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语言基础运用
①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工作是研究和展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②考古工作者 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丰富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活化了历史内涵,延伸了历史场景。③事实上,考古既是在不断发现遗存、探寻历史,也是在传承历史、在古代遗存发掘中不断弘扬文化。④遗址的发掘与复原、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既让历史遗迹、文化瑰宝重见天日、重获新生,也让更多人能够在触摸历史中感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在视通万里中读懂“何以中国”。⑤与考古文物的每一次相遇,都能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先人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审美取向,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⑥在这个意义上,文物不仅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物质载体,还是历史的见证。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②句中画横线的四个词语均使用正确。 B、④句中的“视通万里”可以替换为“思接千载”。 C、⑤句中“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可以互换。 D、⑥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句中画线部分互换。(2)、不改变原意,对③句画横线的部分进行改写,使之与③句画波浪线部分结构基本一致。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 -
2、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山湖琴韵
①常熟有山,有湖。山是虞山,湖是尚湖。站在虞山上看尚湖,湖岸逶迤,湖波清亮,湖中倒映着蓝天白云。有飞 禽从湖上飞过,如点点音符在湖天之间飘动。坐在湖畔看虞山,一脉青影,在云天间起伏,山虽不高,却使这江南水乡的地 平线变得和湖岸一样柔曼曲折。虞山投影在湖波中,晃动着一片墨绿的光影,使原本清澈的湖水显得深不可测。
②曾经有一位智者在这里垂钓,尚湖因此得名。智者是传说中三千年前的姜尚,也就是《封神榜》中的姜子牙。远古时代的 姜子牙是否在这里隐居钓鱼,现代人无法考证。对这样的传说,我宁信其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能将姜子牙飘然不群的 身影和这样秀美的湖山叠映,可以让现代人的想象之翼直飞九天云霄。脑海中出现姜子牙垂钓的形象时,耳畔有一缕清音飘 过。那是古琴的韵律,是激越灵动的《流水》,是清静悠扬的《平沙落雁》,是深情缥缈的《忆故人》。姜子牙的时代,古 琴大概已经有了雏形,像他这样深谙文韬武略的智者,应该会弹琴。也许那时没有这些曲子,但一定有其他更清幽淡远的韵 律。姜子牙垂钓时,耳畔应有琴声。
③如果说,三千年前姜太公的传说太古远,无法考证,那么,一千五百年之后,常熟的另一位先贤,就在这里留下了清晰的 脚印。他是孔子的弟子言偃。据说,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言偃是唯一的江南人。他早年在鲁国做官,中年在中原弘儒传道, 晚年回到故乡,在虞山脚下躬耕讲学,传播礼乐。听言偃讲学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尚湖侧畔的言子讲堂,是当时人们心目 中江南的最高学府,然而要听一次言子的讲学,并不容易。归隐故里的言偃,应是历尽了人世沧桑,他喜欢一个人看山赏
水,抚琴独吟,沉醉在虞山与尚湖之间。湖山如有记忆,应记得这位哲人飘然的身影,也应记得湖山间的古调琴韵。
④在尚湖畔散步时,我还会想起唐代书法家张旭,常熟是他长期生活的地方。这位“草圣”,常常醉酒而书,手中的毛笔如有 神助,把汉字写成了前无古人的艺术品。我年轻时曾迷恋过张旭书法,看他的《千字文》《古诗四帖》《心经碑》和《肚痛 帖》,觉得是神人之作,笔墨线条在变化无穷中挥洒出酣畅淋漓的气韵,那种天马行空般狂放不羁的风格,今人难以摹仿。张旭的草书,像什么?像风中行云,像山间奔泉,像急风暴雨在天地间喧哗…我一直无法用恰当的文字形容,直到在常熟 听古琴时,才恍然有所悟:他的草书中,有古琴的神韵。我不知道张旭当年是否喜欢弹古琴,然而他的笔墨和古琴的韵律, 似有一种无法用言语道明的内在契合。
⑤说到张旭,当然还会想到元代大画家黄公望。黄公望也是常熟人,他的水墨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传说黄 公望善弹古琴,作画前,常常先面对湖山抚琴歌吟,弹到动情处,弃琴执墨,挥毫成画,山水烟霞,满纸生辉。黄公望绘画 所用颜料,多用虞山石研磨而成。黄公望的山水画中,不仅有虞山尚湖的绚烂灵秀,也有斑斓起伏的琴韵。
