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毛泽东对“党八股”的文风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予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指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家的主观感情、审美评价的统一体,构成要素有题材、主题、情节等;形式指内容赖以显现的体裁、结构和表现手法等,构成要素有结构、语言、体裁等。那么,你认为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是内容更重要,还是形式更重要?
  • 2、《反对党八股》一文提出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和向外国、向古人学习语言,但具体学法各不相同,请比较分析有什么不同。
  • 3、《反对党八股》是怎样论述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的?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4、请基于议论文单元四篇文章:《劝学》(《荀子》)、韩愈《师说》、毛泽东《反对党八股》(节选)、鲁迅《拿来主义》的阅读、学习与探究,完成以下小题。(约300字)

    议论文应有明确的针对性,即当我们发表意见时,心中总是有一个对象,或者是具体的人和事,或者是一种现象、风气。一篇议论文,有针对性就有意义、有启发,没有就是无病呻吟。论述有针对性,必然还要有概括性,即针对具体的现象、问题进行讨论,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而要透视现象,把问题说透。论述的概括性是指提炼观点是否有概括力,分析问题是否有穿透力。请联系本单元四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有理有据地分析其针对性和概括性分别是什么。

  •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1】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2】 , 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3】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1】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2】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3】华颠:头发花白。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 B、“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 C、“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 D、“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与陶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 B、作者效仿陶渊明,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 C、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 D、本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正如作者评陶诗所言“质而实绮”。
    (3)、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
  • 6、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

    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 , 恨不茅三间。

    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

    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

    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①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②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③华颠:头发花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八句,通过群山环绕的环境和淳朴敦厚的民风,表现了诗人安居于此的喜悦。 B、“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二句,诗人遗憾周公与管蔡生活于战乱中,没有此处生活的安宁闲适。 C、“我饱一饭足”到“酣歌饯华颠”六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感到满足,自得其乐。 D、诗歌最后四句写“我闲物自适”的人与自然关系,谈超然物外、自得其乐,理趣十足。
    (2)、请谈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和苏轼的《和陶归园田居》(其一)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A、诗歌的前八句写诗人因本性不合于仕途而选择归隐田园。其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通过借代手法,用自然意象写出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B、“暧暧远人村……鸡鸣桑树颠”四句,以动写静,视听结合,描绘了一幅淳朴宁静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寄寓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情景交融。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最后两句和开头两句呼应,揭示出诗歌的主旨。 D、本诗语言朴素自然,如“方宅”“草屋”“狗吠”“鸡鸣”等,这些词语入诗,呈现出天然的田园风光;同时本诗层次清晰,次第分明。
    (2)、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五)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我足”句意。③漉:过滤。④近局:近邻。

    A、“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世途之艰辛与生活之艰难,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 B、“可以濯吾足”化用典故,既道出了作者内心的坚持,也流露出“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寂感。 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相处友好、往来密切的景况。 D、“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感慨“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3)、《归园田居(其一)》与归园田居(其五)都再现出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初期的生活情景及其心路历程,请从意象特点及情感角度加以比较赏析。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节选自《鸿门宴》)

    材料二: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曰: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大臣震A恐B不见臣等C计事D顾E独与一宦者F绝乎G且陛下独H不见赵高之事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乘,即“骖乘”,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在右陪坐者称“参乘”或“车右”。 B、如,意为“如果”,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如或知尔”中的“如”意思相同。 C、让,意为“责备”,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意思相同。 D、适,意为“往,到”,与《归园田居(其一)》中“少无适俗韵”中的“适”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险境之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 B、樊哙出身低微。他原以杀狗卖肉为生,后跟随汉高祖攻打胡陵、方与成功之后,做了舍人。 C、樊哙忠直可嘉。刘邦晚年患病不见朝臣,樊哙直入宫内,说以赵高篡权一事,使其振作起来。 D、樊哙垂名流芳。可马迁认为樊哙等依靠努力名垂汉室、百世流芳,表达了对他们的赞许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②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曰:“无有闭关事。”

