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半命题作文

    生活中,有些事物看似普通,如:一份礼物、一张照片、一本书、一句话、一处风景……但在它们的背后藏着一个个或精彩或感人或深思的故事。

    请以《藏在             中的故事》为题,先补充完整题目,再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选材典型,感情真实。书写工整规范,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 2、某学校的八年级三班进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分享时,老师要求张兰小组分享“保尔四次面对死亡”的经历,张兰分享了其中一次,请你补充另外的三次。

    第一次:

    第二次:保尔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一颗炸弹在他身边爆炸,他的头部受了重伤;

    第三次:

    第四次:

  • 3、下面对《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是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把文字学的经典《说文解字》放在首篇。 B、《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既可以当做历史书籍来阅读,也可以当成文学作品来阅读。 C、《春秋三传第六》中所说的《春秋》传说是孔子所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三传”指的是《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它们是解释《春秋》的书。 D、我们通常所说的“四书”是指朱熹对《诗经》《论语》《孟子》《大学》四部书的合称,后来“四书”成了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 4、为了让同学们理解源远流长的“和”文化,光明中学八年级2班准备开展“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请完成下列任务。
    (1)、选宣传语。为营造氛围,准备在班上悬挂一条标语,下面的三条标语中,你最喜欢哪一条?请说明理由。

    备选标语: A.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B.有容乃大,心境宽;以和为贵,万事顺。

    C.持久的成功是建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上的。

    答:我选句,因为

    (2)、完善对联。在讲“和为贵”的故事环节,第三小组讲了历史上著名的“将相和”和“六尺巷”的故事。语文老师以“将相和”的故事出了一个上联,要求同学们以“六尺巷”的故事对出下联,你认为较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将相和有容乃大成经典       下联:          

    A、六尺巷中让三尺显美德 B、六尺巷邻里相让传佳话 C、邻里间和睦相处有度量 D、劝家人一纸书信留美名
    (3)、以“和”劝人。周末,小明的爸爸要求一家人去看望爷爷奶奶,小明的妈妈又希望一家人去看望外公外婆,小明的爸爸妈妈因此事发生了争吵。假如你是小明,请从“家和万事兴”的角度,写一段劝说爸爸妈妈的话(100字内)。
  • 5、窗前的杏树

    陈海强

    ①第一眼看到小杏树开花,我悄悄说了句:“从此算是住进杏花村啦。”十多年前的冬天,我抱着最后一箱图书搬进这房子。一天清晨,我隐约看见有花枝在窗外浮动,疑心看花了眼,于是出门观察,结果遇见了伫立在晨曦中的小杏树。

    ②农历二月,小杏树准时复苏,枝头升起繁星般的蓓蕾。窗含杏花春意闹啊!我知道一场花事已经临近了。小杏树还是那么认真地遵守着与春天的约定,早早便在春风中呼唤着我的注意。春分之后,小杏树枝头的蓓蕾已愈发饱满,似乎一阵暖风,就可以拉开枝头舞台的帷幕。一连几日,我起床后跑到小杏树下寻觅第一朵绽放的杏花。春分后第三日,天蒙蒙亮,我站在树下张望,见一朵粉扑扑的花儿盘踞在向阳的高枝上,花瓣沐浴着晨光。

    ③接下来的日子,杏花就赶着趟儿绽放了,开得大大方方,开得热热闹闹。我自然知道,眼前的繁花似锦很快就要零落成泥。于是,拍摄杏花成了工作之余要紧的事。有几天事稍多,白日里耽误了,就在夜里打开闪光灯拍。黑暗中,花朵瞬间被照亮,恍如夜空里的星星。夜里有雨随风而至,晨起后捡起几朵杏花,放在手心端详,无需放大镜,花茎上毛茸茸的细节纤毫毕现。这才看清,杏花像微缩的枝形吊灯,豆绿色的花蒂如瓶,匀称地张开五指般的赭色花托,像个小提篮盛着五枚素净的花瓣儿。

    ④或许,小杏树年龄并不小。我唤其为小杏树,是因为它前后左右都是高大树木——七八米开外的大柳树足有合抱粗,根深势大,郁郁葱葱。而在大柳树和小杏树之间尚有大香椿树,挤挤挨挨将小杏树头顶的天空全被掠去了。然而,挡在杏树上的浓荫,主要来自一株大柿子树。它年年枝繁叶茂,结出的柿子足有小孩拳头大。

