姥爷在烈士陵园祭奠英雄
(1)
(2)
温暖
(3)
震惊到热泪盈眶
大学毕业,走进火热的军营
(4)
(2)、说说你对姥爷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3)、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姥姥用手指着照片,笑容舒展,熨平了脸上道道皱纹。
(4)、文章写的是姥爷和姥姥的英雄事迹,为什么要以“她”的视角讲述?请分析这一叙述视觉的好处。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长与《山海经》
①【甲】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不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 起来了;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也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⑥【乙】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选文主要写了关于阿长的什么事情?(2)、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选文使用了两个视角,即“成年的我”(站在成年的立场)和“童年的我”(站在童年感受的立场),请判断分析文中【甲】【乙】两句话所使用的视角。【甲】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乙】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卖油翁》)
【乙】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③ , 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④。
(选自《碎金鱼》)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伎:同“技”。④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甲】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公亦以此自矜 (2)但微颔之 (3)以钱覆其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2)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3)、解释【乙】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及守荆南回 (2)岂汝先人志邪(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
(5)、结合【甲】【乙】两篇短文,回答下列问题。(1)卖油翁为什么“但微颔之”?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
(2)结合两篇短文,简要说说陈尧咨(康肃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一年,我们见证奇迹。从黄河边村子起跑的少年,归来已是亚洲冠军。那年何杰想要追上风,如今风已在他身后,而风的背后还有更多少年,准备( )自己的风。这一年,篮球成了村庄的心跳,从黎明到黄昏,村BA如一场( )的旋风,让我们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春风( )。这是属于普通人的剧本,即使在村里小场地反复练习,也能诞生走上更大舞台的奇迹;即使在每日重复方正宋体的页面里,也能谱写大写加粗的高光段落,即使在无人欣赏的角落,也能探索无尽的人生旷野; , 。
(1)、下列依次填入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追逐 激荡 浩瀚 B、追逐 疾驰 浩荡 C、追求 激荡 浩瀚 D、追求 疾驰 浩荡(2)、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一句话。 -
9、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pò zhàn。
(2)深宵灯火是他的bàn lǚ , 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3)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dà tíng guǎng zhòng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
10、按要求默写古诗文。
(1)《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2)独坐幽篁里,。 , 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3)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 。(《木兰诗》)
(4)韩愈的《晚春》一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杨花榆荚鲜活的生命力,进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的诗句是: , 。
(5)默写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 。 , 。
-
1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时光如同细水长流,悄无声息地浸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情感在其中沉淀、升华。这些情味浸润的时光,或许是家人围坐一堂的温馨晚餐,朋友间深夜长谈的欢笑,亦或是独自一人漫步林间的静谧时刻……它们共同织就了生命中最温柔、最难忘的篇章。
