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有人说:“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朱德、徐海东等人物,既有理想,有情怀,有非凡的魅力;又都有着可亲的、生活化的一面,有人间的味道。”请结合名著内容阐述某一位领导人身上的“非凡魅力”和“人间味道”。
-
2、文言文阅读。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丙】
江水又东径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②多所象类③。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④ , 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⑤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注释】①径:途径,经过。②形容:形状。③象类:相像类似。④至清:极其清越响亮。⑤践跻:登临。
(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绝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绝壁或千许丈 B、自康乐以来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 自富阳至桐庐 C、乘奔御风 猛浪若奔 屠乃奔倚其下 D、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有奇字素无备者(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翻译及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之前的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理解:在渔人的歌谣中,猿猴也悲伤落泪,表达了三峡秋日肃杀的景象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理解:在作者看来能欣赏自然之美的人很少,其中既有对世人不懂得欣赏秀美山水的惋惜,也暗含自己能发现自然之趣、比肩谢公的自豪。 C、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翻译: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亲眼所见不如耳闻啊。
理解: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因此,耳闻很重要。(3)、【甲】【乙】【丙】三段文字都展现了山水之美,选取景物也有相同之处,都描写了山、①、石、林木、猿等事物。有些事物特点相同,如通过文段中画线句子可以看出,三段文字都写了山②的特点,其中【甲】与【丙】段画线句都用了③的写景手法。有些事物特点不同,表达情感也不同,如写“猿啼”,【甲】段写出了声音的凄凉,引发人内心的悲凉之感,【乙】和【丙】段则不同,用“猿鸟乱鸣”“猿鸣至清”表达作者④之情。 -
3、古诗阅读。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①”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② ,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登楼所见③之景。(2)、《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
4、古诗文默写。
诗文可以绘山水。(1)“乱花渐欲迷人眼,”是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的西湖早春之景;(2)“ , 长河落日圆”是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的塞外壮阔风光。(3)“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苏轼所见月下美景。
诗文可以蕴情志。(4)“ , 志在千里”是曹操在《龟虽寿》中老当益壮的豪情。(5)“ , ”是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对故乡的依恋不舍。
-
5、人物专访。
初二年级部分班级已经参与了值周活动,同学就此次活动采访了学校负责老师。
同学:老师好,请问① ?
老师:学校举办劳动周活动,旨在用丰富的活动激发同学们的劳动热情,提升同学们的劳动技能,培养同学们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的劳动品质。我们都知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从小处说,劳动不仅强身健体,还能培养能力和品格【甲】从大处说,劳动能促进家庭和谐,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类发展。
同学:本次活动,您对同学们有什么期待?有什么话想要对同学们说吗?
老师:中华民族有勤劳敬业的优良传统,希望同学们能多参加劳动周活动,在劳动中勇于担当,追求卓越。我想对同学们说,劳动最光荣!一定要花气力,要“躬行【乙】