    ⑤去年夏天,一场风雨来临,我真切地听到“咔嚓”一声巨响。这声音是从大柳树上传来的,一根粗壮的枝丫开裂了,露出近一米长的口子,白生生的木茬裸露出来。工作人员闻讯赶来察看,决定将这段枝杈锯掉,以免掉落伤人。工作人员登高爬低忙活了整半天,巨大的断枝在嘶吼的电锯声中落下。它平铺在地面上,竟然覆盖了整个草坪。小杏树头顶的天空豁然开朗,似乎一大片乌云忽然散去了。然而,只过了几个星期,这片空中区域就被大香椿树和柿子树联手“占领”了。仰望着重新聚拢的浓荫,我的心头升起无可奈何的怅然。

    一朵杏花在成为一枚青杏前,还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有段时间,我居家办公,便有更多时间注意小杏树。我惊奇地发现,每天都有麻雀呼朋引伴地飞到枝头啄食花蕊,一时间花瓣如雪片般坠落。有时候,我从小杏树下走过,看到小路上已经撒满落花,不禁担忧树上还能结几枚杏子。到了三月的第十八个黄昏,一场大风袭来,院子里叮当声响成一片,被风摧折的枯枝噼噼啪啪掉落着。小杏树上的繁花会不会被风刮掉了呢?小杏树会不会失去孕育在枝头的青杏儿呢?我有些惴惴不安。趴在窗口向外张望,却发现大风中的小杏树颇有些临危不乱、气定神闲,小杏树黑黝黝的枝条,正在风中摇晃出健康的光泽。与那些在风雨中折枝断杈的大树相比,这小小的杏树,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⑦于是,当我再次看到小杏树在窗外探身起舞的样子,心里涌上莫名的感动。身处逼仄之地,依然年年努力地开花结果,我渐渐觉出小杏树的了不起。常常拎起一桶清水去浇灌。有时,我也会顺带浇灌小杏树周围的树木和花草。因为,我渐渐明白了,小杏树的美,离不开周围一草一木。它们之间似乎相互竞争,但好像也在相互成就。或许,它们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复杂的问题,因为一草一木全都在认认真真地赴岁月之约,心无旁骛地走在万物生长的春天里。

    ⑧二月萌芽发生,三月蓓蕾初绽,四月花自凋零。这个过程,我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有一天,我站在窗前,隔着朦胧的玻璃,看到窗外的小杏树焕然一新,似锦的繁花已经落尽,新叶正在风中闪亮。那一刻,我似乎听到了杏树枝头风吹过的声响。我想,那正是万物生长的律动。

    (《人民日报》2022.4.6)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第③段划横线句子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杏花诱人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杏花的喜爱之情。 B、我窗外的杏树年龄并不小,我之所以称之为“小杏树”,是因为它的前后左右都有高大的树木,头顶的天空被掠去了。 C、我望着重新聚拢的浓荫,之所还会产生“无可奈何的怅然”,是因为我为小杏树不能拥有一方自由天空感到无奈和同情,也对小椿树和柿子树的霸道行为深感气愤。 D、本文细致地描写小杏树的花儿从孕育到凋零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小杏树深切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第⑥段中说“一朵杏花在成为一枚青杏前,还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请结合文章说说它要经过怎样的考验?
    (3)、文章说小杏树“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存智慧”,结合文章说说它有哪些生存智慧?
    (4)、作者在第⑦段中说“它们在相互竞争,也似乎在相互成就。”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简述。
  • 6、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23年3月5日上午9时,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第十四届人代会“部长通道”接受采访,在谈及能聊天的机器人ChatGPT时表示,ChatGPT从源头上来看是自然语言理解和处理两个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之所以引起关注,在于它拥有大数据、强算力的智能系统。ChatGPT的火爆启示我们,人们不仅希望看到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感知智能,也希望出现更多“能读会写”的认知智能工具。

    (摘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聊天机器人ChatGPT刚出现,就在中外各大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阵狂潮。似乎在一夜之间,周围不少朋友都在讨论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这个数据恐怕是言过其实,但至少说明该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对此,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有人让ChatGPT写一篇时评,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用户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中规中矩”。有自媒体运营者试图让ChatGPT分析某国产车品牌能否打败国外竞品,结果程序输出了一篇有观点和简要论述的分析短文。它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