⑥在虞山和尚湖之间处处联想到古琴,并不是牵强附会。在明代,这里出现了一位古琴高手,名叫严天池,他创立了虞山琴 派,将中国的古琴艺术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虞山琴派的影响辐射全国,甚至波及海外。常熟,成为中国古琴艺术史上的一个 制高点。严天池出身名门,父亲是当朝重臣。但这位“高干子弟”不爱当官,只喜欢弹琴读书。他一生为古琴做了影响深远的 几件大事:组织“琴川社”,创立了虞山琴派;编定《松弦馆琴谱》。“轻微淡远”“博大平和”的虞山琴派被誉为“古音正宗”,严天池因对古琴艺术的开拓和贡献,被比作“古文中之韩昌黎、岐黄中之张仲景”。在严天池之后,虞山琴派一直在常熟绵延不 断。明末清初这里又出现民间古琴大师徐青山,当时少有人可以与之比肩。而到现代,又诞生了学者型的古琴高手吴景略, 使虞山琴派峰回路转,衍生出一片清新气象。
⑦我在常熟两次参观“虞山派古琴艺术馆”,本以为能在这里看到严天池抚摸过的古琴,但是没有。馆中只有图片和文字,没 有和严天池有关的实物。然而,这里处处回荡着清雅的琴声,如低吟,如倾诉,拨人心弦,把听者引入幽远的遐想。在琴声 中,我想起了严天池的一些轶事。严天池不喜欢做官,但中年之后到福建邵武做过知府,上任前,他到当地的城隍庙里发誓:“必不携邵武一钱归!”为官三年,洁身自好,绝不收受贿赂。三年后,严天池辞官回家,船出城门时,他把积攒的薪俸 银子悉数交给了送行者,当地人不受,他说:“我来的时候向城隍神发过誓,绝不带邵武一钱归,这些银子,留下来修治桥梁吧!”严天池的清廉正直和散淡超然,多少和他对古琴的痴迷有关。
⑧走出古琴馆,耳畔琴音飘绕,回望天边青黛色的虞山,正如一张巨大的古琴,横卧在江南大地。
(取材于赵丽宏的同名作品)
(1)、下列对加点词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飘然不群的身影 不群:与众不同 B、深谙文韬武略的智者 深谙:特别了解 C、少有人可以与之比肩 比肩:地位相当 D、衍生出一片清新气象 衍生:分化,派生(2)、下列对作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先从山的角度写湖,再从湖的角度写山,表现出山光与湖色互映相成之美。 B、言偃、张旭、黄公望都曾生活在常熟,他们的讲学或创作都受到了古琴的影响。 C、严天池辞官后不带邵武一钱归,源于他对琴曲的痴迷超过了对物质财富的追求。 D、文章生动叙写了常熟的典型文化样式,表达了对传统文化走向衰落的遗憾之情。(3)、文章题目有哪些含义?请围绕“韵”字简要回答。(4)、文章结尾颇具特色,请赏析其妙处。 -
3、根据原文填空。(1)、《陈情表》中,作者提到自己生活孤单,没有依靠的句子是:“ , 形影相吊。”(2)、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写反抗暴秦之势,《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一夫夜呼,”写晋因伶人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态。(3)、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前者以“”一句极写人口众多的盛状,写尽钱塘的繁华景象;后者以“”一句描绘野麦丛生的画面,道出扬州的劫后荒凉。(4)、《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边塞的雄奇壮阔,《燕歌行》“ , 孤城落日斗兵稀”则写出边塞的凄凉与悲壮。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 雄飞雌从绕林间”两句十四个字借景抒情,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
4、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在《红楼梦》“人物专题”研读活动中,同学们围绕主要人物,梳理了前45回相关回目。
第一回中石头向空空道人介绍此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千部共出一套。”鲁迅在评论《红楼梦》创作成就时说:“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请从【A】【B】【C】【D】中选择一人,写出他/她的姓名,并结合相关情节分析你对“真的人物的理解。
人物A
人物B
人物C
人物D
十二回
毒设相思局
三回
抛父进京都
二十七回
滴翠亭戏彩蝶
十七回
试才题对额
十三回
协理宁国府
八回
比通灵半含酸
三十回
借扇机带双敲
三十三回
大承笞挞
十五回
弄权铁槛寺
二十七回
埋香冢泣残红
三十七回
夜拟菊花题
三十六回
情悟梨香院
二十回
正言弹妒意
三十八回
魁夺菊花诗
四十二回
兰言解疑癖
四十三回
撮土为香
-
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感秋
唐·杜荀鹤
年年名路谩辛勤,襟袖空多马上尘。
画戟门前难作客,钓鱼船上易安身。
冷烟黏柳蝉声老,寒渚澄星雁叫新。