(1)、采访记录中提问缺失,根据老师的回答,你认为最恰当的提问是( )A、值周劳动课程有哪些特点? B、值周劳动对个人成长有何意义? C、值周劳动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D、值周劳动将开展哪些活动?(2)、在甲、乙两处填入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 【乙】”。 B、【甲】, 【乙】。” C、【甲】; 【乙】。” D、【甲】; 【乙】”。 -
6、新闻专刊。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有同学向学校记者站投了一篇新闻稿,请你对新闻稿进行编辑。
10月,是北京市八一学校的创新月。2024年10月11日,C2026届初二年级在科技中心各位老师的协助下,成功举办“塔吊模型称重”赛。年级通过塔吊模型的搭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次塔吊模型称重比赛,要求同学们利用4X6X500毫米桐木条6根,2X2X500毫米桐木条6根,502粘胶几种材料,设计制作出一个可独自站立的塔吊。吊臂高度大于30厘米,从底座边缘伸展长度大于30厘米。
科技节为同学们提供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台上比赛的同学,以推枯拉朽之势取得胜利;台下加油声此起彼伏,每一次钩码成功放进吊篮内,都引来现场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此次塔吊称重比赛,不仅考验了同学们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此次科技节活动旨在向科学家们致敬。多少年来,无数中国科学家心怀报国济民的壮志,殚精竭虑,建树非凡。他们白手起家 , 自力更生,不断创新,铸就今日辉煌的成就。创新是 , 是 , 也是 。
(1)、你为这则消息补写标题。(不超过20个字)(2)、画横线句子有两处错误,请你修改。(3)、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摧枯拉朽 B、此起彼伏 C、殚精竭虑 D、白手起家(4)、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的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②一个人进步的灵魂
③社会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A、③②①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①②③ -
7、班级板报小组将对近期的学习生活进行专题报道。请你以小记者的身份,整理,修订专栏稿件。
学习回顾。
时光如梭,半个学期的学习生活悄然而逝,那些有力量的文字镌刻在我们心中。读《藤野先生》,我们仿佛随鲁迅一起瞥见藤野先生黑瘦的面貌,听到他抑扬顿(cuò)的教诲;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仿佛看到人民解放军正以锐不可当之势解放全中国;读《回忆我的母亲》,我们从朱德母亲终日劳碌的身影中,感受到她一生不(chuò)劳作的精神;读《一着惊海天》,我们从屏息敛声到心潮澎湃,豪情万丈;读李白、王维、白居易这些(qì)宇轩昂的【甲】(朝代)代文人的诗文作品,我们思绪飞扬。这些文字如同激昂的战鼓声;(zhèn)聋发聩,让人热血沸腾,激励着我们前行。
(1)、上面语段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悄然(qiāo) 镌刻(jùn) 不可当(dāng) 屏息敛声(píng) B、悄然(qiāo) 镌刻(juān) 锐不可当(dāng) 屏息敛声(bǐng) C、悄然(qiǎo) 镌刻(juān) 锐不可当(dāng) 屏息敛声(bǐng) D、悄然(qiǎo) 镌刻(jùn) 锐不可当(dǎng) 屏息敛声(píng)(2)、依据拼音依次选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措 缀 气 震 B、措 辍 气 震 C、挫 缀 器 震 D、挫 辍 器 振(3)、【甲】处填写的朝代是。 -
8、结合《西游记》和《朝花夕拾》回答下面问题。
选段一: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
选段二: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选段三:行者见了他,大咤一声:“休走!还我马来!”轮着棍,劈头就打。那条龙张牙舞爪来抓。他两个在洞边前这一场赌斗,果是骁雄,但见那:龙舒利爪。猴举金箍。
(1)、上面三个选段中的他(她)分别是、、。(2)、下列对名著内容述说错误的一项是( )A、《西游记》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被鲁迅称为“神魔小说”。 B、鲁迅作品注意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采用了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C、《西游记》中先后归顺唐僧保他取经的是孙悟空、猪八戒、小白龙、沙和尚。 D、《朝花夕拾》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无法忘却现实,常插入一些“杂文笔法”,显示了作者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
