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理解

    “杭州亚运会”组合文本阅读

    〔材料一〕消息报事件

    ____

    杭州亚残运会,不仅是运动员们梦想成真、人生出彩的舞台,同时也是共享社会发展红利、城市无障碍环境进一步提升的契机。

    记者来到杭州亚残运会盲人门球的比赛场馆,这里的过街通道上就有这样有利于坐着轮椅的肢体残障人士上坡的缓坡,以及便于视觉障碍人士行走的盲道。

    除此之外,这两年杭州更加注重信息无障碍的建设,比如说给视障人士使用的无障碍过街音箱,会通过语音播报来提醒他们红绿灯的变化。

    这两年,杭州在打造无障碍的数字之城,比如说大家很熟悉的导航,在去年年底,就推出了轮椅导航的功能,点开轮椅导航的功能之后,地图就会自动为坐轮椅的用户规划出一条可供轮椅通行的道路。

    截至目前,杭州市已完成市域范围内无障碍设施数据采集,上线无障碍公厕1573个,无障碍电梯数据297条,无障碍天桥、地道信息28条,共计2661条数据完成采集上了导航。

    (选自“央视新闻”客户端,有改动)

    〔材料二〕特写析语言

    杭州亚运会

    新华社浙江湖州10月1日电(记者 李博闻、杨恺、崔力)21:12击败蒙古国队,中国三人女篮继上届亚运会后再度摘金。

    场内的比拼紧张激烈,中国女篮利用内线优势,频频在篮下制造机会。“我们还是以内线来主动发动攻击,然后再向外发展。”万济圆说。〔A〕全场中国队比对手多抢了12个篮板,一分球命中率高达88%。不过对手也始终没有放弃,用速度强突篮下,在距离比赛结束还有4分多钟时一度将分差缩小到4分。

    〔B〕拼到体力透支,王家绘双手扶大口喘气;王馨雨飞身救球,撞开广告板,头重重砸在地上;万济圆突破时扑倒在地久久不起,老万也紧张地把身子往前探了探。

    “当时心中只有一个声音————必须拿下!”陈明伶说。

    顶住一口气。陈明伶“遮天蔽日”,无情封盖掉对手的外线尝试;王馨雨精确制导,找到篮下的万济圆轻松打板得分。最后1分39秒,20:12。万济圆站在了罚球线上。

    深呼一口气,万济圆“手起刀落”,稳稳得分。

    〔材料三〕评论明事理

    运动员当去创造更多精神层面的金牌

    范江怀

    奥运金牌有限,绝大多数参赛选手无法站上最高领奖台。金牌不能共享,但精神层面的金牌是可以共享的。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夺得金牌之后,龙清泉因种种原因运动生涯跌入低谷,未能获得伦敦奥运会的参赛资格。连“重在参与”的机会都没有,这对18岁就一战成名的龙清泉的打击可想而知。好在暂时的失利不仅没有击败他,反而成就了他,让他成为一个心态更加成熟的优秀运动员。正如他自己所说:对于年轻人来说,短暂的失利根本不重要,不要太看重眼前的利益与胜负,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能够走多远。

    龙清泉的经历清楚地告诉我们,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是难能可贵的;更难能可贵的是,爬起来还能继续奋力拼搏,最后还能站在奥运赛场的最高领奖台上。在奥运赛场上有两种金牌,一种是物质的金牌,另一种就是精神的金牌。今天,龙清泉把物质和精神的金牌都揽入怀中。一直以来,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价值观,就是鼓励广大运动员去创造更多精神层面上的金牌,向世人传递运动的理念、拼搏的意义、奋斗的价值。

    (选自2016年8月4日“中国军网”,有改动)

    〔材料四〕采访话初心

    对话杭州亚运会播报员肖天宇:没有一首歌是白放的

    杭州亚运会闭幕,中国选手创历史佳绩,同样走红的还有官方“气氛组”。不少网友都对场馆里的音乐和播报效果啧啧称赞,并亲切地称比赛场馆的服务团队为“会整活儿的官方气氛组”。10月9 日,本届亚运会乒乓球、霹雳舞项目场馆中文播报员肖天宇做客《面谈》,讲述官方“气氛组”背后的故事。

    记 者:____

    肖天宇:在本届亚运会中,我主要在乒乓球、霹雳舞项目场馆负责中文播报。工作中,中文播报员与英文播报员相互搭配。播报工作主要分为赛前播报:温馨提示、对项目的介绍、对场馆的介绍、无线电的须知等。赛中互动:主要是充当MC的角色,与观众互动。赛后播报:颁奖环节。

    记 者:网友感慨“这届亚运会没有一首背景音乐是白放的”,您还记得现场播放的印象深刻的背景音乐有哪几首吗?

