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何谓“处暑”?“处”的本义是暂止,具有临时性,与表示定居的“居”相对。《易·系辞》云:“上古穴居而野处。”这是说上古时期的人们在洞穴中居住,在野外暂歇。范仲淹《岳阳楼记》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而江湖是临时暂住。“处”由“暂止”进一步引申出“停止”之义,如《易·小畜》“既雨既处”,就描绘了              

    《说文解字》记载:“暑,热也。”处暑因暑气至此暂止而得名。此后,我国地区大部分降雨量减少,天高云淡。处暑之时,老鹰、虎、豹等飞禽会大量捕获猎物。谷子、稻子等早秋作物陆续成熟,农民开始忙着收谷打禾,正是“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处暑前后也是中元节。据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宋代杭州人其时准备“新米、新酱、冥衣、时果、彩缎”,供奉祖先。此外,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卖麻谷窠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可见,中元祭祀不仅寄托着对先人的哀思,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青瓦、老木屋、石板路……刚走进金鸡水地界,首先迎接我的是一连串热情的鸡鸣声。①坐落在贵州桐梓县高桥镇的金鸡水古寨,入选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当地的文昌戏又被列入贵州省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真个是一路金鸡高唱,声名远播。②我们从桐梓县城驱车到达金鸡水古寨时,晨曦刚刚露头。炊烟青淡,袅袅化入晨光,金鸡水一派安宁祥和。③金鸡水因为所在山的地势如金鸡高昂而得名。又有一种说法是,若干年前的某天清晨,突然出现一只斑斓锦鸡,引得大山百鸟争鸣,④于是村民便将这地方叫作“金鸡水”。

    晨起行走于村寨,放眼望去,身前身后,一座座沿山而建的青瓦老木屋错落有致在金秋的朝阳下,老屋与斑驳的石磨、鸡鸣犬吠一道,散发出一种令人陶醉的淡淡的安宁与温馨的清香。院坝边,菜园里,瓜藤蔓延,豆架林立。每户老宅的厨房门口都蹲着一口大石缸,缸壁纹饰优美而古朴;缸里的山泉水清湛甘冽,舀一瓢还没饮下,已觉赏心悦目

    年过八旬的村民杨如修指着对面的密林如数家珍:山林遮挡的沟沟塆塆里,隐藏着几百亩旱涝保收的好田土,即便是村子人口最多的时候,每年打下的粮食养活全村也游刃有余。杨如修的祖上是从邻镇花秋迁来的,扎根此地至今已两百多年。先辈留下的这片基业,在今天的金鸡水人手里,正焕发出新的光彩。

    (1)、文中加点的成语有两处使用错误,请指出并进行修改。
    (2)、“桑榆郁相望,邑里多鸡鸣。”两句古诗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以甲物写乙物),请你以“诗篇”为本体另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拟物;表达流畅,40个字左右。
  •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并序》被誉为古代摹写声音之至文,其中“”两句使用顶针手法,将琵琶声低沉、凝滞到最后中断的状态描绘得形象生动。

    (2)国庆假期,小华和同学去陶渊明家乡浔阳柴桑游玩,当他们看到远处的村舍里飘起的袅袅炊烟时,不禁想起《归园田居(其一)》中的“”。

    (3)“雨”在古代诗词中是一个重要意象,诗人(词人)笔下的“雨”可以是自然现象,也可以含有某种意蕴,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带有“雨”的诗句,如“”。

  • 4、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梦游仙二首

    张镃

    其一

    飞梦去,闲到玉京游。尘隔天高那得暑,月明云薄淡于秋。宫殿锁金虬。

    冰佩冷,风扬紫绡裘。五色光中瞻帝所,方知碧落胜炎洲。香雾湿帘钩。

    其二

    归兴动,骑鹤下青冥。几点山河浮色界,一簪风露拂寒星。银汉悄无声。

    鸾啸舞,仙乐送霓旌。摘得琪花飞散了,却将何物送仙卿。衣上彩云轻。

    【注】①玉京:天帝所居之处。②碧落:天空。

    (1)、下列对两首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写秋凉时分,词人在梦中飞往“玉京”游览,在那里最突出的感觉是气候凉爽宜人。 B、“宫殿锁金虬”“鸾啸舞,仙乐送霓旌”从视觉、听觉角度,写了词人在天宫的所见所闻。 C、两首词前后联系紧密,共同构成一个完整梦境,《其一》从词人入梦写起,《其二》写从梦中返回。 D、两首词选取金虬、碧落、香雾、银汉、琪花等意象,营造了充满奇幻色彩和优美高远的意境。
    (2)、张镃的两首词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写到了“梦游”,它们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括。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与之游。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节度掌书记。会张安国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乃约统制王世隆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美芹十论》等献于朝,言消长之势,技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意修营垒,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弃疾躬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飞虎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人服其为文警切。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材料二:

