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包裹重量很轻,一个小孩都能信手拈来。 B、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向操场跑去。 C、在最后一节数学课上,高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的那番话,饱含着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D、在毕业联欢会上,同学们通过文艺表演的形式表达对师友、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
-
2、“在您的____下,我的字写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大气。”下列词语填入句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熏染 B、熏陶 C、熏蒸 D、熏风
-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执教(jiào) 兴奋(xìng) 时间轴(zhóu) B、戛然(gá) 岔路(chà) 正月(zhèng) C、颤抖(chàn) 琴弦(xuán) 描摹(mó) D、扉页(fēi) 气馁(něi) 矜持(jīn)
-
4、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吹烟 报栏 怦怦跳 身临其镜 B、鼓厉 贴切 傻乎乎 嘎然而止 C、赠言 策画 誉满天下 尾尾动听 D、中肯 期许 引人入胜 迫不及待
-
5、“畅快、盼望、欣喜若狂、愧疚、愤怒、忐忑不安……”你在生活中体验过这些情绪吗?请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种情绪进行写作。先想一想是什么事情使你产生了这样的情绪,再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自己的心情,然后厘清思路,把情绪变化的过程写下来。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要有真情实感;题目自拟,450字左右。
-
6、童年的枣树
①在北京的胡同里,枣树是最常见的树。往往一片平房屋顶,这儿一棵那儿一棵突兀出来,走近了看都是枣树。
②我小的时候,和爷爷奶奶住在胡同小院里,院子的西北角也栽了一棵枣树。它的树干大约有人的小腿粗细,颀长而挺拔,树皮粗糙布满裂纹。枣树的主干在一人多高的地方分叉,然后再分叉,一直高过屋檐、房顶,再向上生长,如同巨人挺直起身躯,然后缓缓伸展开枝叶,挂满椭圆形的果实。整个盛夏,枝叶间都是蝉鸣。你分不清是从这棵枣树上传来,还是来自邻家的那一棵。
③等到盛夏过去秋风起,树上已是硕果累累了。家家种枣树,户户满天星。就是那时,躺在树荫下乘凉的我,盼着枣子变红成了每日的念想。
④“枣儿什么时候变红啊?”我问妈妈。
⑤“老话说,七月十五红圈儿,八月十五落竿儿。”母亲就是这么回答我的。
⑥那时开始,我就盼着八月十五。
⑦八月十五,多么神奇的日子。不光有月饼吃,忽然还添了甜美的枣子。原本青得翠绿的枣子,就在我的这种等待里慢慢变出一抹淡红,接着染上一圈红晕,悄悄长出鲜红的斑斑点点。等到月儿渐渐变圆起来,枣皮上的红晕也散开到半边天。
⑧哪里等得到八月十五啊。八月十五那么多事,谁有时间摘枣子呢?要提前几天,趁着晴好的天气,一家人就动起手来了。梯子、长竹竿、挎在胳膊上的编筐和家里最大的铁盆,等到这几样东西都准备妥当,就开始摘枣了。
⑨像我这样的半大小子,是摘枣的主力。
⑩低处的枣可以踩个凳子,直接伸手摘到捉篮里。这时候大人在旁边,总不忘提醒小心“洋刺子”。洋刺子是一种小小的毛虫,隐藏在枝叶间,能用身上的毛刺蜇人。要是不小心被蜇了,又疼又痒会持续好几天。
⑪低处的摘完了,我就要上房顶摘了。本来,房顶是孩子们的禁区,但是为了摘枣,规矩在这一天也可以例外。小孩身体轻,往往踩不裂屋顶的青瓦,况且万一孩子滑倒,还有成年人守在屋檐下,随时能伸手接住。于是,上房顶就成了我的事。上了屋顶摘不了多久,就要用到竹竿了。
⑫对我来说,摘枣只是游戏的前奏,打枣才是游戏中最有趣的高潮。
⑬一颗颗枣子摘到手里,还要小心洋刺子,这能有什么乐趣?但是房顶上的世界可不一样,挥动手中的长竹竿,拨打着枣树间半红半青的果实,那感觉就像是挑乱满天的繁星。“叮叮咚咚”,一颗颗枣子从天而降,落在地上,落在屋瓦上叽里咕噜滚下去,或者直接落在大铁盆里发出一声脆响。哪有比这更有趣的事情呢?
⑭在这一瞬间,我站得比全世界还要高,挥舞着竹竿,仿佛在做一件捅破天的事,怎么能不骄傲呢?这可是连大人都做不了,只有我能做的事啊!