自是侬家无住处,不关天地窄于人。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首联“玉露”指白露,其含义与“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玉露”不同。 B、“江间”句写江流连日奔涌行前,从不停歇:“塞上”句则遥想边关阴云接地。 C、《感秋》首联“空”,意为“徒劳地,白白地”,流露出作者的无力无奈之感。 D、《感秋》颔联“画戟门”指官宦人家的门第;尾联“侬家”指的是乡野百姓家。(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首联的起兴、颔联的象征,意境恢弘,气势磅礴。 B、《秋兴》尾联将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写暮砧之声起,暗示冬至已至,别具深意。 C、《感秋》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语言朴素自然,情感层层推进,富有变化。 D、《感秋》颈联借景抒情,下句所写的景物将意境扩大,巧妙暗示作者心境的变化。(3)、两首诗中都出现了“舟”这一意象,诗人在其中寄托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 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 · 子路》)
材料二: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①言,唯谨尔。
(《论语 · 乡党》)
材料三: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
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呐②也。
(《荀子 · 非相》)
【注】①便便:同“辩辩”,明辨流畅的样子。②呐,同“讷”,说话迟钝。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孔子主张(限两字),“阙如”的意思是。(2)、结合三则材料,从“言”与“默”的角度,简析儒家的言语观。 -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下之事莫神于兵,天下之能莫巧于战。昔者,汉武之有事于匈奴也,其世家宿将交于塞下。而霍去病奋于骄童,无向不 克,声威功烈震于天下,虽古之名将无以过之。汉武欲教去病以孙、吴之书,乃曰:“顾方略何如耳,不求学古兵法。”信 哉,兵之不可以法传也。昔之人无言焉,而去病发之。此足以知其为晓兵矣。
或曰,夫以兵可以无法,而人可以无学也。盖兵未尝不出于法,而法未尝能尽于兵。以其必出于法,故人不可以不学。然法 之所得而传者,其粗也。以其不尽于兵,故人不可以专守。盖法之无得而传者,其妙也。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一日之内,一阵之间,离合取舍,其变无穷,一移踵瞬目,而兵形易矣。守一定之书,而应无穷之敌,则胜负之数戾矣。是以古之 善为兵者,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与夫离法而会法。顺求之于古,而逆施之于今;仰取之于人,而俯 变之于己。人以之死,而我以之生;人以之败,而我以之胜。视之若拙,而卒为工;察之若愚,而适为智。运奇合变,既胜 而不以语人,则人亦莫知其所以然者。此去病之不求深学,而自顾方略之如何也。
“穷寇勿迫”,赵充国所以缓先零【1】也,唐太宗犯之而降薛仁杲。“百里而争利者蹶上将”,孙膑所以杀庞涓也,赵奢犯之而 破秦军。皆非法之所得胶而书之所能教也。然而,善者用之,其巧如是。此果不在乎祖其绪余而专守也。
赵括之能读父书详矣,而蔺相如谓徒能读之而不知合变也。故其于论兵,虽父奢无以难之,然奢不以为能,而逆知其必败赵 军者,以书之无益于括,而妙之在我也。
昔之以兵为书者,无若孙武。武之所可以教人者备矣,其所不可者,虽武亦无得而预言之,而唯人之所自求也。故其言曰:“兵家之胜,不可先传。”又曰:“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又曰:“人皆知我所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 复,而应形于无穷。”善学武者,因诸此而自求之,乃所谓方略也。去病之不求深学者,亦在乎此而已。
嗟乎!执孙、吴之遗言,以程人之空言,求合乎其所以教,而不求其所不可教,乃因谓之善者,亦已妄矣。
(取材于《何博士备论》)
注释:【1】先零:古代羌人部落,曾与匈奴联合侵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兵形易矣 易:容易 B、而卒为工 工:巧妙 C、而逆知其必败赵军者 逆:预料 D、以程人之空言 程:衡量(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兵之不可以法传也 此去病之不求深学 B、而人可以无学也 而应形于无穷 C、其妙也 其所不可者 D、乃所谓方略也 乃因谓之善者(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胜负之数戾矣 那么胜负的运数就会逆转 B、百里而争利者蹶上将 行军百里路去争利会使上将遭受挫败 C、武之所可以教人者备矣 孙武教人可以做好作战准备 D、人皆知我所胜之形 人们都知道我用以战胜敌人的作战方式(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霍去病未刻意学习古代兵法,却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功业,被作者视为真正的知兵者。 B、善于用兵者,不一定要固守前人遗留下来的兵法,这正是用兵之道神妙莫测的体现。 C、第三段中,对举赵充国、唐太宗等四人事例,旨在证明兵法与实战之间存在着矛盾。 D、本文观点鲜明,述史实,引名言,史论结合,分析透彻,议论严密,至今仍可借鉴。(5)、简要概括作者关于用兵之道的核心思想。(6)、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思想的? -
