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
老兵的心事
郝东红
①“易老最近状态很好,没有再到处跑吧?”市军休所为抗美援朝老战士易国安检查身体后,我悄悄问他的小儿子易中华。
②60多岁的易中华在军休所里被人称为“小易”。因父亲易国安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易中华退休后便搬过来和老人一起住。听到我的问话,他摇摇头,悄悄把我拉到了屋外。
③“能不能帮我开个证明,以医院的名义证明伤员已经送到了,让老爷子在家好好休养!”易中华告诉我,他的父亲还是经常“犯糊涂”,一“糊涂”就悄悄往外溜,或者非逼着他一起运送“伤员”。
④我认识易老缘于10年前的一个电话。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在值班室接到电话,是从200多公里外的邻市打来的。一名热心群众说在街上遇到一个走失的老人,自述要到志愿军511医院送“伤员”。他从网上了解到,我们医院的前身就是志愿军511医院,并查到医院电话打了过来。我第一时间联想到,这位老人可能是医院的离退休老干部。我请这名热心群众暂时帮忙照看老人,并留下地址和联系方式。之后,我赶紧通过电话向周边的军休所、干休所逐一询问,查实是易中华的父亲易国安走失。
⑤易中华和儿子连夜驱车到邻市,将父亲接回家。我也了解了事情的原委:
⑥易国安是原志愿军511医院5分院担架连战士。在朝鲜前线的一场战斗中,由于前方战事吃紧,潜藏在山坳中的担架员派出一批又一批,伤员收治了一批又一批。因为年纪小、身材矮小,易国安在担架连担任通信员,平时很少被安排上前线接运伤员。随着战事胶着,奔赴火线的担架员能够安全返回的越来越少,易国安便跟着最后一个班冲向战场。
⑦A敌机在头顶呼啸,炸弹在身旁炸响,扬起的石子、泥土头盖脸地砸来。顾不上个人安危,易国安和战友们匍匐前进、左冲右突,连背带拖从战场抢救了4名伤员。回到山坳,分院已经沦为一片火海……
⑧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后,易国安的记忆停留在这一段时光,一直想着要把伤员送往邻近的分院继续救治。一次,他悄悄背着挎包、拎着两根短竹竿,趁儿子、儿媳和门卫不注意,溜出了军休所。上了公共汽车后,他便迷失方向。那次,易国安在外10多天,中间多次被热心群众收留,仍反复悄悄溜走,逢人便问511医院在哪儿。后来,他还在胸前挂了一块硬纸板,请人在上面写了一行字:“我要到511医院送伤员,请搭我一程。”那段时间,易国安靠着热心群众救助的食物果腹,遇到公交车就上,许多司乘人员看他年纪大也没有向他要车费。就这样,他一路走到200多公里之外的邻市。
⑨对易中华的请求,我深为理解。但这个“证明”怎么开,颇伤脑筋。
回到医院,我在院史馆发现了一枚原志愿军511医院某分院的印章。征得院领导同意后,一个计划悄然展开。
那天,易老穿着旧军装,扎着绑腿,背着水壶、挎包,在易中华的陪同下来到了医院。远远看到易老朝办公楼走来,勤务保障分队下士陆安、张峰跑步迎了上去,紧握易老的手说:“易国安同志,你是来送伤员的吧,军医已经等候多时了!”
B“报告军医,伤员安全送达!”迈进办公室,易老推开一直搀扶他的易中华,挺直身板,向我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
“易国安同志,这是伤员接收证明,请你归队好好休养。”我立即回礼,并郑重地将盖有大红印章的证明交到他手中。
“是!”立正,敬军礼,易老转身朝门外走去。还来走到门口,他忽然想起了什么,回身问道:“军医,我们送来的4名伤员怎么样了?”
