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恰逢学校70周年校庆,金秋的校园环境宜人,学校也增加了不少校庆元素,请选择其中一处景观,描绘一个场景。要求:突出校庆主题,描写生动,不超过150字。
-
2、微写作
针对青少年看短视频这一现象,社会各界褒贬不一。请写出你对“短视频进入青少年生活”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不超过150字。
-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圣彼得堡的留恋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间,我更倾向选择后者。我觉得圣彼得堡更加宁静,更有历史底蕴。傍晚走在最笔直的涅瓦大街上,那些看上去已经非常老旧的灰色建筑,在灯光下似乎成为一件古老的工艺品。“旧”,让悠远的彼得堡更加真切,似乎有一种抚摸天鹅绒般的质感。
冬宫像一个沉默的300岁的老迈巨人,坐落在涅瓦河边上,一切都是那样安静。它的墙壁那样厚实,仿佛一千发子弹都不能将它射穿。我站在冬宫入口处,眺望着涅瓦河,想要寻找当年“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在心中聆听那著名的炮声,可惜缘悭一面。
走进冬宫,满眼皆是高耸、巨大,无论是穹顶还是廊柱,都是那样饱满,仿佛不是人类建造的,似乎像大地、天空一样早已存在,让你觉得它能万年不败。冬宫里面有上千座大小不一的大厅,每一个大厅里面,墙壁上都悬挂着世界名画。达·芬奇、拉斐尔、毕加索的巨型原作,不可思议地呈现在眼前,让你总是无法相信这是真实的。至于高更、凡•高、马蒂斯的画作,那更是比比皆是,已经让你觉得毫不稀奇了。冬宫里面的画作和艺术品,是需要穷尽一生欣赏的,因为每一个大厅的每一幅画作,都足能让你为之驻足一生。可是人的生命太短暂了,怎么可能?半天的时间,连“走马观花”都谈不上。
我走出冬宫时,心中有赞叹 , 也有伤感。
在圣彼得堡,还应该去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居。作为一个写作者,能够亲近像陀氏这样文学大师的故居,哪怕在里面站一站,嗅一嗅故居里面的空气,都是一种幸福,也能汲取一些力量。
陀氏的故居在一条老旧狭窄的街道上,正门极小,而且比大街低矮了许多,与旁边街道上的房屋没有任何区别,甚至还有些寒酸。要是没有人指点,我根本不会注意这幢陈旧的二层建筑。
跟随着一位身材瘦高、面颊异常消瘦的中年女士在房间里慢慢走着,听着这位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博士专家讲解着陀氏的生活和他不朽的文学作品。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冷酷地分析出人的精神的深层危机。我想起鲁迅先生的说法:在陀氏那“残酷到了冷静”的笔下,能够“在骇人的卑污的状态上,表示出人们的心来”,因而往往能“显示着灵魂的深”。还有人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一定渗透着作家不一样的人生经历。
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癫痫病,从9岁发作,一直伴随他终生。他25岁的时候,就以书信体短篇小说《穷人》一举成名。他被别林斯基称为“天才”,被涅克拉索夫称为“又一个果戈理”。他是文学天才,但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酒鬼,还是一个逢赌必输的狂热赌徒。
我端望着陀氏的肖像:阴沉的脸,深邃的目光,坚毅的下巴,无论如何都不能与酒鬼联系上,似乎也不像赌徒,可是现实……或许,这与他的终日酗酒、性格凶狠的父亲有些关系。
陀氏有着大起大落的人生。他在写完《穷人》的第二年,参加了彼得堡的革命小组。他尽管革命,但反对暴力,主张改良。后来,他因为牵涉一桩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随后被执行死刑,却又在刑场上被临时改判流放西伯利亚。流放几年后,又被释放,但必须在西伯利亚服役。就这样,陀思妥耶夫斯基度过了非凡的10年。
陀氏故居保存完好,打字机、礼帽、书桌、书柜、木床、孩子的木马,还有巴掌大小的便笺,都是当年的原物。那时候穷困潦倒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断搬家,这所故居是他在圣彼得堡的最后一处居所。他一生执着于研究“天堂与地狱”和“人与信仰”的关系,所以对自己居所的唯一要求,就是在屋子里的某一扇窗户望出去,一定要能够看见教堂的尖顶。我站在故居进门处的一个狭长的玻璃窗前,毫不费力地看见了不远处一座教堂的尖顶。
我没有嗅到故居中有丝毫的酒气,但却好像目睹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辉煌。在1866年到1880年的14年间,他奇迹般地完成了《罪与罚》《赌徒》《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4部巨著。其中,《赌徒》是在一个月之内完成的。如此高效,不能不提到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这位速记学校毕业的高材生,速记的速度,几乎超过了陀氏的口述。也正是在妻子安娜的帮助下,陀思妥耶夫斯基才在出版社规定日期内完成了《赌徒》的写作,才彻底买下了这栋房产。从此,漂泊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终于在圣彼得堡安定了下来,有了一个安定的家。
陀氏每天晚上写作,上午睡觉,下午接待上门求教的读者。当他在书房睡觉时,他的孩子们绝对不能打扰他。在故居,我见到了孩子们从书房门缝下塞进去的小纸条原件,上面写着歪斜的俄文:爸爸,我想吃糖。
就像陀氏作品里的人物自身都具有双重人格、自我对立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一个矛盾的共合体。他一方面严厉、阴郁,一方面又友好、温善,他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艰难度过。最后,在一个冬季的夜晚,他因为挪动笨重的书架,导致脑血管破裂而死去。为他送行的人们,默默无语地跟在他的灵柩后面,长长的队伍,不见尾端。
他的妻子在他死后,什么都没有拿,只带上了装满陀氏手稿的皮箱,离开了这幢能够随时看得见教堂尖顶的居所。后来我们之所以能够见到那么多陀氏的著作,与这位贤良的妻子有着重要的关系。当年托尔斯泰知道安娜的行为后,大加赞赏,称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性”。
在陀氏故居,我足足待了两个小时。走出故居时,心中有赞叹 , 也有伤感。
我望着那显得寒酸的大门,突然想起了陀氏的一句名言: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我所遭受的苦难。
是的,苦难也是财富——对于作家来说,必须拥有经历。