    肖天宇:⋯⋯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三首歌曲。赛事的前面两三天都是阴天,当时杭州天天下雨。突然有一天,天空放晴了,我跟DJ老师说,我们今天放一首《晴天》吧。我们组织大家一起把手机闪光灯打开,跟着节奏一起唱起来、摇摆起来。当时,现场的氛围特别好,被大家笑谈为:“来看乒乓球的比赛,顺便还听了一场演唱会!”

    记 者:本次亚运会播报,您有什么收获?

    肖天宇:在本届亚运会期间,我们团队整体都非常年轻,四个播报员都是“00后”,DJ老师也是“00后”,我们可能更了解现在年轻人喜欢听什么……在这样一场盛会里,我也过得非常充实,这将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珍贵的回忆。

    (选自2023年10月9日《长江日报》,有改动)

    (1)、阅读以上几则材料,下列在内容解读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杭州是名副其实的数字之城,在很多年前就推出了轮椅导航的功能,无须用户进行任何操作,地图就会自动规划出一条可供轮椅通行的道路。 B、坚持不懈和努力拼搏,是本次中国三人女篮继上届亚运会后再度摘金的重要原因。 C、范江怀认为精神层面的金牌是可以共享的,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价值观,就是鼓励广大运动员去创造更多精神层面上的金牌,向世人传递运动的理念、拼搏的意义、奋斗的价值。 D、在本届亚运会中,肖天宇主要在乒乓球、霹雳舞项目场馆负责中文播报,主要工作为赛前播报、赛中互动、赛后播报。
    (2)、小文整理资料时,发现材料一缺少该部分的标题,请你帮他拟写标题。
    (3)、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二中的画线句A、B,分析其语言特点。
    (4)、小组成员准备学习材料四中记者对亚运会播报员肖天宇的采访,请你帮他们补写空缺项,还原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采访时间

    2023年10月9日

    采访对象

    杭州亚运会播报员肖天宇

    采访方式

    采访目的

    采访问题

    您还记得现场播放的印象深刻的背景音乐有哪几首吗?

    本次亚运会播报,您有什么收获?

  • 2、阅读理解

    “公祭日”新闻联读

    〔材料一〕

    从“家祭”到“国祭”

    新华网南京12月13 日电(记者 蔡玉高、蒋芳)12月1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家祭活动在纪念馆启动;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从“家祭”到“国祭”,中国近代史上最沉痛的一页,正不断加固于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中。

    降半旗、奏唱国歌、拉响警报、全城默哀、敬献花圈⋯⋯首个国家公祭日,高规格的祭奠仪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与无尽思考。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在此后的1个多月的时间里,日军血腥屠杀30万放下武器的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多年来,南京一直铭记着这段灾难的历史。1985年8月,建立在“万人坑”遗址上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馆。1994年12月13日,纪念馆首次拉响警报并举行集体悼念活动,自此,每年的这一天从未间断过。纪念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场所。

    (选文有改动)

    〔材料二〕

    映照历史点亮和平

    青砖墙上白色的花圈中写着大大的黑色“莫”字;1213支蜡烛被点燃,跳动的火焰映着一张张严肃的脸庞。昨晚6点,“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守灵仪式暨和平烛光祭”活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来自南京江东门小学、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100多名青少年学生,中日韩三国僧侣及美国、韩国、丹麦、俄罗斯等150名国内外友人来此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乘烛守灵。