“除1人伤重不治外,其余3人已康复归队!”我脱口而出。
5年前,我在整理院史时,曾看到医院一位老军医在日记中写道:“1952年秋天,5分院被敌机所炸,矮个子担架员易国安与4名战友在战役最艰难的时候,冒死从战场救回4名伤员,3人救治成功。”
(选自《中国国防报》2024年6月27日第三版)
(1)、文中现实与回忆交织,请将下列小说情节补充完整。(2)、文中描写质朴感人,请选择一个画线句子,结合上下文,分析该句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A.敌机在头顶呼啸,炸弹在身旁炸响,扬起的石子、泥土劈头盖脸地砸来。
B.“报告军医,伤员安全送达!”迈进办公室,易老推开一直搀扶他的易中华,挺直身板,向我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
(3)、小说的叙述视角往往独具匠心。请阅读下表,结合文章内容,完成叙述视角分析。类型
人称
特点
效果
示例
请分析《老兵的心事》一文的叙述视角,简要说明其效果。
有限视角
常用第一人称
限知限觉,即叙述者只了解事情的某一个方面;主观性强。
增强真实感和沉浸感,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
《孔乙己》一文从“我”——酒店小伙计的视角,讲述孔乙己的凄惨遭遇,将读者带入文本,增强真实感,使人真切体会到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科举制度对人的残害,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全知视角
常用第三人称
全知全觉,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客观性强。
便于作者掌控情节,灵活处理冲突。
《智取生辰纲》以上帝视角展开叙述,小说双线并行,明写杨志之谨慎,暗写吴用之机智,全面展现人物关系与社会背景,读者能够灵活掌握情节,读来引人入胜。
(4)、《老兵的心事》内涵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2、花的内涵意蕴可彰显人物品质。请从《“花”意象梳理单》及《北陂杏花》中,选择一种合适的花送给一位你熟悉的名著人物,并结合人物经历说明理由。
-
3、阅读下面诗歌,联系《“花”意象梳理单》,完成《研读心得》。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②碾成尘。
【注释】①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贬居所作。陂:池塘。②陌:街道。
研读心得
心得一:“花”意象具有审美价值。如梅花、莲花等本身就带给人审美享受。
心得二:①。.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写杨花飘零表达对漂泊无依、被贬远方的好友的同情与不舍。
心得三:“花”意象可以托物言志。如王安石的《北陂杏花》,②。
小结:通过探究“花”意象,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诗文的内涵。
-
4、【花之诗文】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花”意象梳理单。
“花”意象
诗文内容
梅花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杨花
①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②____ (周敦颐《爱莲说》)
菊花
③____,④____.(陶渊明《饮酒》)
落红
⑤____,⑥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野芫荽(yán sui)
淡紫色的小花,盘在一起,盘成一只只精致的花盘子,装得下清风,装得下春雨,装得下日月星chén____,装得下任何目光的⑦____。我端xiáng____着那些花,惊叹着生命的神奇和美妙。一朵花,它隐藏在大地腹部,隐藏在某颗种子里,⑧____了怎样的黑暗和等待,才拥有这样的颜色、气味和姿态?一朵花的盛开,就像一个传说。(丁立梅《花开在野》,有删改)
(1)、填写梳理单上①~⑥的古诗文名句。(2)、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日月星 chén) 端xiáng
(3)、为句中⑦⑧处分别选择正确的选项。⑦A.审视 B.审查
⑧A.经受 B.经历
-
5、【花之书法】
根据下图的书法风格,为诗中的“花”字选择合适的书体,补全作品( )
A、花 B、花 C、花 D、花 -
6、【花之释义】
学习小组梳理了“花”的含义,请你一起完成以下任务。
义项1: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 官,由花瓣、花萼、花托、花蕊组 成,有各种形状和颜色。
义项2:用来迷惑人的,不真实或不真诚的,如“花言巧语”。
义项3:比喻美丽(指人),如①
____
义项4:②____,如“头晕眼花”“眼花缭乱”。
(1)、①处应填入哪个成语?选择正确的一项( )A、花容月貌 B、花里胡哨(2)、联系成语,解释②处“花”的含义。 -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五一期间,杭州余杭区郭家兜路一处普通的街道,因为一面绚丽的月季花,墙涂鸦了俏皮可爱的美少女头像,成为网红打卡地。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或记述经历,或讲述故事,或发表看法。
要求:角度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500字;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
