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苏东坡的两则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和董传留别①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注:①这是苏轼写给朋友董传的一首诗,预祝他金榜题名,董传当时在凤翔穷困潦倒,但很有才气,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乙】
臣自颖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亲入村落(亲自) B、臣亦不觉流涕(眼泪) C、臣窃度之(揣测、估量) D、苛政猛于虎(在于)(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 B、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 C、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 D、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旱\水杀人百倍\于虎(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中的颔联“踏槐花”源自“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指学子忙于春游活动。 B、甲诗中的颈联写董传身处失意和困窘,意志消沉,不再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C、乙文写苏轼深入民间体察民情,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D、乙文中当苏轼知晓百姓苦于官府催债难于活命时,就如实上奏朝廷并希望施行仁政。(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2)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
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望春风
①一夜之间,田野山间的野菜被微风吹绿了——几次探头探脑后,终于在黎明到来之前晕出活泼泼的一片。在人们的翘首盼望中,春天终于如约而来。
②路边的大树开始褪去了枯黄,和田间的桃枝一起绽出新叶。我也受到了感染,心情顿时明媚了许多。路上行人明显多了起来,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不时看到戴着口罩、装备齐全的骑行者,他们塌下身子,双手稳稳地攥住把手,如一尾尾灵活的鱼儿,在车流的汪洋中穿行。
③第一批被春天唤醒的,总是乡间的农人。在乡村,春风是人们最好的朋友。它把山坡吹绿,把枝头的新芽催绽,与田野上每一个守护着土地的人不期而遇,带来花的清香与叶的肥嫩。
④疫情逐渐缓解,卡口渐次开放。麦子地里,农业站的技术管理员在查看麦苗长势,指导农民除草施肥、喷洒农药。苹果地里,果农们在为果树剪枝、开沟、追肥。农民们终于回到那片一生难以割舍的土地,扑向那地毯般铺张开来的田野,不错过惊蛰前后的每一个日子。
⑤郊外田畦都齐齐整整,荠菜花满坡满地,不时能看见三五个人戴着口罩在麦地里挖野菜。那些肥嫩的荠菜、苦菜子被人们摘下,收进随身带来的布袋、提篮中。在挟裹着乡土气息的清风里,他们带着满心的喜悦回家,品尝这大自然恩赐的美味。
⑥姜地里,一家家姜农戴着口罩,扛犁带锨,拉着竹竿和塑料薄膜,提着推着正月里在土炕上生的姜芽,开始下地种姜了。干活干得起了兴,他们脱掉了羽绒服外套,忙得满头大汗。很快,白花花的塑料膜包上地畦,一大块黄土地就这样落了一层亮亮的白雪。
⑦村庄路口,一个穿深绿棉衣的老太太正拉着一个穿暗红外衣的老太太的手,隔着彼此的口罩,絮絮地嘱咐着什么。两位老太太都是70多岁的年纪,干瘦矮小的身体,核桃般沟壑纵横的面孔,灰白的头发。两人拉扯了一会儿,红衣老太终于离开绿衣老太,走向马路对面,步子缓慢,但是很沉着,稳稳的,没有回头。春天的风依然凛冽,吹着老人灰白的头发、瘦小的身子。绿衣老太一直站在那里,目光始终追随着红衣老太。终于走到了路南侧的人行道上,红衣老太默契地回首,仰起菊花般的笑脸,挥舞着胜利的手势,向对面的老太太大声喊着什么。隔着一条路的距离,只能看到口罩在动。绿衣老太也挥起了手,大声地喊着什么,那笑容也如菊花般,层层叠叠。然后,红衣老太转过身,步子似乎轻盈了很多,继续向前方走去。
