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代文人墨客对“树”向来慷慨,不曾吝啬自己的笔墨。崔颢《黄鹤楼》中“(1)”写出了阳光明媚,草木葱茏,一片盎然之景;王绩《野望》中“树树皆秋色,(2)”表现了秋日黄昏,山林尽着秋色;刘祯《赠从弟(其二)》中“亭亭山上松,(3)”表现了谷风虽猛烈,青松犹挺立。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4)”写出了四季常青的树林和竹子,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

  • 2、请按照要求完成下列新闻探究活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19时20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四号载人航天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

    (2)、你获得了采访航天员的机会,请设计一个采访问题,让大家了解航天员在执行飞行任务时的情况。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北京时间8月3日,在万众瞩目的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单决赛中,21岁的郑钦文,犹如一匹隐藏巨大力的黑马,一路披荆斩棘,在网球女单决赛中一骑绝尘,赢得冠军,为中国队在奥运网球女单摘得历史上首枚金牌,刷新了我国在该项目上的奥运最高纪录。

    郑钦文在采访中曾说:“落后时,看到台上的国旗,有股精神在支撑着我,一直很想为中国拿一块奖牌。”从她朴实而又铿锵的话语中,从她敢打敢拼的精神中,从她比赛现场每一个【甲】________、逆风翻盘的细节中,我们可以发现她的动力源泉。【乙】这其中有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更有对网球的热爱与坚守。虽然是首次出征奥运,但郑钦文凭自身实力完美向世界展示出中国00后小将风彩——在非绝对强项的领yù(     )中也能大放异彩,超越自我,创造历史。

    (1)、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②领yù

    (2)、材料第二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修改。
    (3)、指出填入【甲】处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屈不挠 B、任劳任怨 C、坚贞不屈 D、殚精竭虑
    (4)、【乙】处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4、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2023年,是你人生成长转变的重要一年。这一年,你升入了初中,到了新的环境,结识了很多人。这些人中总有一个人离你很近,可以是空间的“近”,可以是情感的“近”,也可以是思想的“近”。

    请以“这一年,离我最近的那个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抒发真情实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③书写工整,不少于500字。

  • 5、下图是班级同学读了《西游记》后绘制的专题小报。请你仿照“孙悟空”的示例,结合原著内容对图中另一个人物的两面性加以分析。

    《西游记》——探究人物两面性

    从“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的情节可看出孙悟空机智勇敢,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可是另一方面,从“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可以看出他脾气暴躁,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

  • 6、你被推选为小组代表上台发言,将向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你读《朝花夕拾》后的阅读感受。下面是演讲稿的片段,请按要求补充完整。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读经典作品,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比如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虽然书中所反映的生活场景与我们的时代不同,但它对童年经历的精彩呈现,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①;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②。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童年时最喜欢在③(地点)拔何首乌,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④

    读《朝花夕拾》时,希望同学们能带着个人生活体验去读,可能你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拉近与经典作品的距离。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是最浓的年味

    卢颖莹

    ①年味有多种,而我独爱汤圆。

    ②元宵节一早醒来,窗外便鞭炮不断,厨房里欢声笑语不断。妈妈和妹妹一起揉米团包汤圆,母女俩配合默契。煤气炉舔着蓝火苗,锅里热气腾腾,空气里仿佛弥漫了糯米汤圆有的甜香。

    ③我赶紧进行简单洗漱,催小懒猪弟弟起床过来帮忙。妈妈将黑芝麻、白芝麻、花生米、白糖拌和在一起,散发出甜蜜的气息。我和妹妹将馅料往汤圆皮里装填,转动,捏拢,一只圆圆而可人的汤圆便完成了“初稿”。包到一定数量,妈妈便娴熟地蘸上均匀的水,倒进有糯米粉的大簸箕里反复地滚来滚去,越滚越圆。