    陈同甫名亮,号龙川。始闻辛稼轩名,访之。将至门,过小桥,三跃马而三却。同甫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徒步而进。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异,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

    稼轩帅淮时,同甫与时落落,家甚贫。访稼轩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酒酣,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且言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鳖。饮罢,宿同甫于斋中同甫夜思稼轩沈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其骏马而逃。月余,同甫致书稼轩,假十万缗以济贫,稼轩如数与之。

    (节选自《养疴漫笔》)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同甫夜思A稼轩沈重B寡言C醒必思D其误E将杀我F以灭口G遂盗H其骏马而逃。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以……为师,与《短歌行》“天下归心”中的“归”活用类型不同。 B、间,有时,与《琵琶行(并序)》“转徙于江湖间”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C、“技之长短”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中的“之”用法相同。 D、“宿同甫于斋中”与《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两句的文言句式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在年仅二十三岁时,约集王世隆等人闯入金兵大营,将杀害耿京投敌的张安国生擒到皇帝那里,最终张安国被斩首示众。 B、辛弃疾曾经向皇帝陈述国家面临的形势和对任用人才的看法,在《美芹十论》中辛弃疾阐述了国家形势、技术等方面的看法,建议得到朝廷采纳。 C、在修筑营垒时,面对困难和阻挠,辛弃疾意志坚定,解决了马匹、费用等难题,建成的军队成为江上各军中最强大的。 D、辛弃疾善于作词写文,他的文章文辞精炼、含义深刻,所创词作悲壮激烈,借以抒发内心情感,有《稼轩集》流传世上。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2)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5)、辛弃疾不仅有勇有谋,而且还是一位解人之困的豪杰。文中哪些事情可以体现他的“解人之困”?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入戏

    谢志强

    晚饭后,陈育良在运河边散步。①朦胧的夜色中 , 传出一阵阵女人凄哀的哭泣声。

    陈育良再过三年就是而立之年,却还打着光棍。他是个种田的好手,平时爱管闲事。白天劳累,傍晚散步。散步时感觉自己有了城里闲人的雅趣,脱口会来几句戏文中的唱词和念白。

    死了人才有这般哭声。循着哭声,他看见河边泊了一条船。他登上了船,探头看船舱,有一女两男。

    时值明朝末年,崇祯年,前往苏州上任的府台大人突发疾病,死于船上。另一男人是府台大人聘请的绍兴师爷。哭泣着的是府台大人的夫人。陈育良安慰夫人:人已死,哭也无用,我帮你料理后事吧。

    一时间,陈育良仿佛进入了戏文。他喜欢戏文。草台班来村里演戏,大户人家出钱,他一场也不落。现在,他看见戏文里那样的大官已死,他跟师爷悄悄说了自己的想法。夫人已不哭,他又把想法对夫人说了一遍。

    府台夫人一听他要冒充府台前去上任,吃了一惊。

    陈育良说自己未婚,暂做表面夫妻,绝不强求,他只是想上城里(看了那么多场戏文,似乎该进入角色了)。他和师爷商议了一夜,在河边埋葬了府台大人,立了一块墓碑,师爷替他写上“陈育良之墓”。

    毕竟已看熟了戏文里的大官,陈育良摆出架子,仿佛真的成了府台大人。

    恰逢苏州久旱无雨,颗粒无收。他深知百姓疾苦,就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运河引水,清理渠塘;二是开仓放粮,救济灾民。

    私下里,师爷也佩服他,越做越像府台大人了。师爷有一手好笔墨,他有一脑好主意,两人配合得很默契。偶尔,师爷也提醒他,不可表现出农夫陈育良的言行。种田时,他总是喝点酒,不多,二两。府内,都知道他讨厌官场上的应酬,他滴酒不沾,逢有敬酒,师爷代他喝。渐渐地,府台大人的角色已挤掉了农夫的习惯——举止、言谈,渐入佳境。他体恤百姓,为民申冤,深受爱戴。一晃三年,夫人也成了他这个府台大人的夫人了,连巡抚衙门都称赞他会当官,治理有方。

