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古诗词中,有的诗句为了押韵,或者协调平仄,或者强调,往往会颠倒语序。下列诗句中不具有这种现象、语序正常的一项是( )
    A、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B、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2、下列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B、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百步九折萦岩峦   B、剑阁峥嵘而崔嵬 C、以手抚膺坐长叹 D、枯松倒挂倚绝壁
  • 4、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③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D、①与④相同,②与③相同
  •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使人听此朱颜 B、问君西游何时还 C、砯崖石万壑雷 D、朕车以复路兮
  •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问君西游时还

    ②丞相祠堂处寻

    见悲鸟号古木

    悲不见九州同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国何茫然    茫然:模糊难知的样子 B、扪参历井仰胁息   胁息:屏住呼吸 C、映阶碧草自春色  映:倒映 D、两朝开济老臣心  朝: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放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鲁班首创“木鸢”,这是最早的风筝。后来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期,李邺将竹哨绑在风筝上,放飞时风吹竹哨,声似筝鸣,十分悦耳,①  , 并沿用至今。那时很多人在放风筝时,都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名称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②  , 让纸鸢随风而去,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不幸、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因此,在古人眼中,③ 

    《红楼梦》第七十回中,体弱多病的(甲)不舍得将制作精巧的风筝放掉。(乙)劝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当(丙)要去捡别人放掉的风筝时,(丁)笑着劝阻说:“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可见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消灾除难的手段,不能捡拾别人放的风筝,也是怕沾上晦气。在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曹雪芹着重表现的是林黛玉如何“放晦气”。

    (1)、下列选项中填写的人物与名著《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的描述完全一致的是(   )
    A、甲:林黛玉      乙:李纨        丙:紫鹃    丁:林黛玉 B、甲:惜春       乙:王熙凤       丙:雪雁    丁:史湘云 C、甲:林黛玉    乙:王熙凤       丙:雪雁    丁:贾宝玉 D、甲:惜春       乙:李纨        丙:紫鹃    丁:薛宝钗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选择。
    (1)、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拟在《红楼梦》剧中编入能体现“差序格局”典型场景的几出戏。下列是编剧助理小徐打算选编的场景,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雨村判案 B、元妃省亲 C、探春理家 D、香菱学诗
    (2)、小汇作为第四届中国进博会志愿者,承担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话剧《红楼梦》海外巡演”拟写宣传广告的任务。小汇拟写的广告用词不恰当的一处是(   )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精心制作出品的话剧《红楼梦》将以全本演出的形式呈现在世界舞台。演出由上部“春夏·风月繁华”和下部“秋冬·食尽鸟归”组成,跨越四季,岁月沧桑〔甲〕。真与假、兴与衰、梦境与现实交织,营造出一个诗化却又真实的世界〔乙〕。艺术家们美轮美奂的表演〔丙〕引人入胜的剧情〔丁〕将带领喜爱中国文化的您领略极致中式美学。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 10、秦可卿死后,贾蓉续娶的妻子是:(    )
    A、张氏 B、陈氏 C、胡氏 D、周氏
  • 11、苏轼《赤壁赋》中“”两句,是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来写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 12、杜牧《阿房宫赋》结尾总结说“”,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的感叹。
  • 13、《离骚》中,屈原始终以“好修”为乐,并通过“”两句,表明自己即使遭受极刑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决心。
  • 14、补写出下面空缺处的名句。
    (1)、《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
    (2)、《离骚》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
    (3)、《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 
    (4)、《离骚》中表明自己即使佩带芳草和玉佩,但是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的两句:
    (5)、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诗句:
    (6)、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
    (7)、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 
    (8)、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诗句:
    (9)、表现诗人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诗句:
  • 15、补写出下面空缺处的名句。
    (1)、《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
    (2)、《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
    (3)、《离骚》中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
    (4)、《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 。
    (5)、《离骚》中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要归隐的两句
    (6)、《离骚》中屈原表达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的两句:
    (7)、《离骚》中屈原通过自己退隐后骑马到达长满兰草的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岗,表明自己从朝廷隐退为了修养自己的两句:
    (8)、《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在朝中被指责,不如隐退的两句:
    (9)、《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养自己的两句:
    (10)、《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可以的两句话:
  • 16、补写出下面空缺处的名句。
    (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2)、《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
    (3)、“。”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4)、《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
    (5)、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
    (6)、《离骚》中表明自己遭到不公正对待的原因之一是在上位者的荒唐的两句:
    (7)、《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
    (8)、《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
    (9)、《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
    (10)、《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
  • 17、古诗文默写。
    (1)、 , 靡有朝矣。
    (2)、 , 二三其德。
    (3)、桑之落矣,
    (4)、 , 謇朝谇而夕替。
    (5)、屈心而抑志兮,
    (6)、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7)、《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8)、《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 。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

