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题。

    言怀
    陆游

    兰碎作香尘,竹裂成直纹。炎火炽昆冈,美玉不受焚。
    孤生抱寸志,流离敢忘君。酿桂餐菊英,洁斋三沐熏。
    孰云九关远①,精意当彻闻。捐躯诚有地,贾勇先三军。
    不然贵恨死,犹冀扬清芬。愿乞一棺地,葬近要离坟②。

    [注]①九关:指宫阙,朝廷。②要离:春秋末吴国勇士,后世亦用以称壮烈之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兰碎尘犹香、竹裂纹尚直,诗人赞美它们的品格,以此表述自己的心志。
    B、第六句中的“敢”意为“岂敢”,以反问直抒胸臆,语气强烈,掷地有声。
    C、诗人认为,自己虽然远离朝廷,但拳拳报国之心还是会让天下人都知晓。
    D、这首五言古诗运用比兴手法,巧妙化用典故,反复咏怀,风格质朴刚健。
    (2)、诗人先说“捐躯诚有地”,又说“愿乞一棺地”,你对此如何理解?
  •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两句,陶渊明以云鸟自喻,形象地概括了自己的入世和出世,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2)、《种树郭橐驼传》中,一般种树的人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早上去看了,晚上还要再去摸摸,更有甚者,“”。这些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3)、在《石钟山记》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摹石钟山大石“侧立千尺”的形状。
    (4)、在《拟行路难》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5)、《客至》中,杜甫盛情招待崔明府,频频劝饮,但是“”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口于味,四肢于安逸,性也。然山泽静者,不厌脱粟;而啖肥甘者,必冒寒出入,冲暑拜起之劳人也。何口体二性相妨如此乎?人固好逸,亦复恶饥,未有厚于四肢而薄于口者。渊明夷犹柳下,高卧窗前,身则逸矣;瓶无储粟,三旬九食,其如口何哉?今考其终始,一为州祭酒,再参建威军,三令彭泽,与世人奔走禄仕,以餍馋吻者等耳。观其自荐之辞曰:“欲弦歌①,为三径资。”及得公田,亟命种林,以求一醉。由此观之,渊明岂以藜藿为清,恶肉食而逃之哉?疏粗之骨,不堪拜起;慵惰之性,不惯簿书。虽欲不归而贫,贫而饿,不可得也。子瞻括《归去来辞》为《哨遍》,首句云:“为口折腰,因酒弃官,口体相累。”可谓亲切矣。

    渊明解印而归尚可执杖耘丘持钵乞食不至有性命之忧。而长为县令,则韩退之所谓“抑而行之,必发狂疾”,未有不丧身失命者也。然则渊明者但可谓之审缓急,识重轻,见事透彻,去就瞥脱者耳。若萧统⑤、魏鹤山⑥诸公所称,为过当。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见事是 , 去就瞥脱是才,其隐识隐才如此,其得时而驾,识与才可推也。若如萧、魏诸公所云,不过恶嚣就静,厌华乐淡之士耳。世亦有禀性孤洁如此者,然非君子所重,何足以拟渊明哉!

    (节选自袁宗道《读渊明传》)

    【注】①弦歌,指出任县令。②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③堕括,就原有的文章剪裁改写。④瞥脱,爽快。⑤萧统,南朝梁代文学家,梁武帝长子,被立为太子后未及即位就英年早逝。他主持编撰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⑥魏鹤山即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南宋大臣、理学家。著有《鹤山全集》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进行填涂。渊明解印A而归B尚可执杖C耘丘D持钵E乞食F不至G有日性命I之忧。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聊欲弦歌”与“聊乘化以归去”(《归去来兮辞》)中“聊”的含义相同。
    B、“口体交相累”与“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中的“交”字含义不同。
    C、“殊为过当”与“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中的“殊”字含义相同。
    D、“见事是识”与“汝识之乎”(《石钟山记》)中的“识”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口腹享受,四体安逸是人之常情,两者常互相干扰妨碍,很难两全。
    B、作者认为,隐渊明得到公田,便种高粱以求一醉,这是陶渊明追求高洁的表现。
    C、作者认为萧统、魏鹤山等对陶渊明的赞誉并不恰当,即便陶渊明自己也未必接受。
    D、该文是一篇观点新颖、自出心裁的杂说类文章,作者也引古人之言佐证自己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世人奔走禄仕,以餍馋吻者等耳。
    ②世亦有禀性孤洁如此者,然非君子所重,何足以拟渊明哉!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咳嗽天鹅

    铁凝

    天越来越冷了。早上,刘富鞘在被窝里拿被头围住下巴,想着今天无论如何得再给省城的动物园去个电话。院子里那只天鹅,说什么也要给动物园送去。

    刘富在镇上给镇长开车。他从小就爱干净,后来离开村子去省城当兵,在部队学会开车,虽然刘富最终还是回到家乡的镇上,但他毕竟去外边开过眼界,滋长着一点从前并不明显的小傲气。比如他经常对香改说:“就你,要不是为了让我妈高兴,打死我也不会娶了你。”