⑮许多年已然过去,当写下这篇童年记忆的时候,我搬上楼房已经几十年了,童年的枣树也早已不复存在。可是妈妈说的那句“七月十五红圈儿,八月十五落竿儿”,我还是时时想起。我庆幸此时我不是在异乡,我也庆幸今天不是十五,否则,这时会红圈儿的,应该不只是两颗枣子吧。
(有改动)
(1)、文章围绕“童年的枣树”,按顺序写了四方面内容,在下面方框内补充相应内容。
看枣树→→→(2)、文章描写枣子由青变红的过程是:→→染上一圈儿红晕,长出鲜红的斑斑点点→(3)、文章第⑬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表达情感,结合关键语句将这样写的好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对文章第⑭自然段作者感到骄傲的原因,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在树上挥舞着竹竿打枣,做了大人都不敢做的事。 B、“我”站在胡同小院里打枣,真的做了件捅破天的大事。 C、“我”能站在高高的屋顶上打枣,这是大人做不了的事。 D、“我”家的枣树颀长挺拔,果实累累,我打的枣子最多。(5)、请将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最少写出两个方面) -
7、阅读母亲
①熟悉母亲的人都说,母亲是当地的一部活字典。但我不得不承认,我紧随母亲多年,并没真正读懂母亲。
②半个多世纪前,我十岁那年,追随母亲到了她任教的学校。
③母亲是一名小学老师,在一座寺庙改建的小学里,母亲待了好多年。
④她教语文、算术、音乐、体育、地理、自然。有女教师请产假,有班主任借调出去,便由母亲顶替上课。她似乎是学校里的全能教师。
⑤我当时是外校转来的插班生,被安排在一个特殊的班上,这个班大半是女生,经常有人迟到和旷课,退学也时常发生。在那个地方,女孩子能识几个字就可以了,割猪草、洗衣服、担水、烧柴这些活,才是她们生活的重心。我心里有些窝火。从老家来投奔母亲,为的就是借母亲的光,受更优质的教育,在我上学这件事上,母亲肯定没有尽到责任。
⑥那天上午,见母亲拿着课本走进教室,我忐忑不安。这个出了名的问题班,四年换了五任班主任,最近一任仅仅来了一个月,就说身体差,不适宜做班主任的工作。难道就该母亲来吗?母亲真是窝囊到了极点!
⑦母亲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我一句也没听进去。窗外白云浮动,微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下课后,我飞快地奔出教室,母亲抄近路追上了我,她喘着粗气,轻轻帮我拍掉身上的灰尘,递给我一个布袋说:“今晚有事儿不回去吃饭了,我们对付一顿,你来跟妈妈做个伴儿。”我没说话,也没起身,心里还堵着无名火。此时此刻,我恨透了母亲。
⑧母亲带着我朝山路走去,走啊走,直到太阳西下,我们才来到一个村口。此时我才知道,母亲是为了让一个叫美唤的女孩复学。美唤那天很晚才回来,背上是一大篮猪草。见了母亲,她连忙放下背篮给母亲行礼。母亲跟美唤说了很多话,直到月上树梢,母亲才起身要走。
⑨美唤站在门口目送我们出村。前方卧着一条黑狗,美唤远远地说:“这狗崽乖巧,不咬人的。”我心里踏实了,放心地紧跟着母亲往前走。可突然,一个黑影蹿到我身后,我的大腿被狠狠地撕了一下。母亲声嘶力竭地呵斥狗崽,黑狗才夹着尾巴跑了。
⑩母亲仔细查看了我的伤口,用嘴贴在伤口上,吮吸着血污,一口,两口,吸一会儿,就往地上吐几口污水。我从没见过母亲流泪,那晚一滴湿热的液体掉落在我脸上,也许根本就不是泪水。借着月光,我偷偷看了看母亲的眼睛,依然那么平静。我真的弄不懂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⑪没过多久,母亲接到一纸调令,那是一所更偏远的山区小学。再后来,母亲的工作调动了,虽然条件越来越好,却都是在学校里打转,直到退休。
⑫我去参加母亲的退休座谈会,在会上,我亲耳听到领导说,组织上曾多次安排母亲转行,都被母亲谢绝了。听到这话,我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⑬我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加,我一定能更多地读懂母亲。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阅读短文,把故事情节和“我”对母亲情感的变化,填写在下面的思维导图里。(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读短文中的画横线的部分,完成下面的练习。①读第⑥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写下来。
②读第⑦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心情,而要描写窗外的白云和树叶?