请以“情味浸润的时光”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透露影响评分的真实姓名和校名等。
-
12、有同学读过名著后,给名著人物贴上了如下的标签,你是否同意?请从下面名著人物中任选一个 , 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名著内容简述理由。
①《朝花夕拾》中的范爱农懦弱无能。
②《西游记》中的唐僧善恶不分。
-
13、下列关于名著《朝花夕拾》《西游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取经途中只回过两次花果山,第一次是打死强盗被唐僧赶走而后回到唐僧身边被套上紧箍咒。第二次是他打死白骨精后被唐僧赶走的那次。 B、《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菩提祖师,它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定海神针,又唤如意金箍棒,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孙行者。 C、《朝花夕拾》中的《父亲的病》,描述了几位“名医”是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D、《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
1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笔缘
①我是被他店里的古朴吸引住的。
②店门口,青花蓝布之上,悬一支特大号的毛笔。笔杆是用青花瓷做的。谁舍得用这笔来写字啊,得收着藏着才是。
③这是边陲古镇。一街的鼎沸之中,它仿佛一座小岛,安静得不像话。
④我也才从那大红大绿的热闹中走过来。看见这店,身旁的大红大绿全都走远了,喧闹声响也都走远了,人自觉静了。
⑤怎么能不静?看他,静静的一个人,像支悬在墙上的狼毫①。白衬衫,褐色皮围裙,戴一顶卡其帆布帽,安坐于店堂口,正在备料。手握镊子,膝上摊一堆说不上是什么动物的毛,一根一根地捡。他每捡一根,都要对着光亮处仔细看一下,分辨出毛的成色、锋颖、粗细、直顺等等。复低头,再捡。这样的动作,他不厌其烦地做,一做十五年。
⑥店堂狭窄,只容一人过。两边墙壁上,悬着字画。笔架上,各色各样的毛笔,或插着,或悬着,或躺着。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总有成百上千支吧。这些,全都出自他的手。一根毛一根毛地挑出来,然后,浸泡于水中,用牛角梳慢慢梳理,去绒、齐材子、垫胎、分头、做披毛,再结扎成毫。这样细致的功夫,还仅仅只是备料。待到毛料准备好之后,就要进行配料。心目中要做什么样的毛笔,是长是短、是软是硬,派什么用途、写什么字都得一一想好,再根据需求挑选各种毛料搭配起来,这就是配料。毛料配完,静置在阴凉处自然风干后,再拿起卷笔刀细致地将毛料卷成笔状,再用棉线扎紧。他说,做成一支毛笔,要一百二十道工序,每一道,都马虎不得。他辗转过不少地方,带着他的手艺。“我这卖的不是笔,卖的是懂得”,他强调。现在,能静下心来写字画画的人少,懂得欣赏这种手工艺的行家,更少了。他来到这边陲小镇,一年四季观光客不少,也总能碰上一两个懂笔的知己。所以,他住了下来。有个安徽的书法家,问他订制了十万块钱一支的羊毫。那得在上万只羊身上,挑出顶级中的顶级的毛,没有任何杂质,长短色泽粗细都一样。他为做这支羊毫② , 花费了半年时间。
⑦从前他不是做笔的。他父亲是,他父亲的父亲也是,算是祖传了。父亲做笔,名声很大,方圆几百里,都叫得响。有个顶有名的书法家,专程跑上几百里,去买他父亲做的笔,一买几十年。书法家说,不是他父亲做的笔,那字,就不成字了,总也写不出那种味道来。
⑧父亲临终前,难咽气,说断了祖宗手艺。他当时在一家机械厂任职,还是个副厂长呢,多少人羡慕着啊。可是,为了让父亲能闭上眼睛上路,他选择了辞职,拿起镊子和牛角梳。
⑨这一做,就放不下了。
⑩每天早上醒来,他总要摸摸镊子和牛角梳,再把室内所有的笔,都数上一遍,才安心。这种感情,不能笼统地说成执着或是热爱。它是什么呢?就好比你饿了要吃饭,你渴了要喝水,你打个喷嚏会流眼泪,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哎呀,说不清啦”,最后他这么说。
⑫遇到懂它的人,值!他笑了。房租却越来越贵,原来的店铺有两大间呢,宽敞明亮的,好着呢。现在只剩下这么一小间了,他说。
⑬他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都念初中了。孩子却对做笔没兴趣,有时放学回来,他苦心劝说,让他们帮着拣毛,他们却弄得乱七八糟的。“坐不住哇。做这个,得耐得住性子,还要耐得住寂寞。”
⑭他姓章,叫章京平。江西人。他在他做的每支笔上,都刻上了他的名字。
⑮我不懂笔。但我还是问他买了两支,并请他在笔上刻下了诗句。我带回来,插在书房的笔筒中。外面的桂花或是梅花,开得正好的时候,我会掐一两枝回家,和这两支毛笔插在一起。
(选自丁立梅《十亩间》,有删改)
【注】①狼毫:笔头是用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制成的。②羊毫:笔头是用山羊毛制成的。
(1)、毛笔的制作工艺已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请结合第⑤段和第⑥段,将毛笔的制作过程填写完整。环节
步骤
工序
备料
拣毛
需对光分辨毛料的成色、锋芒、粗细、直顺
①
浸泡于水中,用牛角梳梳理
配料
配毛
②
制笔
卷毛
③
(2)、小南同学将第③段的画线句子抄录在读书笔记中,请你品析这句话好在哪里。(3)、文中第⑬段不写做笔,却写了他的两个孩子,这样写会不会离题?请结合选文分析。(4)、假如作者请你帮她从以下两个诗句中选择一句刻在毛笔上,你会选哪一句?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子)
B.“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选自莫怀戚《散步》)
