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材料二:纸鸢风骨假稜嶒,蹑惯青云自觉能。一日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袁枚《纸鸢》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通  知

    经过上级主管部门鉴定使我校新建图书馆、校史馆被确定为正式开放场所。现拟向社会开放,具体信息如下:

    开放时间:我校50周年校庆当天(11月12日)。

    开放对象:参加校庆的各位校友。

    注意事项:①入馆参观时需携带身份证;②不扫描场所码者禁止入馆。

    ××学校办公室

    2024年10月20日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学校办公室准备通过校广播站宣传这则通知。现在需要针对广播媒介的特点,改写这则通知,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 3、名人故居是北京的历史文化名片。参观名人故居,是了解历史、感悟文化、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途径。请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下面是名人故居分布图。

    提示语:曾经生活于【甲】处的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作家,他写的许多作品描写北平社会各色人物,展现北平生活画卷。

    (1)、请你根据提示语,判断图中【甲】处是哪一位名人的故居。这位作家是。提示语中提到的作品可能是(写一部作品即可)。 
    (2)、在鲁迅博物馆,四位同学观看了《朝花夕拾》的展品,联想到这部散文集,颇有感触。下面是他们分别在参观记录本上写下的感受,其中比喻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百草园见证了鲁迅美好的童年岁月,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捕鸟……那多彩的生活场景,好像色彩斑斓的图画。 B、阿长给童年的鲁迅讲规矩,说故事,还为他买《山海经》……这些小事如同涓涓细流,流淌在鲁迅的记忆里。 C、藤野先生的无私帮助和真诚关怀,对于当时遭遇困境的鲁迅来说,犹如冬日的暖阳。这样的老师令人肃然起敬。 D、《朝花夕拾》在平静的叙述中富有深长的韵味,如同一首热烈而激昂的乐曲。作品让人们阅读后感到回味无穷。
    (3)、如何使北京众多博物馆、名人纪念馆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请你以“让博物馆(纪念馆)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主题,向教育主管部门或文博主管部门提一个建议方案。要求:建议明确,理由阐释充分,实施方案切实合理,字数不超过150字。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苦思冥想,却“”;踮起脚极目远望,却“”。 
    (2)、韩愈《师说》中,“”两句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 
    (3)、“蛟”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平时栖隐在深渊之中,能腾云驾雾,兴风化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蛟的身影,例如“”。 
  • 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元】汤式

    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漂泊命。

    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中前三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极言距离家乡路途之遥远,点明作者羁旅的处境。 B、最后一句中的“愁”是曲眼,表达出作者远离家乡,漂泊流离的孤苦之情。 C、曲中以景物衬托情感,既渲染了寂寞悲凉的气氛,又表现了作者漂泊异乡的凄凉与惆怅。 D、全曲多处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于工整之中极具节奏感;语言也不乏华美生动。
    (2)、请简要赏析曲中“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三句的妙处。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仓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

    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

    (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涂黑。

    凡A吾B所C陈D皆E自F谓G近H道I而J不K知L道M之N果O近P乎Q远R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爱莲说》《马说》均属这一文体。 B、见,文中表被动,与词语“见谅”“见教”中的“见”意思相同。 C、矜,文中意为骄傲自满,与《论语》中“君子矜而不争”的“矜”意思不同。 D、亟,文中意为屡次,与现代汉语“亟须”的“亟”意思不同,读音也不同。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以来,世风日下,人们耻于言师。而韩愈却不顾流俗,收召后学,抗颜为师,结果招致众人笑骂,被当作狂人。 B、柳宗元亲见庸、蜀之犬吠日,以此为喻,既讽刺那些聚骂并反对从师的流俗之辈,也表达了自己的苦衷和怕连累后学的心情。 C、柳宗元向韦中立讲述了自己的为文之道,强调要去除“轻心”“怠心”“昏气”“矜气”,使文章含蓄而明快,流畅而凝练,清雅而庄重。 D、文章围绕“取其实而去其名”的论点,分两部分展开论述,前一部分论社会上不尊师重道的现象,后一部分谈写作理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②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