9、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绽放属于自己的那朵花
①大山深处,绒花开的时候,她出生了,姣好的面容,粉嘟嘟的。奶奶看着窗外那株高大的绒树,给她取名绒绒;六岁那年春天生一场大病,因为医生误诊,给她服错药,让她成了一个耳聋的孩子。此时,院里的那棵大绒树,开得如火如荼,而一家人的心却似在冰窖里一般,美丽的绒树美丽的花,恍如隔世——
②父亲母亲叹着气,把她的名字换了字——茸茸。父母的心意是,山上的每一棵草都会开花,女儿也是这山上的一棵小草。他们期望奇迹出现,上天能在女儿的两只耳朵里开出花来,让她能重新听到——这个美好的世界。
③无声的世界里,一切都没有色彩,没有色彩的生命,活着似乎失去意义。
④她黯然无光的眼眸,言语一天比一天少,父母心疼不已,却无力改变命运的方向。有一天,奶奶为了讨她欢心,在为新嫁娘剪窗花的时候,悄悄给她留下几朵。望着鲜红的窗花,她的眼光亮了,一整天都喜气洋洋的。她把它们贴在自己的小窗前,望着它们发呆,望着它们微笑。有一天,她用哥哥用过的旧作业本,比画着剪,这个根剪断了,那个茎剪开了,剪了多少遍又多少遍,她累出一头一脸的汗水。最终,她欢叫着,跑向下地刚进家门的爸爸妈妈和奶奶,她的快乐像风,钻入每个人的眼里和心里。大人们商议,奶奶以后不下地干活了,专门在家里教她剪窗花。
⑤从此之后,村里村外,方圆多少里的红白喜事,需要剪这种那种纸花,都来央求她和奶奶。奶奶年纪越来越大,眼睛花得厉害,剪纸花的活计慢慢地就全落在茸茸的手上。
⑥人们发现,茸茸虽然只上过一年学,却聪明得很,不仅会剪花呀草呀,还会照着春联剪字:“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满园春光”“出门见喜”……得到人们的喜爱与认可后,茸茸更热切地想学习更多的字,爸爸教她,妈妈教她。
⑦她想学更多的字。有一天,她独自去村里的小学校,找到当年教过她一年的李老师,一步一挪,李老师去哪她跟到哪儿,小茸茸拉住李老师的手,在她的手心里写:“我想上学”。然后,她还指指自己的心,指指脑袋——李老师犹豫不决,不知如何是好。
⑧正在这时,妈妈找遍村庄找到这里,李老师很为难地给妈妈解释,妈妈也为女儿倔强的念头无奈,她跟女儿一起请求李老师:“让她来旁听吧,学多少算多少……”就这样,茸茸成了一名特殊的编外生。她不顾别人的嘲笑和小伙伴的捉弄,她只管尽力而为地学。听不到怎么学啊?她看老师的嘴唇,再摸摸自己的嘴唇,她的经验全来自六岁之前的言语经验。
⑨外出求学的哥哥,从大山外面给她带回一本漂亮的《剪纸大全》,哥哥告诉她这是一项“民间艺术”。利用假期,哥哥还生吞活剥地教会她一句英文诗,翻译过来是24个字。哥哥临走的前一晚,她全部把它们剪了出来——“不要因为难过,就忘了散发芳香。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
⑩哥哥被她的“剪字”震惊了,这些字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两只耳朵上开出无数的花儿!
⑪仔细端详,每一个字的每一笔里都开出花来,每一个字都是一朵花,连在一起,正是她的名字——耳朵上开出许多花来。她抚着她的这些字、这些花儿,也笑成一朵花儿。哥哥把它们一并拍下来,放在博客里,立即引来众多关注。她和她开花的字、开出花朵的耳朵,红网络。有一所民办特殊教育学校找到她,免费让她入学,她于是读了这所民办学校的中学,又读它的大学,之后,她代表这所民办学校参加国际民俗表演,一举夺魁。
⑫当人们惊叹她绽放的鲜妍时,她微笑着揭开自己的秘密:“不要因为难过,就忘了散发芳香……”她的剪纸依然组成那幅图画——一双开着花的耳朵……
⑬大山深处,她的家门前,那一树绒花开得如火如荼,白发的父母在树下,看着漫山的碧草,他们感叹:树有树的花,草有草的花,茸儿也有她自己的花。
(1)、根据选文内容。在表格的指定位置填写合适的文字。家人及心理
为她做的事情
她的表现
爸妈期望奇迹出现
①
她言语一天比一天少
②
给她留下几朵窗花
她从此迷上了剪纸
哥哥为了鼓励她
③
她用字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2)、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的句子。(1)她的快乐像风,钻入每个人的眼里和心里。(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她和她开花的字、开出花朵的耳朵,蹿红网络。(赏析加点词)
(3)、在《再塑生命的人》一文中,我们看到了海伦·凯勒的成长故事,与本文中的“我”相比,她们的成功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结合课文和选文内容分析。(4)、标题中的“那朵花”有什么含义?请从情节上和主题上加以分析。 -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些疼我的人
丁立梅
①三月天,蜜蜂从土墙的洞里钻出来,喻嗡闹着。柳树绿了,桃花开了,油菜花更是开得惊心动魄,展现出一幅一望无际的黄。20世纪70年代的乡下,这个时候,正是青黄不接。有什么可吃的呢?没有的。
②我去爬屋后的小木桥。小木桥搭在小河上方,桥下终年河水潺潺。湍急的水流,在幼小的我的眼里,很可怕,我害怕从桥缝里掉下去。那样的害怕,最终会被一种向往所抵消。爬过木桥,就可以去几里外的外婆家,外婆会给我一只煮鸡蛋,或是一捧炒蚕豆。这是极香的诱惑!
