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贵敢说“吾不如”
①“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首古诗言简意赅,形象地告诉人们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众生芸芸,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是没有的,再伟大的天才总也有不如人的方面。生而为人,只有具备了这种自知之明的心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才有可能找准适当的人生坐标,从而赢得成功的契机。
②历史上的圣哲先贤,他们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名垂千古,原因就在于他们都具备博采众长的精神,敢于宣称“吾不如”。
③孔子问学生子贡,你和颜回比,谁的能耐大?子贡回答说,颜回闻一知十,我顶多只是闻一知三。子贡慨叹“弗如也”,寥寥三字,掷地作金石声。
④《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的得失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如此知人善任,得天下当然是势所必然了。
⑤读《广师》,我们可以领教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类似高论:“艰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学中;险阻俱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石山。”顾老夫子谦逊若此,被誉为“一代通儒”,令人诚服。
⑥瞿秋白在29岁时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负责人,在一次会议上他恳切地表白:“搞农运,我不如彭湃、毛泽东;搞工运,我不如苏兆征、邓中夏;搞军事,我不如叶挺、贺龙。”虚心谨慎,溢于言表,瞿秋白之所以为瞿秋白,基于此。
⑦确实,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面对比自己强的人,由衷地说一句“吾不如也”,不但不会贬损自己,而且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美德。世界上,任何人在体能、技能、智能上的发展不可能至周至全。同理,一个人在品格修养上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吾不如也”的时候。只有敢于承认“吾不如也”的现实,才能看清自己的特质,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举优抑劣,扬长避短。怕只怕明知“吾不如也”,却偏要与人争个胜负,分个雌雄,那就是自己难为自己,令人不敢恭维了。
⑧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只有敢说“吾不如也”的人,方可望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事业上的翘楚,因为他们的胸怀比长天更广阔,精神比高山更巍峨。
(1)、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读后你认为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3)、文中第③④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选文,谈谈你的感想。【链接材料】
俗话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这些都是劝人做人不要自傲,要谦逊,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适时放低姿态。
-
2、友谊中学准备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负责人,请仿照下面的活动形式再设计两项活动。
A.竞猜歌词,走进小说世界 B. C. D.扮演人物,体味人生百态
(2)、请从九年级上册教材中任选一篇小说,抓住一个主要人物,结合文章内容,仿照写一句话。例句:小说:《骆驼祥子》 人物:祥子
例句:勤劳朴实的祥子,立志买车,经历三起三落,最终在底层苟且偷生,谱写了一出人间悲剧。
仿写:小说: 人物:
句子:
-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这首词描绘了四幅图画,它们依次为独立寒秋图、、、。(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词人的革命乐观主义豪情。 B、一个“看”字,总领之后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之后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3)、上片最后一句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4、根据提示填空
(1)溪云初起日沉阁,。(许浑《咸阳城东楼》)