    香改是刘富的老婆,人长得好看,却生性邋遢,手脚都懒。结婚之后,刘富从来没在自家的大衣柜里找到过要找的衣服。这很让刘富受不了,就为了这个,他和香改闹起离婚。香改说离就离,缺了鸡蛋还不做槽子糕了!话没说完突然大声咳嗽起来,从此这咳嗽没有一天断过。

    刘富钻出被窝洗漱完毕,西屋响起香改的咳嗽声。刘富朝东窗根望望,那儿有个半人高的临时小窝棚,是刘富给天鹅搭的。那只天鹅,刘富一睁开眼就想起的天鹅,在这时好似响应着香改的咳嗽一样,从窝棚里伸出雪白的长颈也“咳、咳、咳”地高声叫起来,又仿佛是同它的临时主人刘富打着招呼。这只天鹅是镇长亲戚送的,镇长说这天鹅就归你刘富了,你看我忙成这样哪有工夫管天鹅呢。刘富便不敢不接下这天鹅。他拉着天鹅往家走,心里有几分恼火。天鹅来到刘富的家,刘富的女儿热烈欢迎。女儿立刻上网查了天鹅的资料,它的学名应该是咳声天鹅,属鸟纲,鸭科,全球易危物种。刘富把“咳声天鹅”听成了“咳嗽天鹅”,从此没改口。女儿上网查到省城动物园天鹅馆里的天鹅吃胡萝卜、鸡蛋、蚯蚓。现在这只天鹅就得每天吃家里一个鸡蛋,刘富很心疼。

    这天鹅在家里养了些日子,还显出和刘富挺亲,每天早晨刘富一出屋门,它准在东窗根的窝棚里“咳、咳、咳”地大叫几声。常常在这时,西屋的香改也会咳嗽起来,好似迫不及待和天鹅比着赛。一天早晨,刘富在院子里迎接了天鹅的问候之后,就见它步履踉跄地从窝棚里钻出来,站也站不好,走又不敢走似的。刘富立刻发现了问题:这天鹅的脚蹼已经干裂。天鹅是候鸟,刘富的小镇既寒冷又没水,能管天鹅一时,却管不了它的一世。

    哪里能管它的一世呢?女儿想了想说:动物园。

    省城动物园有个天鹅馆,专门养天鹅的。刘富一连打了很多天电话,终于有一次打通了省城动物园的天鹅馆,说了要送天鹅的事。景班长说对不起我们不直接从私人手里收养天鹅,你给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打电话,我们只接收他们批准派送的动物。刘富就给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打电话,几天之间打了五次,到第六次通了,对方说考虑考虑再决定给他开介绍信。

    过了一个礼拜,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还没消息。刘富就又打电话,对方说我们没见这只天鹅,不好下结论是不是能送给动物园。刘富说那你们可以来看看。对方说你那个镇离省城200多公里,我们为了看一只天鹅得花多少行政成本啊。刘富有点不悦,说你们这个协会不就是保护野生动物的吗?不在这上花成本你们还干什么呀!对方听不得这个,啪地挂断了电话。

    就又打。经过十多天四五个回合,终于批准他把天鹅送往省城动物园。女儿说,明天早展我要再喂它一个鸡蛋。刘富把香改叫到东屋说,明天你也跟我去趟省城。你那咳嗽从来也没好好治过,离婚之前,我得给你把咳嗽治好。香改不吭声,不吭声就是同意。第二天天刚亮,刘富就带着天鹅和香改趁着早起开赴省城。

    刘富带着天鹅来到动物园门口,对检票员说了要送天鹅。刘富就随景班长进了天鹅馆,馆中的水池里,果然有一对对的天鹅在游动。在池边溜达了一会儿,景班长领刘富进了旁边的值班室。叫他不要客气,说饭就在这个值班室吃。两人说着话,有管理员已经在桌上摆出两副碗筷,两只青花瓷酒杯,二两装二锅头,一碟花生米。

    一会儿粉条菜端上来了。

    一会儿管理员叫景班长出去了。

    一会儿景班长回来了。

    一会儿一只热气腾腾的黑铁锅端了上来,锅里炖着灰褐色的大块的肉。景班长举起筷子冲着铁锅对刘富说,来,尝尝。

    刘富说这是鸡呀?景班长说是鹅,你送来的那只天鹅。

    刘富放下筷子,似懂未懂的样子。

    景班长只好给他解释说,动物园医生为这只天鹅做了体检,结果是它太老了,足有25岁了,体内脏器严重老化,基本不再有存活的意义。

    刘富说可它正活着哪。

    刘富不记得自己是怎么离开天鹅馆的,只记得他摔了眼前一个酒杯。刘富的整个脑袋轰鸣起来,他没有想到,这只麻烦了他几个月的天鹅,竟会让他的心有那么大的说不出的难受。这时从后排座上传出一阵咳咳咳的咳嗽声,他看见了歪坐在那里不急不火的香改。

