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乙】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选自陶渊明《陶渊明集》)
【丙】
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 , 逐无住持者。有法朗②者,入雁门山。见幽涧有石洞,遂携干粮入。行数步,渐开阔。又行二里,至草屋,内有妇人,衣以草叶。见僧,惧而问:“汝何人?”僧以实情相告。谈及佛事,妇人连声称善。僧问所处之地,妇人云:“我等秦人,不堪蒙恬筑长城之苦,逃至此食草根为生不知岁月不复至人间。”留僧以草根相哺。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节选自《广异记》,有删改)
【注释】①客僧:外来和尚。②法朗:和尚法号。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悠然见南山/见幽涧有石洞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忠之属也 C、处处志之/必先苦其心志 D、惧而问/屠惧 , 投以骨(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内有妇人,衣以草叶。
(3)、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逃至此食草根为生不知岁月不复至人间
(4)、以下对【甲】【乙】【丙】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心境,与【乙】文桃花源人“怡然自乐”的状态相似,都远离尘世纷扰。 B、【乙】文中桃花源人因避乱隔绝,生活富足;【丙]文中妇人因筑城苦逃至石洞,以草根为生,二者躲避苦难方式相同但生活条件差异大。 C、【甲】诗展现现实中内心追求宁静,【乙】文构建理想桃花源,二者都反映对现实思考,只是呈现形式不同。 D、【甲】诗中的南山、【乙】文中的桃花源、【丙】文中的石洞,都象征着作者内心渴望的理想之地,其营造的氛围和蕴含的情感完全一致。(5)、【乙】【丙】两则材料都写了主人公离开后再寻“绝境”却“不复得路”的情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2、学校将举办“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中国故事”演讲比赛,校团委邀请你参加以下筹备工作。(1)、以下是学校团委待完善的一份调查问卷,请你将问卷补充完整。
亲爱的同学:
你好!为了解大家对演讲词的认知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演讲比赛,我们特开展此次问卷调研。请你按照实际情况在相应选项前的方框内画“√”。谢谢参与!
(1)①?(单选)
□非常了解,清楚演讲词的特点、结构等 □基本了解,知道一些相关内容
□完全不了解
(2)你觉得演讲词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可多选)
□深刻的观点见解 □② □极具表现力的语言 □其他
(2)、学校准备组建比赛评委小组,请你根据海报信息,向李老师发微信邀请他担任比赛评委。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总是把最美好的词语fù yǔ青春,把最chi rè的希望寄予青年。一代代青年 进取品格,在chí zhī yǐ héng的拼搏中镌刻下青春的印记。航天控制中心的研发团队,以 的匠心履行航天使命,托起九天揽月的梦想。脱贫攻坚战场上的青年干部,以百折不挠的奋斗 初心,攻克一个个贫困堡垒。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拉起手来携手共进,以昂扬的斗志描绘无愧于时代的灿烂答卷。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fù yǔ (2)chì rè (3)chí zhī yǐ héng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滋养 精益求精 恪守 B、滋养 精雕细琢 坚守 C、涵养 精益求精 坚守 D、涵养 精雕细琢 恪守(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拉起手来携手共进,以昂扬的斗志描绘无愧于时代的华丽蓝图。 B、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拉起手来携手共进,以昂扬的斗志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灿烂答卷。 C、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携手共进,以昂扬的斗志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丽蓝图。 D、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携手共进,以昂扬的斗志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灿烂答卷。 -
4、诗以言志,文以传情。请将下列诗文积累卡补充完整。
壮美风光
(1)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
(2) ,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人生真意
(3)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 。(陆游《卜算子·咏梅》);
凌云壮志
(5)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
(6)白居易赠诗“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劝慰,刘禹锡则回复“ ,
。”表达了乐观、豁达的胸襟,对未来充满憧憬(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家国情怀
(7)精忠报国,收复失地,建功立业。辛弃疾高歌“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忧国忧民,心系天下。范仲淹长叹“ , ”。(《岳阳楼记》)
-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追寻的脚步踏过岁月的沙丘,行囊里装着的或许是星辰般闪烁的初心,或许是风雨中磨砺的勇气,或许是无数次跌倒后依然滚烫的热爱……逐梦路上,你的行囊里装满了什么,才让你拥有不竭的动力?
请以“追寻者的行囊装满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补全题目并作文。
②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具体,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③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④文中不出现真实信息(人名、校名等)。不可避免时用XX代替。
⑤不得抄袭或套作,不少于600字,不多于900字。
-
6、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种子的力量
梁晓声
①种子在未撞触到土壤的时候,是没有任何力量可言的。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那么的不起眼,谁会对一粒或几粒种子的有无当回事呢?