    ④那年,春节不像往年下着阴冷的雨,可气温终究比平时低了许多。妈妈穿着一件薄薄的外套,额头和鼻尖却也冒出细细的汗珠,大簸箕两边的扶手处已被磨得锃亮。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负责、对家务的操劳,妈妈拿惯了粉笔的手也长满了茧子。用大簸箕滚汤圆,对妈妈来说是个体力活,可妈妈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⑤大簸箕里翻滚的汤圆个头不一,而且并非都是圆滚滚的模样。妈妈调侃说,你们姐弟俩做的汤圆,品相还有上升空间哦。弟弟将舌头一吐,做个鬼脸。是呀,他做的汤圆真的不怎样。我们都笑了。妈妈将个头均匀的挑在一起,对剩下品相不好的进行加工。经过妈妈的手,每个汤圆都模样俊俏周正,圈圈团团,盘在一起,很是诱人。在锅里的汤圆滚上滚下,偶尔用勺子搅拌,因为糯米粉容易黏锅,不能煮多。妈妈特地叮嘱我们,待汤圆往水面上飘,方能往汤里添加适量白糖。很快,汤圆便完全熟了,它们一个个漂在汤上,如同明月挂在天空。想想看,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是何等美意啊!

    ⑥妈妈说:“我们家团圆了,可留守的学生们还没团圆呢。”于是便到学生宿舍,喊了好几个学生来我们所住的教师宿舍一块吃汤圆。不单是元宵节,平时只要有肉有鱼的饭餐,妈妈总会喊几个学生到我们家“加菜”。很小的时候,心里总是讨厌他们来抢我们的汤圆吃,抢我们的肉吃,因为,自小没有爸爸的我们,就靠着妈妈那点微薄的工资,能吃上顿汤圆、吃上顿鱼肉,也是不容易的。后来我才明白,给予和分享,也是一种幸福。元宵之夜,那所乡村学校里,孩子们有了欢笑声,空气里也弥漫着快乐的味道。

    ⑦前几年我出来工作了,妹妹也到外地的城市发展,跟妈妈一起做汤圆的次数便少了。我一度以为,家里的年味也就跟着淡了。可就算一个人,妈妈元宵节也一直坚持做汤圆,毕竟除了我们,她还有许多“孩子”呢。妈妈说,家里的年味,年年都是浓的。我想,那是因为妈妈的汤圆里,有满满的爱吧。爱,是最浓的年味。

    ⑧电话响了,是一位在北京事业有成的姐姐。她从小是孤儿,小学期间,妈妈每年都喊她到家里吃汤圆,有福气的妈妈便又多了一个女儿。电话里,我们像喜鹊一样寒暄过后,她迫不及待地要妈妈听电话,她说,每每看到汤圆,总会想起故乡,想起母亲的模样。

    ⑨我把手机递给妈妈,发现自己已是泪眼婆娑。

    (1)、请说说文章第⑦段的作用。
    (2)、品味文中画线句子,按要求作答。

    (1)它们一个个漂在汤上,如同明月挂在天空。(从修辞角度赏析表达效果)

    (2)妈妈穿着一件薄薄的外套,额头和鼻尖却也冒出细细的汗珠,大簸箕两边的扶手处已被磨得锃亮。(从描写手法角度赏析表达效果)

    (3)、文章说“而我独爱汤圆”,说说“我”爱汤圆的原因。
    (4)、请试着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的雪

    鲁涛

    ①对于一位在江南住惯的人来说,在严寒的冬天也难得一见雪的踪影,春天下雪便是奇迹了。物以稀为贵,今年的春雪就越发显得珍贵。

    ②雪从正月十一下起。刚一开始,雪肆无忌惮如同撒盐般落在广袤的大地上,同时不停地侧敲着人们的房子、窗户和雨伞,发出吱吱的声音,清脆而幽雅。走在路上的我,感觉这声音是那么地熟悉和美妙,仿佛把我带入了那个远逝的梦幻般的童真年代,在大山里小溪边,我和小伙伴们正在聆听叮叮咚咚的泉水声。

    ③一阵汹涌的雪过后,接踵而来的是芦絮般的小雪,一小片,一小片的,下得不大,但不久地面上屋顶上白了一层,宛如覆盖了一丛白毯。树枝上、草坪间、山尖上顶着一串串的小白花,与朦胧的天空灰白相间,很有些中国古代山水画“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韵味。