    (5)、面对韦中立“欲相师”的请求,柳宗元表明了怎样的态度并提出怎样的想法?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本一:

    踏雪寻梅

    大年初二,瑞雪飘飘。父亲说:“你去给赵伯伯拜个年吧。受长辈恩惠,莫要失礼。”

    值班室里,赵伯伯在炉子上架个铁丝箅子烤红薯,屋里弥漫着香味,他见我冒着雪专程给他拜年,非常高兴,递给我一个红薯说:“吃吧,我这儿没啥好东西,全是破烂。”我说,您这儿有书,书就是最好的东西。赵伯伯笑道:“你看书是好东西,那是你喜欢,卖书的人把书全当破烂。”大库房东墙上有一扇门,赵伯伯开门领我进去,里面是一间小库房,墙角摞着四只木箱,他打开箱子,里面全是书。“这是我攒下的,这么干净的书,实在舍不得拉到造纸厂。”我翻了翻,找到一套《元曲选》、一本《董解元西厢记》、一本《琵琶记》,这几册书的尾页上都盖有“梅邨自用”的印章,我十分惊喜,又从箱子里找出三十多册梅邨先生的藏书。赵伯伯问我:“你爱看这些书?”我点点头,说出了心中的疑惑和我父亲的感慨。赵伯伯说:“你咋不早说,我见过卖书的女人,她以前在秦腔剧团唱戏……去年她改嫁了,搬到斗鸡台住,这些书是她搬家前和破烂一起卖掉的。她的大女儿没跟她走,仍住在旧居。”我向赵伯伯打听梅邨先生的情况,他说不知道。

    我父亲买下了这三十多册书,日夜检阅。他让我把梅邨先生的批注摘录下来,抄在一个笔记本上。父亲边读边记,赞叹不已:“这些批注征引宏博,见解独到,对品味元杂剧、了解中国戏曲演进史,很有启示。个别论断,不逊于静安先生的《宋元戏曲史》。不足之处在于枝蔓芜杂,未加梳理,注多解少,过于简略。无缘当面请教,甚是遗憾。”

    一天下午,父亲的老花镜坏了,让我去修。我来到光明眼镜店,接活儿的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女师傅。我看着她修眼镜,忽然想起梅邨先生的女儿也在这里上班,便问她,“某某某的女儿在这儿上班吗”。她抬头打量我一眼,问我:“你找她有事吗?”我说:“我捡到几本她父亲的书,想还给他。”她说:“你给我吧,我转交给他。”我问:“你是他的女儿吗?”她点点头。我说:“我想亲自把书还给他。”她略微犹豫了一下,撕下一张取货单,写下住址递给我。

    傍晚,又飘起了雪花,出了眼镜店没走多远,身上已经雪白。我就着路灯看了一眼纸上的住址,离此地不远,心想,何不去找找他?便踏雪前往。串街走巷,数着门牌号进了一所院子,院中无人,叩开一家问询,那家主人领我走到西厢房一家门口,敲门喊道:“老王哥,有人找你。”主人探出头来,啊,我惊诧万分,开门的竟是王老师!他见我一身白,进屋取了一只鸡毛掸子,掸净我身上的雪,请我进屋。

    “这么大的雪,你怎么摸到我家来了?”

    “王老师,您就是梅邨先生吧?”他呆呆地望着我,木然无语。我说明原委,他长叹一声:“梅邨早死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小孩子不懂事,大过年的,你不该来翻搅旧事,扰我的清静。”

    室内逼仄,仅容转身,一床、一柜、一桌、一椅,案头无书卷笔墨,壁上也无字画饰物,简约明净,落寞清寒。火炉上熬着稀饭,炉边烤着馒头,桌上一碟花生、一碟青菜、一只酒盅、半瓶白酒,王老师拽过椅子让我坐在炉边烤火,留我陪他吃饭。我说我父亲很想见他,他摇摇头说:“还是不见的好,天命之年,落魄于此,实在无颜见人。如今书缘已断,心如古井,切莫再提旧事。今晚的事,不要告诉令尊大人。”