    (5)、《陈涉世家》中,陈胜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从某种程度上说,本文印证了陈胜的说法,请简要说明。
  • 9、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B、“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当时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
  • 10、对《归园田居》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 1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两句诗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杜康”代指酒,表明只有酒可以排解自己的忧愁。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成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期盼之情。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
  • 12、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④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A、①处诗人点明自己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清高孤傲的诗人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去,并宣泄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 B、②处写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前两句写为官时的心情,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句式对仗,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C、③处从远景转到近景,犹如电影的镜头般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D、④处以写景同开头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又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收结,全诗向往田园的主旨也得到了升华。
  • 1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jīn)     呦鹿鸣(yāo)    榆柳后檐(yìn) B、鼓瑟吹(shēnɡ)   绕树三(zhā)    暧远人村(ài) C、何时可掇(duō)     越度阡(mò)     鸟恋旧林(jī) D、周公吐(bǔ)      用相存(wǎng)   守归园田(zhuó)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陶渊明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官,但他在官场中____,只有回到大自然中他才感到自由舒畅。刚欲归田时,乡村田园便是他的理想国,在他的想象之中,乡村清静淡远,没有官场与政治的黑暗和混浊,那里是他最亲切的身心所安之居。他在《归去来兮辞》里描写了他归田前悲伤怅惘的心境。接着他想象归田时的情景:自酌自饮,无比自在,亲戚看望,叙旧道新,弹琴看书,忧愁烦恼____;春天即将到来,农事也____,生活将忙碌而充实,归田后的日子安宁而美好。

    结庐在人境,能无车马喧吗?当然不可能。诗人却并不觉得,他以一句简洁而____的话道破了此中奥秘——“心远地自偏”,诗人的心中一片安宁欢欣,因而他看到的田园是那么悠然自在。这句诗可以说是陶渊明许多田园诗的解释:事实上的田园虽然也许并没有那么美,但正如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境决定心境。在陶渊明的诗中,自然景色和谐静美,而且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如鸟与林、鱼与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战战兢兢    烟消云散    接踵而至    意味深长 B、兢兢业业    云开雾散    接踵而至    语重心长 C、战战兢兢    云开雾散    络绎不绝    语重心长 D、兢兢业业    烟消云散    络绎不绝    意味深长
    (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彩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B、儿子遇害后,痛定思痛的约翰决心找到更好的应对儿童失踪的办法——推动立法,建立更有效的寻找失踪儿童的机构。 C、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 D、把“含香之署”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解一通。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事实上的田园虽然也许并没有那么美,但正如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心境决定情境。 B、虽然事实上的田园也许并没有那么美,但正如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境决定心境。 C、事实上的田园虽然也许并没有那么美,但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境决定心境。 D、虽然事实上的田园也许并没有那么美,但正如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心境决定情境。
    (4)、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 15、根据语境默写
    (1)、《短歌行》中感叹人生短暂,好比早上的露水转瞬即逝的诗句是“”。
    (2)、《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的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人才的诗句是“”。
    (3)、曹操在《短歌行》中说一旦四方贤才光临,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是诗句是“”。
    (4)、《短歌行》中“”点出了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间,他是在参加宴会,正在喝酒。
    (5)、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
  • 1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短歌行