    ④雪虽然下得不很大,可是整个苍茫的大地比往常宁静了许多。但也不像唐代诗人柳宗元所描绘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样冷清。宁静之中也蕴含着蠕动:漫天的飞雪本身就是一幅时尚的动漫,它在向大地炫耀的同时,也一步一步地浇灭了人们内心的烦躁和不安;还有路上三三两两的车仍在穿梭,与飞雪的纠缠更添大地的娇媚;偶尔还有几个行人匆匆赶路,游离在这寂寥的雪国中。行人的稀少,我想到了一个原因。那可能是跟人们的爱美有关,生怕太多的行走玷污了这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倒不如躲在家中偎依在火炉旁边,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调侃,享受着雪带来的宁静和悠闲。如果是读书人的话,映雪读书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⑤雪除了给人们带来宁静外,还给人们带来极高的兴致和美好的希望。记得《世说新语》里有一篇《王子猷居山阴》的文章,文章说:“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我在纳闷,何以使这位鼎鼎大名的书法家而又自命清高的魏晋名士乘兴而行呢?聪明的人一眼就会发现,那就是“雪”惹的“祸”。可见,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剂品”和“开心果”。有了雪,文人就妙笔生花;有了雪,农夫就信心百倍;有了雪,咱们老百姓就真高兴!

    ⑥江南的雪虽韵味十足,意兴盎然,但也有它先天的不足:相比北国的雪,它显得不够刚毅,不够坚强,不够浑厚,娇气、羞涩、短暂也就在所难免了。北京的雪我是见过的,但并不像李白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那么夸张。如果真要把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做个比喻的话,我想:北国的雪就好比北方的汉子,豪放、洒脱,洋洋洒洒;而江南的雪如同小家碧玉,娇小、细腻,缠缠绵绵。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地理与气候决定人的精神气质。从南北雪的形态特征来看,孟德斯鸠的理论确实有道理。

    ⑦雪下了整整一天一夜,到正月十二下午停了。可我的心间却没有停止对雪的眷恋,我不仅眷恋雪的洁白,眷恋雪的晶莹剔透,更眷恋雪的那种不夹带一丝丝杂质的纯正。这让我想起了为人处世,人如果能够像雪一样坦坦荡荡,纯正洁白,世间就没有了那么多的恩恩怨怨了,人类也就可以和谐幸福地生活。而人们常常把雪当作“天使”,当作“棉被”,当作好事情的预兆,也就是因为雪代表了人们内心的追求:自然、纯洁、洒脱。虽然有时候人们达不到洁白无瑕的那种境界,但向往它本身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这就是大家都喜欢雪、赞赏雪的原因了。

    ⑧这场春雪已经融化了,但它播撒在人们心间的希望种子是不会融化的,到了秋天的时候还会丰收。

    (1)、第②③两段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江南的雪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概括第④⑤两段的主要内容?
    (3)、第⑥段中作者忽然说江南的雪“也有它先天的不足”,又与北国的雪相比,指出它的“不够刚毅,不够坚强,不够浑厚”,这样写你觉得好吗?
    (4)、赏析下面的句子。

    漫天的飞雪本身就是一幅时尚的动漫,它在向大地炫耀的同时,也一步一步地浇灭了人们内心的烦躁和不安;还有路上三三两两的车仍在穿梭,与飞雪的纠缠更添大地的娇媚。

    (5)、文章最后说“播撒在人们心间的希望种子是不会融化的”。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你的想法。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狼》)

    【乙】

    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 , 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

    (选自《虞初新志》)

    【注释】①秋祭:在秋天祭祀天地。②旬日:十天。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屠自后断其       股:

    B.增笑耳       止:

    C.鹿稍长,驯       甚:

    D.暮必归       至: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然旬日间无所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是夜鹿去,遂不归。

    (4)、【甲】【乙】两文的故事刻画的动物有怎样的共同点?
  •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赏析诗句“芭蕉分绿与窗纱”中“分”字的妙处。
    (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 11、默写。

    明代诗人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徜徉于诗书之中,我们可以领略王湾笔下“潮平两岸阔,①”的壮阔图景;体会李商隐笔下“何当共剪西窗烛,②”的深深思念。读《论语》中“③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明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④”,我们懂得了要志存高远;读《潼关》中“河流大野犹嫌束,⑤”,我们体会到诗人冲破罗网的少年意气;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⑥ , 随君直到夜郎西”,我们感受到诗人借月抒怀的忧思关怀。

  • 12、写作文时,小语不知如何下笔,小文告诉了他一些方法,可是下列语句的顺序被打乱了,请你重新排序。(     )

    ①从现在开始,你不妨放下畏难心理,先从身边的事写起吧。

    ②你可能会说,我们每天上课、放学,从家到学校,没什么新鲜事,有什么好写的呢?