    (节选自范福潮《书海泛舟记》,有删改)

    文本二:

    捡  书

    宝龙手里常有新书,书很杂,线装的经史子集、民国版小说等,应有尽有。其父是工人,念扫盲夜校才识了些字,连信都不会写,家里哪来这么多书?我感到奇怪。去他家玩过几次后,我才知道,他爸在造纸厂工作,是管纸浆池的班长,造纸厂从物资回收公司收来旧书报化纸浆,他的书,都是他爸爸从造纸厂捡的。

    这个发现令人振奋。一天,我央求他带我去造纸厂。没下池子的旧书报堆在纸浆池旁边的场地上,高得像小山似的,用绿苫布盖着,我俩在旁边玩,见周围无人,撩起苫布钻进去,苫布底下很黑,一捆一捆的书报压得死死的,看不见字,费很大劲儿才能抽出一本,塞进书包里,抽了十几本,回家一看,全是医书和课本,没有一本小说,沮丧不已。第二次去,我俩翻出不少好书。从此,我俩每次去造纸厂,都有惊喜。

    过了两个月,我在宝龙家玩,他爸说:“你俩在厂里捡书,主任今天批评了我。以后你俩不要去了,看见干净的书,我捡回几本给你们看。”宝龙不高兴,不吃饭。他是独子,平日娇宠过甚。他爸见状,换了笑脸哄他:“你赵伯伯在物资回收公司管旧书报,造纸用的旧书报都是从他那儿拉来的。我和他说说,你去他那儿捡旧书吧,论斤作价,买下就是了。”

    我们挑的旧书,赵伯伯按一毛钱一斤卖给我们。物资回收公司在郊区,每天中午,都有各处的废品回收店往公司库房送货。吃罢午饭,我就去物资回收公司,在新送来的废旧书刊堆里挑拣,犹如沙里淘金。某日运气极好,捡到一套邓之诚的《清诗纪事初编》、一套隋树森的《元曲选外编》、一本王夫之的《诗广传》,一共才花了两毛三,欣喜若狂。

    父亲把这几册书翻了一遍,神情凝重地说:“你看,扉页上有主人的收藏印‘梅邨自用’,书页上眉批、夹注、题解、注音比比皆是,批评中肯,字迹清秀,料他也是个细心的读书人。封底钤有闲章‘鬻及借人为不孝’,你可知出典?”我不知道。父亲说:“唐朝的杜暹藏书甚丰,末页自题‘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看来梅邨已逝,儿女卖掉了他倾心批阅的书。”

    (节选自范福潮《书海泛舟记》,有删改)

    文本三:

    吴山夜话

    同学们已分好了住处,铺好了床,廖大哥把我的行李提到厨房的里间,放到王老师床上说:“你在厨房帮灶,每天干什么活儿,听王老师安排。”……自此,王老师每晚熄了灯,便坐在床头抽烟、唱戏、讲故事,一直说到我睡着。“我自幼受父亲熏陶,嗜书成癖。不思学业,不务农商,守着田产,每日游山戏水,吟诗作对。中学毕业后,祖父催我去西安念书,想让我将来考大学,当博士,弥补他科举落第的缺憾。我在西安住校念书,无父辈管束,逍遥自在,常逛书肆,以搜购小说词曲为乐事,后又沉迷于秦腔,与一帮票友吹拉弹唱,天天泡戏园子,大学考试两次落榜……不幸父亲病重,卖尽田产亦未治愈,从此家道衰落,窘困不堪,常常衣食无着。友人介绍我到税务局当文书,未及三月,因上班看小说被局长辞退。后来在市政府谋到一个文书的差事,又因熬夜看书,上班迟到三次被开除。从此戒了小说,在小学当了算术教员,得以养家糊口。我自幼天分极好,机缘也好,一生失败,皆因嗜读闲书所致。俗言开卷有益,其实并非如此,开卷有害之处甚多。如今谋生艰难,少年应以做事为首务,读书次之,书要拿得起,放得下,千万莫因书误事……你与我少时性情相同,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节选自范福潮《书海泛舟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具有时代性,赵伯伯关于书是“好东西”还是“破烂”的话语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B、父亲熟知“鬻及借人为不孝”的典故,他推断梅邨先生已经去世,无缘当面请教了。 C、“开卷有害之处甚多”是王老师的肺腑之言,并非否定读书,而是告诫作者不要耽于读闲书。 D、据文中相关语句推测,选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排序应为《吴山夜话》《踏雪寻梅》《捡书》。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和文本二围绕“书”展开,叙写与书有关的人和故事,刻画了慈父、孝子、良师等数位书痴。 B、文本一的题目“踏雪寻梅”,颇有古典意境,“梅”字一语双关,既指雪中冬梅,又指梅邨先生。 C、有床、柜、桌、椅各一,无“书卷笔墨”“字画饰物”,清寒的环境衬托出梅邨先生的落寞。 D、《踏雪寻梅》虽然是散文,但叙写事件有波澜,有巧合,给读者“小说化”的阅读感受。
    (3)、这三则文本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4)、“互现法”是《史记》创造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篇目中写,以各篇互现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请分析这三则文本是如何“互现”梅邨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韩愈的师道思想对宋代以后儒学教育的发展和我国儒家师道传统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钱穆就提出:“宋学最先姿态,是偏重在教育的一种师道运动。这一运动,应该远溯到唐代之韩愈。”韩愈提出和坚守的“为师之道”是在“耻师”的社会风气盛行、缺乏足够的外部引导与约束的条件下的自我道德建设,体现的是教师的文化使命与道德担当。考诸韩愈的师道思想,在强调“以德育德”的当下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韩愈所谓的“道”是相对于佛老而言的儒家之道,韩愈所谓的“师”则是相对于经师而言的传道之师。由是,“道”与“师”在此形成同构关系:一方面,“道需要通过儒师的论说传述,才能得以绵延不绝”,教师成为道统传承的保证;另一方面,儒师需要维护“道”的神圣性,以保证社会身份的尊崇,儒学成为教师地位的背书。显然,“句读之师”不能承担起这样一种“师”“道”同构的重任,因此韩愈在重塑“师道”传统的过程中,赋予了教师更为深刻的“为师之道”。

    师以传道的使命担当

    《师说》开篇即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要自觉地把“传道”作为自身的文化使命和道德责任,将儒家的圣王之道传承下去。魏晋时期儒学衰微,除了有社会动荡的客观因素外,也有儒家学者在“家法师守”的过程中忽视对儒家文化本身的传承与创新的因素。这样的人在韩愈看来,不过是“经师”,远远称不上“人师”。中国教育传统强调的“以文化人”,关键在于化,而不在于文。具体而言,“文”就是“古文、六艺经传”这些承载“道”的“业”,而非“道”本身。换言之,文是教育的载体,而不是教育的全部。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受业”,将传授给学生一些实用的文化知识视为教育任务的达成,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和道德精神。韩愈对“师道”的重塑,乃是树立起教师作为社会道德担纲者和传承者的身份地位,“师道尊严”无疑建立在对教师使命的高度张扬之上。

    一方面,韩愈的师道思想为教师树立了道德身份,教师要以道自任。韩愈在儒家哲学上创立了“道统说”,并将自己纳入传承谱系,为教师的道德身份建构了合法性。这一师以载道、师以传道的谱系构建为后世所继承,成为我国师道传统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韩愈的师道思想也要求教师“敢于为师”,使“传道”成为道德自觉和行动自觉。韩愈本人即言:“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敢为人师事实上也意味着教师要做到主动施教,把提高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作为自身的教育动机和教育责任。韩愈的士大夫身份促使他试图去重建儒家的社会伦理体系,以维护岌岌可危的李唐王朝,多次的贬谪并没有动摇他对孔孟之道的坚定信念,他仍然坚持基于教师身份的“舍则传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①____