    是啊,咳嗽,刘富曾经那么厌恶香改的咳嗽,他也同样不喜欢天鹅的咳嗽。每当女人和鹅同时在院子里咳嗽起来,他就觉得他的生活纷杂、烦乱,很没有成色。但是就在刚才,当他听见后排座上突然响起的咳嗽声时,竟意外地有了几分失而复得般的踏实感。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富与香改闹离婚,香改说离就离,缺了鸡蛋还不做槽子糕了,可见香改并不懦弱。
    B、刘富想把天鹅送动物园,不仅是因为饲养条件有限,更是因为小镇环境不利其生存。
    C、刘富在离开天鹅馆之前,“摔了眼前一个酒杯”,透露出刘富对景班长做法非常愤怒。
    D、结尾处刘富听到咳嗽声,“有了几分失而复得般的踏实感”,暗示他打消了离婚念头。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咳嗽天鹅”为题,交代小说的写作对象,又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急切想知道这只咳嗽天鹅的故事。
    B、小说采用补叙手法,补充交代了刘富收养天鹅、父女俩一起饲养天鹅等情节,表现了刘富对咳嗽天鹅的照顾与善意。
    C、每天早晨天鹅的高叫声和香改的咳嗽声同时响起,作者在天鹅和香改之间建立关联,使“咳嗽天鹅”具有丰富意蕴。
    D、小说设置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刘富送走天鹅,暗线是刘富与妻子香改闹离婚,两条线索交织,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3)、小说叙述景班长留刘富吃饭,连用四个“一会儿”,这样叙述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为什么要详细叙述了刘富送天鹅的曲折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我经常给学生开一门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的英国文学课,阅读的文本从华兹华斯、叶芝等的诗作到《弗兰肯斯坦》《去印度之路》这样的小说,都可以在网上阅读或方便地找到电子书。这是数码时代的学习便利。但是,开学头一天,我就会要求学生,不要在笔记本电脑或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这些文本,阅读和课堂讨论都需要用实体书。

    网络时代的电子阅读,其利弊得失早已存在不少争论,我对学生提出读书不读屏的要求,不是关乎一般的书籍,而是关乎那些值得“深度阅读”的文本;不是他们单凭个人兴趣的阅读,而是修课和学习的阅读。这是教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所做的那种研修阅读。

    意大利小说家、符号学家翁贝托·艾柯曾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发表了题为“书的未来”的演讲。他说,“书是那种一旦发明,便无须再做改进的工具,因为它已臻完善,就像锤子、刀子、勺子或剪子一样”。他还说,“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又回到了字母。计算机让我们返回古登堡星系。从此,每个人都必须阅读”。他说的主要是一般的文字阅读。古登堡一直被当作第一位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欧洲人,“古登堡星系”成为文字阅读的代名词,它的对立面是图像阅读,不是浅层的文字阅读。

    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但屏幕上的阅读基本上是浏览型的信息获取。在联网的笔记本或平板电脑上阅读文学,对学生们来说,经常是一种受其他信息干扰的阅读,极难做到全神贯注、细思慢想,不可能有纸上文本的那种深度阅读效果。当然,纸上阅读也有分心打岔。但是,纸上阅读有帮助读者专注的辅助手段,如在书页上画线、圈点、写心得或做笔记。

    专注的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和知识,也是学习如何细致辨析和深入思考。培养这种思考习惯和能力,本身就是对每个人都有意义的素质教育和人生历练。人类寻找并得益于深度经验,正如美国作家鲍尔斯在《哈姆雷特的黑莓》一书中所说,“深度让我们能扎根于这世界,让生命有质量和完整,丰富我们的工作、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如果只是满足于屏幕上的浅层阅读,那么,久而久之,人会变得精神涣散,无论读什么都是走马看花,自己没有深入、明确的想法,凡事便只能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法国思想家和媒介学家雷吉斯·德布雷提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会“杀死”旧媒介,而是可能帮助旧媒介回归其更具特质的功能。19世纪,达盖尔发明了达盖尔摄影法。摄影使得人们不再需要依靠平庸的肖像画技留下他们的容貌,让他们可以用家庭相册代替沉重的祖先画像。但是,摄影并没有杀死肖像画,它让肖像画可以更专注地成为一种艺术。与此同时,肖像画也成为人们对杰出和重要人物的致敬方式,画像上的人因此更具有某种尊贵和不凡的身份。
    在数码时代,电子文字或许也可以让纸质书籍的深层阅读与一些传统的浅层读物之间形成更为明确的区别和分工,可以使得书籍回归到一种更具特质的重要功能--深度阅读。浅层读物属于大众文化,有其自身的存在理由,如消遣、娱乐、旅游、烹调、励志箴言等。但深层的读物不同,即使不一定是经典的传世之作,它们也是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和社会学、思想类的重要著作。这样的书籍比大众读物更加需要有实质的内容、长远的眼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独到的见解。这样的书籍不仅需要深度的写作,而且也更值得深度阅读。