    满头银发的林伯耀一直低着头,表情严肃。这个生在日本、长在日本的福建籍第二代华侨,在日本经常会去跟一些当年参加战争的日本老兵交谈,“他们承认当年的屠杀,也觉得中国人会骂他们,但完全没有反省的举动,这让我特别难过。”林伯耀说。

    〔材料三〕

    四海共祭家国魂 旧金山举办南京祭

    人民网旧金山2014年12月13日电(记者 韩莎莎)自1996年起,每年的12月13 日,旧金山当地华人华侨都会举办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南京祭”活动,如今已是第19年。

    “可是今年感觉与以往又有所不同,因为今年的12月13日是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一位多次参加公祭活动的华人说。

    今年的“南京祭”活动在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举办,作为活动的一部分,文化中心展出了日本侵占南京并且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家住在距离旧金山市50多英里的米尔皮塔斯市的徐先生告诉记者,他今天是带女儿来参加“南京祭”活动的。他说:“小孩子从历史书上知道了南京大屠杀,我就想带她来了解下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一副“五洲同怀民族情,四海共祭家国魂”的挽联在祭奠活动现场显得十分醒目。可容纳近400人的会场几乎坐满了人。除了众多华人华侨、社团组织的参与,旧金山市议员、州议员,以及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罗林泉等参加了祭奠活动。

    (选文有改动)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它们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异同。
    (2)、材料二中的“满头银发的林伯耀一直低着头,表情严肃”运用了什么描写

    方法?有何作用?

    (3)、材料三中说“可是今年感觉与以往又有所不同”。请结合本则材料概括旧金山2014年“南京祭”活动的具体情况。
    (4)、“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3、小文同学读了《愚公移山》中“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从而成就了愚公的事业的故事,感觉神话非常神奇。于是写了下面的一段话,请仿照画线句,再仿写一句。

    神奇的神话,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演绎着一个个流传千古的传说:牛郎遇见织女,留下的是夏夜星空里永不褪色的神话

  • 4、神话联读

    〔甲〕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 , 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选自《山海经》,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

    〔乙〕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选自《山海经》,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

    〔丙〕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猴翁、凿齿、九婴、大风、封豨、脩蛇 , 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狭貐,断脩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选自《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注释〕①文首:头部有花纹。②其鸣自詨:它的鸣声是呼叫自己的名字。③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④逮:等到。⑤杀:晒死。⑥猊翁、凿齿、九婴、大风、封豨、脩蛇:皆为神话中的怪兽。⑦缴:用箭射。⑧禽:同“擒”,擒获。⑨置:推举。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炎帝之少女

    ②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如土石何 弃 B、精卫 皆民害 C、常衔西山木石 逮至尧之时 D、女娃游东海 杀九婴凶水之上
    (3)、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②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5)、结合《愚公移山》,试分析愚公、精卫、夸父和后羿的精神有何相似之处?这些故事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怎样的朴素理想?
  • 5、《詹何钓鱼》与《江上渔者》比较阅读

    〔甲〕詹何钓鱼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 , 芒针为钩,荆筿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詹何曰:“曾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于青云之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楚王曰:“善。”

    (选自《列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乙〕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选自《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版)

    〔注释〕①纶:丝线,常指钓丝。②芒:头端细长而尖锐的刺。③荆筿(xiǎo):细荆条。絮,小竹。④汩流:湍急的河流。⑤先大夫:当为詹何已故世之父。⑥蒲且子:古代楚国善射之人。⑦弋:以细绳系在箭上射。⑧连双鸧(cāng):一箭连射两只黄鹂鸟。鸧,黄鹂。⑨放:同“仿”,仿效。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纶不

    ②五年尽其道

    ③唯鱼之

    ④大王治国能若此

    (2)、用“/”给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鱼见臣之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

    (3)、下面句子分别写钓鱼与捕鱼,它们关注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A、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 B、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有人认为,《列子·汤问》中的寓言试图以科学的方式来认识宇宙万物,突破人们的一孔之见,对人们开阔视野具有积极的意义。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选文与《愚公移山》加以分析。
  • 6、文言文阅读

    愚公移山

    《列子》 衔接课本第24课

    太行、王屋二山,____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____,出入之____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____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____相____。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____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____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____龀,跳往助之。寒暑____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____笑而止之曰:“____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____,曾不若____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____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____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始一反焉

