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节选自《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有删改)
(1)、从这段话中提取两个关键词、。(限5个字以内)(2)、在《乡土中国》中,《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这一章在阐述观点概念时引述了若干儒家言论,请将相关儒家言论与论证目的对应填空。(只填序号)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万章曰:“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①团体道德的缺乏体现在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②仁是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
③差序格局中的道德是由“己”向外推的,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乡土中国》里,费孝通先生提出过四种权力,分别是横暴权力、____、____、____。其中的“横暴权力”,我们从字面上便能看出这种权力所具有的冲突性和激烈性。费孝通先生在另一部著作《皇权与绅权》中提到的“皇权”就是非常典型的横暴权力。费孝通先生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一位皇帝,雄才大略,很有抱负,他想要筑城修河,开辟疆土。从长远看,这也是能造福子孙后代的。可遗憾的是,有时候,国家的财政实力跟不上皇上的雄心壮志,而皇上又利用手上的权力一意孤行,这样一来,就民怨沸腾了。各种各样的起义随之爆发,打仗就要流血,一场战争下来,国家元气大伤,于是就需要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经济慢慢好转,新一任统治者又开始重蹈前任的覆辙,于是新一轮的横暴权力又开始了。
(1)、请写出画线部分的内容。(2)、唐朝诗人皮日休写过一首《汴河怀古》,诗歌内容为: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对横暴权力的阐述,分析诗人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在《乡土中国》第二章《文字下乡》中,乡下人“愚”指的是什么?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将思维导图空缺处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有删改)

-
5、请结合语段内容,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 , 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 , 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含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节选自《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有删改)
-
6、下列将《乡土中国》中描述的现象与观点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乡下人不识字——面对面的社群没有文字的需要。 B、籍贯不因迁徙而改变——血缘是乡土社会稳定的力量。 C、乡土社会夫妇排斥私情——小家族所求的是稳定。 D、各人自扫门前雪——中国乡下佬公私界限分明。
-
7、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为求稳定,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其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发展。 B、乡土社会中家庭关系的主轴在横向的夫妻之间,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 C、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治”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D、乡土社会中“讼师”没有地位,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
8、下列关于“西洋社会”和“乡土社会”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西洋社会的格局像“捆柴”,乡土社会的格局像“同心圆波纹”。 B、西洋社会的格局是“团体格局”,乡土社会的格局是“差序格局”。 C、“家庭”作为一个团体,在西洋社会中是界限分明的,但在乡土社会里则是具有伸缩性的,模糊的。 D、乡土社会中,一般人处于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儒家则能凭其仁爱之心超越自我,跳出差序格局。
-
9、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人民实际生活上看,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基本上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B、乡土社会的信用是对契约的重视,而不是出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C、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D、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来说,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在空间排列上是孤立、隔膜的。
-
10、下列有关《乡土中国》的内容,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在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地服礼,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通过教化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礼治社会是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共同特色。 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他们不用文字是“愚”的表现。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相处使他们甚至能借脚步声辨认对方。 C、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在实际行使至基层的过程中,由于乡土社会自身农业社会的社会性质和小农经济的经济特点,会遇到诸多阻力,从而形成无为政治的模式。 D、我们可以相信,在乡土社会中,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变态,迁移是常态。为了生存,他们的活动范围不太有地域上的限制。
-
11、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本色》可以作为全书的总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文章详尽地阐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后文所提到的礼俗社会、差序格局之根源,都在于“乡土性”。 B、费孝通认为在乡村推行“文字下乡”并不十分迫切,原因之一是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在这样的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C、“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社会中的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都具有这种性质。这个以“己”为中心的网络具有稳定性,范围大小不会随意改变。 D、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差序格局下,不存在超己的观念。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
-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西方社会,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得给父母交膳宿费,这是团体格局意识的体现,他们对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分得很清楚。 B、在西方社会里,任何个人无法逃于团体之外,他们个人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这是因为有宪法、法律、国会的约束监督。 C、与中国的差序格局相比,西方团体格局的主要问题是权利问题,争的是权利,主张团体内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 D、朋友说要带全家来看望你,如果这个朋友是西方人,你就能明确知道客人的数目;如果这个朋友是中国人,你就可能不确定会来几个人。
-
13、下列关于差序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常常要求一个人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现为由内向外的推进形式,把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界定得很清楚。 B、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只包括一家三口,也可以大到包括所有亲戚,这个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C、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由自己向外一圈圈推出去,波及和自己有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它愈推愈薄,关系越来越疏远。 D、在传统的差序格局社会中,要求每个人克己修身,做到“本立而道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就会是一条通路。
-
14、阅读《乡土中国》前三章,选出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 )A、作者在《乡土本色》中指出,聚村而居的方式产生了“地方性”的限制。这就产生了不同村落间的人相互孤立、隔膜,而村落里的人却彼此熟悉的结果。 B、作者在《文字下乡》中指出,乡土社会的环境、人际交往的特征均使乡下人没有使用文字交流的要求,因此识不识字不能成为判断乡下人是否“愚”的标准。 C、作者在《再论文字下乡》中指出,词有两种表现形式即诉诸有形符号的文字和诉诸无形的声音,乡下人若要跨越时间之隔,必须借助词的这两种形式。 D、作者在《再论文字下乡》中指出,中国的文字是产生于中国社会的上层,即庙堂性社会的,若文字要下乡,就需要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先发生变化。
-
15、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著名的“差序格局”等有中国风格的社会学立论,就是在这本书中提出和论证的。 B、中国社会的基层是被称为土气的乡下人,因而中国社会具有乡土性。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住在村落,只能靠种地生存,不会其他技能。 C、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D、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
16、下列关于《乡土中国》中乡土社会里的“家庭”和“家族”观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认为,和西洋社会中的“家庭”这一概念相比较,称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为“小家族”更为妥当。 B、费孝通认为,所谓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区别绝不是在大小上或者所包括的人数上,而是在结构上。 C、家庭是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在乡土社会中,家庭没有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 D、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因为亲属的结构的基础是亲子关系,父母子的三角。
-
17、阅读《乡土中国》,判断正误。(1)、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现。(2)、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我们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迁移是常态,世代定居不是常态。(3)、费孝通认为,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甚至连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象征体系。(4)、在具有流动性特点的乡土社会中,人从出生便进入了一个由熟人组成的社会,周围人都是看着这个人长大的。(5)、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以这个石头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表示社会关系的亲疏。
-
18、请根据《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判断正误。(1)、在《乡土本色》一章中,作者指出,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这几个:一是每家农耕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二是合作的需要;三是为了安全;四是有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人口一代代积多,故而形成大村落。(2)、《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中,作者认为推行“文字下乡”并不十分迫切,因为文字和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也可以通过“眉目”等其他方式来传递情感。(3)、在《家族》一章中,作者认为中国家庭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而在中国,父子是主轴。在乡下,同性和同年龄的人喜欢待在一起,这是乡土社会养成的性格。(4)、在《差序格局》一章中,作者指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是如同石头丢在水面上一圈圈向外推出去的波纹,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展的,且圈子并不固定,这种以“己”为中心的表现可以说是自我主义,也就是个人主义。(5)、《乡土中国》中所写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6)、在中国乡土社会中,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一个人的“圈子”是固定的。(7)、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
19、下面是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有关秩序维持的思维导图,请把图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
20、根据《乡土中国》的有关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
礼俗社会
①
差序格局
②
③
系维着人民的宪法
④
家庭
⑤
男女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