    首先,为师之人应当探究“道”的精神内涵。韩愈所创的“道统说”打破了师法、家法的儒家教师观,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够与原本的教诲合而为一,就可以是一位好老师。这固然为从事教学的儒家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能够向学生说明经典文本的含意之外,还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向学生阐明经典文本所蕴含的“道”的人生指导意义。历史是流变不居的,教师如果没有能够基于儒家之道,赋予其现实的社会价值,那么教师及其所谓的“道”就可能被学生乃至社会所抛弃。换而言之,教师对于经典必须有所探究,只有对儒家精神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创新,才能使学生信服,才称得上“人师”。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即在于此,探究精神是教师教育活动的学识保障。

    其次,为师之人应当参与“道”的社会表达。韩愈积极参与道德辩论,以儒家之道抨击佛老之道,认为“抑非好己胜也,好己之道胜也”“若不胜,则无所为道”。师者之传道,应当有“道”可传,如果只是抱残守缺、自视清高,没有积极表达自己对儒家经典的道德理解、对社会生活的道德理解,那么学生难免会被其他学说的社会表达所吸引,教师就会陷入无道可传、无生可教的困境。文章就是教师特有的道德表达形式,韩愈的“文以贯道”重道而不轻文,既强调通过文章来阐释对社会现状的道德理解,以此促进学生对教师和儒学的认同;又寄望通过文章来扩大儒家学说的传播范围,突破汉魏家法的神秘性,使更多的人了解儒家的道德主张。

    ②____

    教师身份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师道、师德亦是在教学关系、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不同于一般社会伦理关系的道德要求。

    其一,教师要热爱学生,帮助学生安心学习。师生的平等主要指的是人格上的平等,而非社会关系上的完全平等,教师不仅需要从其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角度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也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其他困难给予关照,由此才能将教师的职业性上升为职业道德,凸显“为师之道”。

    其二,教师要奖掖后进,发挥主导作用。闻道在先,意味着教师对于“道”的文本意义和社会价值有深刻的理解,以先觉觉后觉,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来塑造学业志向。可以说,韩愈所构建的师生关系,绝非知识的传递关系、儒家之道的传承关系,在其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也积极发挥作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鼓励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了奖掖后进的深厚情谊。韩愈以“闻道在先”的教师身份,敢于、乐于“成就后进士”,才能在“耻师”的社会风气中形成“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的现象。

    (摘编自戴红宇《论韩愈的“为师之道”及当代启思》)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所构建的师生关系不同于知识的传递关系、儒家之道的传承关系,需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 B、教师不需要向学生说明经典文本的含意,而应通过自己的理解向学生阐明经典文本所蕴含的“道”。 C、韩愈赋予了教师更为深刻的“为师之道”,并且认为老师应当能承担起“师”“道”同构的重任。 D、韩愈提出和坚守的“为师之道”体现了教师的文化使命与道德担当,在当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其他困难给予关照比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更重要,这样才能凸显“为师之道”。 B、中国教育传统强调的“以文化人”中的“文”是教育的载体,是教育的一部分,即承载“道”的“业”。 C、韩愈的“文以贯道”既强调通过文章来阐释对社会现状的道德理解,又寄望通过文章来更好地传播儒家学说。 D、社会动荡加上儒家学者在“家法师守”的过程中忽视对儒家文化本身的传承与创新,导致魏晋时期儒学衰微。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韩愈“为师之道”的观点的一项是(    )
    A、为师之道在于慈。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D、教之以才,导之以德,可为师矣。
    (4)、请仿照第二部分的小标题,为文章第三、四部分拟小标题。
    (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 9、翻译
    (1)、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2)、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3)、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4)、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乙)

    ①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②既以非之,何以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③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①。”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②,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③,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④然后 , 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音,破碎⑤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④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取材于《墨子·兼爱》,有删节)