⑧她们应该是一对老友吧。疫情阻隔多日不见,红衣老太一定是惦记着闺蜜,于是穿过村庄路口去看望。离别时,绿衣老太不放心,执意要送老友,红衣老太摆脱了她拉扯的手,安慰说自己能走。老人过马路时故意走得镇静而从容,因为她知道,老友温暖的目光正陪伴着她前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文本第①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2)、文本形象地描绘了疫情缓解后乡村中哪几幅劳动场景?请简要概括。(3)、文本中作者是如何刻画两位老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4)、一边是友情,一边是疫情。文中两位老人在疫情还未完全解除的情况下,为友情而相聚的行为,有人认为不可取,有人认为值得赞赏。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因为有“我”的努力,家庭会更温馨;因为有“我”的付出,集体会更加和谐:因为有“我”的奉献,社区会更加美好;因为有“我”的参与,城市会更添活力;因为有“我”,世界会更加精彩。
请以“因为有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章不得出现影响评卷的人名、地名、校名等。④不得抄袭或套作要求:
-
4、《水浒传》的最大艺术成就就是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英雄人物形象。这些梁山好汉都具有鲜明的典型性格。请你参照示例,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两个 , 用一个字形容梁山好汉突出的性格特点,完成“一字评”。
可选人物:鲁智深、林冲、吴用、武松
示例:宋江——“孝”,宋江组织好汉们投奔梁山,途中收到父亲病故的家书,立即赶回家中,体现了宋江的“孝”。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雪域高原
乔正芳
①那天下午,天气好得出奇。夹杂着黑丝的绯红色云朵,似乎要把西天点燃。看得久了,便感觉目迷神摇。
②连长站在山坡上。马上就要转业了,这雪原、边界、哨卡,他有太多的留恋和不舍。战士小洪默默地站在他身边。
③连长注视着前方,似自言自语:“我来和老班长告个别。”小洪知道老班长是连长心里永远的痛。那是连长刚来雪原不久,一次和老班长巡逻,不慎摔下悬崖,又恰逢雪崩,老班长为了救他被永远地埋在了雪原……
④小洪想起他刚来雪原时,由于水土不服病倒了。那天,连长偷偷塞给他一个苹果,要知道,在零下三十摄氏度的雪原上,一个新鲜的苹果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小洪吃完,顿觉神清气爽,病似好了大半。这时,听到门外巍巍的哭声:“我的苹果呢?谁偷了我的苹果?”原来,连长家嫂子带着六岁的儿子巍巍来雪原探亲,嫂子历经千辛万苦带来一袋苹果,给见到的战士每人一个,最后一个留给了巍巍。
⑤连长看起来有些低落。小洪抬起头,忽见大团的红云已变成灰云,滚动着汹汹而来。眨眼功夫,狂风裹挟着暴雪似千万条巨鞭狠狠抽来。连长一把搂住小洪,猛一侧身,靠在了一块巨石上。只觉耳边山呼海啸、地动天摇,世界正被一只看不见的巨手疯狂撕扯、摇撼……
⑥也不知过了多久,他们睁开眼睛,茫茫雪海中,二人渺小如蚁。
⑦“连长,我们还能回去吗?”小洪快哭了。
⑧“能!当然能!”连长笑着说,“我当兵二十三年了,什么危险没见过!等天亮了,部队一定会来救我们的。”
⑨看着连长胸有成竹的样子,小洪点点头。
⑩时间在慢慢熬着,也不知几点几分了。
⑪棉大衣被冷气穿透了,裹在身上像层铁皮。小洪手脚麻木,茫然四望,看着因长期在高原生活而心脏早已出问题的连长,心一点点沉下去……
⑫连长掏出一支烟,哆嗦着手点燃,递给小洪。平时,连长是不允许他们抽烟的。过了会儿,连长又掏出一颗糖,想塞到小洪嘴里。小洪摇摇头,他知道连长患有低血糖,更需补充能量。
⑬连长咳嗽了几声,问:“小洪,你父母最近来信了吗?”见小洪不回答,他又说:“你是家里的独子,父母是不是特盼着你早点娶个媳妇?”
⑭小洪的眼泪哗地流了下来。连长拍拍小洪的肩:“我有个侄女,在我们县医院当护士,人长得蛮漂亮。我嫂子托我在部队里给物色个对象,我观察了很久,觉得你最合适!本想过几天再告诉你的……”
⑮小洪抬起头,眼里闪烁着星光。连长狡黠地问:“小洪,如果你俩成了的话,你该称呼我什么?”
