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贾谊的《过秦论》中,“ , ”两句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使天下诸侯陷入困境的局面
-
2、一觞一咏,。(王羲之《兰亭集序》)
-
3、 , 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司马迁《屈原列传》)
-
5、“眉”有各种样式。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画眉的至高境界,并非衬托眼睛,亦非寻求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模样,而是传情达意。在你所掌握的诗词中,出现“眉”字的句子有“ , ”。
-
6、诸葛亮作为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为后世仁人志士追思。杜甫在《蜀相》里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其的无限哀思;而陆游在《书愤》里以“”,把其放在历史长河里赞颂其无与伦比。
-
7、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两句,与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寓意颇为相近。
-
8、 , 两朝开济老臣心。
-
9、丞相祠堂何处寻, 。
-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对这两首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都属于七律 B、都有四个韵脚 C、中间两联都用对仗 D、情景交融,叙议结合(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首句的“何处寻”,说明作者是有意识的寻访,并流露出钦慕和迫切之感。 B、《蜀相》全诗结构紧凑,感情深挚,充分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C、《书愤》中“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描绘了一次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D、《书愤》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情怀,整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3)、两首诗虽然都写了诸葛亮,但抒发的情感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天·赋莫愁①
[宋]周密②
瑞云盘翠侵妆额,眉柳嫩、不禁愁积。返魂谁染东风笔,写出郢③中春色。
人去后、垂杨自碧。歌舞梦、欲寻无迹。愁随两桨④江南北,日暮石城风急。
【注释】①莫愁:战国末期楚国人,名莫愁,聪明美丽,能歌善舞,楚顷襄王把她召进宫中做了歌舞侍姬。②周密:南宋词人,宋亡后隐居不仕。③郢:楚国之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市。④两桨:出自古歌谣《石城乐》中“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瑞云盘翠侵妆额,眉柳嫩、不禁愁积”三句描写了莫愁女的发式特点以及眉梢上郁积着的忧愁。 B、“返魂谁染东风笔,写出郢中春色”两句用典,化用屈原的《招魂》,以期待有人能将莫愁女招回到故国。 C、最后两句写江南江北的哀愁、日暮风急中的石城,透露出词人羁旅行役之愁。 D、整首词笔触清丽,情感深挚而绵渺,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楚感慨,实属上乘之作。(2)、词中“垂杨自碧”和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中的“自”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词内容简要分析。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杜甫是一位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 真正踏上政治舞台的日子 ① 。但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杜甫都始终保持着渴望君臣遇合的君子理想。在杜诗中出现最多的古人形象是诸葛亮,在《蜀相》《咏怀古迹五首》《武侯庙》《八阵图》《古柏行》等诗作中出现了30多次,并且很多诗都是单独为他写的。诸葛亮以智慧著称于世,但杜甫所称道的却不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是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对他的反复吟咏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君子理想,既是托古抒怀,也是自我激励。杜甫有仁者情怀,使杜甫对人民的遭遇 ② , 体察入微。杜甫客居夔州时,曾写下《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诗人甚至注意到,那无助的老妇人来打枣时,其实是充满无奈、惭愧和恐惧的。正是这种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的细腻与体贴,使杜甫的诗歌总是与百姓的日常生活 ③ , 新婚即别的夫妇,老无所依的征夫,颠沛流离的百姓,杳无音信的亲人,面对普通人的命运,杜甫的君子之心是那么柔软;而对那些泡着温泉品着驼羹的权贵,杜甫的君子之心则是无比的激愤:“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君子之心不是小人儒的为己,不是乡愿儒的附势,而是君子儒的大庇天下苍生。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B、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C、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D、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他是一个节俭的人,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 C、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 D、于1972年11月8日,终于找到了这个熔点在156~157°的无色晶体——C15H22O5 , 后来我们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
1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锦官(jǐn) 开济(jì) 大散关(sǎn) 猝不及防(zú) B、衰鬓(bìn) 千载(zǎi) 空好音(hào) 塞上长城(sài) C、祠堂(cí) 禅让(chán) 柏森森(bǎi) 暴殄天物(tiǎn) D、祓除(fú) 频率(pín) 伯仲间(zhòng) 泪满衣襟(jīn)
-
14、蜀相(1)、《蜀相》中“?”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追思缅怀,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2)、《蜀相》中描写祠堂内幽静的春景的诗句:“ , 。”(3)、《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 , 。”
-
15、《蜀相》首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
1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一问一答,点出祠堂所在,“森森”形容柏树茂盛繁密,展现它柏树伟岸、质朴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形象。 B、颔联“自”和“空”两字是全诗的诗眼,用得极为传神,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景物传达诗人内心淡然宁静。 C、颈联将读者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历史背景下,刻画一位济世扶危贤相形象,寄托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憧憬。 D、尾联咏叹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不幸,使他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暗含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
1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入昌松东界山行①
高 适
鸟道几登顿② , 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③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④。
【注】①本诗为诗人赴哥舒翰幕府途经昌松时所作。昌松,故城在今甘肃省古浪县西。②登顿:忽上忽下、忽行忽止,形容山路难行。③合沓:重叠,聚集。④顾刀环:隐指还家。“环”与“还”谐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用“鸟道”形容山路,读者可由此联想到“蜀道”,从而体会山行之难。 B、第二句看似写马,实际写人,从中可见诗人风尘仆仆、不畏艰险的形象。 C、颔联两句一抑一扬,既写山路,又写行人,写山路回应“几登顿”,写行人回应“无暂闲”。 D、本诗前六句写山行,一句一个画面,为最后两句写山行感悟做了很好的烘托。(2)、这首诗尾联“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其中“柏森森”三个字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B、颔联两句“景语含情,情语寓景”,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 C、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D、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里的“英雄”不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颔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并简要分析。 -
1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作为律诗,本诗用字精当,韵律和谐,就对仗而言,第联最为工整。(2)、以下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3)、“丞相柯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天·赋莫愁①
周 密②
瑞云盘翠侵妆额,眉柳嫩、不禁愁积。返魂谁染东风笔,写出郢中春色。
人去后、垂杨自碧。歌舞梦、欲寻无迹。愁随两桨③江南北,日暮石城风急。
[注]①莫愁:战国末期楚国人,名莫愁,聪明美丽,能歌善舞,楚顷襄王把她召进宫中做了歌舞侍姬。②周密:南宋文学家,宋亡后隐居不仕。③两桨:出自古歌谣《石城乐》中“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瑞云盘翠侵妆额”三句描写了莫愁女的发式特点以及眉梢上郁积着的忧愁。 B、“返魂”二句用典,化用屈原的《招魂》,以期待有人能将她招回到故国。 C、最后写江南江北的哀愁、日暮风急中的石城,透露出词人羁旅行役之感。 D、整首词笔触清丽,情感深挚,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楚感慨,实属上乘之作。(2)、词中“垂杨自碧”和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中的“自”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