    (摘编自徐贲《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

    材料二:

    包括研究阅读的著名学者玛丽安娜·沃尔夫在内的一些观察人员指出,互联网带来的网络阅读的特点是从一个话题快速转移到另一个话题,如果对一个话题不感兴趣就会选择略过,而这种阅读习惯会影响人们深入阅读的能力。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认为,注意力的迅速转换是发生在思维线路中的一种实在变化,这种变化使人们无法集中注意力。

    对于这些说法,我持怀疑态度。网络阅读和网上冲浪确实会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但这种改变与买汽油、看到陌生人微笑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类似,因为大脑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时时都在发生着这样无关紧要的变化。

    不过,虽然大脑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是否意味着它会接受网络阅读注意力的频繁转换导致的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状况呢?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思维的基本架构是无法彻底重建的,认知系统各部分(视觉、注意力、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非常强,所以如果一个部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失去了专注于一件事的能力,那么这种变化会通过串联整个认知系统,影响思维的大部分甚至所有架构。实际上,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还是非常保守的,不会让这种重大改变发生。换个角度看,如果这种改变已经发生了,那么人们阅读较长文本的兴趣就会降低,阅读理解能力就会下降,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成就,以及许多依靠注意力的高级认知功能都会受到影响,显然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

    更重要的是,我并不知道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年轻一代在维持注意力方面要比父辈更困难。他们可以像其父母一样,在观看诸如《泰坦尼克号》之类的长达三小时的电影时,全程集中注意力,也能在阅读喜欢的小说,比如《壁花少年》时集中注意力。所以,我对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样的说法是不相信的。

    (摘编自丹尼尔·T·威林厄姆《心智与阅读》,梁海燕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作者在开学第一天时就要求学生要读实体书而不读屏,是因为他认为只有阅读实体书才能实现深度阅读。
    B、材料一认为,对学生们来说,屏幕上的阅读基本上属于信息的浏览,容易受其他信息干扰,极难集中注意力,无所收效。
    C、鲍尔斯在《哈姆雷特的黑莓》书中的话强调了深度阅读对人类的工作和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D、材料二认为,网络阅读、网上冲浪、看到陌生人微笑等行为能改变大脑的思维构架,这样无关紧要的变化在时时发生。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开篇,这种方式既为严肃的学术思考设置了生动轻松的入口,又彰显了文章所谈问题的现实意义。
    B、文章引用艾柯的话,指出书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引出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的观点。
    C、文章以摄影与肖像画的关系,类比电子阅读与纸质书阅读的关系,表明电子阅读可能帮助纸质书回归其更具特质的功能。
    D、文章首先提出纸上阅读与屏幕阅读话题,然后深入剖析各自存在的利弊,最后提出通过分工使书籍回归深度阅读的设想。
    (3)、材料二中针对互联网使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这一看法,作者是怎样反驳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6、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曷不委心任去留?
      为什么不随心所欲,生与死都顺随自然?
    B、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又怎么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
    C、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但没有对人说。
    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
  • 7、下列选项中的句式特征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乐夫天命复奚疑
    A、此世所以不传也 B、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C、既自以心为形役 D、官理,非吾业也
  •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B、眄庭柯以怡颜
    C、驼业种树 D、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损耗其实而已 B、幼稚盈室
    C、崎岖而经丘 D、空中而多窍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悟已往之不(规劝)          ②而鸡豚(成、养好)
    万物之得时(羡慕)          ④余方心欲还(动摇)
    ⑤故且怠(生病)              ⑥则山下皆石穴(裂缝)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的人主张凡事要以和为贵,在日常生活中,人应加强自我约束,但也有一些人提出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无论多么小心,仍不可避免与人发生冲突,所以要学会在冲突中解决问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脑已能以人类远远不能企及的速度和准确性实现原先属于人类思维独霸领域的大量任务。我们对于机器能在体力方面超过自己早已司空见惯, ① 。相反地,我们还会因为拥有以巨大的速度,和以几十人都相形见绌的效率来完成任务的机器而感到由衷高兴。机器的这样一些成就丝毫都不会伤害我们的自尊心。【甲】但是, ② ——正是思维的能力,使人类超越了自身体力上的限制,取得了相较于其他生物而言更加令人骄傲的成就。【乙】如果有朝一日机器会在我们自以为优越的品质上超越我们,我们是否甘心于向自己的创造物双手奉上那唯一的特权呢? ③  , 不是什么新问题。但是【丙】,现代电脑技术时代的来临赋予这个问题一种新的冲击力。【丁】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这一问题触及哲学的深刻底蕴。”是原文中的一句话,根据材料内容,其所在位置最恰当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三月,有机会随同文化部的几位领导同志以及茅以升先生重访阔别三十年的赵州桥,还到同样阔别三十年的正定去转了一圈。地方,是旧地重游;两地的文物建筑,却真有点像旧雨重逢了。对这些历史胜地、千年文物来说,三十年仅似 ① ;但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却是变化多么大—— ② 三十年呀!这些文物建筑在这三十年的前半遭受到令人痛心的摧残、破坏。但在这三十年的后半——更准确地说,在这三十年的后十年,也和祖国的大地和人民一道,翻了身,获得了新的“生命”。其中有许多已经更加健康、壮实,而且也显得“年轻”了。它们都将 ③  ,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最辉煌的典范继续发出光芒,受到我们子子孙孙的敬仰。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画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号啕大哭起来。 B、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C、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D、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3)、“三十年”一词多次出现在材料中,请结合材料分析文中三处加点的“三十年”的不同含义。
  •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两句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2)、柳永《望海潮》中“”两句委婉称扬了孙何政绩卓著。
    (3)、古人常借动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陈情表》中用“”来表达了自己的忠诚与惶恐,《项脊轩志》中则用“ ”来表达了自己的欣喜。
  • 15、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游船

