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心中着实忧郁。

    是晚,宝玉李嬷嬷已睡了,他见里面黛玉和鹦哥犹未安息,他自卸了妆,悄悄进来,笑问:“姑娘怎么还不安息?”黛玉忙让:“姐姐请坐。”袭人在床沿上坐了。鹦哥笑道:“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因此便伤心,我好容易劝好了”。袭人道:“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快别多心!”黛玉道:“姐姐们说的,我记着就是了。究竟那玉不知是怎么个来历?上面还有字迹?”袭人道:“连一家子也不知来历,上头还有现成的眼儿,听得说,落草时是从他口里掏出来的。等我拿来你看便知。”黛玉忙止道:“罢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迟。”大家又叙了一回,方才安歇。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1)、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小说的渊源。《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 B、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贾元春、懦弱的贾迎春、精明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C、袭人,宝玉四个大丫鬟之首,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服侍宝玉细心周到,对人和气,心地纯良,克尽职任,常常规谏宝玉。 D、宝玉房中丫鬟众多,她们地位不同,性格也不相同,其中最具有反抗精神,不过最后被赶出府的丫鬟是司棋。
    (2)、文中画线处写黛玉伤心落泪有何作用?
  •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生梦不醒,红楼解味人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懋斋诗钞》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作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满城风雨,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良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望者。一般说来,在某一学界成为望者又著作等身的人,同辈或后学者常常只有仰视和尊敬的份儿,很少会有人出言不逊,但周汝昌是个例外。在红学界,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他的一生,可谓名副其实。周汝昌曾有诗云:“小童何以知途向,瞎马盲人旅亦难。”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周汝昌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研究红学,常常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虽然令人耳目一新,却也招致很多异议。 B、从早年的《红楼梦新证》到晚年的探佚学,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不顺利,他的“红学”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一直饱受争议。 C、周汝昌看来,“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D、周汝昌研究“红学”深受“大拿”的影响,如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系“沉湖而死”的观点,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2)、结合全文,概括周汝昌先生为《红楼梦》的研究做出了哪些贡献。
    (3)、周汝昌在“红学”研究上的成功,给了我们哪些借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红楼梦》与西方哲学(有删节)

    我还要补充和强调的是,从文学上说,《红楼梦》是部大悲剧,而从哲学上说,则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相通。

    曹雪芹是一个悲观主义者,鲁迅说《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而已”。《红楼梦》的确布满悲凉之雾,它对世界是悲观的,对人是悲观的,对情爱是悲观的。无论是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解,还是《红楼梦》预示命运的总结曲都极为悲观。曹雪芹认定,人生没有意义,说到底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已,这个世界到头来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什么也不剩。没有谁可以充当救世主,没有人可以挽救美好生命的毁灭和世界的堕落,无论是儒、是道、是释都挽救不了改造不了那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荒诞社会。正是这种彻底的悲观主义,所以《红楼梦》的思想才深刻,才不制造任何幻相、任何乌托邦,才一反中国大团圆的老套,如实地呈现美好的生命一个一个被浊泥世界所吞没。受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红楼梦》文本中设置了三只冷观贾府的冷眼:一是冷子兴,二是秦可卿,三是妙玉,他们都带出悲观的结论。冷子兴一开篇就说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秦可卿在临终前托梦对王熙凤说的那番话,全是“盛筵必散”“诸芳散尽”“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的悲观预言。而妙玉偷听林黛玉弹琴更是预感到断裂之声的不祥之兆。三者全是曹雪芹的悲观主义眼睛。《红楼梦》有大梦,但没有肤浅的乐观主义和肤浅的浪漫气息,这正是他有一种与叔本华相似的哲学意向。贾宝玉说:“我想这个人,生他做什么?天地间没有了我,倒也干净。”这种话,简直与叔本华说的话如出一辙,而且说在叔本华之前。叔本华正是说,“人生最大的错误是被生下来了”,不仅生下来为多余人(如同补天时多余的石头)是错误的,而且压根儿就不应该生,出生就是错,这是对人生多深的绝望。难怪贾宝玉要对同到尘世来走一回的知己林黛玉说出如此至伤之语:“原是有了我,便有了人;有了人便有无数的烦恼生出来:恐怖,颠倒,梦想,更有许多复得。”

    曹雪芹悲观主义的彻底性不仅仅表现在对生的怀疑,而且认定人性不可改造。这一点,高鹗在续书中很了不起地领会了,保留了贾宝玉在与薛宝钗结婚之后的那一场辩论,他表明了这样的观念:古圣贤说过,“‘不失其赤子之心’,那赤子之心又有什么好处?不过是无知,无识,无贪,无忌。我们生来已陷溺在贪、嗔、痴、爱中,犹如污泥一般,怎么跳出这般尘网?……既要讲到人品根柢,谁是到那太初一步地位的?”