②像许多人一样,我对种子发生兴趣,首先是由于它们的奇妙,其次是它们顽强的生命力。被鸟啄食下去了,被食草类动物吞食下去了,经过鸟兽的消化系统,随粪便排出,相当一部分种子居然仍是种子。只要落地,只要与土壤接触,只要是在春季,它们就“抓住机遇”,克服种种条件的恶劣性,生长为这样或那样的植物。
③我当知青时,曾见过最为奇异的由种子变成树木的事。某年扑灭山火后,我们一些知青徒步返连。正行间,一名知青指着一棵老松嚷道:“怎么会那样!怎么会那样!”众人驻足看时,见一株枯死的老松的秃枝,遒劲地托举着一个圆桌面大的巢,显然是鹰巢无异。那老松生长在山崖上,那鹰巢中居然生长着一株柳树,树干碗口般粗,三米多高。如发的柳丝,繁茂倒垂,形成帷盖,罩着鹰巢。想那巢中即或有些微土壤,又怎么能维持一棵碗口般粗的柳树根的固扎呢?众人再细看时,却见那柳树的根是裸露的——粗粗细细地从巢中破围而出,似数不清的指,牢牢抓着巢的四周,并且延下来,盘绕着枯死的老松的干。柳树裸露的根,将柳树本身,将鹰巢,将老松,三位一体紧紧编结在一起,使那巢看上去非常的安全,不怕风吹雨打……
④一粒种子,怎么会到鹰巢里去了呢?又怎么居然会长成碗口般粗的柳树呢?种子在巢中变成一棵嫩树苗后,老鹰和雏鹰,怎么竟没啄断它呢?
⑤种子,它在大自然中创造了多么不可思议的现象啊!
⑥我领教种子的力量,就是这以后的几件事。
⑦第一件事是——大宿舍内的砖地,中央隆了起来,且在夏季里越隆越高。一天,我这名知青班长动员说:“咱们把砖全都扒起来,将砖下的地铲平后再铺上吧!”于是说干就干,砖扒起后发现,砖下嫩嫩的密密的,是生长着的麦芽!原来这间老房子成为宿舍前,曾是麦种仓库。落在地上的种子,未被清扫便铺上了砖。对于每年收获几十万斤、近百万斤麦子的人们,屋地的一层麦粒,谁会格外珍惜呢?而正是那一层小小的、不起眼的麦种,不但在砖下发芽生长,而且将我们天天踩在上面的一块块砖顶得高高隆起,比周围的砖高出半尺左右……
⑧第二件事是——有位老职工回原籍探家,请我住到他家替他看家。那是在春季,刚下过几场雨。他家灶间漏雨,雨滴顺墙淌入了一个粗糙的木箱里。我知那木箱里只不过装了满满一箱喂鸡喂猪的麦子,殊不在意。十几天后的深夜,一声闷响,如土地雷爆炸,将我从梦中惊醒。我骇然地奔入灶间,但见那木箱被鼓散了几块板,箱盖也被鼓开,压在箱盖上的腌咸菜用的几块压缸石滚落地上,膨胀并且使长出了芽的麦子溢出箱外,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
⑨于是我始信老人们的经验说法——谁如果打算生一缸豆芽,其实只泡半缸豆子足矣。万勿盖缸盖,并在盖上压石头。谁如果不信这经验,膨胀的豆子鼓裂谁家的缸,是必然的。
⑩我们兵团大面积耕种的经验是——种子入土,三天内须用拖拉机拉着石碾碾一遍,叫“镇压”。未经“镇压”的麦种,长势不旺。
⑪人心也可视为一片土。因而有词叫“心地” , 或“心田”。
⑫播在“心地”里的一切的种子,可能是爱,也可能是恨;可能是善良的,也可能是憎恨的,甚至可能是邪恶的……它们的生长皆会形成一种力量。
⑬人类测试出了真空的力量,也测试出了蒸汽的动力,这两种力都被人类所利用着。可是,有谁测试过小小的种子生长的力量么?什么样的一架显微镜,才能最真实地摄下好的种子或坏的种子在我们“心地”间生长的速度与过程呢?没有之前,唯靠我们自己理性的显微镜去发现……
(节选自《梁晓声散文集》,有删减)
(1)、【寻迹】本文讲述了三个有关“种子生长”的故事,请仿照示例,概括其它两个故事。(2)、【寻味】文中第③段划线句描写柳树,写得极富有表现力,请自选角度加以赏析。粗粗细细地从巢中破围而出,似数不清的指,牢牢抓着巢的四周,并且延下来,盘绕着枯死的老松的干。
(3)、【寻真】有同学认为第⑪段在文中略显突兀,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4)、【寻根】本文以“种子的力量”为题,贯穿全篇,请结合全文说说种子有何力量。(5)、【寻光】文中提到播在“心地”里的可能是爱或恨的种子。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如何培育“心田”中的积极种子。(6)、【寻典】种子不忘“生长”的初心,历经蛰伏,冲破桎梏,展现蓬勃的生命力。经典名著中,坚守理想或信念的初心也是人物或群体突破困境的核心动力。(1)请你回顾以下名著内容,完善表格。
名著
初心
情节
唐僧“求取真经,普度众生”的执着信念
火焰山前,唐僧师徒被烈火阻挡,三借芭蕉扇失败。唐僧面对八百里烈焰时独坐诵经,感染弟子们继续坚持,最终渡过难关。
①
强渡大渡河,二十二勇士攀铁索夺泸定桥——在枪林弹雨中用血肉之躯撕开封锁线,突破围剿。
保尔“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生命信仰
②
(2)学校校刊《文心》设立“经典新读”专栏,现请全体同学向专栏推荐名著。请从以上名著中任选一部作品,参看示例撰写推荐语。