8、下面是小语以“突破困境”为话题撰写的作文提纲,请补全提纲。
-
9、阅读苏轼给友人的四封书信,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一】
仆①晚闻道,照物不明,陷于吏议② , 愧我道友。自绝禄廪③ , 因而布衣蔬食,于穷苦寂淡之中,却粗有所得,未必不是晚节④微福。
(节选自《与圆通禅师》,有删改)
【材料二】
黄州窜逐⑤以来,日欲作书为问。旧既懒加以闲废頁事不举但惭作而已。寓居官亭,俯迫大江,几席之下,云涛接天,舟草履,放浪山水间。客至,多辞以不在,往来书疏如山,不复答也。此味甚佳,生来未尝有此适。知之,免忧。未缘面会,惟万万自爱。
(节选自《与王庆源》,有删改)
【材料三】
某到此⑥八月,独与幼子一人、三庖者来,凡百不失所。风土不甚恶。某既缘此绝弃世故,身心俱安,而小儿亦遂超然物外,非此父不生此子也。呵呵。余无足道者。南北去住定有命,此心亦不念归,明年买田筑室,作惠州人矣。
(节选自《与王定国》,有删改)
【材料四】
今日⑦雨霁,尤可喜。食已,当取天庆观乳泉泼建茶⑧之精者,念非君莫与共之。然早来市中无肉,当共啖菜饭耳。
(选自《与姜唐佐秀才》)
【注释】①仆:古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此时苏轼被贬黄州。②吏议:官场上的非议。③禄廪:用作官俸的粟米。④晚节:晚年的节操。⑤窜逐:放逐,流放。⑥某到此:某,代指本人。到此,此指惠州,苏轼被贬于此。⑦今日:苏轼被贬州后的某天。⑧建茶:福建的一种茶。
(1)、根据语境,解释下面的加点词。陷于吏议 陷:
多辞以不在 辞:
余无足道者 足:
当取天庆观乳泉泼建茶之精者 泼: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从下列A—G 中选出正确的三处(涂黑相应字母)。旧既A懒惰B加以C闲废D百事E不举F但惭怍G而已。
(3)、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能表情达意。请从以下三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加点虚词的表达效果。A.往来书疏如山,不复答也。
B.明年买田筑室,作惠州人矣。
C.然早来市中无肉,当共啖菜饭耳。
(4)、苏轼给友人的四封书信均写于被贬之时,请结合书信内容,简述苏轼突破困境的具体方法。 -
10、中考在即,小语同学想要和你分享一个学习方法,助力冲刺之旅。下面是小语搜集到的相关材料,请研读后根据要求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材料一】
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在给大一新生上课时,发现学生们总是记不住基础公式。于是他换了个方法,要求每个学生用“教小学生”的方式复述知识点。
三个月后,全班平均分提高了27%。
这位教授叫理查德·费曼,他无意间开创的学习方法,如今被全球2000万人验证有效。
这就是世界公认的顶尖学习法——“费曼学习法”。(来源:微信公众号)
【材料二】
【材料三】
费曼学习法可以这样操作:首先确定你的学习目标(如一个知识),然后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类、解构、对比和筛选,初步理解这个知识。设想你是老师,要将这个知识教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讲解时,你要用最简单的语言和例子解释这个知识,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强迫自己多用生活化的类比或比喻。最后,你将知识提炼得更简洁、直观,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讲解过程中存在疑惑,不用慌张,这恰是非常有价值的反馈,你可以重新学习,直到搞懂为止。
(来源:《视野杂志》,有删改)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写出费曼学习法的两个优点。(2)、小文对“托物言志”这一手法有困惑。请结合材料三和链接材料,指导小文运用费曼学习法解决这个困惑。【链接材料】
初中教材中托物言志类散文(部分):《紫藤萝瀑布》《白杨礼赞》
(3)、听完小语的分享,小文想对同班同学使用费曼学习法的情况开展问卷调查。请你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参照下面示例,设计问卷中的一个问题,问题的选项不少于3项。示例:你可以从哪些途径进一步了解费曼学习法?(可多选)
研究报告 报刊杂志 微信公众号 师友分享
-
11、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学习任务。
____.
[匈牙利]米·卡尔曼
我有一位同行,他为民族剧院写了这样一个名称的剧本。
这个剧本因为在剧院即将要上演的节目单中被大肆渲染而早就出名了。大家都预祝它上演成功。同时,谁都知道,最迷人的、最著名的女演员将担任剧中的主角。但这个剧本里最突出、也是别开生面的是它里面要有狗叫。这也很快就传开了。
一个下着大雾的日子,正当编剧在对最后一幕的剧情作某些润色时,一位老年人走进了他的房间,站在他写字桌的前面。
我的同行有点不知所措,茫然地抬起眼睛问道:
“你是谁?有什么要求吗?"
“我,我……”他温柔地说,“谁?我谁都不是呀!”
"喂!假如你谁都不是,那你有什么要求吗?"
“我,我就是民族剧院里学狗叫的那个人,我就是剧本里的狗。”
“你就是装扮狗的吗?”
“对,就像一只真的狗那样……这门技巧,我在年轻的时候就学会了……我能够把真的狗逗弄得蹦跳乱叫。我听说先生您写的剧本里有狗叫,对吗?”