离开圣彼得堡,冬宫里的明亮辉煌和陀氏故居里的灰暗沉闷,总是在我的眼前交替浮现。假如让我做一次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不用问我为什么。我的答案,只在我的心里。
(取材自武歆同名散文)
(重要提示:答题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使用“陀氏”或“陀翁”称谓即可。)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更喜欢圣彼得堡的原因是这里很老旧的灰色建筑像古老的工艺品。 B、作者在心中聆听“阿芙乐尔号”的炮声,更加感受到此刻冬宫的安静。 C、时间仓促,不能充分欣赏冬宫里的艺术作品,作者因此觉得“伤感”。 D、孩子们写的纸条,让作者感受到孩子们的顽皮和陀氏作为父亲的慈爱。(2)、作者在走出冬宫和陀氏故居时,两次都“心中有赞叹”,请根据文意分别说明这两次所“赞叹”的内容。(3)、离开圣彼得堡后,陀氏故居的“灰暗沉闷”还浮现在作者眼前。这里的“灰暗沉闷”有哪些含义?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原因是什么? -
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论语·泰伯》中曾子说的“ , ”这句话表明,他认为作为士人一定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2)《诗经·秦风·无衣》中“岂曰无衣?。王于兴师, , 与子偕作”这几句表现了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和战士间深厚的情谊。
(3)《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和“ , 会须一饮三百杯”这几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李白于穷愁之境中的狂放不羁。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结尾写从梦境回到现实“ , , ”,短短三句,意深而痛巨,余音袅袅。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 。”
(6)《论语·雍也》中子曰:“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老子》中“ ,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是从微小之处开始积累。
(8)《将进酒》中“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 ”使得诗人的郁愤、失意之情具有了典型意义。
-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风行
李白
烛龙①栖寒门,光耀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②。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注】①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②虎文金鞞靫(bǐng chá):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借“烛龙”神话传说起兴,凸显北方极其寒冷。 B、“停歌”三句用一系列动词,塑造出愁肠百结的思妇形象。 C、“别时”两句运用对比,刻画了丈夫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 D、最后两句写出了思妇愁恨深广,以此控诉战争的罪恶。(2)、下列诗句中“雪”寄寓情感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B、“砚冰料峭笔呵频,耸立吟肩雪一身。”(郑用锡《忍冻敲诗二首(其二)》) C、“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长相思》) D、“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3)、清初诗论家叶燮认为“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至之语”。请分别从本诗和《将进酒》中任选一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①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畸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 , 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 , 遽诘所以 , 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释:①觌(dí):相见。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 B、太祖典禁旅 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D、仍赐白金万两 仍:于是,又(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百玩之具罗于席 吴越人以轻舟追遣之 B、观其所取 一无所受 C、汝何故疏我 吾何功哉 D、彬之总师也 上临哭之恸(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C、邀煜入宫治装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
D、上觉,遽诘所以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5)、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微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 -
7、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取材于庄子《五石之瓠》)