    但是,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Ch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目前,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而在回答一些社会问题时,尽管人工智能输出了看似结构完整的文章,但不少答案依然“驴唇不对马嘴”,或者充满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人工智能看似“聪明”,实则只是无意识的表现。

    (选自王钟《ChatGPT会不会成为行业的终结者》)

    材料三:寒假期间,“AI大模型课程”颇受欢迎。“这些由AI数字人讲解的课程,上线两个月,就吸引了超过15万名学员。”一家面向成年人继续教育的教育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由于技术限制,AI学习类产品只能聚焦语文、英语等文科科目。但是近期上市的AI教育新产品,能够实现“全科辅导”。“AI教师”不仅能够进行理科学科的辅导,还能与学习者进行多轮“对话”,甚至启发学习者的解题思路。

    “大的趋势都是希望通过大模型技术,不断接近真人教师授课的体验。如通过学生表情、学习阶段等历史学习数据,做到因材施教和提供定制化学习方案。”某智能学习机产品经理说。那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会在未来代替教师吗?

    受访的诸多专家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认为,部分知识性教学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教师的业务重心将发生转移,教师要发挥人类的创新、复杂决策、情感关怀激励等优势,关注学生的幸福,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使得学生更具有创造性。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4.3.1)

    (1)、下列对“ChatGPT”的定义准确的一项是(     )
    A、ChatGPT就是一款能够与人自动聊天的机器人。 B、ChatGPT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一台可以与人聊天的机器人的名字。 C、ChatGPT是运用自然语言理解和处理技术,拥有大数据、强算力的智能系统。 D、ChatGPT是具有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功能的,能自动与人聊天的机器人。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ChatGPT拥有大数据和强算力,因此,它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些大学生利用它完成作业就是最好的证明。 B、材料二中用ChatGPT写时评和做产品分析的例子,形象地说明ChatGPT不仅可以完成“客观题”,还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来完成“主观题”。 C、ChatGPT拥有海量的数据和超强的计算力,因此能快速回答用户的一些问题,看起来“聪明”,实际它是无意识的表现。 D、作为一款人工智能聊天程序,ChatGPT对于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越来越得心应手。
    (3)、为什么很多专家认为人工智能技术(AI)不能完全替代教师?请作分析。
  • 7、古诗文默写填空。

    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诗经·关雎》)

    ②古诗中有着丰富的抒情方式,如:王维的《使至塞上》融情于景,用“大漠孤烟直,”表达了对边塞雄奇风光的赞美之情;李白的《送友人》中借物喻人,用“ , 落日故人情”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难舍难分之情;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寺寓居作》中睹物抒怀,用“谁见幽人独往来,”表达内心孤独、惶恐不安之情。

    ③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直抒胸臆地表达希望天下贫寒之士有所居的句子是“。”

    ④在《北冥有鱼》中描写鹏鸟振翅高飞、气势非凡的句子是:“。”

  • 8、阅读杜甫《中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宵

    杜甫

    西阁百寻余,中宵步绮疏。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

    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

    【注】①此诗是公元766年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作。中宵,半夜。②绮疏,雕花的窗户。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在高至百寻的西阁中夜不能寐,半夜独自漫步于雕花的窗户之下观景。 B、颔联描写了从西阁窗前看到的景象:飘飞而过的流星在水面留下一掠而过的白影,月亮落下,水边的沙地也变得虚幻而浮动。 C、颈联诗人以“幽鸟、巨鱼”寻求安居之地,来暗示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委婉表达了希望得到统治者重用。 D、尾联用简洁的语言描写出亲朋流落在天下,因为战争,却很少能收到他们的书信的现实。
    (2)、细读全诗,联系《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乙)

    桃花源诗(节选)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黄绮:汉初商山避秦时战乱四个老人②菽稷(jì):豆类与谷类③暧(ài):遮蔽。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见渔人,大惊             不知有汉 B、便扶向路,处处志       黄绮商山 C、贤者避世             策之不以 D、鹏之徙南冥也             何劳智慧!
    (2)、下列对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于外人间隔”与(乙)文“来径芜废”中“遂”的意思相同。 B、“阡陌交通”与“荒路暧交通”中“交通”都与汉语中“交通运输”中的意思一样。 C、由“怡然自得”中“怡然”的意思,推测“并怡然自乐”与“怡然有余乐”中“怡然”的意思“快乐的样子”。 D、“靡”有浪费、消失、无(没有)等意思,结合语言环境推测“秋熟王税”中“靡”意思是“没有”。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一段描写了桃花源中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们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从(乙)文中的“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也看出源中人的生活自由快乐。 B、(甲)文桃花源中的人听到渔人“具言所闻”后,之所以“皆叹惋”,是因为他们避乱时间太长,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改朝换代的变化。 C、从(甲)文的“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和(乙)文的“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人坚守着过去的传统,连衣服都还是旧样式。 D、(甲)文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乙)文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了桃花源人们生活的和平、安宁,因此(甲)文显得更真实。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乙文)