    ③写作不是什么高难的事,而是在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方式,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

    ④这就要看你会不会观察、积累,能不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③②④① D、①④③②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打开朱自清所有诗文的一把钥匙,透过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他的脉脉情思和独特心境。对于教育坚贞的信仰,虽一生贫病交加,但他坚持砥砺气节,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吃“嗟来之食”。他是我们个人的榜样。

    A、选段中加点的“那”“我们”“他”“每”都是代词,“打开”“感受”“砥砺”都是动词。 B、“诗情画意”在选段中是名词。 C、“坚贞”是褒义词,“教育”是中性词。 D、“那是打开朱自清所有诗文的一把钥匙”运用了比喻修辞中的明喻。
  • 1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汉语谐音艺术的出现,除了跟汉语语音特点有关以外,还与汉族的民俗传统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中国人春节喜欢挂葫芦,不仅因其藤长子多,象征多子多孙,还因为萌芦的谐音是“福禄”;年画中通常会画一只喜鹊(zhù)立于梅枝之上,谐音为“喜上眉梢”;过年时,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杯碗,大人会说一句“碎(岁)碎(岁)平安……这些都体现出:做事说话要多和好事好词关联,即使不同字,也要争取是谐音,希能幸福成功、快乐平安。又如,在中国文化里,有以虚为美、文贵曲折的传统,而谐音正好可以起到化直露为含蓄、避粗俗成①______的效果。明末清初的文学家金圣叹含冤被斩,临终时对他的儿子说“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闻者皆为之落泪,知其用“莲”表示“怜”,用“梨”表示“离”,在内(liǎn)委婉地表达对儿子未来②______命运的怜惜和对黑暗社会害其骨肉分离的愤这正是谐音与文化传统紧密相关的原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希       B.愤

    (2)、依据文中括号里的注音写汉字。

    A.(zhù)立       B.内(liǎn)

    (3)、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①②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婉转②惊慌失措 B、①婉转②孤苦伶仃 C、①典雅②惊慌失措 D、①典雅②孤苦伶仃
    (4)、文段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5)、借助文段中学到的知识,判断以下表述中不包含谐音文化的一项是(     )
    A、三味书屋中挂着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暗指书中自有福禄。 B、中国人年夜饭一般都有鱼,预示“年年有余”;喜欢数字“8”,而尽力回避数字“4”。 C、俗语“矮子爬坡”说的是小个子一步步往高坡爬的情景,暗含“步步高升”的意思。 D、过年时,很多人会在家里倒贴“福”字,表示福气已“到”,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 15、按要求作文

    总有一些事让你经历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即使时间逝去,那些情绪化作记忆,每每想起,仍能拨动你的心弦,至今难忘。

    请以“那一次,我真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可以补充一个表示情感或心理活动的词语,如“快乐”“感动”“后悔”等。

    要求:

    ①选择文题二须把文题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真情流露;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⑤不少于600字。

  • 16、按要求作文

    人生得一良师,就像在黑夜里行走时,照进一束光,照亮了前行的路。鲁迅笔下那严而可亲的老师,让他枯燥的书屋生活添了许多乐趣;于漪回忆往事,课堂上两位老师的深情教学,激发了她探究文学的兴趣;海伦·凯勒在莎莉文老师的指引下,重燃了对生活的热爱……

    你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这样一位良师让你印象深刻?请自选角度,以“良师”为主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内容具体,真情流露;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少于600字。

  • 17、根据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的相关内容,按要求答题。
    (1)、结合故事情节填写相应人物及性格特点。

    语句选段

    人物及其特点

    选自篇目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人物:长妈妈

    特点:①

    (至少答两点)