(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取材于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B、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合乎,符合 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发端(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B、剖之以为瓢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C、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知皆扩而充之矣 D、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有个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 B、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 C、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古代圣王有不能忍受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严苛的政治。 D、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认为葫芦无用的原因:一是不坚固,二是太大。 B、庄子超越世俗经验的束缚,认为大葫芦有独特价值。 C、孟子以人看见小孩将落井时的反应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孟子提出人有“四端”,进而论述其对为人、为政的重要性。 -
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的英雄主义气概。 B、《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妻子而创作的一首悼亡词。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C、《老子》一书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观察到万事万物普遍存在着既相互矛盾又可相转化的两个方面。 D、新闻特写往往要运用文学笔法对截取新闻事件或人物的一些片段或场景进行描写,因而可以不必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
-
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敏于事而慎于言 回虽不敏 B、见贤思齐焉 先齐其家 C、迩之事父 请事斯语矣 D、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非恶其声而然也
-
10、下列各句中,表意清晰、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因为经常跑北京、上海等城市,又肯动脑筋,他的见解总比别人高明。 B、按照在一般情况下的步幅计算,每个成年人每天大约要步行将近3千米左右。 C、经过我们全班同学的耐心开导,使小明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D、别看咱们的老王又黑又矮,但思考问题却比谁都周密。
-
11、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________世界的和平和自由。
(2)在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________宣告终结。
(3)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________;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4)我们走过了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______的长征!
A、促进 管治 表明 前所未有 B、推进 管制 说明 空前绝后 C、推进 管治 说明 前所未有 D、促进 管制 表明 空前绝后 -
1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协商 诀议 襁褓 永垂不朽 B、议程 震憾 负荷 身先仕卒 C、跋涉 瞩目 部署 横征暴敛 D、销瘦 寒暄 装潢 焕然一新
-
1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兴奋(xīng) 屠杀(tú) 曲折(qǔ) 不屈不挠(ráo) B、堡垒(lěi) 复辟(pì) 松懈(xiè) 相机行事(xiāng) C、歼灭(qiān) 追剿(jiǎo) 勒马(lēi) 诲人不倦(huì) D、气馁(něi) 侮辱(wǔ) 颠簸(bǒ) 潦草塞责(sè)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人生处处有课堂,军训是进入高中的重要一课,也是青春岁月的难忘记忆。
军训中,有欢声笑语,有汗流浃背,有默契配合;军训更多引发我们对拼搏与收获、纪律与自由、“训”与“驯”、挑战与放弃等等关系的思考,这些对我们的成长都有重要意义。
请以“军训·青春”为主题,除诗歌外,自选文体,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生、瓜子、果冻、葡萄等食物造成孩子、老人气道梗阻从而导致窒息死亡的新闻屡见不鲜。而气管异物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大概5分钟左右,如果在此期间能够正确的急救方法,脱险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 因此海姆立克急救法应是每个人都熟练掌握的急救方法。
症状主要分为两种。 ① :患者能够用语言或手势表示可能存在气道异物,咳嗽、喘息甚至呼吸困难。一种是气道完全梗阻:患者可表现为双手“V型”手势抓颈,无法说话,咳嗽、口唇紫绀,很快呼吸停止,抽搐,陷入昏迷。针对可以喊叫、咳嗽的患者,可拍背协助其自主咳出异物,若仍不能咳出或出现呼吸困难, ② 。针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急救方法,气道异物仍无法通过海姆立克急救法排出,持续有呛咳厉害和呼吸困难表现时,应立即到医院就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下列句子中的“厉害”和文中加点处的“厉害”,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我们学校的李老师管教很厉害,学生都害怕他。 B、航天员翟志刚连续多次执飞神舟任务,太厉害了! C、跳水小将全红婵在国际大赛中多次上演“水花消失术”,十分厉害。 D、张爷爷买菜回来上了十层楼,他的心跳得厉害。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节不仅是一个时间标志,更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人的情感有着紧密而深沉的联系。