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盛世修典兴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典籍的收藏保存,从而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
早在周朝时,由朝廷设立的守藏室就保存着历算、预测、谋略等方面的典籍,可谓是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史料显示,老子 曾在周王朝担任守藏室史,类似后来的图书管理员。秦朝收藏各类典籍的地方被称为“石室金匮”。金匮指用金属封缄的柜子,石室即用石头修筑的房子,这种封闭性好的空间用来储藏典籍再合适不过了。但是,秦朝的焚书坑儒导致不少先秦典籍损毁,实在是遗憾。
位于西安未央区的著名古迹天禄阁是汉朝廷御用收藏典籍和开展学术活动的地方,兼具图书馆和档案馆功能。西汉学者刘向 就曾在这里编校图书,搜集先秦典籍,为保存先秦文化做了大量工作。《战国策》一书就是在这里辑录完成的。
唐朝廷在门下省设立修文馆保藏典籍,后更名为弘文馆。据记载,当时的弘文馆有藏书二十余万卷,并有校书郎负责校理图 籍,勘正错谬。宋代的崇文院是中央藏书之所,宋仁宗景祐年间,欧阳修、宋祁等人奉诏整理图籍,编撰了《崇文总目》。此外,崇文院还主持编纂了四部丛书,即《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厥功至伟。
蒙古族建立元朝后,积极学习汉文化。元文宗图帖睦尔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曾在京师创建奎章阁,以收藏各类经史图书。他还组织人员编修《经世大典》,整理并保存了大量元代典籍。遗憾的是,这部图书已经散佚。
明清时期的文渊阁是赫赫有名的皇家藏书场所。明朝时,一批饱学之士曾在此主持编修《永乐大典》,该书被称为“世界上有 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清廷组织人员在此编修的《四库全书》也颇为有名。因《四库全书》规模宏大,为方便收藏,朝廷 先后建造7座藏书楼,因此有“四库七阁”之说。
除了朝廷建造的藏书设施,中国古代还有一些著名的私人藏书楼,比如宁波范氏“天一阁”、苏州顾氏“过云楼”等,它们在保存 中华典籍方面也功不可没。
(取材于《海南日报》)
材料二
中国国家版本馆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四馆分别选址北京燕山、西 安秦岭圭峰山、杭州良渚、广州凤凰山,保藏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让文化典籍“藏之名山、传之后世”。2021年全国两会把国 家版本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工程重要内容,正式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版本”一词起源于宋代。此后,“版本”的内涵不断演变、丰富。版本,最初指同一书籍的不同印本,后来又指同一类事物在不 同介质上的体现形态,现在,古今中外一切载有文明印记的各类资源,都可以称为版本。版本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沉淀。版本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反映和见证着一个时代的文明成就,也推动和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我们对历史上文化 盛世的认识,往往是从那个时代的典籍和版本入手的。站在新时代历史起点上,建设国家版本馆,彰显了新时代的国力昌盛,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前景。
作为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中国国家版本馆将永久保藏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各类版本资源。“一 总三分”四馆共同构建了中华版本保藏传承体系,各馆既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又遥相呼应、浑然一体,中央总馆是国家版本 资源总库,加挂副牌“国家版本数据中心”,将牵头承担国家版本资源规划协调职能。三个分馆是中央总馆的异地灾备中心和 区域性版本资源聚集中心。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构筑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就是着眼于中华版本的永久安全保藏。