⑯小洪红着脸说:“叔叔。”
⑰连长说:“不对,是叔丈。”
⑱小洪笑了。连长一鼓作气,说:“来!打起精神,先给叔丈捶捶后背揉揉肩。”
⑲……
⑳天终于亮了!搜救的直升机出现了!小洪激动地挥手,跳着喊着,可皑皑雪原里,他的声音和身影实在太渺小了。
㉑连长嘴唇青紫,喘息着说:“小洪,咱分头行动。两个目标,更好。”
㉒小洪手脚并用拼力朝东爬去。过了一会儿,他惊喜地发现,直升机朝着他们越飞越近。
㉓“连长!”小洪猛一回头,惊呆了:只见一团熊熊烈火,燃烧,舞动,似一只浴火的风,似一条腾空的龙!——是连长!他把自己的大衣、棉裤、内衣全都点燃了……
㉔第二年,小洪陪着嫂子和巍巍来给连长扫墓。巍巍将一个苹果放在爸爸墓前,他说要让爸爸尝尝家乡的新苹果。
㉕嫂子要回去了。小洪鼓足勇气提起连长的侄女,嫂子很诧异:“他们家三代单传,只有他这一个儿子,哪有什么侄女?”
㉖小洪的眼泪瞬间决堤。他抬头挺胸,朝着连长的墓碑,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有删改)
校园电视台拟将微型小说《永远的雪域高原》拍摄成微电影,请结合全文,完成下列任务,为拍摄作准备。
任务一:角色演绎
任务二:场景分析
任务三:道具选择
任务四:主题凸显
(1)、为了帮助演员更好地塑造人物,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向演员分析:为什么在小洪的眼中,连长是“关心爱护他们的好兄长”。(2)、导演特别注重场景的选择,请你根据第⑤段画线句子,从描写角度谈谈导演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场景。(3)、微电影拍摄要关注到文本中一些值得玩味的物象,小语认为苹果是拍摄中的重要道具,请你分析文中苹果的作用。(4)、小说结尾,小洪得知连长根本没有侄女,此时他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请结合选文,以“小洪”的身份(用第一人称)补全他在连长墓碑前的台词。(100字以内)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磨砺始得玉成
①冰清玉洁、精金良玉、玉振金声、玉树临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玉”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的优秀品质,彰显着东方美学的韵味。凝视一块美玉,看到的是柔美和温润;触摸一块美玉,感受到的是坚实和高洁。中国人从美玉身上,寻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追求,寄托着为人处世的智慧。
②《荀子·法行》中记载,子贡询问“君子贵玉”的原因,孔子答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谦谦君子,正如温润之玉,光华敛于内而不炫于外,清辉藏于身而气韵自生,给人以温暖和力量。方志敏在狱中面对敌人的百般诱降和严刑逼供,依旧正气凛然,坚贞不屈,这是革命先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韧气节。黄文秀为了让基层群众过上好日子,把韶华留在广西百色的大山深处,这是当代年轻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责任担当。杨善洲常拿工资接济困难群众,为他们买粮食、购种子、送衣被,却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亲属办过私事,这是优秀党员干部冰清玉洁、白璧无瑕的崇高风范。
③玉石藏于山中、埋于谷底,与普通石头不分轩轾,如何成为众所敬仰的美玉?坚固细密的玉石,必得经过一番艰苦的切、磋、琢、磨,才会露出质朴面目,显出纯美底色。“玉不琢,不成器”,器与人皆通此理。只有历经雕琢磨砺,唤醒内心的道德律,淬炼信仰的主心骨,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大凡成就大业者、贡献杰出者、勇赴使命者、舍己为人者,无不是经历几番潜心学习、艰苦锻炼、奋斗打拼,才为世所识、为人所赞。磨砺始得玉成,笃行方能致远。______拿出“燕子垒窝”“老牛爬坡”的劲头,在工作实践中战风雨、斗寒霜,在严峻复杂的斗争中砥砺心性、强壮筋骨、增长才干,才能琢磨成器、百炼成钢,最终有所成就。
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每块玉都有独特的形态与气质,每个青年也都有独特的禀赋与追求。对玉的雕琢不能千篇一律,对青年人才的培育也讲究因材施教。因材因性,把雕琢之功施于无形,方能获得出乎意料的效果。广大青年也需要在干事创业的路途中,心怀真善美的追求,以不负韶华之朝气、激越沧海之胆气,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镌刻在灵魂深处,清白做人,踏实做事,让青春之花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胸怀锦绣,腹隐珠玑,时时砥砺,事事精进,必能成为栋梁之才。
