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 )成而败之。慎( )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 )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 )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
3、企( )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 )者不明,自是( )者不彰。自伐( )者无功,自矜( )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也。(第二十四章)
-
4、三十辐共一轂( ),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
5、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 )。
-
6、大学之道,在明( )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 )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7、子曰:“小子何莫( )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 , 可以怨。迩( )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
8、子贡问曰:“有一言( )而可以终身行( )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
9、子曰:“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 )斯语矣。”《颜渊》
-
10、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
-
11、子曰:“知( )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
12、子曰:“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 ),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 )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
1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泰伯章》
-
14、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雍也》
-
15、子曰:“见贤( )思齐( )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 《里仁》
-
16、子曰:“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
17、子曰:“朝闻( )道,夕死可矣。”《里仁》
-
18、子曰:“人而( )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
19、子曰:“君子食( )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 就( )有道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
20、作文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最近这句话频频冲上热搜,成为很多人的个性签名或座右铭。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观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7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