    可是,陈育良梦中不知种了多少遍的庄稼。在梦中,他还穿着府台大人的官服,登台演戏。

    陈育良总是回避“上边”来的官员。师爷劝他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但他的心里还是发虚。终于有一次,事先没通知,巡抚大人突然驾到。仓皇之中,陈育良撩袍相迎。熟稔官场礼节的巡抚大人看出了破绽,幸亏师爷替他遮掩。当晚的酒席上,巡抚大人提出对酒作诗。

    师爷去取文房四宝。陈育良立刻想到不久前自己做的一个焦虑的梦,文房四宝,已摆齐,有个威严的声音要求他作诗,写下来,唤师爷,不见回应。

    陈育良婉拒了巡抚大人的敬酒,说:请大人原谅下官,喝了酒,我头晕。

    此刻,师爷捧着文房四宝进来解围,对陈育良说:大人,你饮酒过量了,暂入内歇息片刻,醒醒酒,便可与巡抚大人对诗。

    巡抚大人用陌生的眼光瞅着陈育良,说:你喝过了吗?未饮先醉了?

    师爷不知陈育良拖延着,未曾喝过手中的那一杯酒。陈育良说:我连酒气也闻不得。

    巡抚大人顺水推舟,说:师爷扶他去后堂醒酒吧,改日我一定要测测他的酒量。

    那一夜,似乎又回到了船舱那一夜,陈育良和夫人、师爷,三人商议这个官要不要继续当下去。陈育良像演了一场戏文,高潮已过。陈育良说,这里再混不下去了,巡抚大人的眼光很毒,还是趁早离去为好。

    陈育良回到老家,②眼前的村庄,田地荒草丛生 , 他又有了农夫的感觉。好像一场戏文演下来,带回了一个夫人,夫人倒是安分、认命。

    可是,冒名顶替府台大人的消息传得很快,村里人都知道了,说他是从戏文里走出来的人。草台班子也很快编了一个以他为原型的戏文。

    陈育良好奇,特意去看人家如何演他。他接受不了丑化:拿着折扇的白鼻子,还有尖着嗓子的念白。他忍不住到幕后,跟班主理论,说:我是不是白鼻子?班主邀他入伙客串,自己演自己。

    陈育良的戏瘾上来了,他就剩下这一点乐趣了。他用自己的形象否定了设定的白鼻子,引起看客的喝彩。那么多年的感觉,全都浓缩在短暂的戏台上了。

    一天,下大雪,村里骚动。巡抚大人获悉了他的下落,前来缉拿。夫人说:都是戏文惹的祸。

    溜出后门,官兵追来,他和夫人分开逃跑。官兵对他紧追不舍。已不可往雪野里跑了,他将钉靴倒套在脚上,逃入一家农户,农户让他躲进灶间,他向主人匆匆交代了几句。

    官兵依靴印追寻,农户指一指院门前雪地的足印,说:岂敢窝藏罪犯,他一进院子,就被我撵出去了。

    雪地里的靴印,靴头朝外,官兵便沿着靴印追去。

    追到河边,见河边摆着一双钉靴。④河面无船无人,两边无树无路,也没有脚印

    水中漂着一顶毡帽。官兵查看后认为陈育良显然是跳河了,又问那个带路的农户。农户脱口说:村里人都知道他是个旱鸭子。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师爷是一个关键角色,他不仅帮助陈育良隐瞒身份,还在关键时刻为他解围,体现了师爷的机智与忠诚。 B、自从做了府台大人,陈育良便改掉了爱喝酒的习惯,不再碰酒杯,这是因为他担心饮酒会误事,怕自己的身份被揭穿。 C、面对陈育良在酒席上的表现,巡抚顺水推舟说改日再测他的酒量,巡抚并不想当面揭穿陈育良,而给他台阶下,可见巡抚善良的一面。 D、陈育良冒名顶替府台大人的事被村人知晓后,巡抚对他的身份产生怀疑,最终陈育良被官府追捕,给陈育良和夫人带来了灾祸。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叙述陈育良冒充府台大人的过程中,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B、“那一夜,似乎又回到了船舱那一夜”,既强调了“那一夜”对人物命运的转折作用,又使前后情节之间形成照应,行文结构紧凑。 C、小说语言简洁凝练,具有文学气息,如“撩袍相迎”“熟稔”“岂敢窝藏罪犯”等词句带有文言色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语言的文化内涵。 D、文章善用借代手法,如“拿着折扇的白鼻子”“村里人都知道他是个旱鸭子”中的“白鼻子”“旱鸭子”就使用借代,引人联想,使形象特点鲜明突出。
    (3)、文中画横线的四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请试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角度简要分析。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古典诗歌创作的影响非常广泛。本文主要围绕影响古典诗歌创作的古代儒、释、道三家学说展开。由于儒、释、道三家在传统文化中的影响长期且复杂,为了更清晰地剖析各家影响的脉络,我们举例解析时仅选择诗人诗作受影响较大的某一方面加以阐述。