示例:官逼民反,替天行道!看林冲从隐忍教头到草莽英雄的悲壮觉醒,宋江从忠义小吏到梁山领袖的权谋蜕变。一百零八颗星辰,照见乱世中的人性光辉——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
-
7、请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深度求索(DeepSeek)是由中国AGI公司深度求索推出的开源大模型系列,其核心通过稀疏化架构(如MOE混合专家系统)降低训练成本,并开源了不同参数规模的模型版本,供开发者基于API或开源代码进行二次开发。
②在人工智能领域,DeepSeek-V3与GPT-40是两款备受瞩目的模型,但它们属于不同的技术体系,在多个方面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用户在选择使用哪个模型时,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和资源情况进行权衡。
③DeepSeek-V3与GPT-40对比表
对比要点
DeepSeek-V3
GPT-40
发布时间
2024年12月26日
2024年5月14日
训练成本
557.6万美元
约1.12亿美元
推理过程
显式展现链式思考过程,提供详细的中间推导与自我验证,便于追溯和定制
内部推理过程隐藏,仅输出最终答案,链式思考过程对用户不可见
开放性
采用MIT开源许可,开放部分权重和代码,有利于二次开发,学术研究及定制应用
闭源商业产品,模型内部细节不公开,定制性和透明度较低
(取材于DeepSeek技术社区、东方财富网,有删减)
材料二
①近日,走进深圳地铁站的市民会与智能安检机器人不期而遇,它们可通过视觉自主识别乘客携带的行李、会对拿水的乘客提醒接受安全检查,还能指引乘客快速进站安检。
②如今,深圳地铁集团成功部署并上线DeepSeek-R1 AI平台,全面拓展“轨道+AI”应用场景。除了这些在全市各地铁车站上岗“执勤”的全新智能安检机器人外,深圳地铁集团在车站客服领域引入多个智能客服系统,数字员工客服、智能客服机器人多语种智能客服终端基于深度视觉检测的闸机已在多条线路车站投入应用。
③为提升地铁运行的可靠性,深铁集团还推出AI+系统设备运维,利用多类型传感器获取设备图像及声纹,提前发现潜在的故障隐患,合理安排维修计划,减少列车故障对运营的影响,提高列车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④此外,深铁集团在11号线机场、车公庙等车站开展AI安防试点,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车站内的异常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有效提升车站的安全管理水平。同时,地铁20号线还设有集中判图中心,可远程管理多个车站安检点,按照优先级进行任务调度分配;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算法,通过AI技术对安检机拍摄的照片进行智能分析,自动识别各类违禁物品,进一步保障乘客出行安全。
(选自《深圳特区报》2025年3月4日,有删减)
材料三
①在教育领域,产生“AI+作业”的现象。据报道,一些中学生表示,AI帮忙写作业,不仅基础性题目可以直接“借鉴”AI的答案,甚至连议论文、读后感等长篇作文,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都能成为“枪手”。
②AI代替人工写作业,从技术上并不是问题,但AI的“枪手化”实际剥夺了学习中最重要的过程性体验。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作业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回顾整个学习过程不难发现,写作业是一个复习、巩固、提高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有面对难题的绞尽脑汁、失于迷津的抓耳挠腮。这都是学习中绕不开的过程。正是这些曲折,才让知识的采撷之路风景不断、妙趣横生。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生命经验。如果说,写作业是为了单纯地应付任务,那么AI轻轻松松地把答案“喂”到学生嘴边,似乎省时省力。但是,如果采用AI走捷径,便违背了学习的本质。