    陆机

    置酒高堂,悲歌临觞。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以春晖,兰以秋芳。

    来日苦短,去日苦长。

    今我不乐,蟋蟀在房

    乐以会兴,悲以别章。

    岂曰无感,忧为子忘。

    我酒既旨 , 我肴既臧。

    短歌可咏,长夜无荒。

    [注]①苹:一种水草,春天生长。②蟋蟀在房:蟋蛑由户外田间,进入室内,喻岁暮严冬。语出《诗经・唐风・蟋蛑》。③旨:味美。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从时间意义上抒发对“逝如朝霜”的人生的悲叹,感情基调悲凉。 B、诗中七、八句借花草的生长和季节的更替来慨叹时光流逝,难以重来。 C、诗人内心不快,但在岁暮严冬之际看见屋中可爱的蟋蟀,暂时淡忘烦恼。 D、诗人最后表达了以享用美酒佳肴的态度生活才不会荒废岁月的观点。
    (2)、此诗为拟曹操《短歌行》而作,结合诗歌内容,比较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 1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誤,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四句,表现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四句,写出诗人用音乐来迎接人才。 C、“山不厌高”两句,表示诗人希望多接纳人才。 D、诗人称贤才为“子”“君”,说明他的远见卓识,看到人才的巨大作用。
    (2)、诗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中的“忧思”应如何理解?如何理解诗人在开篇表达的“人生苦短”的感慨?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赠答诗》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 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的许多文人进行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 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 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
    (2)、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
  • 19、现代文阅读

    《娜拉走后怎样》

    我今天要讲的是“娜拉走后怎样?”

    易卜生〔2〕是十九世纪后半的瑙威〔3〕的一个文人。他的著作,除了几十首诗之外,其余都是剧本。这些剧本里面,有一时期是大抵含有社会问题的,世间也称作“社会剧”,其中有一篇就是《娜拉》。

    《娜拉》一名Ein Puppenheim,中国译作《傀儡家庭》(即玩偶之家)。但Puppe不单是牵线的傀儡,孩子抱着玩的人形〔4〕也是;引申开去,别人怎么指挥,他便怎么做的人也是。娜拉当初是满足地生活在所谓幸福的家庭里的,但是她竟觉悟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们又是她的傀儡。她于是走了,只听得关门声,接着就是闭幕。这想来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了。

    娜拉要怎样才不走呢?或者说易卜生自己有解答,就是Die Frau vom Meere,《海上夫人》。这女人是已经结婚的了,然而先前有一个爱人在海的彼岸,一日突然寻来,叫她一同去。她便告知她的丈夫,要和那外来人会面。临末,她的丈夫说,“现在放你完全自由。(走与不走)你能够自己选择,并且还要自己负责任。”于是什么事全都改变,她就不走了。这样看来,娜拉倘也得到这样的自由,或者也便可以安住。

    但娜拉毕竟是走了的。走了以后怎样? 易卜生并无解答;而且他已经死了。即使不死,他也不负解答的责任。因为易卜生是在做诗,不是为社会提出问题来而且代为解答。就如黄莺一样,因为他自己要歌唱,所以他歌唱,不是要唱给人们听得有趣,有益。 易卜生是很不通世故的,相传在许多妇女们一同招待他的筵宴上,代表者起来致谢他作了《傀儡家庭》,将女性的自觉,解放这些事,给人心以新的启示的时候,他却答道,“我写那篇却并不是这意思,我不过是做诗。”

    娜拉走后怎样?——别人可是也发表过意见的。一个英国人曾作一篇戏剧,说一个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再也没有路走,终于堕落,进了妓院了。还有一个中国人,——我称他什么呢?上海的文学家罢,——说他所见的《娜拉》是和现译本不同,娜拉终于回来了。这样的本子可惜没有第二人看见,除非是易卜生自己寄给他的。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你看,唐朝的诗人李贺〔5〕,不是困顿了一世的么?而他临死的时候,却对他的母亲说,“阿妈,上帝造成了白玉楼,叫我做文章落成去了。”这岂非明明是一个诳,一个梦?然而一个小的和一个老的,一个死的和一个活的,死的高兴地死去,活的放心地活着。说诳和做梦,在这些时候便见得伟大。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倒是梦。但是,万不可做将来的梦。阿尔志跋绥夫〔6〕曾经借了他所做的小说,质问过梦想将来的黄金世界的理想家,因为要造那世界,先唤起许多人们来受苦。他说,“你们将黄金世界预约给他们的子孙了,可是有什么给他们自己呢?”有是有的,就是将来的希望。但代价也太大了,为了这希望,要使人练敏了感觉来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苦痛,叫起灵魂来目睹他自己的腐烂的尸骸。惟有说诳和做梦,这些时候便见得伟大。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就是梦;但不要将来的梦,只要目前的梦。