    古代儒家文化传承发展分为不同阶段,包括以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思想家为代表的原始儒家学说,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两汉经学,以及以程颢、程颐、朱熹等为代表的宋明理学等。那些被分为不同阶段的儒家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在延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差别。但总体来说,古代儒家思想强调君子应兼具仁义礼智信,这对古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古典诗歌创作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成书过程中,从今天的陕西沿着黄河到山西至河南抵河北再到山东,收录了众多作者的作品,它主要代表的是当时黄河流域的诗歌创作。这一时期的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在南方的长江流域,主要是楚地,最主要的代表作是《楚辞》,《楚辞》收录的作品大部分为诗人屈原所作。

    打开《诗经》,第一篇就是《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描述的是一位君子爱上了一位窈窕淑女——“窈窕”描述的是女子曼妙的身段,淑女指的是女子拥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君子由此陷入对淑女的相思之苦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两种古老的乐器琴和瑟出现了,君子希望与女子恋爱时能够为她弹琴鼓瑟,通过如此优雅的充满书卷气的音乐演奏来处理自己与对方的关系。到结尾处,“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写男女两情相悦之后盛大的结婚场面。中国古代社会是非常重视婚礼的,尤其是在儒家文化中。

    《诗经》被视为由孔子编订。《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能够一边弹奏弦乐一边把《诗经》全部作品唱下来,足见孔子对《诗经》的喜爱程度。具体到《关雎》,孔子评价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一首非常好的诗歌。

    接下来,对古代两位诗人在创作中受到的儒家思想影响作简单解析。

    首先来看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操存世诗作二十余首。以《短歌行》为例,诗歌引用了《诗经》中的《子衿》和《鹿鸣》。曹操直接把这两首《诗经》名篇引入自己的诗中,这是非常大胆的。因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之后,《诗经》作为儒家六经之一,在古人眼中的地位几乎是不可撼动的,当时恐怕除了曹操,尚无人敢把《诗经》作品跟自己的诗作融于一处。由此我们也能看出,曹操对自己诗歌方面的才能是十分自负的。诗篇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的周公,则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曹操在诗中把自己喻为周公,足见他内心最敬重的历史人物便是周公。

    第二位诗人是杜甫。能够被称为“诗圣”的诗人,不仅需要其诗歌艺术非常高超,更重要的是其思想高度要达到孔孟所提倡的“仁”的最高境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所以名垂千古,就在于诗人由自己的境遇联想到天下寒士的境遇,表达出了儒家思想所追求的拯世济民之志,其中饱含的忧国忧民意识令人动容。

    大约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汉传佛教后续分为八宗,其中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禅宗,历代文人士大夫多受其影响。

    从诗歌创作来说,受佛教影响最大的当推唐代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这源于佛典中的“维摩诘”,佛教也有一部《维摩诘经》。王维少年得志,晚年倾向于佛教,其诗作亦如是。王维创作山水诗时,善于在诗中表现“空”“寂”“闲”的境界,这正是他在禅学领域修养的某种呈现。而这种诗中禅意,在后世名家的作品中能够看到某种延续,比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思想崇尚自然。历史上的道家也分为多个流派,包括老子、列子、庄子等。

    我们以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的两位诗人的创作为例。其一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陶渊明以“自然”入诗,其诗歌题材包括田园风光、农村劳作等,其中不乏名句传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的“悠然”“自然”,都可以在庄子思想中寻得某种共鸣。

