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如果说苏轼通过“以诗为词”的途径,建立了豪迈词风,从而使作为“艳科”的词提高了文学地位,并与传统文学           , 那么,柳永则通过“以赋为词”的方式,使慢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在柳永生活的那个年代,慢词只在市井艺人口中传唱,柳永勇于摒弃传统的偏见,创作、填写大量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           , 齐头并进。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

    凡有井水处,皆能颂柳词,柳永在市井中的声望连帝王将相都           。他的词多反映青楼女子的内心世界和下层人民的悲欢离合,笔法细腻,感情深挚,雅俗共赏,每每流传甚广。在柳永之前以及同时代的同类题材词作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           , 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而柳永词作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将笔端第一次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柳永还把词的题材朝着自我化的方向进行了拓展。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柳永词则注重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并驾齐驱   各有千秋   望其项背   妄自菲薄 B、双管齐下   各有千秋   望尘莫及   自怨自艾 C、并驾齐驱   平分秋色   望尘莫及   自怨自艾 D、双管齐下   平分秋色   望其项背   妄自菲薄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 B、柳永于词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 C、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可以说如柳永于词的贡献一样 D、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柳永于词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 B、柳永也许是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第一次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 C、柳永也许是将笔端第一次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 D、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
    (4)、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请以词人柳永为描述对象,写一段话。要求:①结合其词作内容;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表达对词人或词作的评价;④不少于120个字。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梅引

    姜夔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漂零客,泪满衣。

    【注】①庆元二年丙辰之冬,正值园中腊梅绽放,词人见梅怀念远方的恋人,因作此词。②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淮南小山(一说刘安)著辞赋《招隐士》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三句,开篇点明主旨,词人感慨人间离别,江头梅花又引发了他无尽的相思之情。 B、“湿红恨墨浅封题”,是说心中充满了离恨,相思的泪水打湿了红笺,冲淡了墨迹,默默将信封好,题字签押,情思低回。 C、“宝筝空,无雁飞”两句,写恋人曾弹奏宝筝,而今却无处可闻;那些和泪写成的相思,也因无鸿雁传递而难以排遣。 D、结尾“漂零客,泪满衣”二句,写自己的恋人而今漂流异乡、孤苦无依、泪湿衣襟的情景,表达了词人的惦念之情,意境凄凉。
    (2)、本词在抒发感情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玉蝴蝶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以抒情为主,把写景和叙事、忆旧和怀人、羁旅和送别、时间和空间,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使用典故,概括了悲秋的感受,宋玉的悲秋情怀和身世感慨这时都涌向词人心头,引起他的共鸣。 C、“故人何在,烟水茫茫”,承上启下,为全词的主旨句,将烟水迷蒙而不可尽见的景色与思念故人而产生的茫茫然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D、“立尽斜阳”,画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久久地伫立于夕阳残照之中,如呆如痴,感情完全沉浸在回忆与思念之中。
    (2)、“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这几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望海潮

    秦观

    梅英疏淡,冰凘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 , 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①金谷:指晋石崇所筑的金谷园。②铜驼巷陌:古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相对,后称铜驼陌。③西园:宋时洛阳的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④茄:即胡笳,古代传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⑤兰苑:美丽的园林,也可指西园。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英”即梅花,“冰凘”意为解冻时随水漂流的冰块,“东风”则指春风,点明冬去春来的时间节点。 B、下片“碍”和“妨”,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也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 C、“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心中情感,呼应上片“柳下桃蹊”。 D、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景起情结,今昔交错,虚实交融,含蓄委婉。
    (2)、这首词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 5、诗歌鉴赏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主要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的繁荣,层层而来,层中有层,层层铺叙,每三句为一层。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本意在奉承,却不露痕迹,祝孙何他日任满报政于朝,登相位。 C、“天堑无涯”意思是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天堑”原意为天然壕沟,这里指的是钱塘江。 D、“户盈罗绮,竞豪奢”,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反映了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
    (2)、有评论家说“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练。请简要分析。
  • 6、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水龙吟·西湖怀古