⑤“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正如美玉经得起岁月的淘洗,美德懿行耐得住时间的检验和人心的评判。以人比玉,由玉及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更加勤勉,用时间和汗水雕琢自己,努力成为一块“美玉”,永远散发洁净通透的光泽。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冰清玉洁,白璧无瑕”分别概括出方志敏、黄文秀、杨善洲三人的特点。 B、第④段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鼓励青年人应努力把雕琢自己的品质作为重要的人生课题。 C、每个青年都有独特的禀赋与追求,如玉的雕琢,故对青年的培育也应顺其自然。 D、第⑤段运用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总结全文,重申观点。(2)、下面是文章的脉络,请补出空缺的部分。论述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论述青年人要磨砺自己成为栋梁——得出结论:
(3)、在第③段横线处补充一个论据,下列哪个事例恰当?为什么?【甲】吴天一研究高原病学,一干就是60多年。调研期间,他虽遭车祸,但仍深入一线,潜心研究。他的付出,让建设青藏铁路的14万筑路大军无一因高原病死亡。
【乙】武汉退休老人马旭与丈夫毕生节俭,一分一毫积累几十年,向家乡木兰县教育局捐赠千万元。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心灵的高贵,令世人赞叹。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①。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甚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 , 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节)
【注】①馈饷:军饷。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泉香而酒洌/乃记之而去 B、临溪而渔/把酒临风 C、奉使河东/使至塞上 D、于策为便/执策而临之(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
(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不 若 分 其 兵 驻 并 河 内 诸 堡 缓 急 得 以 应 援 而 平 时 可 省 转 输
(4)、品读《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与甲文有诸多相似之处,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实例分析。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风骨”强调的是一种不媚俗、不屈从的精神追求,一种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担当。年级文学社准备设“文人风骨”专栏,小语认为可以把欧阳修放进专栏介绍,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帮小语陈述理由。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府楼猴从府楼建成到辛亥革命时被烧毁,经历了明清两代几百年,见证了一段段历史,是潮州文化的代表之一。作为学校记者团成员,你参加了今年国庆“心想事成,遇见府楼猴”文旅活动。请结合以下材料,完成采访任务。
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李师傅:参考了潮州有两只以前留下来的府楼猴来推敲府楼猴的那个表情、动态。以前我们潮州雕刻也确实厉害,就是它虽然看起来是抽象的,但是一看就是很有表情,有那种灵魂在里面,所以这个给我们设计增加了一些难度。它要似笑非笑,这脸蛋的表情是你想象它是哪一种,它就会以哪一种的脸出现在你面前。我们做这个猴就是不但要它的那个形状,还要它的神韵,才能体现潮州的艺术。
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李师傅:每只猴它都有一个名字,比如岁岁平安、国泰民安,这些都是祝福。它们拿的东西都是我们生活里面有的东西,比如立冬了,我们就是吃汤圆,那我们就是让它掉一碗汤圆,开春了,我们这个杨柳树开始发芽了,用这些来体现二十四节气。
④潮州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辜师傅:在2022年10月就开始准备这件事,我们制作的时候花了整整半年的时间。为了做这套府楼猴,全部用实木,全部白边处理掉,用2.35米直径的木开成板材,板材再去做。材料本身是对的,但是木材本身会开裂,在设计方面,一些需要修改还是得稍微修改,比如府楼猴拿着的物品附着力太小,去到上面日晒雨淋,得考虑这个问题。
任务一:确定采访主题
任务二:准备采访问题
