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赏析诗句“芭蕉分绿与窗纱”中“分”字的妙处。
    (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 2、默写。

    明代诗人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徜徉于诗书之中,我们可以领略王湾笔下“潮平两岸阔,①”的壮阔图景;体会李商隐笔下“何当共剪西窗烛,②”的深深思念。读《论语》中“③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明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④”,我们懂得了要志存高远;读《潼关》中“河流大野犹嫌束,⑤”,我们体会到诗人冲破罗网的少年意气;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⑥ , 随君直到夜郎西”,我们感受到诗人借月抒怀的忧思关怀。

  • 3、写作文时,小语不知如何下笔,小文告诉了他一些方法,可是下列语句的顺序被打乱了,请你重新排序。(     )

    ①从现在开始,你不妨放下畏难心理,先从身边的事写起吧。

    ②你可能会说,我们每天上课、放学,从家到学校,没什么新鲜事,有什么好写的呢?

    ③写作不是什么高难的事,而是在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方式,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

    ④这就要看你会不会观察、积累,能不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③②④① D、①④③②
  • 4、阅读下面的文字,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打开朱自清所有诗文的一把钥匙,透过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他的脉脉情思和独特心境。对于教育坚贞的信仰,虽一生贫病交加,但他坚持砥砺气节,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吃“嗟来之食”。他是我们个人的榜样。

    A、选段中加点的“那”“我们”“他”“每”都是代词,“打开”“感受”“砥砺”都是动词。 B、“诗情画意”在选段中是名词。 C、“坚贞”是褒义词,“教育”是中性词。 D、“那是打开朱自清所有诗文的一把钥匙”运用了比喻修辞中的明喻。
  • 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汉语谐音艺术的出现,除了跟汉语语音特点有关以外,还与汉族的民俗传统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中国人春节喜欢挂葫芦,不仅因其藤长子多,象征多子多孙,还因为萌芦的谐音是“福禄”;年画中通常会画一只喜鹊(zhù)立于梅枝之上,谐音为“喜上眉梢”;过年时,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杯碗,大人会说一句“碎(岁)碎(岁)平安……这些都体现出:做事说话要多和好事好词关联,即使不同字,也要争取是谐音,希能幸福成功、快乐平安。又如,在中国文化里,有以虚为美、文贵曲折的传统,而谐音正好可以起到化直露为含蓄、避粗俗成①______的效果。明末清初的文学家金圣叹含冤被斩,临终时对他的儿子说“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闻者皆为之落泪,知其用“莲”表示“怜”,用“梨”表示“离”,在内(liǎn)委婉地表达对儿子未来②______命运的怜惜和对黑暗社会害其骨肉分离的愤这正是谐音与文化传统紧密相关的原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希       B.愤

    (2)、依据文中括号里的注音写汉字。

    A.(zhù)立       B.内(liǎn)

    (3)、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①②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婉转②惊慌失措 B、①婉转②孤苦伶仃 C、①典雅②惊慌失措 D、①典雅②孤苦伶仃
    (4)、文段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5)、借助文段中学到的知识,判断以下表述中不包含谐音文化的一项是(     )
    A、三味书屋中挂着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暗指书中自有福禄。 B、中国人年夜饭一般都有鱼,预示“年年有余”;喜欢数字“8”,而尽力回避数字“4”。 C、俗语“矮子爬坡”说的是小个子一步步往高坡爬的情景,暗含“步步高升”的意思。 D、过年时,很多人会在家里倒贴“福”字,表示福气已“到”,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 6、按要求作文

    总有一些事让你经历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即使时间逝去,那些情绪化作记忆,每每想起,仍能拨动你的心弦,至今难忘。

    请以“那一次,我真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可以补充一个表示情感或心理活动的词语,如“快乐”“感动”“后悔”等。

    要求:

    ①选择文题二须把文题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真情流露;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⑤不少于600字。

