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韩愈《师说》,有删改)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者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注],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徒以其久侍刘夫子,而过情推奖,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选自黄宗羲《续师说》,有删改)

    [注]兔园蒙师:知识浅薄的人。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2)、下列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文中指《论语》《诗》《书》《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B、贻,文中指赠送,与“贻我彤管”(《静女》)中的“贻”词义相同。 C、句读,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D、“遂以为古之师弟子者皆然”与“吾从而师之”(《师说》)两句中“之”字的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在文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实,阐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B、黄宗羲《续师说》开篇表明观点,认为“师道之不传”不仅仅是学生的过错,也有为师者的过错。 C、黄宗羲《续师说》批判当时把无所忌惮视作高明的风气:现在世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前人并自认为与前人相当。 D、何北山不肯接受来求学的人的拜师之礼,他认为自己不是有学识的人,做他们的老师败坏了为师之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②明复坐则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

    (5)、两则材料都交代了作者的写作缘由,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 2、填空题
    (1)、《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
    (2)、韩愈的《师说》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师说》中表达写作目的的两句是:。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同心而离居

    今义:齐心  古义: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今义:几何学  古义:

    (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今义:回家的念头  古义:

  •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习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几句诗表达好在哪里?
    (2)、在此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短歌行

    曹 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表达自己的忧思,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2)、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大量典故,其目的是什么?请举例加以说明。
    (3)、结合曹操的生平事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衫,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股勤地接待贤才。
    (2)、下列对《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两句慨叹人生短暂,但联系全诗看,并不是只描写消极情绪。 B、作者当时虽然在畅饮豪歌,却并不是借酒消愁,纵情欢乐。 C、“乌鹊”是作者自喻,“何枝可依”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 D、周公以至诚之心招纳贤才,作者认为要建立统一大业,就要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3)、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丕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神灵倏忽,弃我遐迁

    靡瞻靡恃,泣涕连连。呦呦游鹿,衔草鸣麑。翩翩飞鸟,挟子巢枝。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人亦有言,忧令人老。

    嗟我白发,生一何早。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注】①短歌行:为乐府诗旧题。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二月,葬高陵。此诗当作于曹操葬后不久。②遐迁:远离。此指去世。③麑(ní):指小鹿。④百离:种种痛苦。离,同“罹”,忧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四句从人亡物在写起,看到父亲生前用过的帷幕、几筵,不禁触物伤情,起笔十分自然。 B、“神灵倏忽,弃我遐迁”中“倏忽”一词非常生动地写出诗人丧亲之后,恍然若失的心态。 C、“人亦有言”四句紧承上面的“忧”字展开,写到自己白发早生,表达了对自己早衰的忧伤。 D、整首诗质朴本色,诗人把思亲之情描写得细腻、生动、真挚,体现出“工于言情”的特点。
    (2)、曹丕的《短歌行》和曹操的《短歌行》都化用了《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但两者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及第三句的妙用比喻“譬如朝露”,突出了短句的精髓,展示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急迫境界,蕴藏着促人及时努力的意思。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中“乌鹊”是作者自喻,“何枝可依”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形象生动,韵味隽永。 D、全诗全用四言,四句一韵,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给读者一种美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2)、前人评论《短歌行》,认为从诗中可以读出曹操的“仁义忠厚”,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本诗,写出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丰厚资源,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培育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文化经典、历史遗存和文物古迹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我们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礼敬、保护文化经典、历史遗存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其文化资源,去粗取精,推陈出新,进一步挖掘和揭示传统文化蕴含的传统道德价值,努力实现对中华传统美德在继承中创造性转化,在实践中创新性发展,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不断的丰富滋养。

    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让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更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时强调:“要学会做人的准则,就要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都是中华民族千年优秀杰出人物的代表,他们每一位身上都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有的以家国社稷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有的舍身为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新时代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优秀品格,可以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个人道德意识,培养民众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以尚和合思想中所倡导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推进社会层面的和谐相处,做到个人友善待人。以守诚信思想中所提出的“失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实现人与人之间诚实守信,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由此可见,中华传统美德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源泉,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传播中华传统美德的主体。

    (节选自尹传政《以中华传统美德涵养新时代公民道德》)

    材料二:

    在传统道德继承问题上,不管我们采取何种态度,我们应该承认,文化传统所蕴含的根本精神,是比一定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所附加给它的派生条件更具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因此谈到传统伦理道德时,就必须注意将其根本精神与其由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严格地区别开来。