③我很幸运,每次都能安全地爬过木桥去。矮矮的外婆见到我,眼睛笑眯成一条缝。她手里正补着衣服。或是纳着鞋底,她会立即放下手里的活儿,她的手会抚过我的脸,是沙子吹过的感觉,很糙,却极暖。然后去灶边生火。一瓢清水倒进锅里,腾起一股热浪来,我知道,我可以有煮鸡蛋吃了。一脸威严的外公埋怨她:“那是换盐的鸡蛋啊,家里快没盐了。”外婆挡着,说:“小点儿声,别吓着孩子。”他们在屋里嘈嘈切切地吵。我不管那些的,有外婆护着,有香香的煮鸡蛋可以吃,便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孩子。
④我有过几次大难不死的经历。母亲说:“有一年,全村83个孩子都出天花了,你是最严重的一个,高烧昏迷,不省人事。医生说,没治了,让准备后事。我抱着你,七天七夜没合眼。你呀……”母亲没有继续这个“你呀”,她笑着说起另外的事,关心我现在是不是还常常熬夜。“不要熬夜呀,人吃不消的。你要好好的呀!”母亲这样说。我却在她那一句未完的“你呀”后面浮想联翩,想我是这么一个难缠难养的孩子,母亲的心,不知碎过多少回。大雪天,我又突然生病,母亲顶着风雪去找医生。医生来了,说,不行,得赶紧送街上的医院。街离村子有几十里路,父亲又不在家,风大雪大的,母亲却决定一个人用拖车拖我去医院。母亲就真的上路了,用被子把我里三层外三层地裹好。一路上,母亲不知跌了多少跟头,我却安然无恙。到了医院,医生看着雪人一样的母亲,感动了,立即给我检查,是急性肺炎,晚一会儿,就难治了。我的病好了,母亲的额上,却留着指头长的一道疤,像一条卧着的小蚕。我抚摸着母亲的那块疤,问母亲后不后悔生了我。母亲嗔怪地打掉我的手,说一句:“你呀……”
⑤结婚了,遇到的那个人,不是貌若潘安,才似柳永,却会在我生病的时候,守在身边,给我削梨子;会在我磕疼的时候,一边给我揉淤血的膝盖,一边嗔怪:“怎么这么不小心?”他会买我爱吃的鸡蛋卷回来,还有我喜欢的花花草草,摆一阳台,我还是不满足,说还要,他答应一声:“好。”有时我也会明知故问:“你宝贝我吗?”他笑着答:“我不宝贝你,还能宝贝谁呢?”时光刹那停住,天荒地老。
⑥现在,我在织一件毛衣。入冬了,儿子的毛衣短了。我挑橘黄的颜色,选一种小熊猫的图案,这样织出来,一定非常漂亮,儿子穿上,会极帅气的。儿子在一边看着,问:“妈妈,是给我织的吗?”我答:“不给你织,给谁织呢?”“那么,妈妈,你是宝贝我的吗?”我答:“我不宝贝你,还能宝贝谁呢?”思绪就在那一刻拐了弯,生命中那些疼我的人,一一浮现出来。我痴痴地想,上帝送他们来,就是为了来疼我的,就像我疼我的儿子一样。世间的美好,原是这样的爱写成的。
⑦如今,我的外婆已去世了。值得安慰的是,她走时,我在她身边。她看着我,最后疼爱的光亮,像淡淡的紫薇花瓣落下,落在我的脸上,留在这个世上。
(选自《读者》)
(1)、选文主要写了哪些疼“我”的人及其疼“我”的事?请简明概述。(2)、选文第④段母亲两次说到“你呀……”,请结合上下文,分别用一两句话将母亲的语言补充完整。第一次(1)
第二次(2)
(3)、选文第⑦段划线句有什么含义? -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聊斋志异》)
【乙】
杨天一言: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① , 意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②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③便捷,欻然④遁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之,啾啾如悼息⑤ , 衔之而去。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瞪目如椒:小眼瞪得很圆,像花椒的果实。②果腹:饱腹,满腹。③故;本来。④欻(xū)然:快速的样子。⑤悼息:悲伤叹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弛担持刀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及入穴 (4)衔之而去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文作者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 B、甲文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和乙文中的“如是者/久”的停顿正确。 C、甲文告诉我们对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D、甲文中的“狼不敢前”和乙文中的“嚼如前状”两个“前”字的意思和用法是一样的。(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乃悟前狼假,盖以诱敌。
(2)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
(4)、【乙】文中的张历友是蒲松龄的诗友,曾为此事作《义鼠行》一诗,诗云:“此鼠义且黠,捐躯在所轻。”这里的“黠”和[甲]文“狼亦黠矣”的“黠”分别体现在哪里?在情感态度上有何不同? -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联系。(2)、赏析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13、默写
(1)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要为人宽容大度,保持君子风范,不因别人误解自己而生气的道理的句子是:“ , ?”