    刘攽

    太液沧波北下流,依然清浅可胜舟。

    浴凫鸣鹤辉辉日,折苇衰荷澹澹秋。

    胜境陈前终不厌,机心去尽了无愁。

    宋生【注】善赋登临兴,华发相从免独游。

    【注】宋生:宋玉,战国时期辞赋家,著有《高唐赋》等作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写诗人与友人乘舟游玩的所见所感,起承转合,自然流畅,音韵和谐。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熠熠生辉,画面令人陶醉。 C、诗人置身秋日的胜景中,百看不厌,流连忘返,内心的尘事烦扰烟消云散。 D、尾联写到诗人虽有宋玉的才情,与友同游免于孤单,但头上华发让人唏嘘。
    (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诗人的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王遣张耳与韩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破代兵,禽夏说。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之。’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低水上,禽赵王歌。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材料二:

    战失其道,未有不败者;战得其道,未有不胜者。胜则破竹之势成,迎刃之机顺矣。自此招揽豪杰,部署长吏,抚辑人民,收图籍,颁布教章。所谓略地也,顾其策何先?曰:是有机焉!蹈之而动耳,不烦兵也。

    李左车之对淮阴也,曰:“将军虏魏王、禽夏说,不终朝而破赵二十余万众,威震天下,此将军之所长也。然众劳卒疲,其实难用。今以罢弊之卒,屯之燕坚城之下,燕若不服,齐拒境以自强,此将军之所短也。为将军计,莫若按甲休兵,遣辩士奉咫尺之书于燕,暴将军所长,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

    (节选自《乾坤大略》)

    【注】①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赵亡后,韩信对他以礼相待,虚心求教。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使韩信收复燕、齐之地。②淮阴:指淮阴侯韩信。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韩信兵B号C数万D其实不过E数千F能千里而袭G我H亦已罢极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向前、前进,与《项脊轩志》中的“前辟四窗”的“前”用法不同。 B、麾下,文中指部下,其中的“麾”与“麾之即去”中的“麾”意思不同。 C、儒者,指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以后泛指一般的读书人。 D、按,文中指收拾、放下,与成语“按图索骥”中的“按”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左车认为韩信进攻的锋芒锐不可当,他请求成安君一定不要出来应战。而是由他率领三万奇兵对敌。 B、李左车的建议未被成安君采纳,成安君认为如不出战,诸侯会认为赵国胆怯,进而轻视并讨伐赵国。 C、李左车认为韩信很快就打败了赵国二十多万大军,威震天下,但是士兵们已经疲惫不堪,实际上难以再战。 D、李左车建议韩信按兵不动,派能言善辩的人带着书信到燕国去,展示自己的长处,燕国一定不敢不听从。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

    ②今以罢弊之卒,屯之燕坚城之下,燕若不服,齐拒境以自强,此将军之所短也。

    (5)、李左车分别为成安君和韩信献策,这两种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价值

    余清平

    ①初春的下半夜,大山里很寒冷。锄奸队长张德应借着微弱的月光察看山头的动静。突然,夜枭的叫声划破黑夜,钻入耳朵。他高度警惕的心情顿时宽慰了些,因为,这是湘南游击队接应的暗号。

    ②张德应带着三个孩子。他挨个在孩子的脸上抚摸了一下。他知道孩子需要他的抚摸,这样,可以获得安全感,因为,孩子们黑豆似的瞳仁,告诉了张德应。为了这三个抗日英雄的遗孤,张德应的两个战友已经牺牲。现在护送孩子的担子,他独自担着。

    ③张德应记得临出发前,首长神情严肃地说:“派你护送这些革命烈士的后代,你虽然是湘南人,但长期在岭南活动,群众基础好。记住,三个孩子一个也不能落下,要安全送过梅关,交给湘南游击队藩哲夫队长。”首长又安排了两个锄奸队战士,一个叫何小山,广东花县人,一个叫谢回平,湖南常德人。首长更嘱咐:“你们到了珠玑巷,游击队有人来接头的。”张德应回答:“一定完成任务,首长!”