    我们知道,小说故事的元素是人物、情节、线索等,但如何组合,也就是结构方式,这才是创造,才能显示作家的天才。曹雪芹正是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统。

    传统叙事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其时空表现形态虽各自不同,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原则: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一致的,文本形成的以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为枢纽来挽结和创建整体的时空结构,就是故事的时空结构。所以人们习惯分析叙事的结构方式时常常集中在时间链条上,提炼出叙事的主线和副线,形成传统线性的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

    《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现在”不是折射过去的记忆,便是投影未来的图像,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并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传统”在被打破,也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这是我们过去认识不到的层面,也正是《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

    (摘编自郑铁生《〈红楼梦〉的故事是怎样讲的》)

    材料二:

    《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两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着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

    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摘编自王蒙《红楼启示录》)

    材料三:

    东晋一朝和明清两代,江南文化颇具特色,为《红楼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

    第三十七回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其中有这样几句: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

    这里引用前朝四个典故,如慧远组织莲社、谢安东山雅会,王子猷雪夜访戴,杜甫迎客扫花,除唐代杜甫外,其余三个均出自东晋,一个发生在东晋的庐山,两个则发生在东晋的江南,因其知名度甚高,所以在探春发出的帖子中,成了大观园中的人文化追求的效仿或竞争的一种标杆。

    当然,从女性角度说,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自然会影响红楼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不但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直接用“堪怜咏絮才”来暗示林黛玉的才情,而且,元妃省亲时让宝玉写诗,宝玉反应迟钝,还是林黛玉帮宝玉代写了一首《杏帘在望》,得到元妃赞赏,也让人想起谢道韫在发现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议论时理屈词穷,就隔着帷幕代王献之重新论辩,终于扭转局势,所谓“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而后来,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时的那种自信,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咏柳絮词的夺人眼球,似乎把围绕着的谢道韫女性才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再看明清,就群体论,明清时代的诗社,特别是女性诗社的出现,是不同于晋代的一个江南文化重要特色,如清代康熙年间在江南杭州成立的“蕉园诗社”和乾隆年间苏州成立的“清溪吟社”等,给《红楼梦》描写女性创作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现实依托,并反过来激励启发了后续的江南女性创作,大大挑战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

    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苏州才子唐寅,在小说中,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行刻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

    总之,一种由晋代开启的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明代得到大大发挥,并在清代《红楼梦》中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