    其二是盛唐“诗仙”李白。不同于陶渊明对田园生活悠然自得的表达,李白诗作中的道家思想影响更多体现为豪放不羁、洒脱逍遥。他最喜欢的古代文人就是庄子。《庄子》首篇《逍遥游》中的大鹏振翅意象,影响了包括李白在内的众多诗人。李白诗作中多次写到大鹏,他把自己喻作大鹏,甚至在临终之际仍不忘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摘编自孙明君《传统文化对古典诗歌创作的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释、道三家对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古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曹操、杜甫的创作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 B、与《楚辞》主要产生于长江流域的楚地,大部分由屈原独立创作完成不同,《诗经》主要收录的是黄河流域的诗歌,作者构成也更为复杂。 C、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诗歌中对君子品德的追求以及对婚姻的高度重视上。 D、王维是诗歌创作方面受禅宗思想影响最大的诗人,这不单体现在他字“摩诘”上,更体现在其山水诗对境界的追求之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文化在我国古代传承发展历史悠久,虽然每个阶段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存在差异,但都强调仁义礼智信是君子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 B、杜甫的诗歌不仅艺术高超,而且思想境界已经达到孔孟所提倡的“仁”的要求,这从他的代表作之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可以得到证明。 C、陶渊明和李白都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但道家思想在他们的诗歌中体现得并不相同,陶渊明以“自然”入诗,李白更多表现为豪放不羁、洒脱逍遥。 D、当我们以历史时间为轴来考量儒、释、道三家对古典诗歌的影响时,不难发现儒家思想对古典诗歌创作的影响最为深远,其次是道家、佛教。
    (3)、下列诗句,最适合作为论据证明儒家思想对古典诗歌创作影响的一项是(     )
    A、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B、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D、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4)、文中大量引用古代名人诗句,在论证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为什么说以《关雎》为代表的《诗经》作品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 8、请以“你好,陌生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故事,有细节描写,不少于700字。

  • 9、请以“如果风会说话”为第一句,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班级及个人信息。
  • 10、叶嘉莹先生认为人可以从诗词中汲取人生的力量,请结合你在高中教材中学到的诗歌作品,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要求:条理清晰,有理有据。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班级及个人信息。
  • 11、有研究表明即使不做任何运动,在公园里待20分钟,也能带来更好的状态。请结合你的实际经历,在朋友圈发布一段文字,吸引同学们走入身边的某一公园。要求:写出公园的名字,公园特点鲜明,有吸引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班级及个人信息。
  • 12、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静女》中描述两人约会,女子未出现,男子焦急等待的句子是“”。

    (2)《诗经》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曹操《短歌行》中“。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就引用了《诗经》。

    (3)李白的诗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比如“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中充满了新奇想象。

    (4)《琵琶行》中“”表明诗人与琵琶女同病相怜。

    (5)《琵琶行》中“”表明琵琶弹奏过程中短暂的停止产生了余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6)漫漫人生路,所遇不同,所感各异:涉江采芙蓉,诗人情有所系,写道“采之欲遗谁?”;享受田园,陶潜欣喜于复归自然,写道“ , 复得返自然”;蔑视权贵,李白高呼“”,一吐郁闷之气;登高远望,杜甫感叹“”,抒发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惆怅。

    (7)《劝学》中,“”强调通过积累可以提升精神境界和思想道德水平。

  • 1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杂种优势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时为20世纪50年代。此外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取材于沈英甲的文章)

    材料二: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钟扬为什么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颗的样本数量,我们需要两台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取材于叶雨婷的文章)

    材料三: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取材于李斌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人工去雄和培育雄蕊不育的“母稻”两条路可走。 B、上世纪国际科学家们就发现并研究了水稻杂种优势,但因其生产难度太大无法得到推广。 C、中国进行杂交水稻研究有种质资源、光温条件、社会主义制度、党的正确领导等有利条件。 D、与杂交水稻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有关的论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开创了水稻研究新纪元。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百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 B、钟扬已经为人类建成了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C、在钟扬看来,蒲公英是最适合用来做种子研究样本的植物。 D、钟扬在青藏高原上克服诸多挑战,刷新了植物学家的极限。
    (3)、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就在于方寸之间,他们看似与世界脱节,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 B、雕虫小技,“拜手工教”,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等说法都错误地理解了工匠精神。 C、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我们见证社会的变化,可见工匠精神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D、我们不必都成为工匠却都能够践行工匠精神,这意味着不必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
    (4)、阅读上面三则材料时,有同学对“工匠精神”进行了表格梳理。请你填写①—④处,帮他把表格补充完整。

    工匠精神

    内涵解读

    对应事例

    生命哲学

    格物致知



    正心诚意

    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带来的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