(2) ,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3)山水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
(4)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5)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故友的怀念并暗示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惆怅的句子是: , 。
(6)为了让天下百姓都吃饱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力于水稻研究六十载直至去世,不正是李商隐《无题》中“ , ”两句的真实写照吗?
-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著作《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 B、古人席地而坐,离席站立称为“避席”,此举表示敬意;古人口中的“舍弟”一般是对他人弟弟的尊称。 C、《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中,作者通过雅与俗、庄与谐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 D、雨果和莫泊桑都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力的大作家,代表作分别有《悲惨世界》和《我的叔叔于勒》。
-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者的重要保障。
②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③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④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
⑤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A、②③④①⑤ B、③②④⑤① C、③②⑤④① D、②③①④⑤ -
7、对下列病句的病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否杜绝溺水事件再次发生,关键在于学生在遇到危险时应该具有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杜绝”与“发生”不合逻辑) B、大家都知道气候变暖主要是源自废气排放造成的,却不知道饮食习惯也影响着气候变化。(“源自”与“造成的”句式杂糅) C、为提高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制定并研究了相关的方案。(“制定”与“研究”语序不当) D、应急抢险队伍要全力以赴投入抢险救灾,调集专业救援力量和物资装备,全面搜救。(“全面搜救”后缺宾语)
-
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谋划疫后新年,我们更坚信:春暖花开,相聚可待;山河无恙,未来可期。 B、改革开放后,我国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事业都取得了很大发展。 C、中国的球迷真很迷惘,面对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 D、中国作协把包括《驻村笔记》《海边春秋》《乡村国是》在内的16部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为题材的精品力作列入推荐书单。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计算机专业越来越热,同学们也跟着前仆后继地纷纷选学这个专业,希望以后能够成为计算机工程师。 B、灾情就是命令,救援队员冒着大雨跋山涉水 , 终于到达灾区,及时展开救援。 C、在2020年“彩云杯”大学生辩论赛上,选手们妙语连珠,旁征博引 , 赢得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D、这位先生对中国近代文化的每一项研究成果都让我自惭形秽。
-
10、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拙病(zhuō) 谷穗(suì) 轰鸣(hōng) 神色张惶(huáng) B、发怔(zhèng) 征途(zhēng) 诓骗(kuāng) 根深蒂固(dì) C、篝火(gōu) 端祥(xiáng) 筏木(fá) 鞠躬尽瘁(cuì) D、拮据(jù) 濒临(bīn) 粗犷(guǎng) 孜孜不倦(zī)
-
1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同学们,两个多月前,你迈进了中学的大门,从此你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学生。在这段中学时光中,也许你遇见了一位影响了你的老师,一个引为知己的朋友,一件触动心灵的事,一本充满魅力的书,一处经常流连的风景……