“是的。在第二幕开始时要有狗叫。”
“这正是我最热悉的门道.我之所以要来这儿,是因为我听说先生是一位心肠非常善良的好人。我愿意请求您……我可怜的妻子正卧病在床,但我们却无法去请医生,因为我们没有钱……所以.我相请问先生 , 是不是每—幕都需要有狗叫?”
“啊哟!朋友,那是不合剧情发展的。”
”原来我是样地相信,也是那么想的!”老头垂头丧气地说,“我想,先生一定会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的呢!”
“假定说有三次狗叫,那你会拿到多少钱呢?”
“那样的话,我每天晚上可以拿到三块钱:因为每一幕有狗叫时都是另外支付的!”
作者沉思了一会儿。
“唔,假如在剧本里有两只狗叫,一只在左边,另一只在右边叫。你看怎么
“好极了!”老头高兴得连忙打断他的话说,“因为我儿子已经像我一样,学会了这门技巧了呢。这么一来,它就是一个真正出色的剧本了。
“好!那这剧本就算是定稿了。你好好回家去吧!你以后要叫得好些,叫得紧凑些吧!”
老年人怀着最大的感激心情,离开了房间:在那儿,我的朋友正在入神地对剧本作最后一次修改。
(1)、请从以下角度中任选--个,梳理小说情节。A.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
B.原因→结果(逻辑)
C.悬念→结局(技巧)
(2)、老人的话里有很多省略号,请分析画线句中省略号的作用。(3)、请根据小说内容补全“小说人物称呼探究单”。小说人物称呼探究单
小说人物称呼探究单
谁称呼谁
称呼变化
探变化原因
课内梳理
菲利普夫妇称呼于勒
流氓→有良心的人→这个家伙
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自私自利
课外拓展
“我”称呼编剧
同行、作者→我的朋友
探究结论:以上梳理对你阅读小说有何启发?请简述理由。
(4)、请为小说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并阐述理由。 -
12、【任务四最忆是杭州】
完成以上任务后,小杭写了一段杭州旅游推荐语。请你仿照画线句,将推荐语补充完整。
杭州,是味蕾的盛宴,是诗意的栖居,是历史的回响。在古街深巷中,品龙井虾仁的鲜醇、定胜糕的软糯 , 开启一场江南雅韵之旅; , , 开启一次江南美景之行;在良渚灵隐间,触玉石的温润、苍木的年轮,开启一轴江南时光之卷。以千年文脉为笺,西湖烟雨为墨,邀您共赴这场穿越古今的雅集。
-
13、【任务三 赏景西子畔】
请你作为小导游完成以下任务。
(1)、填写恰当的诗句,补全讲解词。景点名称
讲解词
景致介绍
联想感悟
九溪十八涧
溪水九折而出,细流迂回于涧道,一路峰回路转。
置身此处,常有“① , ②的感受。(《游山西村》)
平湖秋月
清秋时节,西湖湖面平静如镜,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
每至中秋,此处为绝佳赏月之地,抬头望月,心中涌起“但愿人长久,③”的美好祈愿。(《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小杭让 deepseek 学习以上讲解词的结构,并结合下面的诗为“雷峰夕照”撰写讲解词。下面讲解词的圈画处是小杭觉得欠妥的地方,请选择其中一处,帮他作出修改并阐明理由。雷峰夕照
【宋】尹廷高
烟光山色淡溟濛① , 千尺浮图②兀倚空。
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
【注释】①溟濛:模糊不清。②浮图:指佛塔,即雷峰塔。Deepseek 创作的讲解词:远山裹在淡青的烟霭里,轮廓渐渐模糊。千尺的佛塔雄伟地矗立着,指向天空。湖面上,A.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直取对岸。远处,雷峰塔静静地伫立着,夕阳的余晖给它披上了一层温暖的红纱。此情此景,不由让人联想起“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画面。
-
14、【任务二 寻味杭帮菜】
研学小组开展“我为美食做宣传”活动,下面是同学们的创意广告词。
小语:我用数字对比写广告词——百年知味观,一味动江南。
小文:我化用诗句写广告词——烟笼西湖月笼堤,夜泊知味近酒家。
小杭:我运用夸张手法创写广告词——知味廿四时,观味三生忆。
(1)、小文的创意广告词化用了诗句“① , ②。”(2)、请参考上述创作方法,结合链接材料给定胜糕创写一则广告词。【链接材料】定胜糕始于宋代,又名定升糕、鼎盛糕,因名称中蕴含美好寓意而备受人们喜爱。定胜糕外层是精制的香米和糯米粉,里面是豆沙馅,中间混有少量白糖和桂花。定胜糕的颜色绯红,象征凯旋。
-
15、【任务一 探韵古街巷】
漫步河坊街,越剧演员用吴侬软语把《白蛇传》演绎得①____,恍若穿越千年。在美食的天地里,知味观的片儿川是名fù ( )其实的杭帮菜代表,楼外楼的西湖醋鱼与龙井虾仁各具风味。杭州人闲暇时最爱泡一壶龙井,看茶叶在杯中舒展的模( )样,宛如西湖春色在碧波中荡漾。杭州的千年文脉与烟火滋味hún ( )然天成。