    (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1)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释:⑴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词上片先写西湖的“佳丽”,结以“都忘却,平生志”,以美景映哀情。 B、陈词下片通过重重幻想,层层转折,将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婉深刻。 C、柳词上片描写杭州风光与繁华,下片描写西湖,展现杭州宁静的生活景象。 D、柳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白描式地勾勒出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2)、清刘熙载《艺概》说“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下列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C、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 D、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
    (3)、“十里荷花”和“三秋桂子”在这两首词中的作用一样吗?请结合两首词的词意简要分析。
  • 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水龙吟·西湖怀古

    (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释:①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

    (1)、下列对这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词上片描写杭州风光与繁华,下片描写西湖,展现杭州宁静的生活情景。 B、柳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白描式地勾勒出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C、陈词开头两句从大处着墨,概述西湖的非凡气象,接着对景物作了具体描述。 D、陈词下片通过重重幻想,层层转折,将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婉深刻。
    (2)、“十里荷花”和“三秋桂子”在这两首词中的作用一样吗?请结合两首词简要分析。
  •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

    秦观①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 , 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①元佑年间(1086年—1094年),秦观先后于朝廷供职达五年之久,常参与公卿名流的文酒期会。绍圣元年(1094年)政局大变,秦观坐党籍被贬,即将遣离汴京,重游其地,有感而作此词。②金谷:即金谷园。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花园,在洛阳西北。③铜驼巷陌:古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相对,后称铜驼陌。④西园:宋时洛阳的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起头三句,写暮春景物:梅花渐渐稀疏,结冰的水流已经溶解,东风煦拂之中,春天悄然而至。 B、下片“碍”和“妨”,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 C、“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心中情感,呼应上片“柳下桃蹊”。 D、这首词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分贯通上下两片,以今衬昔。
    (2)、本词与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 9、阅读古典诗词,要把握作品中意象的特点,揣摩其组合方式,体会独特的意境。反复诵读品味《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两首词,比较二者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
  • 10、有人指责《望海潮》这首词是恭维孙何而作,“掩盖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与贫富悬殊”,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 11、下列对词的有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南朝,形成于隋唐而极盛于宋代,故又称宋词。早期的词,本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可以歌唱。 B、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乐府、乐章、琴趣、诗余。 C、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有人认为五十九字以下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字以上为长调。 D、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晏几道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秦观、周邦彦、陈亮等。
  • 12、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水龙吟·西湖怀古

    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①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词上片描写杭州风光与繁华,下片描写西湖,展现杭州的生活景象。 B、柳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白描式地勾勒出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C、陈词上片先写西湖的“佳丽”,结以“都忘却,平生志”,以美景映哀情。 D、陈词下片通过重重幻想,层层转折,将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婉深刻。
    (2)、“十里荷花”和“三秋桂子”在这两首词中的作用一样吗?请结合两首词的词意简要分析。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

    秦观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

    【注】①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秦观访隋朝遗迹,作此词。②万井:古代以八家为一井,指人口稠密众多。提封:总共。③迷楼:隋炀帝修筑,故址在今扬州市西北。④爵马鱼龙:爵,同“雀”。指各种鱼龙雀马之类的戏玩之物。⑤拚:舍弃,不顾一切。

    (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将星宿位置与地上区域对应,并以星宿位置写地理位置,据本词,扬州当对应牛斗二宿。 B、“豪俊”句写扬州多有才智杰出、气度宏伟之人,“曳照”句写达官贵人服饰华丽飘曳之态。 C、下阕历述“故国繁雄”,由一个“有”字领起“迷楼”以下数句,骈俪工整,藻采赡富。 D、词尾笔锋一转,以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的豪兴结束,突出了词人怀才不遇、慷概激昂的形象。
    (2)、本词与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天·嘲牡丹

    辛弃疾

    牡丹比得谁颜色。似宫中、太真第一。渔阳鼙鼓边风急。人在沈香亭北。

    买栽池馆多何益。莫虚把、千金抛掷。若教解语倾人国。一个西施也得。

    【注】①本词作于南宋庆元元年或二年(1195 或 1196 年),附词大阁居带湖。②太真:指杨贵妃。③辇鼓:战鼓,词中指安禄山叛乱。④沉香亭:唐宫亭名,唐明皇与杨贵妃曾在此赏牡丹。⑤解语:唐明皇曾称杨贵妃为“解语花”,词中泛指美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以设问为开头,看似突兀,实则既能制造悬念,也能在问答中自然推进词意。 B、“渔阳鼙鼓”一句写安史之乱,可让读者联系南宋时局,体会本词的写作意图。 C、“池馆”与柳永《望海潮》中的“凤池”一样,都用借代巧妙隐含了作者情思。 D、词人善于用典抒怀,如结句就以西施自况,曲折表达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
    (2)、有人评论本词“表面为‘嘲牡丹’,实者讥讽恋花人”,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邓漕移帅扬州