    ④可是,在横穿清远公路时,何小山牺牲。当时,张德应指挥谢回平带着三个孩子穿越公路,何小山在后掩护。日本便衣队发现他们追了上来。何小山说:“队长快走,我掩护。”

    ⑤何小山像一枚楔子钉在路上。本来他可以跑掉的,但为了让孩子获得安全,他跳上石头吸引便衣队。护送孩子跑上山头的张德应看到何小山子弹打光了,与便衣队拼刺刀,负伤被抓。便衣队将他吊在大榕树上一刀一刀剐他的肉,他也没哼一声。

    ⑥谢回平是在晚上牺牲的。当时,是深夜,他们绕过英德的一个村子,孩子们饿得走不动。谢回平要求去弄点吃的。起先,张德应说不行,危险。可是,当他看到孩子饿得口水直流。就从身上摸出两个银元塞到谢回平手里,说:“注意安全,快去快回。”谢回平摸到村边,谁知道村庄里驻扎着鬼子兵。鬼子的狼狗一叫,谢回平就被包围了。张德应想去接应,但三个孩子怎么办?突然,他听到“轰,轰”两声巨响,是谢回平拉响了身上的手榴弹,与鬼子同归于尽。

    ⑦张德应含着眼泪背起三个孩子一阵猛跑,直到累得瘫下来,才住脚。张德应歇了一会儿,看看没有危险,就将三个孩子安顿在山洞里,自己去田地里找了些半烂的山芋、红薯给孩子充饥,才继续带着孩子继续北进。好在这一路走来,山高林密,再没遇到多少危险。

    ⑧张德应抬头看看,翻过丹霞山,就进入珠玑巷。现在,虽然听到山上传来自己同志的暗号,但张德应也不敢大意。他从腰里抽出两支快慢机,握在手里,带着孩子在密林中穿行。好不容易到了山顶,突然,从树上飘下四条黑影。张德应一摆手中快慢机,挡在孩子身前。

    ⑨“桃花源陶渊明。”来人压低声音问。张德应一听,是接应同志的暗号,连忙回答:“珠玑巷张九龄”。从树上飘下的四个人是湘南游击支队的同志,带头的是游击支队长藩哲夫。藩哲夫让其他队员在梅关警戒,自己则带领三个队员下来接应。张德应握着藩哲夫的手说:“可把你们盼来了。”

    ⑩藩哲夫也摇着张德应的手说:“辛苦了,张队长。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接应你们,保证安全。”藩哲夫让同来的游击队战士取下背上背着的包袱,打开来,里面是用米粉烙的饼,让孩子们吃。三个孩子们吃饱后,藩哲夫在前,三个游击队员背起三个孩子在中间,张德应殿后,一行人一起向珠玑巷奔去。

    ⑪藩哲夫说:“走过这段山路,前面的路平坦很多。”张德应听了,一愣,忽然想起多年来抗日的艰辛,就如这走路一样,走了这么多年艰难困苦的路,现在是该走平坦的路了,鬼子这几年的兵力捉襟见肘,在缅甸被国军击败,在中原,更被八路军打得焦头烂额,也许不用多久,就能将鬼子赶出中国。

    ⑫“我们抗日的路也会平坦多了。”张德应接了一句。藩哲夫听了,会意地笑了。

    ⑬一行人快走到了珠玑巷时,已是曙光初绽。张德应说:“我们快点行动,翻过梅关,那边就是你们湘南游击队的活动范围。”话音未落,刹那间,两发炮弹从南雄县城那边呼啸而来,有一枚落在他们的身后。

    ⑭“快卧倒!”张德应急忙扑倒后面那个背着孩子的队员……张德应中弹牺牲。那时,正是1945年2月。

    ⑮建国70周年,我在常德一所学校给孩子们讲教学课。当我讲完这个故事,孩子们都哭了。我想起多年来曾有人问过我“三个优秀战士为了护送三个孩子而牺牲,值不值得”这个问题。我走下讲台,一一抚摸这些孩子。我想我得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生命的价值?我说:“孩子们,先烈们艰苦抗日,献出生命,就是为了孩子们有书读,有平安的日子过!”

