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水何澹澹, , (曹操《观沧海》)
(2) ,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
(4)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天净沙·秋思》中“”一句,卒章显志点明了情感主旨。
(6)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道“ , ”不仅寄托了惜花和思乡之情,更寄托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河北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是河北省______(唯一 唯独)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在这里,游客们【甲】能够观览《慷慨悲歌——燕赵故事》《大汉绝唱——满城汉墓》等10个常设陈列,【乙】能够欣赏历史、艺术、自然、科技、民俗等方面的临时展览,充分感受河北独特的文化______(魅力 魄力)。
(1)、从文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不管…都 B、如果…就 C、不但…而且 D、尽管…还(3)、河北博物馆举办了“最美蔚县剪纸”作品投票评选活动,你会将票投给下面的哪幅作品?请简要说明理由。
-
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秋风是大自然的调色师,河两岸的山峦和原野,被它点染成了花园,杨树的叶子黄得憔悴,且色彩(làn màn),土黄、鹅黄都有,不像白桦树跟个富翁似的,披挂着满树金币似的金黄叶片,只要一阵风吹过,(bān lán)的秋叶似花朵绽放,从天而降,在( )的林间,我踩着地上厚厚的落叶,感觉在踏着油彩前行,脚下流光溢彩。
【乙】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其格律要求非常严格。一首律诗由四联组成,每两句为一联,共八句,具体来说,第一联称为“首联”,第二联称为“颔联”,第三联称为“颈联”,第四联称为“尾联”。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lán màn bān lán
(2)、给文段中加点的词语注音。颔联 颈联
(3)、下列成语填入文中括号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迹罕至 B、人烟稀少 C、不毛之地 D、芳草萋萋(4)、《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似”有两个读音,文段中“不像白桦树跟个富翁似的”的“似”读音是(填选项),意思是(填序号)。读音:A.sì B.shì
意思:①动词,像,如同,②副词,似乎,③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跟某事物相像。
-
4、作文
生活中总有很多遇见,世间万物都是遇见。与自然遇见,也许就是一次诗意的旅程;与书籍遇见,也许就是一次心智的陶冶;与他人遇见,也许就是一次心灵的碰撞……总有一次遇见,会让我们难以忘怀。
请以“遇见”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
5、瓷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之一,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某班同学开展了“中国瓷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某同学为本次活动搜集的部分材料,请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胎质、瓷釉、烧结火候。
【材料二】
中国瓷器制作技术往往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
【材料三】
下面是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72号“瓷房子”建筑材料简略表:
建筑材料分类
建筑材料使用量
建筑材料所属朝代
古瓷器
四千多件
唐、宋、元、明、清
汉白玉石雕
四百多件
水晶石与玛瑙
四十多吨
古瓷片
七亿多片
古瓷盘与古瓷碗
一万三千多个
【材料四】
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它的彩绘内容有的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犀牛望月”“龙凤呈祥”“岁寒三友”等寓意丰富的图案。如康熙年间,景德镇曾经烧制一组花卉瓷盅,薄胎青花,加彩题句,一盅一花一词。
(1)、以上材料中,最能体现“中国瓷文化”特点的两则是和 。(2)、请概括【材料三】的内容。 -
6、阅读《大地的馨香》,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的馨香
朱宜尧
①我仿佛看到了那片绿海,微风拂过,摇曳着沙沙声响,阳光温暖,伴着书香。
②父亲说,读书和种地是一码事儿。那时,我的脑袋摇成了拨浪鼓。
③春寒料峭的二月,春风犹如一把剪刀,一夜间裁剪出了千树万树繁花开的气势,藏在树干里的嫩芽,偷偷地窥视着即将郁郁葱葱的春天。温柔的阳光夹杂在春风里,走到哪里,哪里一片勃勃生机。
④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空旷的田野,劳作的人们撒粪、育肥、播种,趁着春天的到来,把希望悄悄地植入大地。
⑤早晨,刚刚起床,昨夜还睡在身旁的父亲没了踪影。父亲年事已高,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还是一刻也不闲地从事着农事,近乎于乐此不疲。每天看着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又眼望日头在晚霞中隐没,父亲特喜爱这种“春风花草香”的农田生活。身体虽然劳累,却神采奕奕。我知道,父亲有自己的规划,劳作等同于健身,既不能太累,又得出点小汗,身子微微受热,即可。所以我不担心父亲。
⑥中午父亲回来,肩膀上搭着一块泛黄的毛巾,看上去气色红润,好像刚刚晨练结束。我早已备好了父亲最爱的龙井茶。父亲坐在我身旁,望着长势大好的玉米,脸上挂着粲然的微笑,喝一小口龙井,动作不急不缓地擦拭着额上细密的汗珠。
⑦父亲七十有三了,寸发雪白,好像一根也不缺,板板正正齐刷刷的样子,那古铜色的皮肤,经过阳光的沐浴,显得十分的硬朗与矍铄。