    ②汝之不惠

    ③无陇断焉

    (3)、古今异义。

    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               今义:

    ②曾不能毁山之一

    古义:    今义:

    山北之塞。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①且

    九十

    ②焉

    置土石

    焉置土石

    始一反

    (5)、词类活用。

    山而居

    ②吾与汝毕力平

    运于渤海之尾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7)、“智叟”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8)、文章采用神话色彩的结尾有何作用?
    (9)、有人认为“愚公不愚”,但也有人认为“愚公很愚”,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愚公移山的看法。
  • 7、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造就的山水画廊。为配合《三峡》的学习,班上举行以“浪漫三峡游”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老师要求每人办一期手抄报,小文计划把下面这一段文字作为这期手抄报“赞美三峡”栏目的导入语,标题已经拟好了一半,请你帮他拟写另一半。

    三峡多美景,

    我曾经乘船路过三峡,也游过三峡,可以说我是奔着唐诗的意境而去的。唐诗意境的精华在哪儿?我以为就是那可见可闻的猿影、啼声。想想看,那时候没有机器船,只有悠悠纤绳拉着的舟,江水伴着纤夫号子,时而闻几声猿啼,有如闪电划破山谷,惊心动魄,余音环绕,那才是峡谷中强劲的音符!

    (2)、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更是因三峡工程闻名于世,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学完课文之后,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三峡旅游,请你联系课文的描述,为你的同学做一回小导游。
    (3)、阅读下面的新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

    央广网重庆11月8日消息(记者 陈静 实习生 刘诗扬)11月8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第十七届中国·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新闻发布会,2023年巫山红叶节将于11月18日开幕。巫山县精心策划了系列主题活动,上新了红叶精品旅游线路,市民可以前去听村歌、参赛事、赏美景、品美食。

  • 8、文言文阅读

    “山水游记”文本联读

    〔甲〕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选自《水经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乙〕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 , 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 , 攀之亦陨,间得一少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有改动)

    〔注释〕①《宜都记》:指东晋袁山松所著的《宜都山川记》。②形容:形态。③像类:类似某种东西的形状。④泠泠不绝:猿声清越,延绵不绝。⑤书记:书本记载。⑥临惧:登临此境,令人恐惧。⑦削:陡峭。⑧陨:坠落。⑨摧:崩裂。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黄牛滩东入西陵界         非亭午夜分 B、绝壁千许丈        王命急宣 C、常闻峡中水        不以 D、书记口传         幸而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②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

    (3)、甲文中,与《三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意思相同的句子是“”。乙文与《三峡》在描写山势的手法上的不同点是
    (4)、“攀”古文字做“”,表示抓枝曳藤,登山攀崖。请联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乙文内容,说说徐霞客“攀山越岭”的经历给你的启示。

    〔链接材料〕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是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历经34年的旅行,攀山越岭所得,书中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拓展链接

    徐震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阴(今属江苏)人,明代地理学家,最文家。他撰写了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

  • 9、文言文阅读

    河水龙门

    (北魏)郦道元

    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 , 夹岸崇深 , 倾崖返捍 , 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 , 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迭,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水经注校证》卷三十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有改动)

    〔注释〕①经始:开始。②广:开阔、深广。③崇深:高深。④返捍:(河水)折回时摇动着(山崖)。⑤悸:惊动。⑥寻:古代八尺或七尺为一寻。⑦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鼓荡。⑨浚:疾速、疾驰。⑩迄:至、到。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河中广,夹岸崇深

    ②常若雾露沾人,深悸魄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3)、如果本文和《三峡》需选入下列栏目中的一个,说说最有可能被选入的是哪一项,并说明理由。
    A、《国家宝藏》(文博探索栏目:演绎国宝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 B、《地理·中国》(普及地理学知识栏目:感受大自然魅力,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C、《远方的家》(大型旅游栏目:行走四方,展示中国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D、《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美食栏目:讲述人与美食背后的温情故事)
  • 10、阅读理解