    在叔本华看来,世界只是表象,人也只是一个进行表象者而已,并没有实在性,这与曹雪芹的空为本体、诸色乃是幻相的色空哲学完全一致。由于世界是人的表象幻相,因此现实世界的存在同人的梦境就没有多大区别。于是,东、西方这两位智者便不约而同地道破一个悲观主义哲学,这就是“人生乃是一场大梦”。叔本华说:“人生和梦都是同一本书的页子,依次连贯阅读就叫做现实生活。”曹雪芹就说“悲苦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整部《石头记》也不过是人生一梦而已,因此,两个划给人生的句号便是“归于空”(佛教理想)或“归于梵天”(叔本华推崇的印度教理想)。

    王国维的天才正是他敏锐地感觉到叔本华与曹雪芹的哲学相通,而且是在悲观主义哲学上相通。尽管他的论述的主要语汇是悲剧,不是悲观主义,也未能完全穿透与把握叔本华、曹雪芹悲观主义的彻底性内容,但他毕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鲁迅语),毕竟为我们打通并嫁接了东西方的悲观主义哲学血脉,使我们今天有了再认识的可能。

    (1)、依据原文,下列对《红楼梦》及悲观主义的有关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借贾宝玉、冷子兴及秦可卿等表达了悲观主义思想观念。 B、《红楼梦》对世界的发展是没有信心的,对人(哪怕是具有“赤子之心”的人在内)所构织的尘网是悲观的,对情爱是悲观的。 C、曹雪芹认定,如果从思想意识方面挽救并改造那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荒诞社会,仅仅依靠儒、道、佛是于事无补的。 D、《红楼梦》对人生的意义、人性等表示怀疑与绝望,并且视人生为一场大梦。
    (2)、下列对“正是这种彻底的悲观主义,所以《红楼梦》的思想才深刻,才不制造任何幻相、任何乌托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句中“这种彻底的悲观主义”既包含曹雪芹对人生的绝望,又包含对人性的绝望。 B、只有持有这种彻底的悲观主义思想观念,才能使《红楼梦》的思想深刻。 C、曹雪芹认为空为本体、诸色乃是幻相,这种悲观主义使《红楼梦》有大梦,但没有肤浅的乐观主义和肤浅的浪漫气息。 D、曹雪芹彻底的悲观主义使《红楼梦》一反传统文学故事老套的大团圆结局,而是如实地把美撕毁给读者看,展示人物的悲剧命运。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从纯文学角度来说,其悲剧性与叔本华纯哲学的悲观主义相通。 B、贾宝玉认定人性既不可能回归古圣贤说的“赤子之心”,也不可能进化到“太初”状态。 C、曹雪芹和叔本华对人生及人性的改造问题都持有彻底的悲观主义认识。 D、本文作者与王国维均认为曹雪芹与叔本华的哲学相通,而且主要是在悲观主义哲学上相通。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的悲剧和其他很多文学作品的悲剧一样,是由少数几个关键人物精心编织的尘网所造成的。 B、高鹗也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并在续书中借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对话表达了这一观念。 C、叔本华认定“人生和梦连贯起来就是现实生活”,因此他的“归于梵天”的哲学与《红楼梦》的“归于空”的哲学有本质的不同。 D、王国维是第一个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来评论《红楼梦》的悲观主义哲学的中国学者。
  • 4、判断题

    宝玉听了忙问:“馒头庵就在这里?更好了,我们就去。”说着,就加鞭前行,一面回头向茗烟道:“这馒头庵的姑子长往咱们家去,咱们这一去到那里,和他借香炉使使,他自然是肯的。”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句话未了,忽见一个老婆子忙忙走来,说道:“这是那里说起!金钏儿姑娘好好的投井死了!”袭人唬了一跳,忙问:“那个金钏儿?”那老婆子道:“那里还有两个金钏儿呢?就是太太屋里的。前儿不知为什么撵他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他,谁知找他不见了。刚才打水的人在那东南角上井里打水,见一个尸首,赶着叫人打捞起来,谁知是他。他们家里还只管乱着要救活,那里中用了!”宝钗道:“这也奇了。”袭人听说,点头赞叹,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宝钗听见这话,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这里袭人回去。不提。