⑧我在初中读书时,不论学习有多紧张,父亲总是“不管不顾”,甚至“不近人情”地叫我一同下地。即便是我手掌扎满了黄豆荚的刺儿,痒胀得钻心,也得照样劳作。春寒料峭也罢,烈日炎炎也好,我成了父亲的小跟班。那时的我,睡不醒,又极不情愿。
⑨劳作中,我经常回想,读书和种地怎么会是一码事呢?
⑩如今,我却能体谅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了,也会有一些好的事物与父亲分享了,父亲却一改他年轻时的做法,他起早做农事,从来不叫我,这倒让我有些愧疚。
⑪过了不惑之年,明晓了父亲所言。一年之际在于春,谚语说谷雨种大田,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万物皆如此。要抓住播种的最好时机,才更有利于一年的好收成;青春是用来读书的大好时光,要不辞辛苦读万卷书,要不负青春不负我,要有“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之恒心。一旦错过了,就不再来过。
⑫我和父亲一同劳作,让年少并无多少体力的我去体会劳作的艰辛与不易,感悟生命的本真,让我更加珍惜青春读书的好时光,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感恩父亲,他不仅以种地的方式养育了我,还让我在最平常的劳作中,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父亲就是养育我的“大地”,那里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喜乐福景;又有“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的诗情画意;更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殷切希望、谆谆教诲和良苦用心。
⑬春天来了,阳光明媚而温暖,微风拂过的绿海,摇曳着沙沙声响,我似乎嗅到了大地的馨香,仿佛看到了寸发雪白的老父亲。
(选自《新青年》,有删改)
(1)、结合全文,说说标题“大地的馨香”有何含义?(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春寒料峭的二月,春风犹如一把剪刀,一夜间裁剪出了千树万树繁花开的气势,藏在树干里的嫩芽,偷偷地窥视着即将郁郁葱葱的春天。
(3)、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本文第⑩段中提到“这倒让我有些愧疚”,我为什么会心生愧疚?请分点说出使“我”心生愧疚的原因。 -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牛僧孺,字思黯,隋牛弘之裔①。始,韩弘②入朝,其子公武用财赂权贵,杜塞③言者。俄而弘、公武卒,孙弱不能事,帝遣使者至其家,悉收赀簿④ , 校计⑤出入。所以饷⑥朝臣者皆在,至僧孺,独注⑦其左曰:“某月日,送钱千万,不纳。”帝善之,谓左右曰:“吾不谬知人。”由是遂以相,寻迁中书侍郎。
【注释】①裔:后代。②韩弘,河南滑州匡城人。③杜塞:阻塞。④赀簿:账簿。⑤校计:核算。⑥饷:贿赂。⑦注:批注。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①公武卒
②悉收赀簿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由是遂以相,寻迁中书侍郎。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牛僧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8、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 , 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其五)》)
(2) ,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3) , 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深秋时节角声响起、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的句子是: , 。
-
9、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 B、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 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国外(2)、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连列举六个历史人物事例,说明他们虽出身贫贱,但经艰苦磨炼后终成不凡事业。 B、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由个人说到国家,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C、孟子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了“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D、本文从正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好处,并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
10、阅读《香囊飘香》一文,回答小题。
香囊飘香
王树金
①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佩囊是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布兜。古人衣服没有口袋,一些随身携带的必需品,如印章、凭证、钥匙、手巾、钱币、珠宝、书籍、食物或香草等,多贮放于这种囊内,外出时将其佩于腰间,故谓之“佩囊”,又称“荷囊”。因时间、形制、材质与盛放物品不同,佩囊又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容臭、熏囊、香囊、香袋、花囊、香包、荷包等。香囊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人佩戴香囊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②春秋战国时期,佩戴香囊风俗日盛。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古人把香料佩带在身上,目的是让人与生活环境更加洁净、清香。