    三 峡

    (北魏)邱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____亭午夜分,不见____月。

    至于夏水____陵,沿________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____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____其间,清____峻茂,____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____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水经注校证》卷三十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

    (1)、〔文言词语解释〕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文言现象归纳〕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3)、古今异义。

    王命急宣。

    今义:

    今义:

    乘奔御风。

    古义:

    古义:

    (4)、一词多义。

    哀转久

    三峡七百里中

    巘多生怪柏

     

    沿溯阻

    非亭午夜分

    (5)、词类活用。

    ①虽乘御风

    ②回倒影

    (6)、〔文言句子翻译〕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写三峡从大处山、水落笔,又用其他景物衬托,请写出作者在文中还写了哪些景物,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8)、作者只用“清荣峻茂”四字就概括地写出了水、树、山、草的风貌,请发挥你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把这个景色描绘出来。
    (9)、作者在描写秋天的三峡时,引用了渔歌,请写出文中引用的渔歌及其作用。
  • 11、八年级(1)班学了《记承天寺夜游》后,决定开展一次“‘踩’访苏轼的足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下列列举的一些我国的风景名胜区,都与苏轼有关系。请仿照示例,选择一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

    ①赤壁   ②永州   ③承天寺   ④西湖

    示例:承天寺——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承天寺入围“苏轼足迹之十大必去旅游景点”的候选名单,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拟一条广告语来吸引游客。
    (3)、有人根据《记承天寺夜游》的意蕴,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

  • 12、文言文阅读;“苏轼”文本联读;元丰二年(1079),遭“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

    〔甲〕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辰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选自《苏轼文集编年笺注 诗词附》,巴蜀书社2011年版)

    ●绍圣元年(1094),受政敌弹劾,苏轼被贬惠州。

    〔乙〕与子由弟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①于肯綮⑤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选自《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丙〕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长作岭南②人。

    (选自《苏东坡全集》,黄山书社1997年版)

    〔注释〕①铛(chēng):锅子。②柴头:柴禾,做燃料用的柴木、杂草等。③圈(yǎn):掩盖,掩覆。④铢两:古代重量单位,比喻极轻微的分量。⑤肯綮(qìng):筋骨结合的地方。⑥苏东坡于绍圣元年(1094)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本诗写于绍圣三年(1096)。⑦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这里来。

    (1)、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释义

    贫者不

    参考成语法:不风情

    点薄盐微燃食之

    字源推测法: (小篆),从肉在火上

    数日辄一食

    查阅字典法:①带领,率领;②主将,统帅;③直率,坦率;④大致,一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填序号)

    戏书此纸

    课内迁移法:将以所思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答案净洗铛少著水柴头圈烟焰不起

    (3)、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联系材料,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

    (4)、“不□长作岭南人”一句,历来有两种版本,一作“妨”,一作“辞”,你认为哪一种版本更能表现苏轼对荔枝及岭南的喜爱之情?请阐述理由。
    (5)、有人说:“我们谈论食物,其实是谈论一种人生态度。”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苏轼人生态度的理解。
  • 13、文言文阅读

    游盘山

    (明)袁宏道

    其山高古幽奇,无所不极。述其最者:初入得盘泉,次曰悬空石,最高曰盘顶也。泉莽莽行,至是落为小潭,白石卷而出,底皆金沙,纤鱼数头,尾鬣可数,落花漾而过,影彻底,忽与之乱。〔A〕游者乐,释衣,稍以足沁水,忽大呼曰“奇快”,则皆跃入,没胸,稍溯而上,逾三四石,水益哗,语不得达间或取梨李掷以观,旋折奔舞而已。

    〔B〕悬空石数峰一壁青削到地,石粘空而立 , 如有神气性情者。亭负壁临绝涧,涧声上彻,与松韵答。其旁为上方精舍,盘之绝胜处也。

    盘顶如初抽笋,锐而规,上为宰诸波,日光横射,影落塞外③,奔风忽来,翻云抹海。住足不得久,乃下。迂而僻,且无石级者,曰天门开。从髻石取道,阔以掌,山石碍右臂,左履虚不见底,大石中绝者数。先与导僧约,遇绝崄处,当大笑。每闻笑声,皆胆落。扪萝探棘,更上下仅得度。两岩秀削立,太古云岚,蚀壁皆翠。下得枰石⑨,方广可几筵。〔C〕松下惊定乃笑。世上无拼命人,恶得有此奇观也。