请以“美好的遇见”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健康积极;(2)表达真情实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要套写、抄袭;(5)不少于500字;(6)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
12、班级开展《朝花夕拾》读书交流会,下面是你们小组准备的读书报告提纲。请你结合原著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
——《朝花夕拾》读书报告
《朝花夕拾》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有的人给鲁迅留下了温馨的回忆,有的人则被鲁迅理性地批判。
(一)温暖的人
①人名:范爱农
②出自:《范爱农》
③事件:辛亥革命后,范爱农充满热情的投身革命。他做了监学后,不大喝酒了,也很少谈闲天;而是勤快的办事、教书。
④评价:范爱农正直、爱国,愿意为了革命奉献自己的一切力量,令人敬佩。
(二)批判的人
A人名:
B出自:《》
C事件:
D评价: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枣树下的等待
①姥姥家门口有棵大枣树,枣树根部稍弯曲,往上到树枝分岔处都是直上高高的。我在这枣树下玩耍了一年又一年。
②我自小在姥姥家长大。许是我在表哥表姐中最小,姥姥对我的疼爱,比哥哥姐姐们多一些。他们回家上学之后,姥姥膝下只剩下我这一个外孙。自然,除了家里的十几只羊、二十几只鸡鸭,最受宠的是我。
③姐姐哥哥们还在姥姥家时,最调皮的就是几位哥哥,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摸田螺,举着竹竿到处粘知了,没有不会的。衣服呢,常常是脏了,破了,湿了,姥姥象征性地嗔怪两句,得赶着洗出来晾干,哪有多余换洗的衣服;破了的呢,便坐在枣树下一针一线的慢慢缝补。这一坐呀,就是半天,直到姥姥身上落了一层枣花,才把缝补的衣服收拾完。
④枣花的颜色像是嫩黄,又像是染了淡淡的绿,它太小了,但落了密密地铺在地面,倒像是一块暖黄的毯子。在枣树下捡拾着小小的枣花,也够捏着在手心里玩上半晌。只要有风吹,枣树扑簌簌落下一层的嫩黄淡绿,它的香味淡淡的,淡淡的像它的嫩绿,淡淡的像一个忙碌的身影。
⑤时光,在这一针一线中,慢慢流走,偷偷溜走,仿佛姥姥就这样坐着,枣花染白了头。
⑥哥哥姐姐们回家后,换做是我和姥爷一起下地割草和放羊。羊群在前面欢脱的蹦跛,姥姥的话在身后追过来:“不要玩水,不要下河,不要到处乱跑,不要割到手……”
⑦我就一句一句回着:“知道啦,知道啦,知道啦……”
⑧傍晚夕阳西下,羊群要回家了,我拿着姥爷做的小鞭子在一边甩着撵着羊群,其实并不需要撵着,它们知道回家,这条路,它们可比我熟悉多了。
⑨姥姥远远在枣树下张望,羊群差不多要到家门口了,姥姥就帮着拴羊,问我下午在外面做了啥,羊吃饱了没,有没有贪玩,有没有被虫子咬到。她的话,我都能背出来,我还是跳着脚说羊不听话乱跑,我只是去了沟边洗洗手,捉了几只蚂蚱回来喂鸡,还割了草,差点割到手。姥姥就心疼,给我洗手时再三叮嘱一定要小心,可千万别割到手。
⑩哥哥姐姐们得了空,便会来看望姥姥。姐姐给姥姥洗洗衣服,烧锅做饭;哥哥去劈柴,劈了一堆又一堆。姥姥笑得那个开心,__________。这欢喜的场景,我一直以为是永远,永远有多远,也许只有飞来飞去的大雁才知道吧。
⑪枣树到了秋天,一树的红枣坠满枝头。姥爷在树下铺上一张大的塑料薄膜,拿着一根长竹竿在树上来回的敲打。那一个个大红枣,扑扑楞楞下锅的饺子似的掉下来,我在树下来回地跑着笑着,枣子砸得头生疼也不顾得了。姥姥在一边看着我闹腾,还要不时地说:“别乱跑,滑栽倒了,摔着了咋办,快过来……”
⑫姥姥把大红枣捡出来,留一部分吃,大部分放在有太阳的地方晒干,给大姨家一份,给我母亲一份,还留一些烧稀饭和冬来蒸馒头用。她的爱,都揉在了枣子里,揉在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⑬我六岁回家上学,我以为只是暂时的分别,哪成想,姥姥得了头病,一直不见好转。其实,我本应该及早发现的,我太粗心了。我以为姥姥在树下穿针半天是老花眼,我还笑她;我以为姥姥扫树叶不时地站站停停扫不干净是看不清,我跟在后面帮她指出来;我以为她丢三落四,时常找不到东西是健忘,帮她找到还要她夸奖……
⑭姥姥在我七岁那年的夏天,永远地离开了。她用过的扫帚还在墙边立着,鸡鸭还等着她喂食呢,还有那一群羊,那一垛柴火,那些缝补不完的衣服,没做完的贴花,没纳底的布鞋,还有这个家,她都不要了,她都等不到秋天的大红枣,只有一地的嫩黄,一树的淡绿,随着风飘摇。那忙碌的身影,伴着枣花香,淡淡逝去了。
⑮而今姥爷也故去了多年。枣树在姥爷去世后被村里伐掉了,连树根也被挖了出来。甚至是,连睹物思人也不能够了。我那最后一点的念想,随着铲平的土屋,随着挖出来的树根,随着那一片庄稼,一同搁。浅。在我最美好的时光里。
⑯我还是会梦到姥爷姥姥,梦到他们的笑,梦到他们的身影,梦到一树的大红枣,那一群雪白的羊,啄食的鸡鸭,仿佛一切都还在,只要梦不醒来。
⑰只是在枣树下,再也没有了等待。
(1)、文中第⑫段中说:“她的爱,都揉在了枣子里,揉在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阅读全文,请任选三处这样的生活点滴加以概括。
① ② ③
(2)、标点符号会说话。请揣摩第⑬段最后的“……”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3)、为第⑩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语句,并说明理由。A.比秋天那一树的大红枣还要甜
B.比喝下一些罐蜂蜜还要甜