    ⑯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张德应烈士牺牲时说的话。我就是三个孩子中的一个。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挨个在孩子的脸上抚摸了一下”,可以看出张德应对孩子们的关爱,此举也让张德应获得了安全感。 B、面对凶恶的敌人,何小山“没哼一声”,张德应“挡在孩子身前”,都体现了锄奸队员的大无畏精神。 C、小说中的接应暗号“桃花源陶渊明”“珠玑巷张九龄”既有文学气息,又与护送遗孤的线路相关联。 D、小说的结尾以“我”和孩子们的交流探讨了生命的价值,呼应了小说的标题,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颇为用心,既交代夜晚寒冷昏暗的特点,也烘托出张德应等待接应前的紧张心情。 B、“像一枚楔子钉在路上”,用“钉”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何小山掩护三个孩子毫不畏惧的英勇气概。 C、“曙光初绽”暗示胜利在望,话音未落,张德应中弹牺牲,前后情节发生突转,形成强烈的艺术张力。 D、小说叙事采用“线性结构”,以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从抗战写到建国70周年,时间跨度大。
    (3)、有人认为第⑪⑫两段与主线无关,属于闲笔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入选《寻找证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微型小说作品精选》,请试着从编选者的角度谈一谈它入选的理由。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央视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主题词是“龙行龘龘,欣欣家国”,这使长久尘封在字典中的生僻字“龘”,进入公众视野,引发了人们对汉字文化的兴趣。

    先民造字之初,通过观察和摹略身边的事物现象,捕捉物象的具体特点来呈现字义,并实现构形与字义的紧密结合。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这是汉字构形的一个基本方略。汉字构形是以人为出发点的,比如,古汉字日、月、云的构形,是人抬头看到的样子;古汉字龟、瓜的构形,是人俯视看到的样子。

    古汉字“人”字的构形,是一个侧身而立的人。那么,古人在造“人”字时,为什么没有选择正面站立的形象呢?因为正面站立的形象,显得特自信,有一种高调的感觉。选择侧面弓背的形象,显得谦恭有礼,是因为我们古人心存敬畏与谦卑。可见,我们常常可以从汉字构形中,体察民族文化心理。……

    三叠字是由三个相同的部件组合而成的汉字,组合形式是“一上二下”,往往由“形”见“义”。三叠字含义常与数量有关,一般表数量多,例如“森”,表树多;“鑫”,表金多。也可表确数,例如“灥”,表三眼泉。还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性状,例如“猋”,表狗奔跑的样子。

    材料二:

    汉字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存留历史文化和造字时人类观念的痕迹,这是汉字的表意性质决定的。这些历史文化信息一般存留在一个或一组汉字的构形理据之中。但是,造字属于不同时代,随着构形和语义的发展演变,各种不同字样的形体中的表意成分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即使是今天所见的甲骨文,也未必是最早的汉字,每个字样造字或演成的准确时代难以确考,它对历史文化的见证作用就难以作为一种科学的证据,最多可以是一种假说。汉字的构形不是照相,而是一种特征的勾勒,必须有较多的雷同,才能够归纳出一点信息,而且是笼统的信息,想到字形中去找故事,去证明具体的史实,是很难做到的。何况,构形反映出的文化信息,只有在对具体意象进行描述时,才能做到;而汉字的构形系统逐渐向形声化发展,一切都渐渐概括、类化,信息量还要逐步减少。对汉字携带历史文化信息求之太过的情况,比比有之。例如,有人以为甲骨文中有很多字是表示阶级斗争的;也有人认为汉字很多字形描述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有人说,《说文解字》的《山部》《水部》字中暗含了河图洛书的真意……这些都是无法验证的说法,也违背汉字的实际。夸大汉字对历史文化的解释作用,在例证不足、文献依据不足的情况下,凭着个别的字形,猜测编造似是而非的故事或者附会某一具体史实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自王宁《汉字构形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关系》,有删改)

    材料三:

    汉字的文化阐释,指通过对汉字构形及其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的揭示和分析,来探讨汉字的构造、发展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从而阐释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方法。汉字记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弘扬汉字文化,需要对其内涵进行多层次的揭示和科学的阐释。

    以许慎《说文解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字学,在分析汉字时试图揭示其构形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形成了汉字阐释的深厚传统。如《说文》解释“示”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些解释体现了许慎对汉字构形的文化要素的辨析,开启了汉字文化阐释的先河。不过,许慎的汉字文化阐释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他所据以分析的汉字形体主要是小篆,尽管小篆是古文字的终极形态,但经历了漫长发展演变后,与古文字的早期形态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有些字甚至已变得面貌全非,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构形分析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差错;另一方面,中华历史文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流变的系统,汉字产生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后来阐释者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已有很大不同,而作为阐释者的任何人都难以摆脱时代文化的影响,因此,对汉字的文化阐释,总是有着某个时代学者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下面以“示”的阐释为例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示”字最早的形体见于甲骨文,并不是由“二(上)”和“三垂”构成的,与“天垂象”毫无关系。“示”本是表示宗庙神主的象形字,“示”就是“主”。《史记•殷本纪》所记商代先公“主壬”“主癸”,甲骨文作“示壬”“示癸”。殷商甲骨文中出现的这些“示”,都是时王祭祀的先公先王,也就是宗庙里供奉的代表诸位先祖的神主。《说文》:“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宗庙之“宗”,是由庙宇和神主构成的会意字。《说文》所收录的“主”“室”“祐”等字,都是“示”的后起分化字,从这些后起字也可以推求“示”的原初含义。根据“示”在甲骨文中的用法和上举相关字,可以肯定“示”这个字原初的构形和含义,就是指宗庙供奉的祖先神主。可见,从文字的演变进程能够推断其文字内涵。