    ②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

  • 10、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民间“福”文化源远流长。“福”字是最常用的吉祥图案。最常见的是用丝绸/还有刺绣/年画/剪纸上也可以看到/福/字。除了文字形式的“福”,①             。蝙蝠是与“福”相关的动物,无论是建筑上,还是器物、服饰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蝙蝠。那么,②             ?概括地说,它表达了中国人民最迫切的生活愿望,比如祈求幸福、昌盛,寓意平安、吉祥等。

    (1)、文段中画横线句子斜线处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常见的是用丝绸,还有刺绣,年画,剪纸上也可以看到“福”字。 B、最常见的是用丝绸,还有刺绣、年画、剪纸上也可以看到《福》字。 C、最常见的是用丝绸,还有刺绣、年画、剪纸上也可以看到“福”字。 D、最常见的是用丝绸;还有刺绣、年画、剪纸上也可以看到(福)字。
    (2)、联系上下文,在文段画线的①②处补写正确的句子,使语段完整、连贯。

    答:①

    (3)、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不改变原意)
  • 11、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19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党中央在致词中指出,广大青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zhūn zhūn教导,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挺担当,继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于历史的青春业绩。青春因磨lì而出彩,人才因奋斗而             。大会号召广大青年             、勇毅前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团结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上唱响             的青春之歌,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书写更为             的青春篇章。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给拼音写出汉字。

    ①挺       ②无       ③zhūn zhūn教导       ④磨lì

    (2)、在文中横线上依次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升腾   砥砺前行   震耳欲聋   叹为观止 B、升华   踔厉奋发   嘹亮激越   绚丽夺目 C、升腾   砥砺前行   嘹亮激越   叹为观止 D、升华   踔厉奋发   震耳欲聋   绚丽夺目
  • 12、“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是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诗句。诗人告诉我们: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当越过坎坷,蓦然回首时,你往往会发现,那些过去了的都已成为人生宝贵的财富,成为你“亲切的怀恋”。

    同学们,你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吧,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书写工整,字迹清晰;

    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⑤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13、不怕牺牲为正义发声,是闻一多的选择;不遗余力扶植年轻人,是王选的选择;不慕名利逍遥于天地,是庄子的选择……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面对种种境况,你都做了哪些选择呢……

    请据此以“选择”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或独特感受。

    要求:①书写工整,字迹清晰;

    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⑤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14、你和同学想借助本学期的两本名著为“和之美”主题活动搜集资料,请你完成下面小题。
    (1)、有同学提出可以从《经典常谈》中寻找关于“和”的知识,请补全对话。

    小爱:我想阅读①(篇目名),了解墨、道、法等不同学派对“和”有什么看法。

    小语:我想知道“和”字的本义以及演变,那我可以读②(篇目名)。

    小文:“和”不仅是一种内在精神,也逐渐成为了一种礼节。我可以看③(篇目名)尝试寻找儒家礼教中的“和”。

    我:对,我可以通过阅读其中的④(篇目名,除①②③篇目),了解⑤

    (2)、“和”是个人修身之本,内心平和;也是友善交往之源,融洽和美;更是强国兴邦之基,天下为公。下面四人中你想选谁做“和”之代言人,请结合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体内容谈一谈选择理由。

    A.保尔                    B.朱赫来                    C.丽达                    D.达雅

  • 1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红 春 联

    刘群华

    ①提起春联,我的脑海就会浮现这样的场景:外面冰天雪地,屋内炭火正旺。一张古拙的雕花八仙桌摆在堂屋中央,香炉袅袅地冒着清香,老先生净身洗手,心神怡然,摸一支狼毫在玉石砚台内饱满地浸把浓墨,刮刮大笔尖,一气呵成写下一副四字联:九州日丽;四化春新。写完后,围着对联左观右看,脸上才露出满意、温暖、幸福的微笑。