    周必大

    闻道维扬地望雄,风流人物似江东。

    六龙前日临淮海,五马由来说醉翁。

    璧月几桥留夜色,珠帘十里待春风。

    遥知九月平山会,笑插茱萸满鬓红。

    [注]①六龙:原指周穆王驾驭的骏马,此喻指隋炀帝车驾。②五马:汉代太守出行时乘坐五马之车,因此以“五马”为太守的代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虽系送别之作,但一洗缠绵悱恻之情,送别对象是即将到扬州赴任的邓漕。 B、这首诗和《望海潮》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皆以优越的位置和风流人物开篇。 C、中间两联巧用事典和化用诗句,写出了扬州人杰地灵,风景秀丽,令人向往。 D、尾联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从对面落笔,委婉含蓄。
    (2)、扬州常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下列诗句与扬州无关的一项是(   )
    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B、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C、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望海潮·洛阳怀古

    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三句借早春时节梅花渐稀、冰河解冻、东风徐来写季节更替,既指自然轮回,又指人事更迭。 B、上片“正絮翻蝶舞”四句,写了生机勃勃的美好春景,“乱”字将春色无处不在的特点传神地表现出来。 C、下片“碍”“妨”两字,写了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场景,传达出无法欣赏朗月繁花的惋惜与伤感。 D、下片“烟暝”三句描绘了暮色苍茫、酒旗横斜,登上高楼极目远眺,只见老树乌鸦的画面。
    (2)、这首词在构思立意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 17、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西湖怀古

    (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1】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释:【1】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词上片先写西湖的“佳丽”,结以“都忘却,平生志”,以美景映哀情。 B、陈词下片通过重重幻想,层层转折,将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婉深刻。 C、柳词上片描写杭州风光与繁华,下片描写西湖,展现杭州宁静的生活景象。 D、柳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白描式地勾勒出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2)、清刘熙载《艺概》说“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下列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C、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 D、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
    (3)、“十里荷花”和“三秋桂子”在这两首词中的作用一样吗?请结合两首词的词意简要分析。
  •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海潮

    秦观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拼千钟。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时秦观自会稽(今浙江绍兴)还里,访隋氏陈迹。②万井:古代以八家为一井,指人口稠密众多。③纹锦制帆:隋炀帝以锦缎制船帆。明珠溅雨:隋炀帝命官女洒明珠于龙舟上,以拟雨雹之声。爵马鱼龙:爵,同“雀”。指各种鱼龙雀马之类的戏玩之物。

    (1)、对比柳、秦两首《望海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海潮”这一词牌为柳永所创制,柳词所写的城市是杭州,秦词所写的城市是扬州。 B、柳词下阕“羌管弄晴”三句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画卷,“弄晴”“泛夜”互文见义,“嬉嬉”二字,将渔翁与采莲姑娘欢乐的神态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C、秦词上阕“豪俊”句写扬州多有才智杰出、气度宏伟之人才,“曳照”句写达官贵人络绎不绝,华丽飘曳的服饰映照着春光。 D、两首词都运用了铺叙和对比的手法描摹城市的盛况:疆域辽阔,人口稠密,景色优美,人们生活奢华。
    (2)、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与秦观的《望海潮(星分牛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试做简要分析。
  • 19、下列诗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B、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C、烟柳画桥,风帘翠暮,参差十万人家。 D、羌管弄情,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 2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华,前三句从地理位置重要、社会条件优越、长期繁盛的历史三方面作总体概括。 B、“市列”三句写出商业的繁荣、市民的殷富,“竞”字凸显了杭州富民的比豪华、斗阔气,词人借此批判穷奢极欲的乱象。 C、下片前三句通过“叠𪩘”“桂子”“荷花”等意象写出湖山之美,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也为下文写民官之乐作了铺垫。 D、下片写笛声和歌声来表现百姓游湖的悠闲愉快,从宴饮之乐和赏景之乐来称赞官员的与民同乐和执政能力。
上一页 601 602 603 604 60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