  • 7、按要求作文

    人生得一良师,就像在黑夜里行走时,照进一束光,照亮了前行的路。鲁迅笔下那严而可亲的老师,让他枯燥的书屋生活添了许多乐趣;于漪回忆往事,课堂上两位老师的深情教学,激发了她探究文学的兴趣;海伦·凯勒在莎莉文老师的指引下,重燃了对生活的热爱……

    你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这样一位良师让你印象深刻?请自选角度,以“良师”为主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内容具体,真情流露;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少于600字。

  • 8、根据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的相关内容,按要求答题。
    (1)、结合故事情节填写相应人物及性格特点。

    语句选段

    人物及其特点

    选自篇目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人物:长妈妈

    特点:①

    (至少答两点)

    《阿长与<山海经>》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人物:父亲

    特点: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

    人物:③

    特点:迷信、愚昧

    《父亲的病》

    “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

    人物:藤野先生

    特点:④

    《藤野先生》

    (2)、读完《朝花夕拾》,有人根据内容列出了以下五个关键词。请任选一个关键词,举例故事情节,说说这个关键词在文中的集中体现。

    辛辣批判   寄托情思   教育观念   童真童趣   民俗文化

    示例:我选择“辛辣批判”这个关键词。例如《二十四孝图》一文中,鲁迅坚决捍卫白话文,对虚伪、不顾儿童性命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体现了他极具战斗精神的一面。

  • 9、阅读文段,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②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⑤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B、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C、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仁在其中/矣
    (2)、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逾                                 矩:规矩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虚指,几人 C、疏食                                 饭,名词活用作动词,吃 D、博学笃志                           而:表并列,并且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请你从以上五则《论语》中选择一则(或一句),联系生活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发。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亲也曾是被捧在手心里的宝

    马亚伟

    ①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就是个整天围着锅碗瓢盆打转的家庭妇女,她的世界只有孩子和家。父亲是个粗枝大叶的男人,不懂得细致入微地关心人。所以在我看来,母亲仿佛是天经地义为家人付出的人,从来没想过谁会给她更多的爱。

    ②直到那次外祖母来我家。有一天母亲在前面走,外祖母跟在她后面。路面不平,母亲走路没看脚下,一不小心险些摔倒。跟在她后面的外祖母惊呼起来:“哎呀,我的宝!”“我的宝?”我听到这样的称呼感觉有点尴尬,又有点感动。尴尬是因为从来没人叫过母亲“我的宝”,感动是因为我恍然明白,母亲也曾是被外祖母捧在手心里的宝。我不觉偷偷笑起来,仿佛窥探到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一个甜蜜而温馨的秘密。

    ③外祖母跟我讲过很多母亲小时候的事。母亲上学时学习特别好,年纪很小就考到了县城的中学,每周回家一次。有一次,外祖母特别想念母亲,可她又不会骑自行车。思女心切之下,外祖母便装了一兜母亲爱吃的花生、红薯干之类的东西,步行去县城的学校给母亲。县城离家30多里路,外祖母那时候年轻,走路如风,一天就打了个来回。母亲提到这件事,总是笑笑说:“我妈把我当宝贝呢!”她的脸上带着幸福而羞涩的表情,想起自己当年被宠爱的时光,母亲是欢欣的。

    ④外祖母还讲到,母亲小时候特别爱吃铁勺煎鸡蛋。母亲周末回家后,外祖母便打发舅舅去干活,家里只剩下母女俩。外祖母把对女儿的宠爱发挥得淋漓尽致,她偷偷给母亲用铁勺煎鸡蛋。母亲吃了一个还想吃,她便煎第二个。外祖母还要趁着舅舅回家之前打开窗户,让煎鸡蛋的味儿散尽,要不然舅舅会闹的。外祖母没有一点儿重男轻女的思想,反而专宠她的小女儿。