    《阿长与<山海经>》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人物:父亲

    特点: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

    人物:③

    特点:迷信、愚昧

    《父亲的病》

    “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

    人物:藤野先生

    特点:④

    《藤野先生》

    (2)、读完《朝花夕拾》,有人根据内容列出了以下五个关键词。请任选一个关键词,举例故事情节,说说这个关键词在文中的集中体现。

    辛辣批判   寄托情思   教育观念   童真童趣   民俗文化

    示例:我选择“辛辣批判”这个关键词。例如《二十四孝图》一文中,鲁迅坚决捍卫白话文,对虚伪、不顾儿童性命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体现了他极具战斗精神的一面。

  • 18、阅读文段,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②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⑤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B、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C、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仁在其中/矣
    (2)、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逾                                 矩:规矩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虚指,几人 C、疏食                                 饭,名词活用作动词,吃 D、博学笃志                           而:表并列,并且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请你从以上五则《论语》中选择一则(或一句),联系生活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发。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亲也曾是被捧在手心里的宝

    马亚伟

    ①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就是个整天围着锅碗瓢盆打转的家庭妇女,她的世界只有孩子和家。父亲是个粗枝大叶的男人,不懂得细致入微地关心人。所以在我看来,母亲仿佛是天经地义为家人付出的人,从来没想过谁会给她更多的爱。

    ②直到那次外祖母来我家。有一天母亲在前面走,外祖母跟在她后面。路面不平,母亲走路没看脚下,一不小心险些摔倒。跟在她后面的外祖母惊呼起来:“哎呀,我的宝!”“我的宝?”我听到这样的称呼感觉有点尴尬,又有点感动。尴尬是因为从来没人叫过母亲“我的宝”,感动是因为我恍然明白,母亲也曾是被外祖母捧在手心里的宝。我不觉偷偷笑起来,仿佛窥探到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一个甜蜜而温馨的秘密。

    ③外祖母跟我讲过很多母亲小时候的事。母亲上学时学习特别好,年纪很小就考到了县城的中学,每周回家一次。有一次,外祖母特别想念母亲,可她又不会骑自行车。思女心切之下,外祖母便装了一兜母亲爱吃的花生、红薯干之类的东西,步行去县城的学校给母亲。县城离家30多里路,外祖母那时候年轻,走路如风,一天就打了个来回。母亲提到这件事,总是笑笑说:“我妈把我当宝贝呢!”她的脸上带着幸福而羞涩的表情,想起自己当年被宠爱的时光,母亲是欢欣的。

    ④外祖母还讲到,母亲小时候特别爱吃铁勺煎鸡蛋。母亲周末回家后,外祖母便打发舅舅去干活,家里只剩下母女俩。外祖母把对女儿的宠爱发挥得淋漓尽致,她偷偷给母亲用铁勺煎鸡蛋。母亲吃了一个还想吃,她便煎第二个。外祖母还要趁着舅舅回家之前打开窗户,让煎鸡蛋的味儿散尽,要不然舅舅会闹的。外祖母没有一点儿重男轻女的思想,反而专宠她的小女儿。

    ⑤这些事都是外祖母讲给我听的。如果不是亲耳听到,我真想象不出母亲小时候那么受宠。后来母亲结婚了,有了我们姐妹几个,她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操持自己的小家。外祖母偶尔来我家,每次上饭桌前都要点煎鸡蛋和炖鱼两道菜。原来我还以为是她爱吃这两道菜呢,后来才知道,她是为她的宝贝女儿点的。从我有印象起,母亲每天像陀螺一样,好像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疲倦。母亲从被宠爱的宝,变成了宠爱孩子的妈,细想一下,这样的变化过程令人心酸。当年那个围在慈母身边撒娇的女孩,有一天升级为妈妈后,她便抖落一身的娇气,摒弃自己那点小任性,变成一个细致万分、体贴入微的母亲。她理应获得的宠爱,也渐渐被忽略了。

    ⑥几年前,我的外祖母去世,母亲哭得撕心裂肺。看到母亲飞溅的泪水,我心如刀绞。我知道,对母亲来说,那个把她当成手心里的宝的人永远去了,她该有多伤心啊。

    ⑦如今,我也已经人到中年。我想,在孩子的心目中,我一定也是个慈爱而琐碎的母亲。孩子不知道,我也是母亲捧在手心里的宝。从前是,现在也是。如今母亲见我辛苦,还经常给我开个小灶呢。只要有母亲在,女儿不管多大都是母亲手心里的宝。

    ⑧我现在既享受着被母亲捧在手心里的幸福,也享受着把孩子捧在手心里的幸福。同时,母亲享受着我回报的爱,我享受着孩子回报的爱。这难道不是世上最幸福的事吗?

