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文言虚词“而”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人而不仁,如礼何 B、黑质而白章 C、蟹六跪而二螯 D、剑阁峥嵘而崔嵬
  • 2、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沛公安在
  • 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道        不以其道得 B、在止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天下者 C、壹是皆修身为本    其无礼于晋 D、欲治国者        皆出于此乎
  •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专有。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师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知所先后,近道矣;故木受绳 C、壹是皆修身为本;作《师说》贻之 D、欲治国者;皆出于此乎
  • 6、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大学之道,在明德
    (2)、止而后有定
    (3)、定而后能
    (4)、安而后能
    (5)、虑而后能
    (6)、致知在格物
    (7)、物格而后知至
    (8)、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学而》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
    (2)、《论语·八佾》中,孔子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3)、《论语·里仁》中,表现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的句子是“”。
    (4)、《论语·里仁》中,“”两句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5)、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6)、《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7)、《论语·泰伯》中,论述“士”要抱负远大、刚强勇毅的两句是“”。
    (8)、《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
    (9)、《增广贤文》有言“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所讲的道理相似。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解释了颜渊关于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的效果。
    (3)、在《〈论语〉十二章》中,“”两句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
    (4)、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
    (5)、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
    (6)、《〈论语〉十二章》中,“”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7)、《〈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填平洼地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而持之以恒则是因为“”。
    (8)、《〈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9)、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而道远”的具体原因是”和“”。
    (10)、《〈论语〉十二章》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自勉。
    (2)、《论语・八佾》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3)、《论语·里仁》中,“”这两句话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
    (4)、《增广贤文》有言“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的“”所讲的道理相似。
    (5)、《论语・里仁》中,反映“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6)、《论语・雍也》中,“”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7)、在《论语・颜渊》中,“”两句说的是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有仁德。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而礼之,而勿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节选自《管子・小问》)

    材料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1)、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诛暴:A.禁非  B.存亡  C.继绝  D.而赦  E.无罪  F.则仁  G.广而义  H.大矣

    (2)、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文中指策略,与《六国论》中“则胜负之数”的“数”意思不同。 B、假,文中指嘉美,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假”意思相同。 C、厚,文中指厚待,与《庖丁解牛》中“则刀刃者无厚”的“厚”意思不同。 D、牧,文中指治理,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的“牧”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公问如何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管仲认为应明确责任来安排官职;桓公问如何富国,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种,顺应农时。 B、桓公询问战胜敌人的武器,管仲认为应选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针对如何攻取敌人,管仲提出烧毁装备、夺取粮食等具体措施。 C、桓公苦于百姓太少,管仲不但指出齐国百姓少的原因,而且提出了“信、忠、严、礼”的主张,并希望桓公能“慎而行之”。 D、管仲在回答桓公问题时,顺水推舟,循循而入,依理展开,既展示了国相的才能,又不乏辩士的风采。
    (4)、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

    ②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

    (5)、管子和孔子“为政”都强调“德”,但目的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
  • 11、下列有关《论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 12、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可以 , 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        史:虚饰,浮夸 D、君子于义        喻:知晓,明白
  •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仁,如礼何    任重道远 B、覆一篑        回不敏 C、请问目        “恕”乎 D、见贤思齐        积土成山,风雨兴
  • 1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思。
    (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譬如平地
    (3)、小子何莫学夫《诗》
  • 15、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文言句式。
    (1)、克己复礼为仁
    (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敏于事而慎于言
    (5)、止,吾止也
  • 16、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可以 , 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        史:虚饰,浮夸 D、君子于义        喻:知晓,明白
  • 17、下列有关《论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四书五经”。
  •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②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⑤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也。    ——《资治通鉴·汉记》

    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中外名句内涵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19、语言文字运用Ⅱ

    经常看到媒体呼吁献血,让人感觉血液似乎一直不够用。其实,(  ),这是因为  ①____,全血制剂和红细胞制剂的使用期限是采血后的21天内,血小板制剂是4天内,血浆制剂是1年内。除此以外,血液制剂需要“ABO血型”和“RH血型”等不同的血型,定期采血,  ②____,有助于应对各种用血需求。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的安全献血量不能超过全身血量的1/10,而献血量又与献血者体重密切相关:体重越大,血量就越多;体重越轻,血量就越少。因此,____③____。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血液是需要定期采集的 B、血液定期采集是一种常态 C、定期采集由血液特性决定 D、定期采集血液至关重要
    (2)、请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20、语言文字运用Ⅰ

    今年4月,一场名为“丝路美地”的数字敦煌展活动在敦煌博物馆隆重举行,引发了国际关注。博物馆内,形神兼备、____的塑像和壁画,向观者讲述着著名的佛经故事。行走于满目绚丽的艺术宝窟中,人们会惊奇地发现:这一展览是高科技的复制款,几乎能够____。近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都开始与科技紧密相连。如湖南省博物馆用AR、VR、三维影像制作等技术,再现了宋朝人的“慢生活”。伴随着悠扬的古琴乐曲,宋朝文人雅士呼朋引伴、游山玩水、赏花饮酒,好不惬意。人们在高科技加持之下博物馆里看到的不再是沉睡沉默的历史而是活色生香、触手可及的文物。

    博物馆是保护、传承人类文明的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如何让博物馆内的文物活起来、火起来,不仅要依赖科技手段,更需要深刻理解文物所____的文化内涵,以及无数____、“脑洞大开”的创意。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
    A、惟妙惟肖  瞒天过海  蕴含  精妙绝伦 B、栩栩如生  以假乱真  蕴含  精彩纷呈 C、惟妙惟肖  以假乱真  包含  精彩纷呈 D、栩栩如生  瞒天过海  包含  精妙绝伦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人们在高科技加持之下,博物馆里看到的文物不再沉睡沉默,历史活色生香、触手可及。 B、人们在高科技加持之下,博物馆里看到的不再是沉睡沉默的文物,而是活色生香、触手可及的历史。 C、在高科技加持之下,人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不再是沉睡沉默的历史,而是活色生香、触手可及的文物。 D、在高科技加持之下,人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不再是沉睡沉默的文物,而是活色生香、触手可及的历史。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上一页 501 502 503 504 50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