③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成长需要经历漫长的认知过程。如何扬长避短,更好发挥AI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要合理引导使用AI技术,厘清边界,若学生的认知过程由“AI”代劳,这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取材于人民网,有删减)
(1)、【寻瑕】根据材料,同学们有以下分析,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领域中DeepSeek-V3与GPT-40备受瞩目,因属相似技术体系,用户可按需选用。 B、DeepSeek-R1这一AI平台上线,推动深圳地铁“轨道+AI”场景全面拓展。 C、AI用于作业时,“枪手化”问题虽存在,但只要控制使用频率,就不会违背学习本质。 D、只要学生的认知过程不由AI代劳,就能达成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2)、【寻优】DeepSeek-V3相较GPT-40优势显著,背后尽显创新实力。请根据材料一,谈谈DeepSeek-V3的优势所在。(3)、【寻变】请结合材料二,说说深圳地铁是怎样巧妙运用AI技术实现“科技赋能生活”的。(4)、【寻界】边界之内,AI有着无限潜能。请补全对话。小深:“我们读材料二可知,深圳地铁接入AI后,极大地改善了市民们的出行体验。另外,AI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能大显身手——(举出一个AI应用于生活的例子)。”
小圳连连摇头:“虽然AI有诸多便利,但无边界的使用,危害则更大。我们看材料三,有的学生 , 违背了学习的本质,所以我们要探寻合理使用AI来助力学习的方法,如:。”
-
8、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①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②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宋·周敦颐《爱莲说》)
【乙】
菊,黄中之色,香味和正花叶根实皆长生药也。北方随秋之早晚,大略至菊有黄花乃开。独岭南不然,至冬乃盛发③。岭南地暖,百卉造作④无时,而菊独后开。考其理,菊性介⑤烈,不与百卉并盛衰,须霜降乃发,而岭南常以冬至微霜故也。其天姿高洁如此,宜⑥其通仙灵也。
(宋·苏轼《记海南菊》,有删减)
【丙】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①蔓:______②鲜:______③发:______④造作:此处指花朵开放。⑤介:耿直。⑥宜:______
【资料搜集】
【意蕴研讨】
【礼物制作】
(1)、资料收集时,同学不慎污损了注释部分,请你帮助补全注释。(2)、请你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帮助大家理解文本内容。(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性介烈,不与百卉并盛衰。
(3)、请用“/”为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两处。香 味 和 正 花 叶 根 实 皆 长 生 药 也
(4)、三篇诗文中都有“菊”,但其用法与作用却不同,请你完善表格。篇目
用法
作用
《爱莲说》
①
凸显莲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风度。
《记海南菊》
托物言志
借菊花的物性(颜色、香味、药用价值),表达对高洁人格的赞美。
《饮酒》
借景抒情
②
(5)、请你从植物团任选其一,制作毕业礼物,表达对同学们的赞美或祝愿。依据示例,介绍你的礼物制作设想并寄语。示例:我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和莲花的简笔画印制在笔记本上。莲花有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希望同学们坚贞自守,不随波逐流,书写如莲般高洁美丽的人生。
-
9、小组拟围绕“传承传统技艺,共寻文化之美”主题设计展板,以下是备选方案,请选择你认为内容和形式更贴合主题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选项
备选方案
我的选择
A
指尖乾坤
内容:剪纸、泥塑、刺绣等技艺流程图解
形式:实物照片+手绘步骤图+二维码链接传承人访谈视频
我选择
理由:
(1)内容:;
(2)形式:。
B
匠影流年
内容:混合展示铁匠、木匠、篾匠工作场景与现代3D打印技术对比图
形式:黑白老照片与彩色科技图拼贴+争议性讨论区(传统技艺会被取代吗?)