    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可惜我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单知道仍然要战斗;或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

    要求经济权固然是很平凡的事,然而也许比要求高尚的参政权以及博大的女子解放之类更烦难。天下事尽有小作为比大作为更烦难的。譬如现在似的冬天,我们只有这一件棉袄,然而必须救助一个将要冻死的苦人,否则便须坐在菩提树下冥想普度一切人类的方法〔7〕去。普度一切人类和救活一人,大小实在相去太远了,然而倘叫我挑选,我就立刻到菩提树下去坐着,因为免得脱下唯一的棉袄来冻杀自己。所以在家里说要参政权,是不至于大遭反对的,一说到经济的平匀分配,或不免面前就遇见敌人,这就当然要有剧烈的战斗。

    战斗不算好事情,我们也不能责成人人都是战士,那么,平和的方法也就可贵了,这就是将来利用了亲权来解放自己的子女。中国的亲权是无上的,那时候,就可以将财产平匀地分配子女们,使他们平和而没有冲突地都得到相等的经济权,此后或者去读书,或者去生发,或者为自己去享用,或者为社会去做事,或者去花完,都请便,自己负责任。这虽然也是颇远的梦,可是比黄金世界的梦近得不少了。但第一需要记性。记性不佳,是有益于己而有害于子孙的。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儿媳;嫌恶学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骂官吏的学生;现在压迫子女的,有时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这也许与年龄和地位都有关系罢,但记性不佳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救济法就是各人去买一本note-book〔8〕来,将自己现在的思想举动都记上,作为将来年龄和地位都改变了之后的参考。假如憎恶孩子要到公园去的时候,取来一翻,看见上面有一条道,“我想到中央公园去”,那就即刻心平气和了。别的事也一样。

    世间有一种无赖精神,那要义就是韧性。听说拳匪〔9〕乱后,天津的青皮,就是所谓无赖者很跋扈,譬如给人搬一件行李,他就要两元,对他说这行李小,他说要两元,对他说道路近,他说要两元,对他说不要搬了,他说也仍然要两元。青皮固然是不足为法的,而那韧性却大可以佩服。要求经济权也一样,有人说这事情太陈腐了,就答道要经济权;说是太卑鄙了,就答道要经济权;说是经济制度就要改变了,用不着再操心,也仍然答道要经济权。其实,在现在,一个娜拉的出走,或者也许不至于感到困难的,因为这人物很特别,举动也新鲜,能得到若干人们的同情,帮助着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同情之下,已经是不自由了,然而倘有一百个娜拉出走,便连同情也减少,有一千一万个出走,就得到厌恶了,断不如自己握着经济权之为可靠。

    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也还是傀儡。无非被人所牵的事可以减少,而自己能牵的傀儡可以增多罢了。因为在现在的社会里,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傀儡,这决不是几个女人取得经济权所能救的。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10〕,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别的法。

    如果经济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当然完全是废话。

    然而上文,是又将娜拉当作一个普通的人物而说的,假使她很特别,自己情愿闯出去做牺牲,那就又另是一回事。我们无权去劝诱人做牺牲,也无权去阻止人做牺牲。况且世上也尽有乐于牺牲,乐于受苦的人物。欧洲有一个传说,耶稣去钉十字架时,休息在Ahasvar〔11〕的檐下,Ahasvar不准他,于是被了咒诅,使他永世不得休息,直到末日裁判的时候。Ahasvar从此就歇不下,只是走,现在还在走。走是苦的,安息是乐的,他何以不安息呢?虽说背着咒诅,可是大约总该是觉得走比安息还适意,所以始终狂走的罢。