    ⑤这些事都是外祖母讲给我听的。如果不是亲耳听到,我真想象不出母亲小时候那么受宠。后来母亲结婚了,有了我们姐妹几个,她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操持自己的小家。外祖母偶尔来我家,每次上饭桌前都要点煎鸡蛋和炖鱼两道菜。原来我还以为是她爱吃这两道菜呢,后来才知道,她是为她的宝贝女儿点的。从我有印象起,母亲每天像陀螺一样,好像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疲倦。母亲从被宠爱的宝,变成了宠爱孩子的妈,细想一下,这样的变化过程令人心酸。当年那个围在慈母身边撒娇的女孩,有一天升级为妈妈后,她便抖落一身的娇气,摒弃自己那点小任性,变成一个细致万分、体贴入微的母亲。她理应获得的宠爱,也渐渐被忽略了。

    ⑥几年前,我的外祖母去世,母亲哭得撕心裂肺。看到母亲飞溅的泪水,我心如刀绞。我知道,对母亲来说,那个把她当成手心里的宝的人永远去了,她该有多伤心啊。

    ⑦如今,我也已经人到中年。我想,在孩子的心目中,我一定也是个慈爱而琐碎的母亲。孩子不知道,我也是母亲捧在手心里的宝。从前是,现在也是。如今母亲见我辛苦,还经常给我开个小灶呢。只要有母亲在,女儿不管多大都是母亲手心里的宝。

    ⑧我现在既享受着被母亲捧在手心里的幸福,也享受着把孩子捧在手心里的幸福。同时,母亲享受着我回报的爱,我享受着孩子回报的爱。这难道不是世上最幸福的事吗?

    (选自《教育导报》,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外祖母疼爱母亲的几个片段,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完整。

    情节

    事件

    我的心理或母亲的感受


    母亲走路险些摔倒,

    外祖母惊呼“我的宝”


    外祖母跟我讲母亲小时候的事

    (1)母亲上中学时,外祖母步行三十多里路给她送好吃的;(2)母亲周末回家,③


    幸福而羞涩、欢欣

    母亲婚后,外祖母偶尔来我家


    心酸

    (2)、根据提示,品味文中划线句子。

    (1)从我有印象起,母亲每天像陀螺一样,好像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疲倦。(从修辞的角度品析)

    (2)当年那个围在慈母身边撒娇的女孩,有一天升级为妈妈后,她便抖落一身的娇气,摒弃自己那点小任性,变成一个细致万分、体贴入微的母亲。她理应获得的宠爱,也渐渐被忽略了。(提示:母亲为何有这么大的转变?你体会到了什么?试从表现手法品析)

    (3)、本文以“母亲也曾是被捧在手心里的宝”为题,有什么好处?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爱,如春日暖阳,奉献光芒,不求任何回报;爱,又如细雨春风,润物无声,隐藏在细节里,沐浴在亲情中的你是否只知接受,不懂回报呢?请联系实际谈谈这篇文章带给你的启示。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学校的课间10分钟是怎么消失的?不少受访家长认为,主要原因是学校和老师为了方便管理、减少麻烦。而多名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无奈表示“身不由己”,主要是因为场地有限、人员密集,学生在操场上玩耍时容易出现磕碰等意外情况。一旦发生意外,老师、学校就可能“吃官司”。

    ②还有一些家长过度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是其中一个原因。采访中,有家长表示:“取消课间活动,可以节省一些时间让孩子多看几页书、多做几道题。”有老师对此提出,为了不辜负家长的期待,就要抓紧一切时间让学生多学习。

    (选自《法治日报》的《下课铃响后一些学校仍然静悄悄 课间10分钟怎么就消失了?》,有修改)

    材料二:

    近年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开展情况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6岁儿童近视率

    2018年

    53.6%

    14.5%

    2022年

    51.9%

    12.7%

    (据《人民日报》的《<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发布 全力呵护孩子的眼睛》整理)

    材料三:

    正处于生长发育中的孩子需要放松双眼,需要阳光雨露。囿于教室、教学楼中,培养出来的往往是温室花朵,是越来越多的“小胖墩”“小眼镜”“过敏娃”。   

    保证孩子享有课间十分钟,改变课间“圈养”现象,需要相关部门和家长互相理解,携手合作。相关部门应细化校内安全事故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学校和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指导孩子进行有益的课间活动,采取增加防护设施、派设巡查老师等安全措施;家长应充分理解、信任学校和老师,出现问题积极沟通,依法理性维权。