国家版本馆全面征集保藏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中华版本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出版物版本全部入藏中央总馆, 同时吸纳具有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中华古籍、革命文献、宗教文献、雕版拓片、碑帖家谱、钱币邮票、影视剧数字版和外国 精品版本等。从陶石兽骨到金属竹木,从实物的纸张到虚拟的数字,版本的载体千变万化、缤纷多样,它们承载着知识与思想,延续着古老的文明。
版本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们首先要注重研究中国版本对世界的影响,包括传播途径、历史演变、交融作用等。同时还 要研究世界版本对中国的影响,包括国外各类版本的传入、借鉴、吸纳、融合。国家版本馆为世界读懂中国打开了又一扇文 化之窗,从版本文化的独特视角,着力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从而广泛宣介中 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取材于《光明日报》)
材料三
沿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北,燕山脚下,青山怀抱间, 一组中式建筑群坐北朝南、依山而上,典雅瑰玮。这里是中国国家版本馆 中央总馆,落成一年有余,1600余万册(件)版本资源入藏这座国家级文化殿堂,依托现代科技力量,浩瀚中华文明基因得以保护、赓续。
国家版本馆系列展览的序厅——文兴楼内,“版本工艺”“中国邮票”“中国货币”3个专题展览率先亮相,分别展示新石器时代至 近现代的版本工艺、中国邮票和中国历代货币的发展变迁,从不同角度展现丰富厚重的中华文明遗产。展厅里,每一件展品 的来头都不小。其中一册西夏时期的《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64 件文物。它是西夏文字、吐蕃文化和中原印刷术三种文化完美结合的载体。
步入主建筑文华堂,中央挑空两层高13米、面积1350平方米的国家书房让人眼前一亮——仰观穹顶,取自宋代石刻天文图的 满天星宿点缀其中,寓意中华文明如星空般浩瀚璀璨;环视四周,15组书柜、3万余册古今经典汇成文山字海,彰显厚重文化 底蕴。
围绕国家书房,基本陈列"见证伟业——中华民族复兴版本展"和“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中,以陶器、甲骨、青铜、简牍、丝帛、纸张等为载体的中华文明印记贯穿展线,其中不乏最早记录“中国”一词的青铜器——何尊,宋人书、宋人刻、宋人拓的孤本《西楼苏帖》,唯——尊未经人工修复的兵马俑等重磅文物。泱泱中华文化,在亘古岁月中薪火相传。专 题展览“版本琳琅——中国当代出版精品与特色版本展”里,不同版本的《新华字典》、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前4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深受海外读者欢迎的多语种《红楼梦》绘画本等,铭刻岁月印记、富有时代特色,展现了新中国文化建设的繁荣 景象。挖掘版本文化内涵,推动版本文化交流,开拓版本学术视野,不断铸造和提升版本事业的发展平台,是社会对国家版本馆的期待。
登上建筑群的制高点——国家版本馆的核心建筑文瀚阁,主题展览“真理之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汇集 2000余件经典著作、手稿手迹、档案资料,仅《共产党宣言》就有来自全球各语种的300多个不同版本。阁内文瀚厅,集中 陈列展示珍贵古籍出版物,包括《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中华再造善本》等原大仿真影印本、古籍影印本和原雕版刷印 本。版本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国家版本馆是贯通古今版本的文化长廊。
目前,总馆已入藏版本1600余万册(件),加上三个分馆,入藏版本已超过2500万册(件)。这是全国近900家收藏单位、580余 家图书出版社、1万余家报刊社及无数民间藏家共襄盛举的成果。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重要的是让这些中华文明“金种子”得到更好的保护,传之后世。国家版本馆兰台洞库内,昔 日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文澜阁四阁的《四库全书》古籍真本和仿真影印版本首次同台合璧。天然山体开凿改造的洞库内,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更多沉睡千年的珍贵古籍得以保藏,重焕生机。