(1)、①处应填入哪个成语?选择正确的一项( )A、栩栩如生 B、惟妙惟肖 C、矫揉造作(2)、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名fù其实
模样(A.mó B.mú)
hún 然天成 -
16、“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1)、[春·诗]下面根据表格内容所得出的有关“春诗”的四条结论,其中有两条结论有误,请找出并修改,注意语言简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春鸟
莺啼燕飞
迎新之喜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春木
万紫千红
争春惜时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春花
落花纷纷
国运盛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草
绿草葱郁
国破之伤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春风
春风传声
乡音诉愁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春社
箫鼓欢奏
乡人祈年
结论:①选材尤好初春胜景 ②意象多是自然景物 ③多维描绘意境画面 ④抒怀围绕国家命运
修改:
(2)、[春·节]请补全下面文段的空缺处,注意语言的准确和连贯。?一个“分”字已经言明其意——剖春季为二,划昼夜等长。:东风解冻,时雨润物;燕剪轻裁柳色新,莺梭巧织花衣艳……春分的韵味还藏在农耕的文明里:“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老农扶犁唤醒沉睡的土地,麦苗拔节轻吟丰收的歌谣。当然,!春分的韵味更藏在那些传承千年的节气仪式里:测日影、立鸡蛋、赠春牛,天地之道与活动兴味熔铸成春天的雅趣。道家以平衡为至境,春分恰似天地间一个奇妙的支点,承载着和谐共生的哲思。一言以概之,“春分”就是一幅韵味丰厚的画,是一幅由共同织就的节气长卷。
(3)、[春·联]民俗寄情,南北形式各异。请仿照示例,结合春节文化,任选一组习俗,为其拟写“南北春节习俗”的春联。要求:紧扣习俗与春节文化,注意表意明确、表达生动简洁。①北方“吃饺子”与南方“包汤圆”
②北方“贴窗花”与南方“摆福橘”
③北方“扭秧歌”与南方“舞龙狮”
示例1:
习俗:北方“祭灶神”与南方“迎财神”
春联:灶火旺,燃尽旧岁愁;财帛聚,迎来新岁丰。
示例2:
习俗:北方“蒸花馍”与南方“做年糕”
春联:面塑百态迎祥至,年糕千层步步高。
选择春联:
-
17、白雪红灯的年
迟子建
①除夕的清晨,我被零星的爆竹声扰醒。撩开窗帘,见霞光已经把兴安岭的一道道雪线映红了。看来老天也知道过年了,特意让霞光化作春联,贴在山间。想必老天贴的春联,是用云彩做的砚台,用银河之水做的墨汁,用彩虹做的笔管,所以这不凡的春联看上去明丽脱俗,充满了朝气。
②吃过早饭,我也给家门贴上春联和福字。那幅烫金的大红春联,看上去就像两行飞向天空的金丝雀,给人喜气洋洋的感觉。
③我喜欢大自然的红色,如朝霞晚霞,玫瑰百合。可对针织品的红色,我热爱不起来。前年春节回家,妈妈给我的卧室挂上了一幅红地黄花的新窗帘,我感觉窗前就像飘着两朵乌云,说不出的压抑。二十五岁前,我还穿过几件红衣,戴过红帽子。可是近二十年来,红色的衣服在我的衣橱中几乎绝迹了。
④一次,我的一个朋友说多穿暖色调的服装可以让人的心情愉悦,于是我尝试着改变颜色,将眼界放在水粉和橘黄上。可对于红色,我还是有些犹疑和畏惧。今年元旦过后,我逛商场的时候,看到了一件枣红色的羊绒开衫。它软软的、茸茸的,看上去懒洋洋的,很有点邻家女孩的味道,让人觉得亲切。它的红是收敛的红,红得有分寸,有气质,不张扬,不造作。我动心了。但因为它是红色的,还是心存着警惕,从它身边走开。
⑤回家后,我的眼前老是晃动着那件红衫,它像一团火在我心中燃烧,于是,隔了几天,把它买回,即刻穿在身上。站在镜子面前,觉得自己身披霞光,便没舍得脱下,一路穿进年关。如今,它陪伴着我,给家门贴上了大红的春联;又在阳台结了霜雪的窗前,挂上了大红的灯笼。
⑥我穿过城东到城西的弟弟家。塔河是个小城,腊月时,人们都在忙年,采买物品,街上是热闹的。到了除夕,年是瓜熟蒂落了,街市中就少见行人车辆了。我沿着街边的雪路,慢慢地走,呼吸着清冷而新鲜的空气。不管什么季节,兴安岭的天空都是蓝的。这种透明的无瑕的蓝,对于久居都市、为烟尘所困扰的我来说,就是福音。阳光把雪地照得焕发出橘黄的光芒,街灯下面,是一串串红灯笼。白雪红灯,格外分明。
⑦我在除夕街头,碰见的第一个人,有些痴傻。他逍遥地走在杨树下,兴冲冲的,衣衫褴褛,敞着怀,没戴棉帽和手套,自得其乐地打着口哨。我看了他一眼,又一眼,等于领受了新年的“憨福”。接下来遇见的,是一个骑着自行车哼着歌的中年男人,他的车后坐上吊着两个油渍渍的桶,看来是去饭店收泔水的。他的眉毛溽着霜雪,想必在寒风中奔波了很久了。