    每一种道德伦理的根本精神,都是和当时由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混在一起的。倘使我们不坚持形式和内容是同一的僵硬观点,就应该承认它们两者是有区别的、可分的。冯友兰由于担心可能发生全盘否定道德的继承性,提出了抽象继承法,就是依据上述可分性的原则。可分与不可分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导致了道德可以继承与不可以继承的分歧。如果认为是不可分的,传统道德观念中的根本精神及其由当时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是等同的,那么在古代一些杰出人物身上还有什么崇高精神、优秀品格和善良人性?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完全超越他的时代,完全摆脱由当时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不能要求他们活在和我们一样的社会制度中,从而在派生条件上也具有和我们完全一样的道德观念。如果坚持思想的根本精神和当时的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两者是不可分的,那么道德继承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一位友人曾说他每次读《红楼梦》,读到元妃省亲贾政启奏那一节,都不禁为之酸鼻,觉得“忠中有悲,忠中有情,这种中国式的忠的感情,真是令人敬歔感动”。可是遗憾的是,后来他却把《三国演义》看作是一部争龙椅的“相砍书”,似乎赵云除了为主子效力之外就不存在“忠中有悲,忠中有情”了。如果我们不是因袭过去那种“刘备长厚似伪,诸葛多智近妖”的说法,那么就可以从赵云身上发现比贾政更多可以打动我们的东西。

    此外,东西文化融会调和是极其复杂的,其中不少问题至今仍悬而未决。持调和论者主张开发传统资源,使之与西方文化接轨。但是在许多方面,传统资源十分贫乏。比如,民主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制度。不少学者举出孟子的君轻民贵、黎民不饥不寒之类,这是很勉强的。民主制是需要法治来保证的,但传统思想乃内在超越,重修身,而治国则是修身的延续,故法治理论与法治经验在传统资源中极为稀薄。内在超越者重道德而轻法律,外在超越者重法律而轻道德。如何使之融合,是需要仔细研究的。

    西方重个性,故这方面十分发达。但在中国传统中则很难寻觅这方面的资源。梁漱溟曾明白宣告:“数千年以来,使人不能从种种在上的权威解放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会性亦不是发达,这是我们人生上一个最大的不及西洋之处。”杜亚泉也说传统思想以克己为处事之本,认为传统思想也“并非没有流弊,以其专避危险之故,致才智不能发达,精神不能振起,遂成卑屈萎靡,畏葸苟且之习惯”。在他们看来,在这些方面就需要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

    中国文化不是一个封闭体系。如果只承认文化传统的特性,不承认各民族由人类共性所形成的相等的价值标准,而拒绝国际公法和人性原则,那么道德继承问题就更为突出了。

    (选自王元化《简论道德继承》,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丰厚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为当下公民道德培育提供精神源泉。 B、新时代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优秀品格,不仅可以涵养个人道德意识,也可以培养民众的国家意识。 C、没有人能完全超越时代,摆脱由当时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所以不能要求古代杰出人物与当下道德观念完全一致。 D、我们不仅要承认中华文化传统的特性,也要能够接纳国际公法和人性原则,才能保证中国文化不会成为一个封闭体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以“传统道德继承”为论述主题,前者强调继承的内容与方法,后者侧重讨论继承的正确方法。 B、材料一引述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家国担当与舍身为国的美德,指出继承传统美德重在传承家国情怀。 C、材料二以友人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两个例子,论述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对我们评价古代人物的影响。 D、与西方重个性的文化不同,中国文化传统更倾向于对个性的束缚;个性不得伸展,社会性和个体精神也会遭受其害。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唐代杰出的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禁军教头林冲忍无可忍,毅然反抗,杀死了富安与陆虞侯。 C、《论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处的“学”当时指诗、书、礼、乐等。 D、东汉末年政治家曹操在《短歌行》中剖白求贤若渴之心:“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下列关于“礼”的思想,是古人修身处世的圭臬,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当下,我们该如何弘扬这一传统文化?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左传·襄公十三年》:让,礼之主也。