    许慎对“示”字的分析和解说,显然受到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同时,他也指出“示”还表示“神事”之意,这为《说文》所有从“示”旁的字提供了分析依据。《说文》关于“示”和从“示”字的分析,是建立在古代祭祀礼仪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上的。许慎的解释虽然并不是“示”字所蕴含的原初文化信息,受到一定的时代局限,但其分析的路径是大体正确的。

    (自黄德宽《古文字与汉字文化的传承》,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由于每个字样造字或演成的准确时代难以确考,所以它对历史文化的见证作用就难以作为一种科学的证据,最多可以是一种假说。 B、《说文》收录的宗庙之“宗”,是由庙宇和神主构成的象形字,它和《说文》“主”“室”“祐”等字,都可以起到借助推求“示”的原初含义的作用。 C、汉字记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要对其内涵进行科学的文化阐释,首先要揭示和分析汉字构形及其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信息。 D、许慎从字的构形要素入手,去解释“示”字所蕴含的原初文化信息,是依据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阐释,体现了时代局限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的发展演变和历史文化的发展流变等因素,导致对汉字的文化阐释有着某个时代学者自身的历史局限性,所以许慎对“示”字的解释是不可取的。 B、材料二中提到,想要从汉字中阐释历史文化信息,往往“求之太过”而出现“无法验证的说法”而“不足取”,侧重阐述汉字对历史文化阐释的有限性。 C、材料三结合许慎《说文解字》中对“示”字的阐释,侧重阐述如何摆脱传统文字学的局限性,科学地进行汉字文化阐释。 D、科学的汉字文化阐释,可以揭示汉字自身携带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彰显汉字体系的文化属性。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材料三中对“汉字的文化阐释”定义的一项是(  )
    A、由甲骨文字形可见,“目”字形体多为横向,眼珠之内瞳孔或有或无,至西周则变为明显的横目且无瞳孔。 B、《康熙字典》:“耻,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意,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 C、信: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立身之本。 D、见:甲骨文为“一个站着或坐着的人和一只大眼睛”。
    (4)、请你根据三叠字的组合特点,对“龘”进行文化阐释,并推断出春节联欢晚会主题词中的“龙行龘龘”的寓意。
    (5)、材料一对“人”字进行了文化阐释,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相关内容,说说该从哪些角度判断对“人”字的文化阐释的合理性?
  • 19、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选项中,与“然则一羽之不举”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C、视为止,行为迟 D、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可忽乎?         吾还也 B、有仁人在位      将取之 C、欲变此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D、冀君实或恕       百姓之不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是说冷了就加衣吗?那为什么有时多穿几件衣服反而不如少穿来得暖和?

    由于人体和外部环境存在温差,我们的身体时刻在产热也在散热。 ①  , 产热速度跟不上,我们就会感到很冷。因此保暖的本质, ② 。最好的方法,就是往身上包裹一些热导率比较低的材料,羽绒、羊毛、棉等都是常用在保暖衣服中的材料。【甲】

    对于一件衣服而言,除了本身的热导率要够低,它还需要能在面料表面制造适当厚度且稳定的空气层,才能取得良好的保温效果。【乙】我们穿的衣服,除了衣服材料本身的纤维间可以存储空气,层与层之间的空间也可以储存空气。那是不是层数越多, ③  , 整体的保暖性也就越强了呢?

    事实上,空气层太厚会使空气层内外产生明显的温差,这就会导致空气流动,产生热对流。a而一旦产生了热对流,热量就会加速流失。此外,层数太多还会把空气层挤薄。当层数超过某个值,b衣服层与层之间的空气存量会随着衣服层数的增加而散失,c想要保暖的愿望会背道而驰。所以,想保暖别穿太多层,也别穿太紧,尤其是外套要稍微宽松一些。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2)、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世界上热导率最低的物质,是静止的空气。”这句话放在【乙】处比放在【甲】处更合适。 B、a处中“一旦”一词,引出“热量就会加速流失”这一结果的条件——产生热对流,增强了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C、b处中应将“散失”改为“减少”。 D、c处中的成语“背道而驰”使用错误,应替换为“适得其反”。
上一页 506 507 508 509 51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