③到汉魏时期,“香囊”的名称正式出现在文献中。如繁钦的《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可见,将香囊系在肘臂之下、藏在袖中,是当时一种佩戴香囊的方式。
④渐渐地,香囊应用越来越广。比如,可悬挂于帏帐内,用于增加整个居室的香气。还有古人为了防止蠹虫蛀书,在书箱中放上香囊,让其挥发气味驱除蠹虫。还有人在厕所里置香囊以消除异味。可见,香囊在古代富贵人的生活中用途广泛,是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之一。
⑤在古人看来,很多植物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常年闻香识味,有助于防治疾病。因为部分香草、香料本身即具有驱虫驱蚊功能,所以佩戴香囊逐渐被赋予了更多文化含义。
⑥香囊的制作工艺也更加丰富。形制、质地方面,除了布帛之外,还有玉镂雕而成的,有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的。形状方面,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腰圆形、方胜形等。
⑦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4件“信期绣”香囊,是难得的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汉代布帛香囊。4件香囊形制相同,分为领部、腰部和底部,腰部有带用于封口系戴。腰以上的领部和囊里都用斜裁的素绢缝制,腰以下的囊部除1件黄褐色菱纹绮香囊用香色罗绮外,都以精美的信期绣缝制。香囊内均盛有香料。
⑧除了布帛香囊外,金属制香囊在唐代较为常见。这是一种以花卉和动物纹镂空图案为主的空心金属球。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香囊”,是迄今全国发现最大、最精美的一枚,重547克。香囊内外分三层,中间的焚香盂用于放置香料。它通身用花叶装饰,等距离的六簇团花内都錾刻两只飞蜂,花叶间镂空,可使香气外溢。
⑨到明清时期,精雕细琢的玉制香囊越来越多,如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代白玉镂雕荷包式香囊和白玉镂雕双鱼式香囊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与“香囊”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商周时期已有人佩戴,历史悠久。 B、古人佩戴、使用香囊的方式并不单一,可系在肘臂之下、藏在袖中、悬挂于帏帐内等。 C、因部分香草、香料本身具有驱虫驱蚊的功能,所以佩戴香囊逐渐被赋予更多文化含义。 D、布帛香囊跨越的年代久远,到了唐代玉制香囊较为常见,金属制的香囊在明清时渐多。(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从历史发展、应用、文化内涵、制作工艺等方面介绍说明对象“香囊”的特点。 B、横线句中“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严谨性,准确说明了香囊在古代被富贵人广泛应用。 C、第⑧段为说明金属香囊制作工艺,采用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D、本文是事物说明文,是按照商周时期到明清时期的时间顺序来说明香囊的发展过程的。 -
11、下列对《渔家傲》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A、“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词人一开头便写了梦中所见景象,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构成了一幅辽阔、壮美的图画。 B、“殷勤问我归何处”,“问”字与下片“报”字,问答之间,语气衔接,联系紧密。天帝关心词人想要回到哪里去。 C、“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词人感慨自己空有才华,正值战乱年代,诗词文章又有何用?这一句有怨嗟,有感慨。 D、这首词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突出体现了李清照词婉约的创作风格。 -
1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历史悠久的书法艺术,_____________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_____________着丰厚的中华美学精神。无论是修长匀称的篆书、蚕头燕尾的隶书,还是狂放洒脱的草书、方正规矩的楷书,都_____________了中华文化之美,具有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重要作用。因此,经典书法作品已成为学校开展德育、美育的重要载体。
A、记录 包含 显露 B、收录 蕴含 显露 C、记录 蕴含 体现 D、收录 包含 体现 -
13、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遂道 桥墩 联结 自出心裁 B、丘壑 苔痕 车辙 妙手藕得 C、倦怠 芭蕉 旌旗 坦荡如砥 D、销毁 瞻仰 蔷薇 巧妙绝仑
-
14、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倔强(juè) 辟邪(bì) 殚精竭虑(dān) B、喧嚣(xiāo) 鲜腴(yú) 振聋发聩(kuì) C、翘首(qiáo) 濒临(bīn) 潜滋暗长(qiǎn) D、纤维(qiān) 狼藉(jí) 惟妙惟肖(xiào)
-
15、与古代先贤对话,可以学习他们深深的思想、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文物古迹对话,可以了解秀美的山河、灿烂的文化:与文学作品对话,可以获取人文的滋养、思辨的能力……
请以“与______对话”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所级诚师生姓名。
-
16、荀子曾经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人世间的很多至理,往往是人在某次经历后猛然领悟到的,想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悟。
请以“豁然开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班级师生姓名。
-
1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涵养怎样的精神气质呢?