    《孟子·离娄下》: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礼记·曲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 10、下列对《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促的消极之“叹”。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运用了“子衿”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的求贤若渴。 C、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诗人“忧从中来”的“忧”来自壮志未酬,来自对社会动荡的担忧,等等。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在《虞美人》中用“”两句,把愁怨具体化,不仅写出愁怨之多,还突出了它时间上的连绵不绝,有力度,有深度。
    (2)、三国时期,曹操视野广阔、气魄宏大,曾三下“求贤令”,在《短歌行》中借周公礼遇贤才的典故,表达自己广纳人才,要实现一统天下的宏图大业的句子是:“。”
    (3)、李老师在讲解《乌衣巷》中“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两句诗时说,古人常用草木茂盛抒发盛衰兴亡之感,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如“”。
  • 12、默写
    (1)、《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2)、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青,”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思想。
    (3)、《荀子•劝学》中“”,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 13、阅读下面《反对党八股》中的节选文段,完成问题。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有些党八股,不只是空话连篇,而且装样子故意吓人,这里面包含着很坏的毒素。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还可以说是幼稚;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鲁迅曾经批评过这种人,他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科学的东西,随便什么时候都是不怕人家批评的,因为科学是真理,决不怕人家驳。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东西,表现在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却生怕人家驳,非常胆怯,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这种装腔作势的东西,不能反映真理,而是妨害真理的。凡真理都不装样子吓人,它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下去和做下去。从前许多同志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常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做“残酷斗争”,一个叫做“无情打击”。这种手段,用了对付敌人或敌对思想是完全必要的,用了对付自己的同志则是错误的。党内也常常有敌人和敌对思想混进来,如《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结束语第四条所说的那样。对于这种人,毫无疑义地是应该采用残酷斗争或无情打击的手段的,因为那些坏人正在利用这种手段对付党,我们如果还对他们宽容,那就会正中坏人的奸计。但是不能用同一手段对付偶然犯错误的同志;对于这类同志,就须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这就是《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结束语第五条所说的方法。从前我们那些同志之所以向这些同志也大讲其“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一方面是没有分析对象,一方面就是为着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论对什么人,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方法,都是要不得的。因为这种吓人战术,对敌人是毫无用处,对同志只有损害。这种吓人战术,是剥削阶级以及流氓无产者所惯用的手段,无产阶级不需要这类手段。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至于以装腔作势来达到名誉和地位的目的,那更是卑劣的念头,不待说的了。总之,任何机关做决定,发指示,任何同志写文章,做演说,一概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要靠有用。只有靠了这个才能争取革命胜利,其他都是无益的。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作比喻,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党八股形象地、活灵活现地揭示出来了。 B、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党八股文章的要害,在于写文章缺乏针对性,其危害是使群众见了“就摇头”,让幼稚的人受到“坏影响”。 C、为了增强文章的论证力量,作者以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斯大林一篇简短而有力的演说为例,说明战争时期更需要简短精粹的文章。 D、作者对文章的长短好坏作了具体分析,继而进一步阐释了文章的关键在于“言之有物”的道理。
    (2)、下列对第二段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层,提出论点: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B、第2层,分析党八股的虚弱的本质。引用鲁迅的话对这种文风进行批评,再用正反论证的方法指出科学的东西不怕批,而党八股却害怕驳。 C、第3层,分析党八股的错误手段,说明写文章做演说,要有严肃的科学的态度。这一层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揭露党八股的错误。 D、第4层,强调写文章、做演说要靠马列主义真理,小结上文。
    (3)、第一段文字怎样论述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两不仅局限于艺水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考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件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特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台舞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D、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D、活态保护致力于保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现在想讲的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怎样拿党八股做它们的宣传工具,或表现形式。我们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如果不连党八股也给以清算,那它们就还有一个藏身的地方。如果我们连党八股也打倒了,弄得这两个怪物原形毕露,“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两个怪物也就容易消灭了。

    党八股在我们党内已经有了一个长久的历史,现在来分析一下党八股的坏处在什么地方。

    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有些党八股,不只是空话连篇,而且装样子故意吓人,这里面包含着很坏的毒素。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还可以说是幼稚;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鲁迅曾经批评过这种人,他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科学的东西,随便什么时候都是不怕人家批评的,因为科学是真理,决不怕人家驳。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东西,表现在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却生怕人家驳,非常胆怯,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这种装腔作势的东西,不能反映真理,而是妨害真理的。凡真理都不装样子吓人,它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下去和做下去。无论对什么人,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方法,都是要不得的。因为这种吓人战术,对敌人是毫无用处,对同志只有损害。这种吓人战术,是剥削阶级以及流氓无产者所惯用的手段,无产阶级不需要这类手段。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至于以装腔作势来达到名誉和地位的目的,那更是卑劣的念头,不待说的了。总之,任何机关做决定,发指示,任何同志写文章,做演说,一概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要靠有用。只有靠了这个才能争取革命胜利,其他都是无益的。