    (选自《光明日报》的《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有删减)

    (1)、下列关于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综合看来,学校课间10分钟的消失,家长、老师和校方都占据了一定的因素,造成了这种局面。 B、不少受访家长认为,学校课间10分钟消失的原因就是学校和老师为了方便管理、减少麻烦。 C、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课间10分钟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场地有限、人员密集,为了避免学生在操场上玩耍时出现磕碰等意外情况的无奈之举。 D、家长过度期待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会使得学生为了多看几页书、多做几道题,对教师施加了压力,造成课间10分钟的消失。
    (2)、观察材料二的表格信息,说说你的发现,并结合材料三的相关内容,就“是否开展课间10分钟活动”表达你的看法。
    (3)、结合材料三,分析保障学生安全的同时,怎样才能真正地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
  • 12、请将下列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夜发清溪向三峡,。(李白《峨眉山月歌》)

    (2) , 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王湾《次北固山下》),光阴流转,时序交替,富有理趣。

    (4)《论语》中为我们揭示了学习之道。“。”强调独立思考,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理解和体会。

  • 13、七年级(1)班正在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以下活动。
    (1)、【品诗文,忆友情】下列关于友情的古诗词中,有一项不妥,请指出来说明理由,并补充一句。

    ①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补充诗句:

    (2)、【明事理,结友情】

    近期,班上的小华闷闷不乐,打听后才知道,原来小华和同桌闹翻了。因为小华性子急,同桌不小心弄湿了他的书,他就冲同桌发脾气。此前小华就多次因为一些小事而对同桌语气不善,这次让他陷入了交友困境,身为班长的你,找到小华,你会劝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可从正确交友、交友态度、交友方法等角度回答)

  • 14、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高见、见教、久仰是敬辞,贤弟、愚见、拙作是谦辞。 C、泰戈尔,印度著名作家、诗人,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等。 D、朗读时,除了把握重音、停连的朗读技巧,语调和节奏的变化也应根据自己的朗读需要和作品的感情基调、思想主题来设计。
  • 15、阅读以下语段,完成小题。

    家后面的那片山是我们儿时的乐园。放学一到家,孩子们就把老师的谆谆叮嘱             , 顾不上写作业就约着小伙伴去那“寻宝”。碰巧遇上成熟的浆果子,大家喜出(       ),免不了抢着摘了吃。吃进嘴里,带一点甜味儿,确是我们当时仅有的零嘴。要是不嫌脏,还可以爬上树摘果子,运气不好的话,碰到满手的蚂蚁,胆子小的孩子吓得尖叫乱 , 逗得我们             。说笑间,走得快了,被刺拦住去路,还需小心(        )挪开。尽管如此,身上还是会留下些痕迹——惹得一身针刺,回到家,可把长辈们看得气不打一处来……时光知味,岁月沉香,往昔的美好值得永久             

    (1)、请用楷体将下列文字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时     光     知     味       ,     岁     月       沉     香       。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依次填入文段括号内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谆(zhūn)        望外          (cuàn)        翼翼 B、谆(zūn)          忘外          (cuàn)        翼翼 C、谆(zhūn)        忘外          (cuān)        冀冀 D、谆(zūn)          望外          (cuān)        冀冀
    (3)、依次填入文段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置之脑后       开怀大笑        珍藏 B、漠然置之       哈哈大笑        爱惜 C、漠然置之       开怀大笑        珍藏 D、置之脑后       哈哈大笑        爱惜
  • 16、嘉兴海宁是皮影戏发展的重要区域,请从以下材料探究海宁皮影戏兴衰的原因。

    材料一:海宁皮影戏起源于南宋时期,南宋建都临安不久,即有北方皮影艺人到临安瓦舍(即戏场)演出。海宁地近都城,皮影戏很快在境内传播,并与海宁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同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