    袁隆平: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人生信念

    技进乎道

    袁隆平:②

    超然达观

    钟扬:④

  • 14、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杜运燮

    我是静默。几片草叶,

    小小的天空飘几朵浮云,

    便是我完整和谐的世界。

    是你们在饥渴的时候,

    离开了温暖,前来淘汲,

    才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

    但我只好被摒弃于温暖

    之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

    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

    你们只汲取我的表面,

    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

    让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

    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

    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

    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

    你们可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

    但我将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涤

    它们,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

    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

    绝不逃避,也不兴奋,

    微雨来的时候,也苦笑几声。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善用对比和象征手法,看似写井,实则写人,表现其不事喧哗、甘于寂寞的生命态度。 B、诗人通过描绘“草叶”“天空”“浮云”几个意象,表现“井”的世界虽简单,但完整和谐。 C、“黑暗的地层”指出“井”面对的险峻处境,表明生命力量根源于现实给予的苦难与黑暗。 D、“洗涤”“垃圾”之后,“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写出“井”在默默承受中的高洁与自持。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划线句含义的理解。
  • 1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小题。

    曲江二首

    杜甫

    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 , 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朝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览胜地。②巢翡翠:指楼堂废弃,引来翡翠鸟筑巢。③卧麒麟:指墓前麒麟状石雕因荒废而倒卧。

    (1)、下列对杜甫《曲江二首》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颔联写春花欲谢,急须行乐。“且”是“姑且”的意思,“莫厌”即不推辞,描绘了诗人借酒消愁的画面。 B、《其一》颈联描写小堂筑起鸟巢,石麒麟倒卧在地,以小见大,意在反映社会凄凉之景,表达了诗人的厌战之情。 C、《其二》首句写典当衣物,“日日”“春衣”见其燃眉之急,表现诗人穷困潦倒,只能借醉酒来排遣悲愁。 D、《其二》尾联中“传语”即“寄语”,“风光”指明媚的春光,表现了诗人希望与美好的春光共存永在的心境。
    (2)、《曲江二首(其一)》“一片花飞”和“风飘万点”相对,构成了“以一写多”的组合关系,下面诗句中“一与多”的关系,与此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B、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 C、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韩愈《听颖师弹琴》) D、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
    (3)、你所在的清华附中某研学小组准备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研究杜甫的《曲江二首》,请完成以下任务:

    (1)《其一》的首联和《其二》的颈联写出了怎样的春日景象,请分别作答。

    (2)概括两首诗歌思想情感的共通之处。

    (3)任选其中一首,分析其情景关系。

  • 16、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②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 召见。寻知潭洲兼湖南安抚。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 , 数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期一月飞虎营栅成 , 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③时江左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 , 进一秩。言者落职。

    ④弃疾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 , 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 , 文成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注释】①马殷:五代十国时期南楚开国君主。②史馆校勘:官名。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虞允文国       当:主掌 B、挠之       沮:阻止 C、者斩       籴:买米 D、弃疾善长短句       雅:优雅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缗钱五万       米舟十之三予信 B、帝嘉       旦且祭 C、时枢府有不乐之       出责监办 D、于是连樯至       文成声始息
    (3)、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议不行       (辛弃疾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卒不能夺       士兵们没能够抢走他的权力 C、期一月飞虎营栅成       辛弃疾指令监办的官员必须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 D、若鸣其不平       好像在鸣发他心中的不平之气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辛弃疾进言时态度强硬直露,触怒了皇帝,导致皇帝一怒之下坚持恢复和谈。 B、第③段辛弃疾颁布法令“闭粜者配,强籴者斩”,可见其做事雷厉风行、手段刚猛。 C、第③段辛弃疾甘冒风险拨粮救助信州民众,言行令人感佩,事后得到了皇帝的褒奖。 D、第④段中“加赠少师,谥忠敏”这一史实,表明后世对辛弃疾一生伟大功绩的肯定。
    (5)、第②段中写到辛弃疾“慷慨有大略”,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本段中哪些事件体现了辛弃疾这样的特点?
  • 1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诗歌305篇。《诗经》中的“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B、“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具有慷慨悲凉、雄健深沉的风格特点。 C、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同时,他又是田园诗的创始人。 D、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于唐代以后出现,我们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属于近体诗。
  • 18、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误落尘网中 B、天姥连天向天横 C、大珠小珠落玉盘 D、譬如朝露
  • 1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枉用相(问候)             虚室有余闲(静室) B、挥斥方(强劲有力)       烟涛微茫难求(消息) C、水荡漾清猿啼(绿色的)       琵琶声停欲迟(回答) D、舆马者(虚假)             而不见(隐藏)
  • 20、下列选项中所有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廖阔   说怿   斑斓   书生义气 B、谈讌   铮嵘   羁鸟   钿头银篦 C、激扬   青冥   脂膏   转轴拨弦 D、列缺   仟陌   譬如   渚清沙白
上一页 257 258 259 260 26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