    却说宝钗来至王夫人处,只见鸦雀无闻,独有王夫人在里间房内坐着垂泪。宝钗便不好提这事,只得一旁坐了。王夫人便问:“你从那里来?”宝钗道:“从园里来。”王夫人道:“你从园里来,可见你宝兄弟?”宝钗道:“才倒看见了。他穿了衣服出去了,不知那里去。”

    王夫人点头哭道:“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王夫人道:“刚才我赏了他娘五十两银子,原要还把你妹妹们的新衣服拿两套给他妆裹。谁知凤丫头说可巧都没什么新做的衣服,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两套。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因为这么样,我现叫裁缝赶两套给他。要是别的丫头,赏他几两银子也就完了,只是金钏儿虽然是个丫头,素日在我跟前比我的女儿也差不多。”口里说着,不觉泪下。宝钗忙道:“姨娘这会子又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儿倒做了两套,拿来给他岂不省事。况且他活着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王夫人道:“虽然这样,难道你不忌讳?”宝钗笑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一面说,一面起身就走。王夫人忙叫了两个人来跟宝姑娘去。

    一时宝钗取了衣服回来,只见宝玉在王夫人旁边坐着垂泪。王夫人正才说他,因宝钗来了,却掩了口不说了。宝钗见此光景,察言观色,早知觉了八分,于是将衣服交割明白。王夫人将他母亲叫来拿了去。再看下回便知。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材料二:

    却说王夫人唤他母亲上来,拿几件簪环当面赏与,又吩咐请几众僧人念经超度。他母亲磕头谢了出去。

    原来宝玉会过雨村回来听见了,便知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心中早又五内摧伤,进来被王夫人数落教训,也无可回说。见宝钗进来,方得便出来,茫然不知何往,背着手,低头一面感叹,一面慢慢的走着,信步来至厅上。

    刚转过屏门,不想对面来了一人正往里走,可巧儿撞了个满怀。只听那人喝了一声“站住!”宝玉唬了一跳,抬头一看,不是别人,却是他父亲,不觉的倒抽了一口气,只得垂手一旁站了。贾政道:“好端端的,你垂头丧气瞎些什么?方才雨村来了要见你,叫你那半天你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我看你脸上一团思欲愁闷气色,这会子又咳声叹气。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无故这样,却是为何?”宝玉素日虽是口角伶俐,只是此时一心总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跟了金钏儿去。如今见了他父亲说这些话,究竟不曾听见,只是怔呵呵的站着。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请结合选文或《红楼梦》相关内容,分析“金钏之死”这一情节的作用。

  • 6、下列对《离骚》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善于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冠之岌岌”“佩之陆离”,有力地突出了诗人高洁的品质。 B、“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写出了诗人后悔的心情,如此昏庸的君王,如此奸佞的小人,怎能与之为伍呢?故诗人决定返回原路,即不同流合污。 C、该诗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崇高的理想,峻洁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D、该诗不仅有揭露,有谴责,有绝不向反动势力屈服和不变志从俗的坚强决心,还有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感。
  • 7、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请结合课文中的诗句分析。
  • 8、作家通常运用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请从下面两段外貌描写中任选一段。先写出所描写人物的姓名,再分析其外貌描写的表达效果。

    ①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②她依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 9、一词多义。
    (1)、度  竞周容以为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道不通,度已失期
    (2)、固  固时俗之工巧兮/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
    (3)、信  苟余情其信芳/愿陛下亲之信之/信言不美
    (4)、乎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延伫乎吾将反/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5)、之  帝高阳之苗裔兮/高余冠之岌岌兮/何方圜之能周兮
  • 10、文化常识:判断下列文化常识的的正误。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楚辞》是由西汉刘向创作而成的。
    (3)、“回朕车以复路兮”中的“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4)、考,称已故的父亲。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自己已故的母亲为“妣”“先妣”,而已故的父母就合称为“考妣”。
    (5)、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开创了诗歌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新时代。
  • 11、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余曰正则兮