    【注】① “虽然”句谓:这样虽然好,但却是天下难以办到的事。②牂(zāng)羊之裘:羊皮做的朴素衣服。③要:通“腰”。 ④胁息:屏气。⑤碎:通“萃”,军队行列。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B、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            贼:伤害 C、贵必贱                            敖:通“傲”,傲视 D、既以非之,何以之                  易:交换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胁息然后”的“带”相同的一项是(  )
    A、苟能充之,足以四海 B、士闻 C、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 D、越王击金而退
    (3)、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B、有是四端也 /天下人皆相爱 C、视人之国若视国 /是故何也? D、利人者,人亦从利之 /人不仁,如礼何
    (4)、下列对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B、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C、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D、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5)、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乙文认为“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C、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 D、乙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第四自然段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6)、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②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 11、
    (1)、《登高》后两联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的感情?试作具体分析。
    (2)、杜甫《登高》全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说说理由。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贺铸,北宋诗人,一生沉于下僚,郁郁不得志。②黄华:菊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标题可知,这是一首登高抒怀诗,描写了诗人病后登上快哉亭时的所见所感。 B、首联写雨后的清蝉在树上得意地鸣叫,这与仕途失意的诗人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C、颔联描写诗人讨厌自己频繁喝酒,梦后倚楼心中悔恨无限,突出了诗人思乡之浓。 D、尾联抒情,写诗人辜负故乡亲友赏菊之约,心中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
    (2)、“病”是古代诗人诗中的常客。请你任选一篇学过有关“病”的诗词,并简要分析下这首诗词与本诗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
  •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景物进行了生动的刻画。 B、颔联中,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长江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点明诗歌主旨。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现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2)、尾联中“艰难”一词指的是个人还是国家?“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甫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向空间开拓视野,就时间驰骋遐思,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下句说明“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此典故,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的感伤。
    (2)、比较本诗与《登高》所表达思想感情的异同。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地理学以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为研究对象。传统的文学研究,重视时代背景的分析而忽视地理环境的考察,因此对文学的认识就存在很大的片面性,许多精彩的内容、形式和特点都被忽略或者遮蔽了。文学地理学借鉴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文学家的地理分布、迁徙与组合。描述文学作品地域特点与地域差异,揭示文学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中,不乏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言论,却鲜有论及文学与气候关系的。刘勰和钟嵘最早提到“气候影响文学”。《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谓“物色”,就是指“自然景色”,准确地说是物候学所讲的“物候”。《诗品·序》则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郭绍虞解释“气,气候。这四句说:气候使景物发生变化,景物又感动着人,所以被激动的感情,便表现在舞咏之中。这是讲诗歌产生的原因。”“物色”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气候的变化引起物候的变迁,物候的变迁引起感情的激动,感情的激动导致文辞(文学)的产生,这是文学作品产生的一种机制。在20世纪的自然科学领域,地理学家竺可桢在《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中引用杜甫的《杜鹃》、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诗,谈文学对气候、物候的反映,借以证明物候学的相关问题。

    文学是一种生命体验,气候影响文学家生命和生命意识,从而影响文学。生命意识内涵丰富,它包括人对生命本身的感悟和认识,如对生命的起源、历程、形式的探寻,对时序的感觉,对死亡的看法,对命运的思索;也包括对生命价值的判断和把握,例如对人生的目的、意义、质量、价值的不同看法。前者属于“生命本体论”,后者属于“生命价值论”。生命意识如此丰富的内容,自然气候可以触发它,但不能全部培育它,尤其是“生命价值论”方面的内容,能够担当培育之责的,主要是人文气候。