(1)、请结合材料拟写一个采访主题。(2)、请从三位美术大师中选择一位作为采访对象,提出一个采访问题。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是不可xiè dú的。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古代诗歌历经几千年的演进,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名片:春秋宴饮,士大夫常赋诗言志,诗歌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既可以臧否人物,亦可以观家邦兴亡,意义重大;现代社会,腹有诗书气自华,举手投足间,学养的芬芳扑面而来。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有的人chóu chú良久,也只能用网络热词来suí shēng fù hè;有的人却______,应景的诗词脱口而出:两者文化修养的高低真是______。古今中外的诗人们,以其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磨砺,这些诗歌已经成为永远不朽的经典,敲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思想上、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和______。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xiè dú (2)chóu chú (3)suí shēng fù hè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信手拈来 天渊之别 熏陶 B、信口开河 天渊之别 熏染 C、信手拈来 截然不同 熏染 D、信口开河 截然不同 熏陶(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诗歌已经成为永远的经典,敲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B、这些诗歌已经成为不朽的经典,敲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 C、这些诗歌已经成为不朽的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D、这些诗歌已经成为永远的经典,一代又一代叩击着人的心灵。 -
10、默写古诗文。
(1) , 在河之洲。(《关雎》)
(2)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感时花溅泪,。 , 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游山西村》)
(5)自强不息,是韩愈面对“夕贬潮州路八千”的贬谪仍能发出“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报国之志;是苏轼面对政治失意、兄弟别离的现实仍能给出“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美好祝福;是范仲淹面对革新失败、贬谪他乡的境遇仍能表达“ , ”(《岳阳楼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真正的强大,不是从不失败,而是在跌倒后能一次次勇敢地站起。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12、外国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常具有多面性。请从以下选项中任选一个,结合整本书内容,写出你对人物的“新”认识。
A.尼摩船长——《海底两万里》节选《缺氧危机》
B.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节选《筑路》
示例: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中,鲁滨逊给我的印象是:生存能力极强。
阅读整本书后,我“新”的认识是:他具有殖民者思维。
我的理由:他教化星期五时完全用英国文化取代土著文化,体现了欧洲殖民者的优越感。
-
13、在“社会批判”主题读书会上,老师要求推荐一部反映旧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名著。我会推荐《》。书中通过主人公三次买车的失败经历,揭示了个人奋斗在黑暗社会中的无力感。作品中“”(填典型情节)、“虎妞难产而死”等悲剧场景,深刻批判了社会对普通人的压迫与摧残。
-
14、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岳阳楼记(节选)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街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滕公修楼
滕子京负才名,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或谓滕公曰:“子谪居于此,何苦劳民?”公笑曰:“吾以楼观天下,忧乐系心,岂独为己耶?”闻者叹服。
(选自《宋人轶事》)
[丙]
登楼感怀
范文正公尝过洞庭,夜泊舟中,见月色如昼,风涛不兴,喟然曰:“此景可赋。”遂援笔书《岳阳楼记》。初稿成,示友,友曰:“君言‘忧乐’,何不直言滕子京?”公曰:“楼以文传,文以道存。若拘于一人,则天下胸怀尽失矣。”