②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 40 枚金牌、27 枚银牌、24枚铜牌,创造了我国参加夏季奥运会境外参赛历史最好成绩。中国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为25岁,其中多数为00后选手。赛场上,他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并肩作战,为国争光:赛场外,面对竞争对手他们给予微笑和拥抱,面对媒体镜头他们阳光开朗,落落大方。这些奥运健儿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精神气质。
③不只在体育赛会,在其他诸多领域,青年人身上也闪耀着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光环”。从教室课堂到生产车间,从塞外边疆到东部沿海,一大批新时代青年人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内涵。
④新时代青年涵养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精神气质,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的根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传统文化强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主张“不忧不惧、勇毂笃行”,崇尚“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倡导“讲信修睦、亲仁善邻”……新时代青年汲取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养分,将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既展现了坚定的文化自信,也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⑤新时代青年涵养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精神气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了精神力量。杨安仁,一名90后返乡创业青年。10多年来,他突破重重困难,致力于油桐研发、栽培及产业链延伸开发,让一座座荒山实现绿色转变,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走上工作岗位。“作为一名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我要用青春的汗水让农村大地更加丰茂!”杨安仁不惧困难致力科技兴农,用热情感染更多人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家乡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如今来自大江南北、各行各业的新时代青年人展现了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精神气质,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奏响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⑥那么,新时代青年要怎样涵养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精神气质呢?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学习夯实基础、挺立脊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爱读书、读好书、读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才能积蓄青春远航的动力,具备人生搏击的能量。青年人的精神气质,在书本中涵养,更在实践中砥砺。走进生活,走进实践,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结合起来,在博万物中广其识,在涉世道中明其理,才能让青年人更好地增强干事的本领,淬炼挺拔的精神。
⑦少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青年一代,必能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双兴的历史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齐森力量,唱响属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奋斗强音!