C.比春天那一树的枣花还要美
(4)、这篇文章情感细腻,适合反复诵读体味。请任选以下一句,仿照示例标注朗读重音和停顿,并阐述理由。(重音符号“.”,停顿符号“ˇ”。将标注好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示例:山ˇ朗润起来了,水ˇ涨起来了,太阳的脸ˇ红起来了。
A姥姥就心疼,给我洗手时再三叮嘱一定要小心,可千万别割到手。
B.只是在枣树下,再也没有了等待。
-
1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意
胡竹峰
①秋,一天天深了,天空渐渐变得清澈、深邃。走上前,像一头撞进了古画。
②秋天有光,东边的山越来越蓝,西天常常披上各色霞帔① , 人被一泓秋光包裹着。古人早发现了秋光,在诗词里一次次抒写:“高梧叶下秋光晚”“小院秋光浓欲滴”“露洗秋光透”“极目秋光夕照开”“银烛秋光冷画屏”“当檐飒飒生秋光”……秋光下,一个人出去走走,融入无边的秋,如无舵之舟,越漂越远,漂到秋意的深处。
③秋意,在古城里。漫步在老旧的街巷,秋意从铺地的方砖里涌上来,秋意从红墙黄瓦中挤出来,秋意从钟鼓楼里游过来,秋意从老城墙下冒上来。走过了春夏的灯笼有些陈旧了,衬着粉饼般色调的外墙,墙角石灰有些脱落斑驳,裸露出藏青色大砖。几位老先生在老房子里转悠,举手投足颇有些俗世的清雅。触摸市井生活,就能感受到秋意。
④秋意,还在山野中。
⑤石榴挂色,梨已青黄,紫色的葡萄一串串饱满熟透了,青枣越来越大,开始泛红,柿子渐次发黄变软,还有白海棠、木瓜、香橼,累累如浓荫匝地。后山的栗子树枝繁叶茂,撑开了肥大的斗篷,露出深红的皮壳,惹得顽童眼馋。
⑥秋菊冷香扑鼻,在田坝上,在山岚间,在篱笆下,在土墙旁,一簇簇,一丛丛。芒花漫山遍野开过,然后一天天萎去,慢慢发白。秋分之后,草也渐渐泛黄了,从浅到深。池塘边的芦苇和水草,呈现出苍黄的颜色,太阳斜射,远远望去,像是倒插的宝剑,萧萧挺立。槐树、梧桐、水杉、玉兰……日渐疏朗。树叶不知不觉飘落,没有声音,没有气味,人走上去,恍若触动了地气。诗里说,“南中地气煖,初冬未重衣②”,这是地气不同。燕赵北国的地气似乎更厚重,白桦林与枫树林里,有慷慨悲歌。登高怀古,能望见连绵的山脉在秋光下巍然,像一卷卷竹帛史书。
⑦有一年沿河游荡,秋意甚美,从人家屋旁摘下芭蕉叶,在飞花的香蒲中闲卧。两岸水草茵茵,翠鸟和白鹭在其间出没。天高而云稀,太阳挂在半空,风吹树枝,秋叶斜斜地荡漾。泠泠水响包裹住人,朦胧间依稀传来湿漉漉的耳语。醒来时,渐近黄昏。晚霞粲然,落日又大又圆,一只只鸟儿悠然归巢。
⑧夜里借宿在一户农宅,以门板竹床搭一通铺,躺在上面闲话。夜深了,窗口夜色清润,忍不住开门走出庭院,仰望银河,静听虫声,大山深处的秋意和夜色渐渐将我融化了。野地成了虫子的世界,鸣声清远凄迷。
⑨树影、人影,还有房屋的倒影,恍惚在白花花的月色下。秋意无边,田野像在澄澈的水里。远处人家如烟如雾,窗口泻出的灯光,若有若无地在月色中泛起。兴所至,心所往,真想驾一叶飞舟扶摇直上,邀明月秋风,饮酒怀古叙旧。
⑩几个人与秋意、夜色一起游荡在长林丰草之间。风在耳畔吹过,树枝呼啸;风又从山头荡过,寒意料峭……这是秋夜的凛冽。明月高悬,秋风与虫鸣自如来去,松影参差。流水似乎比白天轻柔许多,声响却大了,远远能听到汩汩声,使得夜行人忍不住放慢脚步。
⑪那夜秋意萧索,然萧索中分明有矜重,有肃穆,有不动声色的沉潜,安定稳重,承载万物。
【注释】①霞帔(pèi):我国古时贵族妇女礼服的一部分,类似披肩。这里比喻为彩霞。②南中地气煖,初冬未重衣:出自郑泽的《暮秋见雪》。煖(nuǎn),同“暖”,温暖。
(1)、把握关键语句,梳理文章脉络,完成下图填空。
① ② ③
(2)、品味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从修辞的角度体会表达效果。秋意从铺地的方砖里涌上来,秋意从红墙黄瓦中挤出来,秋意从钟鼓楼里游过来,秋意从老城墙下冒上来。
(3)、对下面这句话的朗读处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流水似乎比白天轻柔许多,声响却大了,远远能听到汩汩声,使得夜行人忍不住放慢脚步。
A、朗读这句话时可轻读“轻柔”,重读“大”,来突出秋夜的宁静。 B、朗读这句话时应用欢快的节奏,来表现出作者此刻的喜悦与兴奋。 C、这句话应用陶醉的语气朗读,表现出作者沉醉于秋夜的汩汩水声。 D、这句话可在“忍不住”后停顿,表现夜行人情不自禁被夜景打动。 -
15、小文同学围绕“交友之道”专题学习活动,从课外又搜集了一则资料,与课内的文段组合在一起,她又有新的发现。请你与她一起,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 , 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为人谋而不忠乎 (2)传不习乎
(3)赐好说不若己者 (4)杨花落尽子规啼
(2)、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不知其子,视其父。
(4)、请对【丙】文“杨花落尽子规啼”作简要赏析。(5)、甲、乙、丙三文都谈到交友的话题,请分别谈谈在交友方面你有哪些收获。 -
16、古人讲究以诗赠友,小文在“交友之道”专题学习活动结束后,想给毕业后去外地读初中的好朋友寄去一张明信片。下面是明信片的节选,请帮小文将明信片上的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匆匆一别,转眼已是深秋。眼前虽无《天净沙•秋思》中“ , 小桥流水人家”的凄凉秋景,但想到你我天各一方,不免有些感伤。远离家乡的你,读到《次北固山下》“?”,内心也会涌起愁绪吧!