(选自《文苑杂录》)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观夫巴陵胜状”与“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意思相同,均为“景象”。 B、“百废具兴”中的“具”通“俱”,意为“全”,与“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中的“具”含义不同。 C、“忧乐系心”中的“系”意为“牵挂”,与“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中的“系”含义不同。 D、“微斯人”中的“微”意为“如果没有”,与“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中的“微”意思不同。(2)、借助知识卡片,将短文[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卡片】
拘:①限制;②固执;③拘泥
胸怀:①胸襟;②心中所想;③抱负
原句:若拘于一人,则天下胸怀尽失矣。
译文:
(3)、短文[乙][丙]均围绕《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展开。任选一则,结合内容分析其如何体现范仲淹“忧乐天下”的精神。(4)、有学者认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直接提及滕子京的政绩,而借景抒怀,是更高明的写法。请结合短文[丙]中范公的回答,谈谈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甲]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乙]
夏昼偶作
柳宗元
南州溽暑①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②。
[注释]①溽(rù)暑:潮湿闷热的天气。②茶臼:捣茶用的石臼。
甲、乙两诗均写夏日,但选取的典型意象与情感表达不同。请任选角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小学是在一所村校读的。沿着公路走半小时就到了。那时的路都是石子铺的,每逢雨后,路上就出现许多坑坑洼洼。这时就会有手扶式拖拉机拉着碎石,沿路边一堆一堆地倒着。道班的工人就拿着锄头和撮箕,把碎石刨来均匀地洒向路上坑洼的地方,再从路边的庄稼地里挖些土来,洒在刚铺好的碎石上面,这叫作撒花泥。泥土与碎石黏在一起,路就平了,还可以护路,免得石子被水冲走。可是,一旦雨天,路上就尽是泥浆,小孩走路蹦蹦跳跳的,走上一段路后,裤腿、后背,甚至全身都会是泥浆。
②那个年代,过往的车辆不多,俗话说:繁华的马路不长草。除了两道车辙常碾压的痕迹外,路中央和两边都长满了草,车前草、狗尾草等,满的是。清晨,草上沾满晶莹剔透的水珠,一路上学,没法择路,只能任由水珠打湿鞋子。到了学校,鞋子湿透,有时衣服也是湿的,要一直熬到放学回家。依稀记得,只有几个家庭比较富裕的孩子,才另外准备一双布鞋到学校换着穿,而多数孩子是没有这种待遇的。
③村校教室是用长条石砌成的,上面是木材和砖瓦结构的,没有吊顶的装修,抬头见瓦,缝间有时还能泻下缕缕金光。记得有爱哭的同学,一哭仰头就见瓦,被师生戏称又数瓦格子了。每逢假期归来或是狂风大作后,书桌上便铺满了从瓦缝间吹下来的灰尘,厚厚的。
④教室的窗户是木制的,方格形。每到冬天,北风呼呼,室内实在受不住寒冷,老师便去买些白纸来,薄薄的,在窗格上涂些米汤,然后把纸轻轻地糊上,若遇上风大些,这层薄纸是受不住的,师生也免不了任由寒风的肆虐。老师说,有个学校的窗户是嵌玻璃的,不用挨风吹受冷冻。
⑤于是,我走进了乡中学。从家到县城,百十里路程,父亲坐过车,也走过路。经过再三会议,父亲决定步行送我去。
⑥晨曦微露,我们启程了。父亲挑着一担行李。一头是一个书包,装的是小学课本,我说没用,父亲坚持着,就随他,另一头是一个木箱子——母亲的陪嫁品,里面装是几件衣服。我们随着卖菜的队伍行进,有打电筒的,有持火把的,从山脚一直延绵到山顶,活似一条蜿蜒的火龙,舞动着山村的梦,照亮着希望的路。
⑦山路和公路交替着走,山路是捷径,虽然坎坷崎岖,可是比较有趣,走很长也不觉得累。走完了山路,就走公路,公路虽然相对平坦些,但稍走长一点,就比较枯燥,容易令人疲倦。加上我小时候体弱多病,走将近一半路程的时候,我就跟不上父亲了,只能走走停停,而父亲三十多岁,正值茂年,干劲十足。
⑧九月的阳光,威力不减,依然炙烤着干渴的大地。偶尔从身边驶过一辆大货车,卷起一股几丈高的烟雾,滚滚黄尘,挡住前进的视线,久久不能消散。这时,父亲也只好靠路边停下,等烟尘散尽再继续前行。
⑨就这样,好不容易,终于走到县城中学。我从来没走过这么长的路,小小的年纪——十二岁,而我的脚板心却疼了五六天。
⑩这就是我第一次步行进县城求学的经历(弟弟妹妹后来就没有我的这种经历了)。难道那时没有班车吗?当时的班车较大,要坐四十多人,一天一班,因公路不好,行进的速度堪比蜗牛,百多里路程得花四五个小时。车票也只需一块多钱,爸爸也舍不得花,再说也是为了节约开支,让我走路上学,锻炼锻炼,知道求学的艰辛,珍惜读书的机会。
(节选自中国散文网《儿子的心愿》,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多选)A、文中对村校教室环境的描写,突出了当时教育条件的艰苦。 B、父亲坚持步行送“我”上学,是为了让“我”体验生活不易,珍惜读书机会。 C、冬天教室窗户糊白纸的细节,说明当时师生缺乏御寒物资,只能被动忍受寒冷。 D、文中提到班车虽便宜但父亲舍不得坐,主要体现当时交通的落后。(2)、联系上下文,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九月的阳光,威力不减,依然炙烤着干渴的大地。”(加点词:炙烤、干渴)