(1)、本文阐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阅读全文,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意在引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涵养怎样的精神气质”的论断。 B、第②段举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中国青年展现出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精神气质的意义。 C、第⑥段分别从读书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证了新时代青年涵养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精神气质的做法。(3)、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 -
18、阅读《与泰山对视》,完成小题。
与泰山对视
①第一次,这样整天地坐下来,静静地与泰山对视,是因陪朋友登山受风雨所阻而形成的。
②好友自远方来,专为登临久仰而未谋面的泰山。谁知一冬一春少雨雪的好雨偏偏下在了今天。雨雾笼罩了整个世界,天湿了,地湿了,登山的心情全湿了,沉甸甸的。看看雨丝在微风中舞啊舞,不紧不慢,没完没了。无奈,我们在窗前坐下来,望着山,等待。
③泰山是一道世人瞩目的风景,居室楼是山怀里的颗颗纽扣,我的蜗居仅是纽扣上的一个小点,高挂楼顶,恰恰与大山形成极好的对视角度。只可惜整天疲于奔波,人乏心更累,哪顾得上认认真真地看它一回。值此闲暇,静下心来,细细看风雨中的山,好似酷夏午后慢慢品一杯“雨前”,慢慢品出诸般滋心润肺的味道。
④山整个地浸在雨里,湿漉漉地装在我窗口里。正对着的是主峰,两翼延绵东西。草木葱茏的繁华让寒冬褪去,雨幕挡住了雀跃攀登观赏膜拜的人群,连同纷乱与嬉杂,只有细雨微风裹着无言的沉默,在山的脸颊上抹。
⑤挂上主峰的是雪,白皑皑的,落进低处起伏山包的是水,悄无声息地把土石树木濡湿浸黑,黑和白随意一叠,自然构成一幅茫茫大海上泊着艘洁白巨轮的写意。简单、清丽,透着初春疏雨特有的朦胧、柔和、静谧。所有细节被删去了,令人心仪的景观珍宝,被人忽略的山岩顽石统统模糊成没有差别的一片,平日里闹得满山沸沸扬扬的历史卷帙和永远说不完的荣枯生灭故事,早已收藏进大山深处。山,头顶着天,脚踏着地,袒露出自自在在、从从容容的风骨,留一个空空灵灵、清清静静的境地,任我们审视。凝望它安然端踞的姿容,体验到一种肃穆的深邃,一种由静而升腾起的苍莽大气。古往今来,那么多人频频临访、苦苦思辨泰山伟大之所在,是否只在感受到了它守中持恒、超然物外的从容宁静气质之后,才有了“稳如泰山”“重如泰山”的结语?
⑥友人也在全神贯注。突然头不回地问我:“山上有河吗?”有啊,直贯上下的中溪、通天河,穿行西麓的彩石河,还有……何止一条。不过它们随季节变化而消长,不像大山,始终如故地迎送无常的四季。雨季来了,任雨暴风狂、雷劈电击,山默默承受,把创伤埋进心底,坦然地把丰水供给草木,送给河流。于是,河水翻腾飞溅,随势应变地跳跃奔流,水声回响在山城间。多彩的卵石趁机拥挤碰撞得唧唧喳喳,热闹得令人炫目。
⑦雨季去了,山无言地忍受烤裂的曝晒,不惜输出脉管里的血支撑草木洒下一片绿阴。而河顿失滔滔,消落到流细声微,枯竭到河道自身迷失。此时此地,你怎能看得到呢?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句哲言吗:自然界的奇迹都在相对的静态中酝酿,动是宇宙的本能,静是自然的灵魂。静是动之后的一种沉淀、修整、提升。静是一首诗,一种美,一种境界,具有超凡的影响力。泰山悟出了这一道理,从而获得了对事物对自己把握的力量,凝结出任物变依然故我、宠辱不惊的庄重品质,不愧是自然界的仁者。
⑧主峰西侧平坦的一段,那是天街,是这座城市最北边的一条街。其实山与城本来就是一体,山与人始终共生共存、相亲相伴。城从南向北走到头便是山,由盘道接天街直到极顶,沿途的各种营生与城里一样红火。这影响不了山的静,它形态静心更静,静到了人们一走进它,自觉不自觉地多了一种持重和规矩。从山顶开始就有居民,一路下来到山脚,汇聚成人挨人的城池。山因有了居其中、行其中的人,除去许多横空盖世凌人的孤苦和傲气。正因如此,山在泰城人心中更增加了分量,增加了敬仰的虔诚。
⑨泰山毕竟举世闻名,名山带名城,铁定是全世界认准的旅游胜地。于是人流滚滚而来。城变大了,景变美了,人心变高了。遗憾的是,南来北往的风吹来吹去,但心高起来的那些人少了些本分的清静,添了些浮躁的火气。只有泰山依旧无言,始终不语,看着不肯安静片刻的人世,看着沉浮起落的大地,宁静地注视着丰富真实的生命。看着这样的泰山,顿时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力量,内心的焦躁渐渐化作一缕轻尘,飘然逝去,得以解脱的轻松没遍全身。
⑩夜来了,一切在如烟如雾的缥缈中隐退,清晰可见的只有闪烁在盘道和天街上形似北斗的路灯,神秘地对我们眨眼睛,这真真实实富有灵性的对视,是一次人与自然、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交汇,是精神的净化,它正随着细雨融进生命里。
⑪与友相对。
⑫我说:山,是我窗上的一幅巨画,有了它,高挂的斗室就是我灵魂的栖息地,永远。她说:不虚此行。
(1)、作者在雨天与泰山对视,静下心来看细雨微风中的山,感受到泰山的 ;与友人开展关于河流的对话之后,想到不管雨季来临还是过去之后,泰山都 , 感受到泰山的包容李献、宠辱不惊的气度:最后,关注主峰西侧的天街,思考山与城、山与人的关系,理解了人们对泰山的。(2)、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从第⑤段和第⑥段的划线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3)、文章第②段中写“雨雾笼罩了整个世界,天湿了,地湿了,登山的心情全湿了,沉甸甸的”有怎样的作用?(4)、作者静下心来细看风雨中的山,“慢慢品出诸般滋心润肺的味道”。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作者品出了哪些“味道”。 -