    只是这牺牲的适意是属于自己的,与志士们之所谓为社会者无涉。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12〕,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但是从那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

    我这讲演也就此完结了。

    词句注释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刊》第六期。同年八月一日上海《妇女杂志》第十卷第八号转载时,篇末有该杂志的编者附记:“这篇是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讲演稿,曾经刊载该校出版《文艺会刊》的第六期。新近因为我们向先生讨文章,承他把原文重加订正,给本志发表。”

    〔5〕李贺(790—816) 字长吉,昌谷(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一生官职卑微,郁郁不得志。著有《李长吉歌诗》四卷。关于他“玉楼赴召”的故事,唐代诗人李商隐《李贺小传》说:“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歘下榻叩头言:‘阿弥女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

    〔6〕阿尔志跋绥夫(1878—1927年) 俄国小说家。他的作品主要描写精神颓废者的生活,有些也反映了沙皇统治的黑暗。十月革命后逃亡国外,死于华沙。下文所述是他的小说《工人绥惠略夫》中绥惠略夫对亚拉借夫所说的话,见该书第九章。

    〔7〕这是借用关于释迦牟尼的传说。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6)有感于人生的生老病死等苦恼,在二十九岁时立志出家修行,遍历各地,苦行六年,仍未能悟道,后坐在菩提树下发誓说:“若不成正觉,虽骨碎肉腐,亦不起此座。”静思七日,就克服了各种烦恼,顿成“正觉”。

    〔9〕拳匪 一九○○年(庚子)爆发了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参加这次斗争的有中国北部的农民、手工业者、水陆运输工人、士兵等广大群众。他们采取了落后迷信的组织方式和斗争方式,设立拳会,练习拳棒,因而被称为“拳民”,当时统治阶级和帝国主义者则诬蔑他们为“拳匪”。

    〔10〕“涸辙之鲋” 战国时庄周的一个寓言,见《庄子·外物》:“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11〕Ahasvar 阿哈斯瓦尔,欧洲传说中的一个补鞋匠,被称为“流浪的犹太人”。

    〔12〕觳觫,恐惧颤抖的样子。《孟子·梁惠王》:“吾不忍其觳觫”。

    (1)、“大宅子”比喻
    (2)、“鱼翅”比喻
    (3)、“烟枪和烟灯”比喻
    (4)、“姨太太”比喻
    (5)、“鸦片”比喻
    (6)、对于“鸦片”,采用不同于“鱼翅”“烟枪和烟灯”的态度,是因为“鸦片”
    (7)、第八段文字批判了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他们分别有怎样的表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一种人:

    第二种人: 

    第三种人: 

    (8)、根据第八段观点,指出下列词语所指代的内容。

    “孱头”:比喻

    “昏蛋”:比喻

    “废物”:比喻

    (9)、“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的意思是什么?
    (10)、第八段最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请结合文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做的?
    (11)、文中的“大宅子”指代 , 这里用的是 论证方法,批判了
    (12)、文中画线句子“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如何理解?
    (13)、八、九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14)、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15)、以上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论是什么?
    (16)、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义”,“尼采”和“中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17)、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拿、捧、扛)着几张古画和新画。②在欧洲各国一路的(举、挂、贴)过去。选填恰当的词语,并说明你选用的理由。
    (18)、作者在第一段中说“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请结合上文,具体阐释“进步”的真正含义。
    (19)、“抛来”和“抛给”在实质上有何主要区别?
    (20)、第三段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1)、说说《拿来主义》中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⑴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⑵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22)、鲁迅批评了当时国民政府哪些错误的做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3)、开头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4)、简析画线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中加点词“丰富”、“大度”的表达效果。
    (25)、请简要概括“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26)、《拿来主义》开篇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什么?
    (27)、对“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闭关主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28)、文章中说“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对这段话,⑴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讽刺意味吗?请指出关键词。⑵作者讽刺的对象是什么? ⑶这段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9)、仔细研读“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这句话,请说明下列词语的含义。
    (30)、“送去”、“送来”、“拿来”三者的实质性区别是什么?有什么样的不同的后果?
    (31)、本文重点论证的是“拿来主义”,但开头部分却用一段文字摆出“送去主义”的一系列表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2)、仔细研读“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句话,作者为什么批评了一味送去,又说“也不算坏事情”呢?
    (33)、分析下列语言的形象性。