-
10、小组计划制作一期“寻味诗文名句”的主题黑板报,请你一起补全入选诗文。
板块主题
入选诗文
诗文出处
寻味自然
① ,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②夕日欲颓,。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寻味理想
③ ,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其一)
寻味故园
⑤ , 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⑥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寻味生活
⑦可怜身上衣正单,。
白居易《卖炭翁》
⑧ ,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寻味哲理
⑨诗中蕴含“追寻中常遇困境,却暗藏希望”这一哲理的两句是: , 。
陆游《游山西村》
-
11、小深想组队寻访古建筑,请帮小深拟一条宣传语,激发同学们探寻古建筑的兴趣。宣传语要求使用对偶或比喻手法,突出“寻”与“文化”的关系。
-
12、博物馆计划根据汉字演变过程依次展出下列文物,请你根据文物上的字体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A、④②③① B、③④②① C、③②④① D、③①④②
-
13、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为探寻中华文化之根,班级将开展“寻文化瑰宝”主题活动。同学们可走访古村落,观察斑驳的老墙,触摸篆刻时光的纹路;或走进博物馆,在青铜器的铜锈中追sù( )文明的源远流长;亦可翻阅典籍,于字里行间寻觅先贤的智慧哲思……这次“寻文化瑰宝”活动的初衷是为了唤醒更多人对非遗的热爱 , 即日起征集活动宣传语,要求自出新裁( ),体现对“寻”的深刻体悟,请同学们积极参与。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改正加点词语中的错别字。追sù 错别字应改为
(2)、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
14、请以“走过这一程”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校名、地名,请用××代替。
-
1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稳,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智慧。
稳,让一个人越来越强大。
请以“稳________”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校名、地名,请用××代替。
-
16、小甘所在的幸福中学将聘请李芬老师担任本校“墨香诗韵”大赛评委,聘期三年。请你于4月12日以该校名义拟写一份“聘请书”。
-
17、阅读下表,了解保尔的成长历程,根据你的感悟或者启示向同学们介绍这本书。
保尔的成长历程
无知阶段
成长阶段
成熟阶段
伟大阶段
相关情节
①因把烟灰撒在面包里而被神父开除。②在发电厂当学徒,认识了电工朱赫来,接受了许多革命思想
①被出卖,进监狱,后被错放。②参加工农兵聚会,与冬妮亚关系破裂
①参加肃反及修筑铁路工作,结识丽达,后为解放事业放弃了这段感情。②母亲的按摩救了他一命,他勉强能走路,又离开家
①经过几次手术后出院,带病坚持工作,最后双目失明,只能离开战斗队伍。②完成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
18、在班级举办的《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分享会上,老师提炼出勇者、信仰、相助三个关键词,请你从中任选一个 , 结合原著内容进行分享。
-
19、赏析古诗,完成对话。
初夏江村
高启①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释】①高启(1336—1374):字季迪,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此诗作于高启回到青丘乡间隐居时。②纬车:缫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小肃:这首诗以生动细腻、清新秀丽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色调明快、充满生活气息的江南水乡初夏风光图,画面中我们看到了散步的人们和(1) , 看到了水鸭(或:初生的水鸟)在莲叶间戏水以及(2)的生动画面。
小银:你说的是近处画面,远处渡口还有横着的渔船……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诗人(3)的情感。
小肃:最有趣的是诗末点题,尤其是“(4)”一句,既点出题目中的“初夏”,又点明了这是在“江村”。
小银:读到“归路”,你会觉得有何妙处呢?
小肃:我觉得(5)。
-
2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人曷尝①而乏哉?天地灵粹,赋于万物,非昔醇而今漓②。吾观物有秀于类者,曾不减于古,岂人之秀而贤者独下于古欤?诚教有所未格③ , 器有所未就而然耶!庠序④可不兴乎⋯⋯庆历甲申岁,予参贰国政⑤ , 亲奉圣谟⑥ , 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岁贡群士,一由此出。
(选自范仲淹《邠州建学记》)
【注释】①曷尝:何尝。②漓:浅薄,不醇厚。③格:达到。④庠(xiáng)序:泛指学校。⑤贰国政: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二职。⑥圣谟(mó):皇帝的旨意。
(1)、解释下列加点词。(1)或异二者之为 (2)微斯人
(3)莫大于乏人 (4)诚教有所未格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 何以战(《曹刿论战》) B、先天下之忧而忧 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 C、莫大于乏人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D、岂人之秀而贤者独下于古欤 而伯乐不常有(《马说》)(3)、翻译下列句子。(1)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2)岂人之秀而贤者独下于古欤?
(4)、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1)【甲】文中范仲淹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他所说的“古仁人之心”具体指什么?
(2)结合【甲】【乙】选文,说说范仲淹的“家国情怀”分别体现在哪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