    (选自《教育导报》,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外祖母疼爱母亲的几个片段,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完整。

    情节

    事件

    我的心理或母亲的感受


    母亲走路险些摔倒,

    外祖母惊呼“我的宝”


    外祖母跟我讲母亲小时候的事

    (1)母亲上中学时,外祖母步行三十多里路给她送好吃的;(2)母亲周末回家,③


    幸福而羞涩、欢欣

    母亲婚后,外祖母偶尔来我家


    心酸

    (2)、根据提示,品味文中划线句子。

    (1)从我有印象起,母亲每天像陀螺一样,好像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疲倦。(从修辞的角度品析)

    (2)当年那个围在慈母身边撒娇的女孩,有一天升级为妈妈后,她便抖落一身的娇气,摒弃自己那点小任性,变成一个细致万分、体贴入微的母亲。她理应获得的宠爱,也渐渐被忽略了。(提示:母亲为何有这么大的转变?你体会到了什么?试从表现手法品析)

    (3)、本文以“母亲也曾是被捧在手心里的宝”为题,有什么好处?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爱,如春日暖阳,奉献光芒,不求任何回报;爱,又如细雨春风,润物无声,隐藏在细节里,沐浴在亲情中的你是否只知接受,不懂回报呢?请联系实际谈谈这篇文章带给你的启示。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学校的课间10分钟是怎么消失的?不少受访家长认为,主要原因是学校和老师为了方便管理、减少麻烦。而多名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无奈表示“身不由己”,主要是因为场地有限、人员密集,学生在操场上玩耍时容易出现磕碰等意外情况。一旦发生意外,老师、学校就可能“吃官司”。

    ②还有一些家长过度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是其中一个原因。采访中,有家长表示:“取消课间活动,可以节省一些时间让孩子多看几页书、多做几道题。”有老师对此提出,为了不辜负家长的期待,就要抓紧一切时间让学生多学习。

    (选自《法治日报》的《下课铃响后一些学校仍然静悄悄 课间10分钟怎么就消失了?》,有修改)

    材料二:

    近年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开展情况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6岁儿童近视率

    2018年

    53.6%

    14.5%

    2022年

    51.9%

    12.7%

    (据《人民日报》的《<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发布 全力呵护孩子的眼睛》整理)

    材料三:

    正处于生长发育中的孩子需要放松双眼,需要阳光雨露。囿于教室、教学楼中,培养出来的往往是温室花朵,是越来越多的“小胖墩”“小眼镜”“过敏娃”。   

    保证孩子享有课间十分钟,改变课间“圈养”现象,需要相关部门和家长互相理解,携手合作。相关部门应细化校内安全事故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学校和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指导孩子进行有益的课间活动,采取增加防护设施、派设巡查老师等安全措施;家长应充分理解、信任学校和老师,出现问题积极沟通,依法理性维权。

    (选自《光明日报》的《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有删减)

    (1)、下列关于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综合看来,学校课间10分钟的消失,家长、老师和校方都占据了一定的因素,造成了这种局面。 B、不少受访家长认为,学校课间10分钟消失的原因就是学校和老师为了方便管理、减少麻烦。 C、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课间10分钟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场地有限、人员密集,为了避免学生在操场上玩耍时出现磕碰等意外情况的无奈之举。 D、家长过度期待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会使得学生为了多看几页书、多做几道题,对教师施加了压力,造成课间10分钟的消失。
    (2)、观察材料二的表格信息,说说你的发现,并结合材料三的相关内容,就“是否开展课间10分钟活动”表达你的看法。
    (3)、结合材料三,分析保障学生安全的同时,怎样才能真正地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
上一页 187 188 189 190 19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