    党八股这个形式,不但不便于表现革命精神,而且非常容易使革命精神窒息。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这种文风,早已存在,但尚未充实,尚未得到普遍的发展。我们破坏了洋八股和党八股之后,新的文风就可以获得充实,获得普遍的发展,党的革命事业,也就可以向前推进了。

    (摘编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藏身之所,打倒党八股,就消灭了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 B、有些同志欢喜写长而空的文章,其坏处是不能有效地宣传,还让幼稚的人受到“坏影响”。 C、党八股往往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所以非常胆怯,害怕被人反驳,这其实是自欺欺人。 D、洋八股和党八股的存在,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无法存在,无法获得充实和普遍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来比喻党八股的冗长、空洞,鲜明表达了对党八股的憎恶态度。 B、第三段以《资本论》为例并引用俗语,旨在阐明长而空和短而空都不好,应禁绝一切空话。 C、相比较“言之无物”,“装腔作势”的党八股危害更大,文章用“无赖”揭示出“装腔作势”的实质。 D、结尾强调党八股对革命的危害,指出抛弃党八股,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文风的重大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宣传工具,在党内已存在很长时间,要肃清其流毒,需要与其作长期坚决的斗争。 B、文章和演说是长是短要看情形办理,关键是要有内容,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文章和演说。 C、那些装腔作势的党八股不能反映真理,还妨害真理,对敌毫无用处,对己只有损害,是以无赖的手段妄求卑劣的念头。 D、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实事求是和科学为武器,才能争取革命胜利;革命者写文章做演讲也应靠这些,才能做好。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埋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兵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摘编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辞立其诚”在当今仍有价值,“诚”则是指真,“立其诚”则是要坚持真实性。 B、人类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中又能加深对世界的认识。 C、党八股文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主要和首先的任务是禁绝一切空话。 D、文章的长短不是一定的,而是服务内容的需要,就如俗语说的“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强调为文要真,材料二强调为文要言之有物,都从为文的道理引申到做人的道理。 B、哲学和科学都能揭示客观规律,文学不表现客观规律,所以文学不符合名实一致的要求。 C、“静因之道”与列宁的“辩证法要素”都认为,要彻底避免主观因素对客观世界的干扰。 D、材料二中“懒婆娘的要脚”是表象,结果是群众不想看,危害是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
    (3)、下列对材料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语言平实,文风质朴。引用大量典籍史料并对其解释说明,让文章没有艰涩之感。 B、材料一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对“立其诚”的含义深入分析阐述,采取递进式论证结构。 C、材料二语言严谨,周密且生动活泼,引用谚语歇后语等群众语言,使文章内容通俗易懂。 D、材料二主要运用对比论证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战争时期需要简短和精粹的文章。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共产党员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谈话是给什么人听、给什么人看的 , 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许多人常常以为自己写的讲的人家都看得很懂,听得很懂,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他写的和讲的是党八股,人家哪里会懂呢?“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何况这是党八股,简直是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我们和无论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1)、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2)、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好处。
  •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虽然讽刺和幽默都是用笑的方式实现对客观对象的精神超越,①。人通过讽刺实现的是与被讽刺的事物的感情决裂,而通过幽默实现的是与被笑的对象的感情和解。讽刺是对被讽刺对象的揭露和鞭挞,② , 而幽默所笑的对象的缺点是可以被原谅的。③ , 幽默的对象主要是愚。假、恶、丑具有侵犯性,是对别人的一种伤害或欺骗,体现的是一种品质,一种对生活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生态度。

  • 19、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脚(guǒ)        幼(zhì)        恐(xià)        胆(qiè) B、(kù)            害(sǔn)        名(yì)        劣(bēi) C、(yā)            三(biē)        脚(bié)        意(qiè) D、俗(yōng)        弱(báo)        文(xí)        息(zhì)
  • 20、判断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这部作品一经发表,立即赢得文学界一致好评,毁誉参半 , 作者也因此迅速走红。
    (2)、人类社会的历史总是不断发展的,绝不会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裹足不前
    (3)、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文章最好是别写,不然不但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别人的时间。
上一页 352 353 354 355 35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