无论是塞外还是江南,无论是北国还是南疆,从古到今,映照在中国人心头的是这样一轮明月:“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它在《诗经》中被反复吟咏;“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它在长安洒下一片清辉;苏轼借此寄托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的愿景;它引发了辛弃疾充满想象的“天问” ,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这轮明月,让人浮想联翩,感慨万端。
(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改写,使之句式更整齐,节奏更协调。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无论南方还是北方”,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老师退休后在乡村生活,不时有朋友踏着田间小路来探望他,每每见此情景,他都不禁吟诵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 ”。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 , ”描摹月色的朦胧迷离,恰似诗人离别时的心境。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 , ”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
-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小重山
李清照
春到长门春草青①。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②。留晓梦,惊破一瓯春③。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④。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注]①春草青,出自《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②玉成尘:将茶叶碾碎,且谓茶叶名贵。③一瓯春:一瓯春茶。④东君:春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春草青”,阶前砌下的小草开始返青,暗示春草青而游人未归。 B、江梅“未开匀”,所以特别新鲜可爱,使人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临。 C、“二年三度”加重表现痛惜之情;“负东君”,意为春神辜负了词人。 D、“著意过今春”把惜春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全词的抒情达到高潮。(2)、简要赏析“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中的“压”和“铺”二字的妙处。 -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节选自韩愈《送孟东野序》)
材料三: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 , 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 , 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庐陵欧阳修序。
(节选自《古文观止·梅圣俞诗集序》)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予友A梅圣俞B少以荫补C为吏D累举E进士F辄抑G于有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拘,指被拘禁,“百里奚举于市”的“举”表示被选拔、被任用,两者用法相同。 B、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代官爵或功勋而受到封赏,文中梅尧臣因家族亲属而受荫。 C、辟,指征召,与《鱼我所欲也》“故患有所不辟也”中的“辟”词义相同。 D、雅颂是《诗经》内容和乐曲分类的名称。雅为朝廷的乐曲,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曲。(3)、下列对材料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指出古代不得志的诗人更能体悟生活,抒发沉郁的胸臆,写出人们难于表达的情感。 B、梅圣俞常用诗歌抒发不得志的感情,所以当时不论贤愚,人们谈论诗歌一定会向他求教。 C、梅圣俞诗作很多,但他却没有收集保管。通过谢景初的努力,梅圣俞的诗作得以保存。 D、序文以评述梅诗为轴心,融议论、叙事、抒情为一体,饱含了作者对梅圣俞的倾慕和同情。(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2)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5)、请分别概括三则材料的文学创作理论。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出昏暗朦胧的意境,写出了伍原迷路后的迷茫、恐惧、无助。 B、在伍原已经绝望到要放弃的时候,他发现远方有一点如豆般的灯光,这一小点黄黄的光令他流下了激动、高兴的泪水。 C、聋哑“老乡”仔细摸了伍原的军帽,才明白伍原不是敌人,他确认了伍原的身份后,最终给伍原指明了部队的方向。 D、伍原难解聋哑“老乡”的误会,他为自己,为聋哑“老乡”,为战亡的小榕、老邹,还为迷茫未知的前路,流下了委屈而无奈的泪水。(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其中“没有,没有”运用了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环境的孤寂荒芜。 B、“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叠词的使用既增强了节奏感,又表现了伍原对摆脱恐惧、孤独和压抑的强烈渴望。 C、小说多用短句,例如“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语势急促,写出了这一点光给伍原带来的力量、勇气和希望。 D、“老乡”是聋哑人的设定,增加了情节的波澜,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突出了寂静黑暗中那点微弱灯光的可贵。(3)、小说以“路标”为题,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文章末尾画波浪线的部分和下面链接材料都属于环境描写,请分析各自的作用。链接材料:
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显然,小学已有多时不开课了。我们到时屋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