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
句式特点:
(2)、生乎吾前。译文:
句式特点: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
句式特点:
(4)、而耻学于师。译文:
句式特点: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文:
句式特点: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译文:
句式特点:
(7)、不拘于时。译文:
句式特点:
-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含义。(1)、吾师道也(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3)、则群聚而笑之(4)、吾从而师之(5)、小学而大遗(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9)、惑而不从师(10)、位卑则足羞(11)、而耻学于师
-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
今义:大家;许多人
(3)、吾从而师之古义: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
4、解释下列多义词在各句中的含义。(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其皆出于此乎(《师说》)(4)、其可怪也欤(《师说》)(5)、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
5、解释下列多义词在各句中的含义。(1)、而耻学于师(《师说》)(2)、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4)、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5)、不拘于时
-
6、解释下列多义词在各句中的含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3)、吾师道也(《师说》)(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5)、九国之师 , 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6)、或师焉,或不焉(《师说》)(7)、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
7、解释下列多义词在各句中的含义。(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
8、解释下列多义词在各句中的含义。(1)、呜呼!师道之不复 , 可知矣(《师说》)(2)、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离骚》)(3)、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4)、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琵琶行并序》)(5)、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并序》)(6)、山重水复疑无路(《游山西村》)
-
9、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
-
10、请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 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 曰师曰弟子云者 ,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君子不齿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大雅·荡》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与《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两句的意思相近。(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二句,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边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景象。(3)、语文老师组织同学们围绕“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研究性学习,某小组以“潮”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诗句,如“ , ”。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大凡读书人要争的,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后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 , ”。(2)、元宵之夜,小慧看到街上车流涌动的景象,联想起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一句;看到烟花绽放于夜空,又不禁吟诵出本词中的“”一句。(3)、高三学部举办“古典诗词才艺展示”,李焕然抽到写有“松”字的意象牌后,便脱口吟出:“ , 。”
-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李给未见面的导师写邮件时,引用了《答司马谏议书》中的文句“ , ”,表达对导师的仰慕之情。(2)、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3)、张路同学在阅读《书愤》时有感于诸葛亮卓越的德行功业,随口吟出两句古诗“ , ”。
-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 , ”两句话,既是对公西华愿做小相的谦虚的赞许,又是对他的鼓励。(2)、《短歌行》中诗人仰望明月,忧思不绝,想起宾客曾“”,屈驾前来看望自己,大家“”,重温往日的情谊。(3)、小嘉最近沉迷于游戏,无心向学,陈老师引用古代诗文“ , ”,教育他要防微杜渐,不能玩物丧志。
-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一句,赞美屈原是保持高洁品德、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并高度推许屈原的人品志向是“”。(2)、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许多为了国家大义而奋不顾身的人,如高适《燕歌行并序》 中“ , ”两句就描写了一群浴血奋战、舍身为国而不计功勋的战士。(3)、小华假日出游,来到美丽新农村,踏足田野、乡村,亲近山林、清泉,不禁脱口而出两句诗“ , ”,抒发喜悦之情。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近来班上攀比、游玩之风颇盛,魏老师在课上建议同学摘录《谏太宗十思疏》里的“”和“”两句作为座右铭,勉励大家要节俭、游玩要有节制。(2)、古人常发生命之思:有感喟生命短暂的,如《赤壁赋》中的“”;有表示虽然个人的生命短暂即逝,但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长久的,如《春江花月夜》中的“”。(3)、古人对“窗”别有情怀,一扇窗,犹如一个画框,镶嵌着作者的人生悲欢。高中古诗文里的“窗”常常传达出作者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生命感悟, 如:“ , 。”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七夕活动中,主持人号召人们重温牛郎织女相会的美丽传说,并引用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一词中“ , ”两句,饱含情愫地赞美今日相逢的美好胜过世间其他的美好。(2)、小明寒假随父母一起去西安游玩,看到雄伟壮观的秦始皇陵,想起了《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秦朝统治者如果能调整治理方法,就可以长久延续的句子“ , ”。(3)、研学旅行时,你乘船游览洞庭湖,看到月光照耀着平静的湖面,不由吟诵起古人名句“ , ”。
-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用“ ,”两句,从能与德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对于选拔与任用官员的建议。(2)、李白《蜀道难》善于运用神话典故,以“”交代蜀道开辟之艰难,以“”表现蜀道山峰之高峻。(3)、在“荷香清韵”诗会上,小刚准备改编含有“芙蓉”的诗词来串烧歌曲,他可以引用古人的名句“ ,”。
-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采用互文手法,通过写自己早晚采摘香草来表达自己高洁情操的两句是“ , ”。(2)、小李暑期旅游时参观了双忠庙,得知双忠公是唐朝安史之乱中壮烈牺牲的张巡与许远,不禁想到《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的“ , ”两句。(3)、在学校举办的“唐诗宋词游园会”上,小明来到“品意象,吟诗句”专区,取下写有“沙”字的意象牌,脱口吟出“ , ”两句。
-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 , ”两句,写众女子打扮得花枝招展,兴高采烈地去参加元宵盛会,反衬了下文与众不同的“那人”。(2)、小刚暑假登泰山,观赏了泰山日出时天边云彩奇异变化的壮美景象。他拍摄了照片,想发朋友圈,可选用姚鼐《登泰山记》中的“ , ”两句作为泰山日出风景图片的文案。(3)、在成绩分析会上,刘老师引用古人的名句“ , ”,阐述了保持谦虚不能骄傲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