    (摘编自詹丹《一部〈红楼梦〉,是江南性情文化传统之大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方面有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 B、《红楼梦》既长于写实,也具有浪漫色彩,既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二度创作的自由,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 C、《红楼梦》体现出现代小说叙事特征。小说人物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往,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中。 D、苏州才子唐寅对《红楼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者一致认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这有现实的影子,而《红楼梦》的这种创作又影响了后来的江南女性创作。 B、《红楼梦》开篇强调故事不失其真,从东晋时期谢道韫的形象影响了《红楼梦》女性人物塑造,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C、《红楼梦》长于写实,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针对性,但正是因为失去这一点而获得了更普遍长远的意义。 D、写实的作品穿插了神话的、魔幻的故事,便具有浪漫的色彩,这说明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宝玉挨打”的情节证明了叛逆与卫道的矛盾冲突,这正是全书的情节主线,并以此融入了书中众多的人物和事件。 B、《水浒传》的叙事方式是单元结构的组合方式,展示了一条个人反抗—聚众造反—逼上梁山的叙事主线。 C、《三国演义》以三足鼎立的形成、发展和衰亡,直至三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文本结构的基本框架与历史相去不远。 D、有的红学家认为读《红楼梦》时,因其结构的周密、错综的繁杂,有仿佛置身大海,前后左右波浪澎湃的感觉。
    (4)、对《红楼梦》这本书所涉人物情节,下列说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B、贾府的“四春”分别是:精明的贾元春、孤僻的贾迎春、孤独的贾探春、懦弱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C、宝玉来看宝钗,黛玉也来看望。然后薛姨妈留大家吃茶,宝玉要喝酒,薛姨妈就拿好酒来给大家一起喝。而宝玉偏偏想喝冷酒,宝钗劝说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黛玉心生醋意,借雪雁送手炉来冷嘲热讽一番。 D、宝玉挨打后,薛宝钗第一个到怡红院“探伤”,她托着药丸站着。她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而黛玉则无声而泣,两个眼睛肿得像桃一般,见宝玉醒来,劝说道“你从此都改了吧!”
    (5)、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6)、在《红楼梦》里,判词就是部分主要人物结局的一种隐讳的总结。指出下列判词指的是谁。

    ⑴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⑵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⑶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④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 19、选做题(下面两个题目选择一题答题)。
    (1)、清代涂滢在《<红楼梦>论赞》中有“袭人,宝钗之影子也”之说。袭人的容貌虽不似宝钗,但在才干、性情、观念、心计等方面,她的确类似于宝钗,请结合文段或原著 , 任选两个角度,分析两人的相似点。
    (2)、《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宝钗前来探望,临走时对袭人说:“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

    有的版本在“不必”前加了一句“要想什么吃的、玩的,你悄悄的往我那里取去”。你认为这一句加好,还是不加好?请结合上文或原著其他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理由。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目。

    文本一

    宝玉急得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摘选《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文本二

    话说袭人见贾母王夫人等去后,便走来宝玉身边坐下,含泪问他:“怎么下这般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个份儿。”两人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些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 a ”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钗问袭人道:“怎么好好的动了气,就打起来了?”袭人便说了事情原委,因又拉上薛蟠,宝钗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注:不防头不留神,不经意。〕,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注:不理论不注意,不在意。〕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袭人听宝钗如此说,更觉羞愧无言。宝玉又听宝钗这番话,一半是堂皇正大,一半是去己疑心,更觉比先畅快了。方欲说话时,只见宝钗起身说道:“明儿再来看你,你好生养着罢。方才我拿了药来交给袭人,晚上敷上管保就好了。”说着便走出门去。又回头对袭人说道: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说着,一回身去了。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忽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泣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馀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挨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____”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从后院子去罢,回来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黛玉急的跺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出后院而去。

    (摘选《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1)、下列各项是对《红楼梦》三十三回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王夫人赶来后看到儿子遭痛打,心疼不已,颤巍巍地声气说到:“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看到此景,最后也“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这一场冲突终因王夫人对儿子的袒护归于平息。 B、宝玉挨打是一个疾风暴雨的大场面,要写得急,才有气氛。窝藏优伶事件、淫辱母婢事件,贾政不审不察,火气上来就揍,没有了程序。但整个过程又写得很有层次,很有区分,画面真实立体。 C、因母婢投井,宝玉感伤,遇见其父拷问,失了往日伶俐;贾环又旁侧作梗,误导贾政认为丫环投井自杀原因就是宝玉强奸未遂。这是宝玉挨打的表层原因。 D、贾政痛打宝玉的本质原因是对宝玉生活态度的不满以及对家族未来的担忧。
    (2)、文本一划线句中的“优伶”是指。(人名)“母婢”是指。(人名)
    (3)、文本二,宝玉挨打后,薛宝钗、林黛玉先后来探望宝玉,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完成下面两道题目。

    ⑴下面两句分别是薛宝钗、林黛玉的话,请选择正确序号填入文本二划横线的a、b处。(只填选项)

    A.“你从此可都改了吧!”

    B.“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a.薛宝钗:

    b.林黛玉: 

    ⑵请回答选择这样填写的理由。

    理由:

上一页 1019 1020 1021 1022 10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