    余曰灵均

    鸷鸟之不

    (2)、形容词作名词

    纷吾既有此内

    不抚壮而弃

    (3)、名词作状语

    搴之木兰兮

    揽洲之宿莽

    (4)、形容词作动词

    固前圣之所

    余冠之岌岌兮

    余佩之陆离

    (5)、使动用法

    心而志兮

    (6)、为动用法

    民生之多艰

    伏清白以直兮

  • 12、读下列文字,按照要求完成写作。

    校园文学社刊物近期要推出一个关于“《红楼梦》研读”的专栏,现特邀你为专栏作者,为该栏目撰写赏析文字与读者交流。编者发来以下选题,请你从中选择一个写一篇12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要求:1、情节概述符合原著。2、认识评价符合情理。

    宝黛初会    黛玉听曲    晴雯撕扇    熙凤出场

  • 13、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作文。

    材料一  雪芹所记大观园,恍然一五柳先生所记之桃花源也。其中林壑田池,于荣府中别一天地,自宝玉率群钗来此,怡然自乐,直欲与外人间隔矣。”(二知道人)

    材料二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我想分别叫它们作“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两个世界,落实到《红楼梦》这部书中,便是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作者曾用各种不同的象征,告诉我们这两个世界的分别何在。譬如说,“清”与“浊”,“情”与“淫”,“假”与“真”,以及风月宝鉴的反面与正面。(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你怎样理解“大观园的世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观点。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定,字数不少于1200,要能联系《红楼梦》具体情节(细节)。

  • 14、阅读《红楼梦》中的两支曲子,完成后面的题目。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1)、对这两支曲子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玉良姻”指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木石前盟”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 B、《终身误》中的“俺”和《枉凝眉》中的他都是指贾宝玉。 C、“阆苑仙葩”指薛宝钗,“美玉无瑕”指林黛玉。 D、“凝眉”意指林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2)、关于这两支曲子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终身误》是以贾宝玉的口气咏叹薛宝钗的。 B、《枉凝眉》是写林黛玉的,最后一句照应小说第一回的“还泪”之说。 C、“都道是金玉良姻”的“都”说明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得到贾府封建家长的赞同和支持。 D、这两支曲都运用对比,写出了贾宝玉在宝钗、黛玉两个中间徘徊,难以选择。
    (3)、请结合《红楼梦》的相关情节赏析《枉凝眉》中最后一句:“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中的“尽”的含义与妙处。
  •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以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升斗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选自《古文辞类纂》,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B、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C、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D、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败刺史府门”与“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两句中的“败”含义不同。 B、“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与“吾家读书久不效”(《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效”含义不同。 C、“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与“感君区区怀”(《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区区”含义相同。 D、“独幸岁月之久”与“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初,作者想把东轩当作宴乐之所,特意种上了杉、竹;后来,每天出入时看到东轩只能哑然自笑,笑中含有苦涩之意。 B、之前作者难以理解颜回为何要受困于贫贱,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到了筠州后,才改变这一看法。 C、士人未听闻大道之前,易沉迷名利、儿女之乐;等到修炼成为有德者,才能真正拥有看轻贫困、傲视权势的颜氏之乐。 D、文章以建造东轩开头,以怀思东轩收尾,中间由自身不得安于东轩引出对颜回安于陋巷的议论,文脉贯通,思路严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②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5)、苏辙觉得自己未能实现颜氏之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①醯壶酱甄:醋瓶子或酱罐子。②漓然:流动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 B、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 C、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 D、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存危国”的“危”指危险,和《蜀道难》中“危乎高哉”的“危”取不同义。 B、“使陈臣思”的“使”指让,和《将进酒》的“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使”取相同义。 C、“相保也”的“相”指相互,和《孔雀东南飞》中“好自相扶将”的“相”取相同义。 D、“疾定”的“疾”指快,和《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取不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率为了让齐国发兵救援东周,承诺将九鼎送给齐国,齐王非常高兴,马上同意了派遣五万大军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B、当齐王准备向周君索要九鼎,让东周兑现诺言时,周君忧心忡,颜率再次请求出使齐国,并为周君解除了忧患。 C、颜率再次出使齐国,面对齐王,他首先主动表达对齐国相助之恩的谢意,接着表示东周愿意献九鼎给齐王。 D、颜率强调齐王提出的搬运九鼎路线的不可取及搬运艰辛等客观因素,致使齐王心悦诚服,自动放弃了谋取九鼎的念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

    ②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5)、凭借一人之力,化解国家危难,本文中颜率的说辨艺术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的说辨艺术有何相似之处。
  •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拙庵记