⑧除了理发店,大多的店铺都关了。小孩子在街角放着鞭炮,好像在空中甩着鞭子,一声声地吆喝着年。年是什么?是打着滚下坡的山羊吗?如果是那样的话,它们将从山上的雪松下滚过,全身挂满雪松的苍绿和春的气息。
⑨弟弟家已经把年夜饭准备好了。他们家的阳台,也挂起了红灯笼。天色渐晚,寒意愈深,红灯笼亮了起来。站在阳台向下一望,见那满街的红灯笼,就像老天垂下来的一只只红碗!它们盛着星光和爆竹幽微的香气,为人间祈福。这座白雪覆盖着的小城,因为有了这些红灯笼,暖意融融。在没有鸟语花香的春节里,红灯笼就是在北风和飞雪中灿然绽放的报春花啊!
⑩我恍然明白,人们之所以穿上红衣,是想用这火焰般的颜色,烧碎这沉沉暗夜,驱散这弥漫在天地间的苍凉啊。看来夜有多黑,就有多么光明的心;世界有多寒冷,就有多么如火的激情!如果没有这样的红色作为使者,北方的年,又怎能有春的气象呢!
(1)、作者对红色服饰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转变?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2)、第⑦段叙述自己在街头碰到两个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3)、文中第⑨段两处划线比喻句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文章以“霞光映雪线”开篇,以“红灯笼亮起”收尾,这样安排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
18、《西游记》中有不少妖怪都有憨厚无心机的一面,以下选项中哪一个情节体现了该妖怪的这一特点?请选择并简述理由。
A.“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骨精
B.“孙悟空斗法金银角”——银角大王
C.“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牛魔王
-
19、有人说:“苦难可以让人走向毁灭,也可以让人走向新生。”以下三组选项中哪一组不能与此观点相匹配?请选择并结合作品内容简述理由。
A.鲍廷玺——匡超人 B.罗切斯特妻子伯莎梅森——简·爱 C.保尔的朋友杜巴瓦——保尔
-
2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眉州远景楼记
苏轼
①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他郡之所莫及也。
②吾州郡县胥史皆挟经持笔,而大家显人,优劣推次以通经学古,非此,虽贵且富,不通婚姻。其民奉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苟不以其道,民则秉法以讥之。家藏律令,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
③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耘者毕出。数十百人为伍,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七月既望,则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岁以为常。吾州风俗盖如此。
④今太守黎侯,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苟。既满将代,众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既留三年,民益信,遂以无事。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作远景楼,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吾州之人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记。嗟夫,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世而不迁 , 可不录乎!
(选自《中国古代名家诗文集》,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盖他郡之所莫及也 及:比得上 B、为众所畏信者 信:信服 C、鼓以致众 鼓:鼓动 D、独能累世而不迁 迁:变更(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苟不以其道,民则秉法以之。
(2)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
(3)、文章题目为“眉州远景楼记”,但文中对远景楼的描述极少,作者这样行文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