(3)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借菊花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的诗句是“ , ”。
(4)诸葛亮《诫子书》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会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 ”。
(5) , 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
-
1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独出心裁 , 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B、《草原》一文语言流畅,文笔优美,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 C、老教授知识渊博,演讲时信口开河 , 十分精彩。 D、世界上的好书、好文章都是用“心”写成的,都是作家们呕心沥血的结晶。
-
15、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风在耳畔吹过,树枝摇晃。风又从山头荡过,寒意料qiào,是秋夜的1ǐn冽。明月高悬,秋风与鸟儿自如来去,松影参差。流水似乎比白天轻柔许多,声响却大了,远远能听到汩汩声,使得夜行人忍不住放慢脚步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pàn chēn B、pàn cēn C、bàn chēn D、bàn cēn(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料 qiào 1ǐn冽
-
16、同学,你好!初中三年,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小说,它们像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使我们陶冶性情,净化灵魂,学校九年级将开展主题为“走进小说天地”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1)、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符合主题并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2)、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个字。(3)、张小明同学最近沉迷于网络小说,你如何劝说他多读经典名著?请把劝说的话写在下面。
-
1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庭家风,强调家国有机统一。国之栋梁出于家之苗圃,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把正家风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一环。由此可见,良好家风是立身治国的重要基础。
②良好家风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家风是一个家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慢慢沉淀积累下来,并且代代因袭延续下去,体现整个家族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文化风格。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里的影响往往大于学校里的培养,童年时的教化往往重于成年后的塑造,生活中的感悟往往超过书本上的认知。而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风就对我们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与家风有关,家风成为我们从言谈举止到为人处世、从价值选择到是非评判、从伦理道德到人格人性的遵循标准。因此说,良好家风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③良好家风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魂魄。无论是主动遵守还是被动服从,无论是立竿见影还是潜移默化,家风对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整个家族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风良好,则家道兴盛,美誉流芳。北宋著名的散文大家苏洵。严格教育于女,良好家风的熏陶使苏轼、苏辙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父于三人均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留下了“一门父子三词客”的千古佳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教育子女不管当多大的官,“都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良好的家风教育出了优秀的儿女。家风隳坏,则祸及全家,贻害社会。一些领导干部的子女走上歧途,甚至身陷囹圄,很大程度上是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导致的。
④良好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又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良好家风不仅关乎一个家族的发展,还以点滴汇聚之势影响着社会的风气,国家的兴盛,家风正则社会稳。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有了良好家风,这个家庭就会团结和睦,崇善尚德;千万个家庭有了良好家风,整个社会就和谐稳定、积极向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和谐,国家就充满活力;家风良好,民族就充满希望。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良好家风,必然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和无穷智慧。
⑤家庭是我们心灵最可靠的港湾,家风更应该是我们精神上最执着的坚守。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主动树立和传承良好家风,让良好家风成为社会千顷澄碧的清风雨露。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中心论点:①
分论点:
良好家风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良好家风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魂魄。
②
结论发:③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选文第②—④段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
18、阅读《礁石》,回答问题。
礁 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请你从诗歌中找出两句能表现礁石与浪顽强搏斗的诗句。(2)、试简要分析“礁石”这一形象。 -
19、艾青原名 , 浙江金华人,诗人。1931年参加革命,加入了“左联”,后来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他的早期诗歌代表作。
-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①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②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邀之。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肴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饮酒终,纸亦尽,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友正未尝仕。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选自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释】①鬻(yù),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赁小屋于水柜街 赁:租借 B、众人异之 异:奇异 C、既至 既:已经 D、友正乃具饭邀之 具:备,办(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
(2)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3)、简要概括张友正是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