(3)、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从山脚一直延绵到山顶,活似一条蜿蜒的火龙,舞动着山村的梦,照亮着希望的路。”
(4)、这篇文章节选自《儿子的心愿》,原文从儿子想重走父亲的求学路引入,引出父亲对自己求学经历的回忆。请为删减后的回忆部分拟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岳麓山:一座山的文化密码
①岳麓山雄踞长沙湘江西岸,海拔300.8米,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的北端终点。《山海经》记载“衡山千里,雁飞不过”,古人以“岳麓”命名此山,暗合“南岳之足”的地理定位。山中植被覆盖率超90%,有植物种类174科97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杏、珙桐与古枫香树群落交织,春赏杜鹃漫坡,秋见红枫似火,素有“碧嶂屏开,秀如琢玉”的美誉。
②岳麓山的灵魂在于人文与自然的交融。山脚的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为潭州太守朱洞首创,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张栻曾在此展开“朱张会讲”,四方学子“座不能容”,开创了中国书院“讲会制度”先河。书院正门“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楹联,无声诉说着千年弦歌不绝的盛况。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成为湖南大学的前身,至今仍承担着学术研究功能。
③沿书院后径蜿蜒而上,爱晚亭隐于枫林深处。此亭原名红叶亭,清乾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取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诗意更名。亭柱镌刻“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将四时景致凝于尺幅。1913年至1923年,青年毛泽东常与蔡和森等在此探讨救国之道,亭畔石碑刻有《沁园春·长沙》手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诘问,让自然景观与红色记忆共振。
④半山腰的麓山寺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268年),是佛教入湘最早遗迹,唐代书法家李邕撰写的《麓山寺碑》被誉为“三绝碑”(文、书、刻俱佳)。寺内古井“白鹤泉”终年不涸,相传曾有仙鹤衔茶籽至此,故泉畔茶室以“云雾茶”待客,茶香与梵音共袅。与此毗邻的云麓宫则为道教圣地,宫内“飞来石”上刻有“岳麓之冠”四字,登石远眺,湘江与长沙城尽收眼底。
⑤岳麓山亦是近代革命史的露天博物馆。黄兴墓、蔡锷墓掩映于松柏之间,墓志铭“血染黄花,魂归岳麓”“再造共和,功在民族”铭刻辛亥风云。抗日战争时期,岳麓山炮台曾重创日军舰艇,现存战壕遗址与第九战区司令部旧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实景课堂。2014年,岳麓山作为“中国明清城墙”扩展项目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⑥今日的岳麓山,晨钟暮鼓与登山者的笑语交织,古树年轮与摩崖石刻对话千年。这座山已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精神图腾。
(结合岳麓山百科、景区解说词等信息改写)
(1)、下列对岳麓山相关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岳麓山因位于衡山最南端,故得名“岳麓”,即“南岳之足”。 B、岳麓书院正门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创作于南宋朱熹时期。 C、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其更名与杜牧诗句及清代学者罗典有关。 D、麓山寺内的“白鹤泉”因李邕《麓山寺碑》记载仙鹤传说得名。(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岳麓书院从宋代延续至今的学术活动,印证了湖湘文化的传承性。 B、爱晚亭同时承载自然诗意与革命记忆,体现人文景观的多元价值。 C、文中提到岳麓山列入世遗预备名单,主要因其佛教道教建筑保存完整。 D、岳麓山炮台遗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助于青少年理解抗战历史。(3)、请结合全文,分析岳麓山能成为“湖湘文化精神图腾”的原因。 -
18、古人常以诗寄情,以文表意。请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了为君王完成收复失地大业的理想。