(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⑥段中的“严重关头”是大词小用,使读者感受到“我”当时的束手无策和左右为难。 B、文中的“我”是一个颇有担当、体贴孝顺、做事稳重的中年男人。 C、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清新明朗、舒缓从容的;有些语句也有含蓄未言的深意。 D、“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前后对称,结构整齐,读来亲切自然,属于“对称句”。(2)、结合上下文,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层含义,并分析其作用。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乙】
华隆好弋②猎。畜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隆后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咋虫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嗥吠,往复路间。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隆闷绝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隆未苏之际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节选自《太平广记》)
【注】①华隆:人名。②弋:射。③咋:咬。
(1)、下列句子中,加画横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意暇甚/意与日去 B、华隆好弋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其一犬坐于前/畜一犬 D、隆闷绝委地/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载归家二日乃苏隆未苏之际犬终不食
(4)、同是有智慧的动物,狼被屠户杀死,犬被主人当成家人善待,两者不同的结局发人深省。你能否从它们身上汲取到一些做人的经验和教训?请结合两篇选文内容,谈一谈你的看法。 -
17、口语交际(1)、小语准备发一条微信邀请自己的好朋友小文一起参加活动。下面是微信的内容,其中有一处用语不当,请指出并修改。
小文,晚上好!咱们学校将在12月25日下午五点举行“让非遗文化活起来”志愿者选拔活动,我想邀请你一起参加。期待你的莅临,等你回复。
(2)、小文就加入志愿者小组一事与你商量,请你为她出个主意。小文:“我很想成为志愿者,又怕影响学习。”
你:“。”
小文:“你说得对,那我现在就去报名吧!”
-
18、小文同学在活动中介绍了自己的阅读体会。根据语境完成小题。
对于诸葛亮的《诫子书》,大多数人都 , 却又容易流于世俗化、简单化、xiá ài化的理解。俭,不只是节衣缩食,尤其是在物质不算 的阶段,大多数人都能做到通俗意义上的节俭,对锦衣玉食是mò bù guān xīn的。然而,俭的重点是淡泊名利,能够不为名利、权力所诱惑、 。如果无法超越名利诱惑,志趣志向竟然不能明了、清晰 , 因为其志趣会始终停留在价值观xū róng的名利场上。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xiá ài
②mò bù guān xīn
③xū róng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A、耳闻目睹 宽裕 役使 B、耳闻目睹 富余 役使 C、耳熟能详 宽裕 指使 D、耳熟能详 宽裕 役使(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要是无法超越名利诱惑,志趣志向因此不能明了、清晰 B、于是无法超越名利诱惑,志趣志向就不能明了、清晰 C、如果无法超越名利诱惑,志趣志向就不能明了、清晰 D、即使无法超越名利诱惑,志趣志向就不能明了、清晰 -
19、同为写“秋”,《秋词》和《天净沙•秋思》却传达出不一样的诗情。下面是新月文学社编辑的品诗笔记,请找出有错误的一项( )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读诗方法
秋词
天净沙•秋思
A.知作者
唐•刘禹锡
元•马致远
B.会朗读
读出激昂的语调,明快的节奏。
读出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节奏。
C.赏画面
秋日暖阳下,“一鹤”凌空飞起,直冲云霄。
秋风夕阳中,“断肠人”骑着瘦马,独行古道。
D.明情感
借“一鹤”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寥的悲苦心情。
借“昏鸦”“瘦马”,抒发游子倦于漂泊的凄苦之情。
A、A B、B C、C D、D -
20、默写古诗文。
(1)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
(2) ,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3)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不知何处吹芦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 ,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诗文有道
(6)学习有法。《<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了“温习”这一方法的重要性: , 可以为师矣。也强调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 。
(7)人生有义。每个人都要坚守自己的初心。《<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表明对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 。风雨之夜,陆游虽垂垂老矣,依然借梦境抒发自己至死不渝的报国之志: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