    ②写春联在我的故土很常见,也很庄重。这个四围皆是高山的小山村,尽管夹峰对峙,地贫土瘦,但村上的小学,没有哪个学生不会写毛笔字,没有哪个先生不会吟哦几副对联的。

    ③老先生择一个大晴日,煮一壶好酒,喝个微醉,脸颊和脖子红红的,站在大梅树下,然后研墨,折纸书写。他做得很细致,墨拣好墨,以麝香金粉配制而成,溢出淡淡的古朴和清香。所写的对联有五字和七字的,四字和六字的也有,十几二十几字的长联极少。这些书写的对联一排排晾在软软的阳光下,像院子里的一树梅花,红火又热烈。

    ④写好的春联自然有人来取,取回去的春联自然有人会贴。上下联的平仄一定要分好,否则闹了笑话,像个没读过书的人,让人难堪而尴尬。

    ⑤贴春联一般在年三十下午,也有的地方在大年初一早上,喻义新年新气象。

    ⑥贴完春联贴福字。贴福字是贴春联的姊妹产品,不可缺少的。老人家听到大门外的人把春联贴完了,就会从堂屋的方桌上小心地捧出两张老先生写的大福字,嘱道:“倒贴哩!福到福到哈!”

    ⑦一般的人家贴到这里也算把过年贴春联的事干完了。可到精致的人家,则还要从门廊到堂屋都贴得红彤彤的,十分喜庆。过路的人从大门春联往里屋瞧,只见里里外外焕然一新,红彤彤的新鲜,红彤彤的春色,而人个个喜气洋洋,精神活泼、饱满。

    ⑧送春联,也是别具味道的一件事。

    ⑨送春联有个讲究,普通人家送通用春联,如:“千条杨柳迎春绿;万里江山迎日红。”如果此人是做生意的,走南闯北,则送上一副:“似锦河山遍地走;如花生活满园财。”年三十的下午,年饭还没吃前,送春联的人瞅准了这个空当,必定给你家满堂红。这个时间一家老小团聚,有说不完的话,有找不完的亲情温暖。这会儿,送春联的在大堂外倏地放一挂鞭炮,砰砰砰一阵响,闹得一家人赶紧出去看。小孩脚快,瞅完转身朝里屋喊:“奶奶,送春联的来了!”送春联的人在这端儿要赞几句:“左春联,右春联,左右春联齐团圆。”这家人听了,心儿乐了,道:“准尔真言。”便赶忙递上一个红包。

    ⑩如此这番,在年关的春联总算告一段落。村里一些上过学的人,便在初一上午,背着手边踱步边观摩,或牵个小孩,沿村路来回溜达,欣赏春联红艳艳的平仄和韵律。

    ⑪这股子浓郁的墨味儿,拌和着甜甜的年味,像一团发的嫩面,在人生的红纸上各自比着劲儿,攒着劲儿,朝前写,幸福千户万家。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本文首段是怎样描绘写春联的场景的?请作简要分析。
    (2)、文中画横线的内容,作者交代它有何用意?
    (3)、请品析文末加点的“酵”一词的妙处。

    像一团发的嫩面。

    (4)、你如何理解题目中“红”的意蕴?
    (5)、有人认为过年贴春联太麻烦,应移风易俗,淘汰这种活动。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 1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ChatGPT,是2022 年底由美国OpenAI公司推出的一款聊天机器人工具。与以往的分析式人工智能相比,ChatGPT实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习归纳数据分布的基础上同时学习数据产生的模式,用自编码器创造数据中不存在的新样本。全球用户正在乐此不疲展开的,就是用语音和它聊天,讨论从学术到娱乐的各种问题;或者在页面中直接打字,输入想让 AI帮忙完成的烧脑的任务,请它帮自己写代码、写文案、翻译……一场新的职业颠覆与学习革命,一夜之间悄然到来。

    (摘编自《ChatGPT挑战人类教师?教育中的这些东西AI难以替代!》,《人民教育》2023年2月11日)

    材料二   ①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一方面革新了内容生成模式,提高了内容生成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因技术尚不成熟、相关规则制约的欠缺而存在被滥用的风险。比如在学术领域,已出现利用AI作弊、进行学术造假等现象。眼下,探索制定AI在学术领域应用的基本规则,建立有效约束与规范的机制,引导学生和教师正确认识和使用AI实属当务之急。