进入初中,我们更要重视学习方法。除了“温故知新”,还要处理好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记住《论语》所言“ , ”,愿我们都能学有所成。
-
17、下面是小文同学在专题活动后的结束语,请认真阅读,回答后面问题。
同学们,友情是人生中的永恒话题。①真诚的友情是一股温暖的春风,吹走我们周身的疲倦;真诚的友情是一园绚丽的鲜花,芳香我们前进的道路;②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我们有幸在此相遇,愿你我都能真诚相待,种下烂漫的友谊之花。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倾听!倘若有不当之处,还请老师和同学们不吝赐教,提出您的拙见。
(1)、根据语境,文中的谦辞或敬辞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倾听 B、赐教 C、拙见(2)、仿照画线句①,将②处的空白补充完整。 -
18、围绕专题活动,小文和小语有下面的讨论,请认真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小文: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高适和李白,一个是性格沉稳的坚毅将士,一个是放荡不羁的天才诗人,他们性格( ),却建立了一生的深厚友谊。
小语:是的,他们的友情让我感动。我觉得朋友之间有两样东西不能lìn sè( ):真诚和关爱。
小文:朋友之间产生分qí( )不要紧,偶尔有些争执也正常,重要的是坦诚相对。
小语:朋友就像黑夜中那带着黄晕的灯光,让人安心,有了朋友,我们的成长定会一路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1)、根据拼音写汉字:分qí lìn sè(2)、给加点字注音:黄晕(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 )A、咄咄逼人 B、截然不同 C、各得其所(4)、小文从字源感受“友”的内涵。请根据下表,与她一起探究“友”字的本义。木 mù

本义:树。
林 lín

本义:两棵树并排着。
表示:树木数量多。
右 yòu

本义:一只手。
友 yǒu

本义:①
表示:②
-
19、按要求作文
在我们学习的课文中,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讲究自然之趣与深邃的意境,“咫尺之内,再造乾坤”;周亚夫讲究严明治军,坚守原则,不卑不亢;曹刿讲究审时度势与谨慎果敢,作战中知己知彼,决胜千里……在生活中,我们参与实践,讲究方式方法;与人相处,讲究分寸尺度;庆祝节日,讲究礼仪风俗……“讲究”的背后,是精益求精的态度,是为人处世的原则,是寻常生活的仪式感。
以上文字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以“讲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①文体不限(可写记叙文或议论文,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②内容具体,情感真挚;
③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前不久的毕业季,不少大学生选择到西部、到基层建功立业,有的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投笔从戎,有的笃定为民服务,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挥洒汗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坚定选择,展现出当代青年浓厚的家国情、强国志。
②当前,国家发展日新月异,更需要培养青年的家国情怀。只有把个人小我融入到国家大我,在时代发展中找准人生目标,在国家需要中校准价值坐标,才能收获更加开阔的人生。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青年成长成才最深厚的土壤、最宝贵的养分,以此厚植家国情怀,这是时代发展之需,也是个人成长之要。
④厚植家国情怀,需要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从文天祥宁死不降而吟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到顾炎武做有益于国事之学,被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从孙中山首举反帝反封建旗帜,呼吁“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 到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一个个感人肺腑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不懈奋斗。对于新时代青年而言,热爱祖国、厚植爱国情怀是成长之基、立足之本。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⑤厚植家国情怀,需要优秀传统文化启智润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包含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和力量。仰望华夏文明的历史天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治学之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念……这些古人的智慧都为当代青年成长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多挖掘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部分,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使之成为青年群体滋养思想、涵养品格的重要载体。
⑥厚植家国情怀,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激扬斗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在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中,中华民族始终有着“青春须早为”的传统,始终倡导青年才俊要有励精图治、精忠报国的信念。当代青年唯有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才能实现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⑦“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令人难忘,“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深情告白令人动容。以____________来厚植家国情怀,从五千年文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当代青年定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汇聚青春力量。
(选自2022年8月18日人民网发表的沈默识的文章,有删改)
(1)、根据你对全文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⑦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2)、下列梳理文章段落关系结构的图示,最恰当的一项是
(3)、说说第④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结合句意分析其论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