③第⑩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情感?请写下来。
(4)、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和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你写下来。 -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我觉察 , 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 , 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 , 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在叹息里闪过了。(2)、散文《匆匆》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课文紧紧围绕“匆匆”一词,细腻地刻画了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3)、《那个星期天》的作者是。课文是按照顺序来写的。作者将情感更多地融入具体的人、事、景之中,写出了“我”的心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作者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 , 把时间的流比作 , 写出了。(2)、“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这段话通过写“我”、、三个事例,表现了“我”等待时的心情。(3)、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会有所不同。请以“风吹在脸上”为情境,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分别用一两句话来描写身边的事物。
心情好:
心情不好:
-
10、下列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语言描写,写出了“我”内心的焦急。) B、我一想起自己顶多还有一个月学习中文的时间,心里就难过,真希望把整本语文书一下子全学会。(心理描写,“希望”相当于提示语“想”。) C、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动作描写,“蹲、拨弄、爬、找”都是动词。) D、爷爷开心地笑了,脸上的皱纹宛如一朵盛开的花儿。(外貌描写,写出了爷爷此时的心情。)
-
11、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排比) B、我会激励自己把中文自修好,像这本默书簿的成绩那样。(比喻) C、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设问) D、谁家都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是,谁家又离得开老阳儿呢?(反问)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的文具盒不见了,他翻箱倒柜找了半天才找到。 B、这次测试很重要,答题时要全神贯注 , 还要合理分配作答时间才行。 C、分别时,老师和同学们热情相送,这让我十分激动,热泪盈眶。 D、小张学习非常认真,对题目一视同仁 , 每一道题都回答得很好。
-
13、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⑴“无可奈何花落去”,我们总是没有办法挽回____的光阴。
⑵冯骥才在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论坛上说:“当这些民俗____殆尽时,清明节的内涵也将随之____。”
⑶寒夜使他结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晴天又让其____,转为流动的绸子。A、消逝 消亡 消失 消释 B、消逝 消失 消亡 消释 C、消失 消亡 消释 消逝 D、消失 消释 消亡 消逝 -
1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咔嚓(zhā) 兴奋(xīng) 何曾(céng) B、缥缈(piāo) 不禁(jìn) 蚁穴(xuè) C、赤裸裸(luǒ) 原谅(liàng) 头涔涔(cén) D、惆怅(zhōu) 沉郁(yù) 急遽(jù)
-
15、根据语境,看拼音写字词。
黄昏,看着太阳悄悄nuó yí , 老人嘴里niàn dao着什么。突然,他似乎jué chá到什么,动作tíng dùn了一下,然后从箱子里拿出一把吉他,轻轻抚摸,接着一边用手bō nòng着弦,一边哼唱起来。
-
16、读书节活动结束了,但我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却不会停止。即将告别小学,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分成熟,少了一分幼稚;多了一分思索,少了一分盲从;多了一分宽容,少了一分偏激;多了一分行动,少了一分幻想……请以“我多了一分 ”为题,通过回忆成长中的难忘故事,写出自己的收获。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表达;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③不少于450字。
-
17、心灵折旧费(19分)
①二十元钱,大哥受益一生。
②这是五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大哥刚刚下岗,在县城的一个十字路口,租了一间铁皮小屋,卖些烟酒之类的东西。
③一天,夕阳沉沉地挂在天边。一位中年汉子走到大哥的铁皮屋前,汉子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编织袋,从口袋里摸索出五毛钱,买了一包低档的香烟。汉子抽出一根烟,点上,然后和大哥寒暄起来。从谈话中,大哥了解到,汉子就是我们县的人,刚刚从外地打工回来。汉子说,他的家距离县城还有二十几里的土路,他很犹豫地提出,能不能从大哥那里借一辆自行车,因为他已经坐了一晚上和一白天的车了。大哥看看夜幕已经降临,又打量着眼前这位陌生的汉子,最后还是把他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剩下哪儿都响”的“东方红”牌自行车推了出来。当时的大哥,确实多了一个心眼,他本来刚买了一辆新自行车,但是大哥可不敢轻易地相信别人。汉子十分感动,说最晚明天上午就把车子还回来。也许是由于匆忙,汉子并没有来得及留下他的姓名以及村名,就匆匆地骑车走了。当嫂子听说大哥把自行车借给一位陌生人的时候,和大哥大闹了一场。嫂子说我大哥是榆木疙瘩不开窍,这回肯定被人骗了,不信等着瞧。
④第二天上午,大哥焦急地等候在铁皮屋前,他多么希望那位汉子早点出现啊。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大街上人来人往,就是没有那位汉子的身影。嫂子在一旁不断地敲敲打打、冷嘲热讽,大哥由沉默变得烦躁,又由烦躁变得愤怒。
⑤到了中午,太阳放着刺眼的光芒。汉子仍然没有来,大哥终于绝望了,任凭嫂子把他骂得狗血喷头。大概是在中午12点30分的时候,那位汉子骑着车子忽然出现在大哥面前。汉子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连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来晚了。”大哥先是惊喜,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无名之火从心底升起。大哥厉声说:“对不起有什么用!你耽误了我大事!”汉子很尴尬地站在一旁,手足无措。
⑥忽然,大哥灵机一动说:“这样吧,我不能把自行车白借给你,你得掏个钱,就算是车子的‘折旧费’吧。”大哥很为自己的聪明得意了一番。他知道,自己的这一招肯定会赢得老婆的赞许。果然,一直在旁边站立的我的嫂子,脸上顿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是,那位汉子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搞糊涂了,他嗫嚅着说:“行……你说……多少钱?”大哥说:“你拿二十块钱吧。”汉子没有说话,从口袋里掏出两张十元的纸币,递给大哥。然后,汉子又说了一声:“谢谢你了,俺走了。”说完,汉子头也不回地融入人群之中。
⑦看着汉子已经走远,大哥才转过身,把那二十元钱狠狠地甩给嫂子。然后,大哥准备把车子往里推一下。忽然,大哥愣住了! 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车铃,用手一拨,发出一阵脆响。大哥再仔细一看,车子确实是自己的“东方红”,但是变化的不仅仅是车铃,还有两只崭新的脚蹬子、刚刚上了油的链条以及擦拭一新的车瓦。
⑧大哥一下子明白了。他一把抢过嫂子手中的二十元钱,赶紧跑上街头。但是,那个汉子的身影已经无从寻觅。阳光刺痛了他的眼……