    (选自《历代游记菁华》,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有改动)

    〔注释〕①盘山:位于天津市蓟州区西北部。②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公安(今属湖北)人,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时称“三袁”。③塞外:长城。④枰(píng)石:棋盘石。

    (1)、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释义

    而上

    课内迁移法:沿阻绝(《三峡》)

    三四石

    现代语义推断法:期不候

    涧声上

    语境联系法(联系上下文)

    得有此奇观也

    句式、语气推断法

    (2)、仿照示例,从画线句B、C中任选一句,多角度鉴赏本文山水“奇观”。

    示例:A句运用了“释”“沁”“呼”“跃”“溯”等一系列动词,描写了游人高兴起来,脱去衣衫,入水嬉玩的场景,既从正面写出了游人的嬉水之乐,又从侧面写出了溪水清澈喧哗,使人“奇快”,与上文“底皆金沙,纤鱼数头,尾鬣可数”交相呼应,盎然成趣。

    (3)、永嘉拥有众多山峰旅游资源,结合本文和你的旅游经验,谈谈你对“世上无拼命人,恶得有此奇观也”的理解与认识。
  • 14、文言文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____无与为乐者,____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水中藻、荇交横,____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____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古今异义。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今义:    古义:

    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    今义:

    ③如吾两人者

    古义:    今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被誉为千古写月名句,请任选角度赏析。
    (5)、本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的心情应是抑郁的,可他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你怎样看待作者的这种做法?结合实际谈一谈。
  • 15、文言文阅读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南朝梁)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________。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____,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____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集校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21年版]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古今异义。

    晓雾将

    古义:    今义:

    (3)、词类活用。

    五色交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丽的山水图景,所描写的美错落跌宕,让人心动不已。请从晨昏变化的角度,简要赏析作者笔下的山水之美。
    (6)、如何理解作者在文末所说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6、阅读理解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蒙眬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的,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从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简单的午餐,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体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便于生存。苇就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的。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水生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儿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力所为。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即使是群艳也难以引人注目。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儿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 , 是伟!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选自《旷野》,山东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有改动)

    (1)、通读全文,说说荒漠中的苇有哪些特征。
    (2)、为什么作者将苇称为“她”或“她们”?又为什么在第⑧段画横线处变成了“你”? 
    (3)、技法点拨;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儿水,她就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

    (4)、你从苇的生命历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 17、诗歌鉴赏

    忆王孙

    (宋)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藏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选自《李清照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1)、本词描写了水波浩渺、等景象,构成了一幅深秋美景图。
    (2)、词中一“亲”一“恨”有何妙处?请加以赏析。
  • 18、《塞下曲》(其一)与《出塞词》比较阅读

    〔甲〕塞下曲(其一)

    (唐)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 , 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

    〔乙〕出塞词

    (唐)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

    (选自《校编全唐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注释〕①蕃州:泛指西北边地。②结束:装束打扮。③黄河曲:黄河河套一带。④临洮:古县名,在今甘肃省岷县。⑤卷旗:指急行军,军旗高高飘扬。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慷慨豪情,但两首诗用以表现将士豪情的内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不同之处。

  • 19、诗歌鉴赏

    子夜吴歌四首(其三)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选自《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

    〔注释〕①捣衣声:用木棒捶打丝织品或衣物发出的声音。②玉关:指玉门关。在今甘肃省。

    (1)、这首诗选取了、捣衣声、等意象,渲染了秋夜的凄寒。
    (2)、这首诗表达了思妇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 20、诗歌鉴赏

    田家乐

    (清)汪绎

    短篱矮屋板桥西,十亩桑阴接稻畦。

    满眼儿孙满檐日,饭香时节午鸡啼。

    (选自《金元明清绝句五百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诗歌第二句中的“接”字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
    (2)、诗歌后两句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写的?表达了田家主人怎样的心境? 
上一页 117 118 119 120 1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