    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②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青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

    ③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有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④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34)、文中有哪些词语使用了反语的手法?请列举两个。
  • 20、现代文阅读

    论雷峰塔的倒掉1

    ①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2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②然而一切西湖胜迹的名目之中,我知道得最早的却是这雷峰塔。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有个叫做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了;青蛇化作丫鬟,也跟着。一个和尚,法海禅师,得道的禅师,看见许仙脸上有妖气,——凡讨妖怪作老婆的人,脸上就有妖气的,但只有非凡的人才看得出——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漫金山”。我的祖母讲起来还要有趣得多,大约是出于一部弹词叫作《义妖传》3里的,但我没有看过这部书,所以也不知道“许仙”“法海”究竟是否这样写。总而言之,白蛇娘娘终于中了法海的计策,被装在一个小小的钵盂里了。钵盂埋在地里,上面还造起一座镇压的塔来,这就是雷峰塔。此后似乎事情还很多,如“白状元祭塔”之类,但我现在都忘记了。

    ③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后来我看看书,说杭州人又叫这塔作“保叔塔”,其实应该写作“保俶塔”4,是钱王的儿子造的。那么,里面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了,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

    ④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⑤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⑥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⑦听说,后来玉皇大帝也就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灵,想要拿办他了。他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到现在还如此。我对于玉皇大帝所作的事,腹诽的非常多,独于这一件却很满意,因为“水漫金山”一案,的确应该由法海负责;他实在办得很不错的。只可惜我那时没有打听这话的出处,或者不在《义妖传》中,却是民间的传说罢。

    ⑧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哪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⑨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⑩活该。 

    【注释】

    1.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北京《语丝》周刊第一期。

    2.        雷峰塔:原在杭州西湖净慈寺前面,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为吴越王钱俶所建,初名西关砖塔,后定名王妃塔;因建在名为雷峰的小山上,通称雷峰塔。1924年9月25日倒坍。

    3.        《义妖传》演述关于白蛇娘娘的民间神化故事的弹词,清代陈遇乾著,共四卷五十三回,又《续集》二卷十六回。“水漫金山”“和白状元祭塔”,都是白蛇故事中的情节。金山在江苏镇江,山上有金山寺,东晋时所建。白状元是故事中白蛇娘娘和许仙所生的儿子许仕林,他后来中了状元回来祭塔,与被法海和尚镇在雷峰塔下的白蛇娘娘相见。

    4.这篇文章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说:“这篇东西,是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做的。今天孙伏园来,我便将草稿给他看。他说,雷峰塔并非就是保俶塔。那么,大约是我记错的了,然而我却确乎早知道雷峰塔下并无白娘娘。现在既经前记者先生指点,知道这一节并非得于所看之书,则当时何以知之,也就莫名其妙矣。特此声明,并且更正。十一月三日。”保俶塔在西湖宝石山顶,今仍存。一说是吴越王钱俶入宋朝贡时所造。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十四中有简单记载:“杭州有保俶塔,因俶入朝,恐其被留,做此以保之……今误为保叔。”另一传说是宋真宗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时僧永保化缘所筑。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咸平中,僧永保化缘筑塔,人以师叔称之,遂名塔曰保叔。”

    (1)、在第①自然段里,作者对雷峰塔的倒掉持的态度。
    (2)、“破破烂烂”与“映掩”的感情色彩是不同的,把“破破烂烂”“映掩”二者结合的作用是什么?
    (3)、对比文章第①自然段和第⑨自然段,说明本文议论的特点。
上一页 353 354 355 356 35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