    自然气候能够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人们能够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产生时间紧迫感或危机感,多是受到某些生命现象的启示或警惕,如人的生老病死或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的物候现象。一般人对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的反应不够敏感,相关领域的专家(包括农民)对于物候的反应,通常是一种知性的或理性的反应,而文学家的反应则多是一种感性的或情绪的反应。文学家不仅能够对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等物候现象有着更敏锐、更细腻、更强烈的体验,他们看到杨柳绿、桃花开、燕始来等物候现象,会想到时间的流逝,并由此想到个体生命的流程、状态、质量、价值和意义,而且能够用一种诗化的形式,把自身的体验和感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唤起或强化更多的人对于生命的感受、思考和体认。物候之所以会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是因为它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而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气候的周期性,导致物候现象的发生;气候的地域性,导致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物候现象。就其与文学的关系而言,地貌、水文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都是文学创作的常见题材,能激发文学家的创作灵感,但这种激发的原动力是气候。农民根据相关物候的出现来判断季节的迟早,从而适时地安排农事,文学家则由相关物候的变化,感知时序的更替,从而引发种种关于生命的情绪体验和理性思考。

    生命意识并不是先天的存在,它是后天培育的。通常来讲,生命意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长期积淀,它是已然存在的,潜伏在人的脑海深处,只有人世间的生老病死,尤其是近距离的生老病死,以及自然界的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才能唤醒它,让它浮现出来。需要强调的是,人文气候(风俗、风气、民风、民俗)的形成,与自然气候也有关系,虽然不那么直接。一个地方的自然气候,影响到一个地方的土壤、水文、生物或物产;一个地方的土壤、水文、生物或物产,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生产方式或经济活动;一个地方的生产方式或经济活动,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与风俗(风气、民风、风俗),即人文气候。因此,我们讲人文气候对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具有培育作用,并不意味着自然气候没有加入到这种培育,只是不那么直接而已。同理,我们讲自然气候对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具有触发作用,也并不意味着人文气候就不能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

    总之,气候通过物候影响文学家生命意识,而文学家生命意识又影响到文学家对生活与写作环境的选择,影响到文学家的气质与风格形成,影响到文学家的灵感触发机制,从而影响到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内部景观等。

    (摘编自曾大兴《气候、物候与文学——以文学家生命意识为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地理学研究文学家的地理分布、迁徙与组合,描述文学作品的地域特点及差异,既是作品学,也是作家学。 B、刘勰和钟嵘在其论著中最早提及气候对文学的影响,他们笔下的“物色”和“气”,指的就是物候和气候。 C、竺可桢写过《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最早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论及气候、物候与诗人写作的互动关系。 D、文学家不仅对物候变化有细腻敏锐的感知体验,而且能够用诗化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影响更多人的生命体认。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文学研究,重视时代背景的分析而忽视地理环境的考察,换言之,就是只重视人文气候,而忽视自然气候。 B、生命意识内涵丰富。其中,对死亡的看法,对命运的思索,对人生意义的探究,都属于“生命价值论”的内容。 C、生命意识来自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常处于潜伏状态,需要人世生老病死或自然物候现象的触发,才会将其唤醒。 D、气候及物候不仅影响文学家对环境的选择,还直接影响文学家的气质与风格形成,进而影响文学作品的内部景观。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作者关于“气候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观点的一项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B、“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騒》) C、“遵四时以逝,瞻万物而思紛。悲落叶于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4)、材料第四段(见画线句)指出,气候是激发文学家创作灵感的“原动力”。请依据原文,简要概括作者作出这一论断的理由。
    (5)、杜甫的《登高》流传古今。试运用本文观点,简要说明诗人生命意识被激发的过程。
  • 16、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洲(陆地)。 B、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D、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代圣人“”,尚且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2)、苏轼《赤壁赋》中“”两句描写了主客投入自然怀抱后,兴之所至,吟诵《诗经》中的诗句的场景,同游之人此时心境开阔,无拘无束。
    (3)、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 18、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当然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 , 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 2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zhǔ)   倒(liáo)    那(chà)      悲(chuàng) B、(bìn)     萧(shà)     狭(ài)       捕(dǎi) C、州(kuí)     州(jīn)     然(wǎng)     告(bù) D、(xiào)    首(bì)      窗(xián)     横(gèng)
上一页 351 352 353 354 35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