(2)“ ,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细腻描绘出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
(3)请写出两句蕴含哲理的宋诗:“ , 。”
-
19、科技浪潮,AI领航。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发展迅猛,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强大潜力。在图像识别领域,AI技术能够精准识别医学影像中的病灶,助力医生更高效地进行疾病诊断;在智能安防中,可快速识别监控画面里的异常行为和人员。据市场研究机构报告,2023年全球AI市场规模达到5381.3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7575.8亿美元。
材料二
AI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中,其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可以通过以下数据体现:
应用场景
优势数据体现
挑战数据体现
教育
使用AI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后,学生学习效率平均提升30%;智能辅导答疑使学生问题解决时间缩短40%。
因算法偏差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在某地区,成绩排名前30%的学生获得AI辅助资源占比达70%;数据隐私方面,过去一年教育领域因AI应用导致数据泄露事件达50起。
制造业
采用AI优化自动化生产流程后,生产效率提高40%,次品率从5%降低至1%;质量检测精准度提升25%。
过去两年内,因技术更新换代,企业设备升级成本平均增加60%;因人员技能不匹配导致的生产停滞事件,在采用AI技术的企业中平均每年发生10起。
材料三
我国高度重视AI技术研发与应用,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开展AI相关研究,培养专业人才。同时,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支持AI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但我国AI产业也面临着高端人才短缺、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
(以上材料摘编自《科技周刊》2024年7月10日)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2023-2025年全球AI市场规模的增长,表明AI技术已完全成熟且无发展瓶颈。 B、AI在教育领域应用,能完全解决学生学习中的所有问题。 C、我国AI产业虽有成果,但高端人才短缺等问题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D、AI在制造业的应用,能使企业无需考虑成本投入,全力发展自动化。(2)、如果你作为记者采访有关专家,请根据材料,结合语境,补全采访内容。记者:专家,您好,想请教一下,①?
专家:目前AI于教育领域应用时,主要是通过制定严格的数据使用规范,加强技术加密手段,以及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数据安全培训等方式来保障。
记者:了解了,②?
专家:可以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同时,企业要深度参与基础研究方向的规划,使研究更贴合产业实际需求,从而解决我国AI产业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
-
20、学校组织开展以“魅力城市,古韵风华”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在华夏广袤无yín的版图之上,湘楚大地恰似一片诗意盎然的土壤,孕育出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长沙。这座城的名字,仿若从岁月幽深处传来的__________(①悠悠②袅袅)古调,每一个音符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承载着无尽的厚重与深情。长沙,静踞于华夏腹心之地,__________(①紧紧②牢牢)扼守南北通衢要津,宛如一位饱经风霜却__________(①坚毅②坚持)如初的守护者,于时光洪流中静静屹立,默默见证世间风云变幻、沧海桑田。悠悠湘江,似一条灵动飘逸的玉带,那潋滟碧波,携着无尽温柔,蜿蜒绕城;巍巍岳麓,则如一幅浑然天成的翠色屏风,层峦叠嶂,绵延起伏,以沉稳姿态,默默守护这座满是故事的城。
(节选自卢春文《长沙,长沙》)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1)无yín (2)镌刻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A、将“灵动飘逸”改为“飘飘荡荡”。 B、在“携着”前面加“它”。 C、删掉“那潋滟碧波,”。 D、在“绕城”后加“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