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为了提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水平,北京市坚持顶层谋划、整体设计的原则,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首都文博事业在“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四个服务”工作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成立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出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坚持系统性整体性思维,确定“一轴一城、两园三带、一区一中心”首都文博事业重点工作框架,即全力推动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带动老城整体保护:建设全域活态的北京博物馆之城,构建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的现代博物馆服务体系;推动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加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创建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探索科技引领、多部门协同的“北京实践”;打造“北京文物艺术品交易信息发布”品牌,建设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
(材料选自人文之光)
材料二
①2023年底,全国首个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支持引导机制(试行)》出台,明确所有公众都有保护北京中轴线的责任和义务。2024 年年初,首批30名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监督员上岗,为文物保护部门在专业监督管理服务方面提供有益补充。此外,北京中轴线中遗保护工作办公室还联合腾讯等机构构建起“数字打更人”志愿者体系,市民和游客可以使用“云上中轴”小程序,扫描二维码,拍照上传身边的建筑和文物巡检报告,在穿越时空领略历史文化魅力的同时,还能为保护北京中轴线贡献自己的力量。
②近年来,北京市持续推出中轴线主题展览、综艺节目、文创比赛等活动。这一举措,不仅让公众全面感受到中轴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使越来越多的公众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自2021年起,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已连续举办4届,累计收到19万余件作品,吸引41万人次参与,参赛选手年龄最小的为3.5岁,最大的为 86岁,文化遗产以时尚的表达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由此可见,
表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成果统计表
年份
参赛作品数量(件)
评选出优秀示范项目(件)
2021
35433
167
2022
76419
276
2023
80357
302
(数据来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选自北京市人民政府网)
材料三
①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文物和遗址进行三维扫描、建模和虚拟展示,使其在数字空间中得以永久保存和展示。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更是为人们提供了身临其境的体验,让观众能够在虚拟环境中感受到文化遗产的能力。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化技术,创建了“数字故宫”项目。观众可以通过网络或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参观故宫的数字展览,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这不仅保护了文物的实体,也扩大了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②科技不仅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科技手段,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和体验方式。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分析和还原古代音乐、舞蹈和工艺,使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在文化遗产日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科技元素。数字博物馆、在线展览、虚拟讲座等形式,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能够便捷地接触和了解文化遗产。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材料选自千龙网)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轴一城、两园三带、一区一中心”是首都文博事业的重点工作框架。 B、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监督员,能够指导文物保护部门更好地完成监督管理服务 C、数字博物馆、在线展览、虚拟讲座等形式,能够让更多的人便捷地接触和了解文化遗产。(2)、根据材料二和表1的内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句话。(3)、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
20、《水浒传》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既注重表现人物之间的共性,又强调每个角色的独特个性。请你从下面一组人物中任选两个,结合书中相关内容具体分析他们性格的异同。(100字左右)
备选人物:鲁智深 李逵 武松 史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