    ②限制人工智能使用范围,形成有限领域规则。通过使用智能工具可以把作业做得又快又准确,但是这种跳过思考过程、直接索取答案的行为,显然不利于思维训练;而且过度依赖智能工具,也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更遑论原创性,将惰化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明确可以使用AI写论文,但限于辅助工作,诸如搜集参考材料、错误更正、常规结构撰写等,并禁止直接复制、抄袭、剥窃、盗用他人的研究成果。

    (摘编自庄得宝《ChatGPT来袭,学术研究如何自处》)

    材料三 ①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指出,ChatGPT转变了一般性的知识生产,但不是原创性的。“作为一种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的技术原理并没有实质性的改进,它利用神经网络、海量的语言数据和文本数据来进行训练,通过机器来学习文字和文字之间序列的概率关系,基于上下文背景信息,通过概率关系来预测输出的序列词句。它不是在理解你的语言,只是根据对上下文的理解,找出语言最优的概率,本质上是一个词和句序列的输出。”

    ②在余胜泉看来,判断ChatGPT该不该用,就在于用它时有没有认知投入。如果有自己的创造性,大胆用。“智能工具的核心作用并不是要代替人的思考,而是要增强人的思考,尤其是学生。”余胜泉表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促进思维和认知能力的成长,如果使用ChatGPT代替学生的思考过程,那就是错误的。反之,如果将其作为一个支架,使学生能看到以前无法看到的东西,思考以前无法思考的内容,站到更高的认知层次上,这种应用就是积极的,应该鼓励。

    (摘编自袁秀月《ChatGPT为何引教育界“封杀”?》,中国新闻网2023年2月12日)

    (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ChatGPT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ChatGPT是一款聊天机器人工具,它能与人聊天,解决人们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 B、ChatGPT实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它革新内容生成模式,提高了内容生成工作效率。 C、ChatGPT 转变了一般性知识生产,它能用自编码器创造出数据中不存在的新样本。 D、ChatGPT是一种大型语言模型,它能根据文字间序列的概率关系输出最优序列词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人工智能革新在不断带来价值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风险和挑战。 B、以ChatGPT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已彻底颠覆我们的日常工作与学习。 C、目前,人工智能虽然发展迅速,但仍无法完全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D、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时,可将其作为辅助工具,而不应过度依赖。
    (3)、应该怎样应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革新?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 17、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桃花源记》)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是故/谋闭/而不兴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贤能(通“举”,推举) B、男有 , 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 D、不足为外人道也(缺点,不完美的地方)
    (3)、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子非鱼,安知鱼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既出,得船                           天之苍苍,正色邪(《北冥有鱼》) C、货恶其弃地也                    骈死槽枥之间(《马说》) D、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全石以底(《小石潭记》)
    (4)、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C、《桃花源记》选段第一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桃花源人是秦朝时进入此“绝境”的,是与外人“间隔”的。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
  • 1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乙】 登岳阳楼

    唐 孟浩然                                                              唐   杜甫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吴楚东南坼 , 乾坤日夜浮。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戎马关山北 , 凭轩涕泗流。

    注释:①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②乾坤:指日、月。③戎马:指战争。④关山北:北方边境。⑤凭轩:靠着窗户。

    (1)、对【甲】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最后两句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甲】诗和【乙】诗都是以登览为题材的抒情诗,所抒之情有什么不同?
  • 19、根据要求答题。

    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不久前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充分彰显“以和为贵”“和合”思想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充分体现中国长久以来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全而积累的有益实践经验。这一重大倡议为当前国际安全局势准确把脉开方,符合国际社会对实现世界持久和平安全的期待,赢得国际社会广泛欢迎。

    有感于此,八年级1班开展了“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1)、任务一:为了营造活动氛围,请你创作一条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要求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2)、任务二:班委号召同学们积极参加活动策划,除了活动形式一之外,还要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搜集“以和为贵”的故事并在班级上分享

    活动形式二:

    活动形式三:

    (3)、任务三:以和为贵的精神,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请围绕“以和为贵”这一话题,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字数在80字以内。
  • 20、根据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

    家园

    古诗文名句

    提示

    身之所安

    (1)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身在漏屋,

    心系天下。

    心之所向

    (2)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光影清明,

    拂去俗念。

    情之所归

    (3)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志同道合,

    虽远犹近。

    志之所在

    (4) ,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宁愿孤独,

    不肯苟同。

上一页 551 552 553 554 55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