    材料二:南宋初期,皮影戏刚传入海宁时,唱腔比较简单,后来受昆腔和江南丝竹的影响,形成了海宁皮影戏独特的曲调,其曲调既高亢激昂,又优美抒情。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因传统习俗的改变,海宁皮影戏又转入业余活动。1980年,海宁市恢复皮影剧团,但操作人员不齐备,又后继乏人,业务也不景气,并于1982年停止演出。

    材料四:海宁皮影戏传承人比较匮乏,传承工作不仅难度大而且收益低,难以保证生活质量。此外,海宁皮革工业发达,从事皮革生产带来的收益远超皮影戏演出。年轻人也更爱选择工业行业。另外,皮影是海宁皮影戏表演重要的道具,但海宁皮影的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耗力且要求高,需要较强的专业水平,制作上的困难也给海宁皮影戏的传承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 17、社员们为了让大家对皮影戏有更多的了解,搜集了一些关于皮影戏的知识,请你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B、表演皮影戏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C、皮影戏是我国民间艺术中包含美术、雕刻、唱腔、音乐、戏曲、表演各种艺术于一身的戏剧,是平面的艺术,人物造型基本上都不分侧面,体现了我国古代多角度透视原理的创造。 D、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其中“旦”是除了花脸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
  • 18、社员们准备围绕“皮影戏”制作宣传卡,请你完成任务。

    遇见·皮影戏

        影影chuò chuò①____如梦似幻。一个戏台,一块幕布、一盏明灯,加上几个生动的皮影小人,就能上演一出饱含文化底yùn②____的皮影戏。

        为了丰富校园生活,传承文化遗产,我们将创办“皮影戏”社团。在这里,同学们可以近距离接触皮影艺术,不仅能丰富课余生活,拓宽眼界,还能在实践中领会皮影人精zhàn③____的工匠精神,传承“非遗”技艺,让皮影戏熠熠生晖、世代相传!

    传承·皮影或

        本社团设有部、道具部、表演部等部门,适合各色人才加入,能充分展各自的才华。

        我们将举办各类特色活动,如:开展皮影知识讲座、举办皮影知识竞赛、学习制作皮影、编演排练皮影剧等。只要你有尝试的兴趣与勇气,就能站上各类舞台表现自我。

        我们还将邀请学校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师指导雕刻、绘画、创作与表演皮影剧,还有机会得到当地皮影传承人的指导哦!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补全宣传卡。

     ③

    (2)、资料卡中【遇见·皮影戏】有一处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3)、资料卡中【传承·皮影戏】画线处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4)、结合下面古诗,为社团取名并说明理由。

    手影戏

    [宋]释惠明

    三尺生绡作戏台,

    全凭十指逞诙谐。

    有时明月灯窗下,

    一笑还从掌握来。

    (5)、学校宣传部为本次筹备活动初拟了几条标语,你会选择下面哪一项用于活动宣传?请说明理由。
    A.隔帐演绎千古事,非遗传承人世间
    B.在影的世界中追寻心中的光
    C.“皮”一下,很过“影”!
  •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王楚钦在巴黎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32强赛中,以2:4不敌瑞典选手莫雷加德,无缘16强。有人猜测,是不是球拍被踩断的影响?后来他亲自回应:“球拍被踩坏心情受到一定影响,但绝非今天输球的理由,还是自己的发挥出了很多问题,犯了很多错误,才导致今天的失败。手感没有不同,都是自己的球拍。”于是,他顶住压力,继续比赛。在接下来的男团比赛中,搭档马龙和樊振东获得团体赛冠军。

    是啊,清醒的自我认识,才能超越自我。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 20、半命题作文

    花开花落,几番风雨,窗前的小树已经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树。日出日落,我仍端坐于书桌前,只是我的心已经成长。冬去春来,潮起潮落,世界风云变幻,科技生活一日千里……今日的一切,已不同以往。

    请以“不同以往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将题目补充完成(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 600 字;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上一页 404 405 406 407 40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