    宋濂

    京口徐君德敬,为中书勾管,居京师处一室,不垩不华,仅御风雨,环庋图书,置榻其中,宴坐诵古人言。宾客不交,请托不通,自号曰“拙庵”。袭封衍圣公鲁国孔侯希学,书“拙庵”字以遗之,德敬复征文于余。

    余,天下之拙者也。德敬岂若余之拙乎?世之人舌长且圆,捷若转丸,恣谈极吐,如河出昆仑而东注。余则不能。人问以机,以不知;人示以秘,瞪目顾视,莫达其旨;人之所嘉,余纵欲语,舌大如杵,不可以举;人之所讳,余不能止,开口一发,正触禁忌。他人有识洞察纤微,揭首知尾,问白意缁。未入其庭,已觇其形;始矙其貌,已尽其肺肝。福来荧荧,出身以承:祸方默默,预防而避匿。余梦梦不知,愦愦无所思。人之笑吾,吾以为喜;人之怒吾,吾径情而直趋。此二者,乃吾所大拙。德敬岂有之乎?

    然吾亦有不拙者。圣人既没千载,至今道存于经,岳海崇深,茫乎无涯,窅乎无涂。众人游其外而不得其内,舐其肤而不味其腴。吾则搜摩刮剔,视其轨而足其迹,入孔孟之庭而承其颜色。斯不谓之巧不可也。周公既亡本摧末弊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举之德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而德敬岂有是乎?

    盖人有所拙者必有所巧,有所巧者必有所拙。拙于今必巧于古,拙于诈必巧于智,拙于人者必巧于天;苏、张巧于言而拙于道,孟子拙于遇合而巧于为圣人之徒,晁错号称智囊而拙于谋身。余诚乐吾之拙,盖将全吾之天而不暇恤乎人也。

    今德敬居位处势,诵古人之言而以拙自晦,其殆巧于天者欤?巧于智者欤?巧于古者欤?然则德敬之巧也大矣,过于人也远矣,乌可以不记?

    (节选自《宋濂散文选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既亡本/摧末弊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举之/德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 B、周公既亡/本摧末弊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举之德/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 C、周公既亡本/摧末弊/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举之德/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 D、周公既亡/本摧末弊/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举之/德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师,京城的统称。关于京城,古代还有都下、国都、都城、帝京、辇毂下等称呼。 B、衍圣公,孔子后裔的封号。汉朝孔子后代始有封号,宋仁宗确定改封世袭衍圣公。 C、谢,意为“推辞、拒绝”,与《孔雀东南飞》中“阿母谢媒人”的“谢”意思不同。 D、遇合,臣子逢到赏识自己、善用其才的君主。也指宾主相得甚欢,相遇彼此投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拙”首先是不善言辞,拙于表达,不能和别人顺畅交流,不会说别人爱听的话,甚至会因为不知禁忌而得罪人。 B、作者的“拙”还表现在缺乏见识上,不会像别人那样精明机敏,趋福避祸,而是如同生活在梦中一般,不会看人的脸色。 C、作者的“巧”在于对圣人之道的不懈追求,揣摩圣人之意,谨慎甄别选择,沿着圣人开辟的道路前进,探究儒学的真谛。 D、“巧”与“拙”的关系是辩证的,徐德敬的居处自称“拙庵”,其言行看似古拙实则大巧,体现的是超越常人的大智慧。
  • 18、面对“被遣”,兰芝精心打扮,下列分析不属于“起严妆”作用的一项是(   )
    A、表明兰芝对焦仲卿的恋恋不舍,写出了她欲去而不忍离去的微妙心理。 B、表明兰芝不甘示弱,其严妆是对焦母无声的抗议与示威。 C、写出兰芝的美丽,突出她坚忍刚强、从容自如的性格。 D、预示兰芝已经做好了“举身赴清池”的准备。
  • 19、下列加点词从词义上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便可白公姥     ②贵贱情何薄      ③昼夜勤作息     ④蹑履相逢迎

    ⑤仍更被驱遣     ⑥我有亲父兄      ⑦何不作衣裳     ⑧逼迫兼弟兄

    ⑨勿复怨鬼神     ⑩否泰如天地

    A、①⑥⑧⑨/②③④⑤⑦⑩ B、①②④⑥⑧⑨/③⑤⑦⑩ C、①⑥⑧/②③④⑤⑦⑨⑩ D、①③⑥⑧/②④⑤⑦⑨⑩
  • 20、《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上一页 1020 1021 1022 1023 102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