⑨如今,大哥自己开办了一家企业,企业红红火火。大哥多次对我说,那二十元钱,是他一生的心灵折旧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大哥借车给汉子→→→→大哥还钱不成
(2)、下列对于短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⑤自然段中,汉子“手足无措”是因为汉子万万没有想到大哥会如此生气。 B、第⑥自然段中,大哥感到“得意”是因为大哥觉得这样一定可以得到老婆的赞许。 C、第⑦自然段中,“甩”字写出了大哥对嫂子的愧疚以及对自己要到钱的自豪。 D、第⑧自然段中,“抢”字写出大哥对要钱行为的自责和着急还钱的心情。(3)、第⑤自然段中,“太阳放着刺眼的光芒”这一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4)、短文第⑥自然段中“那位汉子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搞糊涂了”,请联系上下文描述那位汉子当时的心理活动。(5)、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文题“心灵折旧费”的。 -
18、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
①远眺,全长55千米,双向六车道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蔚蓝色的海面上。大桥将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由四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左右,形成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②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根据规划,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大桥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经过综合考量,大桥的最合理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将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端建起人工岛连接桥身。
③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
④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千米处倏忽隐没,再在约6千米外腾空而起。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这是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的两座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小岛。科研人员设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用120个巨型钢圆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并插入海底,再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每个圆筒直径有22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一架 A380“空中客车”相当。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
⑤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5.6千米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 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要让33个巨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管的岛隧工程,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越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
⑥这是世界最大的钢结构桥梁,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这在我国桥梁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大桥的钢桥面铺装面积达50万平方米,也创造了世界纪录。
⑦施工现场紧邻航道,每天来往船舶多达4000余艘。另外,这片海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自然保护区,这一点也对建设者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无论大小,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像“搭积木”一般拼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密安装,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力。
⑧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从科研阶段到开工建设阶段,科技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这个超级工程集结了我国在桥梁设计和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乃至生态环保领域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在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全面突破,对我国交通建设行业的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起到了引领作用。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A、列数字、打比方 B、列数字、作比较 C、打比方、举例子 D、作比较、举例子(2)、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有哪些?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海快速筑岛技术 B、“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 C、“搭积木”的建造方式 D、岸上工厂整件制造和拼装(3)、下列对词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⑦自然段中的“无论……都是……”照应了前面的“全部”一词,强调了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 B、“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指由于这座大桥的建立,港珠澳三地的车程缩短了两个小时,为出行者提供了极大便利。 C、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是外海人工建岛和满足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要求。 D、从“远眺、俯瞰”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本文是按照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顺序写的。(4)、港珠澳大桥是一项科技创新工程,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9、根据本学期所学内容填空。(1)、在“诵经典诗词,品传统文化”活动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关于民风民俗的知识,如过年的时候守岁,寓意辞旧迎新;端午节赛龙舟,是为了;中秋节吃月饼,寓意。(2)、《三国演义》《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孙悟空的“”、林冲的“”等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
20、现在许多年轻人选择了“躺平”,他们认为奋斗太辛苦,没有意义与价值。你可以用“( )”来劝导他们。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