(取材于《北京日报》)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历朝历代都修建了专门的建筑来收藏保存典籍文献。 B、秦代修建了“石室金匮”,收藏条件不好导致典籍损毁。 C、刘向辑录的《战国策》是汉代收集保存先秦文化的代表。 D、从藏书建筑可推断,《四库全书》规模超过《永乐大典》。(2)、根据材料之,下列对“版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宋代以后,“版本”一词被用来代表国家的修典兴藏。 B、版本馆的收藏品是能够反映、见证文明成就的文化载体。 C、版本的载体包括了陶石兽骨,金属丝竹以及纸张与数字。 D、“版本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因此要研究世界版本。(3)、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的展品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能从一个侧面印证我国宋代就有了活字印刷术。 B、青铜器何尊的铭文证实了把“中国”作为国家名称使用有悠久的历史。 C、《新华字典》是当代出版精品,是新中国文化建设成就中的一个代表。 D、展出的《共产党宣言》300多个不同版本中,有来自国外的精品版本。(4)、根据上涉材料,下列对国家版木本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对国家版本馆的建设有指导意义。 B、国家版本馆的建筑命名参考了历朝历代对同类建筑的命名。 C、国家版本馆的藏品是全国各家单位与民间人士共同提供的。 D、国家版本馆将《四库全书》四库七楼古籍真本汇聚于总馆。(5)、根据上面的三则材料,分条列举建设国家版本馆的意义。 -
9、作文。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可也有人认为,不受细节影响的钝感才是生活中最宝贵的才能。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甲】
①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
②唐、虞尚仁,天下之民,从而帝之。不曰取天下以民心者乎?汉、魏尚权,驱赤子于利刃之下,争寸土于百战之内。由士为诸侯,由诸侯为天子,非兵不能威,非战不能服。不曰取天下以民命者乎?
③由是编之为术。术愈精而杀人愈多,法益切而害物益甚。呜呼,其亦不仁矣!
④蚩蚩①之类,不敢惜死者,上惧乎刑,次贪乎赏。民之于君,由子也。何异乎父欲杀其子,先给以威,后啗以利哉?⑤孟子曰:“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罪也!”使后之士于民有是者,虽不得土,吾以为犹土焉。
(【唐】皮日休《读<司马法>》)
【乙】
①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
②夫盗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我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②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
③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矣。
(【唐】罗隐《英雄之言》)
【注】①蚩蚩:忠实的样子。②西刘:指汉高祖刘邦。后文中的“楚籍”指项羽。
(1)、对甲文和乙文的内容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认为编写兵法的目的是让将领更好地指导士兵取得战争胜利。 B、甲文引用孟子的话是为了表明行军打仗需要顾及普通士兵的安危。 C、乙文认为盗贼和常人不同点在于盗贼不具备退逊之心、正廉之节。 D、乙文认为刘邦和项羽推翻秦朝是由于内心贪慕奢华而尊贵的生活。(2)、甲文第②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加以分析。(3)、甲文和乙文均写于晚唐藩镇割据时期,分析两文写作意图的异同。 -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①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蕃乃谢焉。
②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③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
(节选自《后汉书·范滂传》)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滂执公仪诣蕃
②复为太尉黄琼所辟
(2)、为下列句中加粗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请署功曹( )
A.部署
B.考核
C.充任
D.记录②寝而不召( )
A.搁置
B.休息
C.罢免
D.平息(3)、第②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4)、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
(5)、第③段是如何塑造范滂这一人物形象的?请加以分析。 -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晚登辽海亭
【金】高士谈
登临酒面①洒清风,竟日凭栏兴未穷。
残雪楼台山向背,夕阳城郭水西东。
客情到处身如寄,别恨他时梦可通。
自叹不如华表鹤② , 故乡常在白云中。
【注】①酒面:指饮酒后的面色。②华表鹤:传说有一个叫丁令威的人,学仙有成,化鹤返乡,停于城门的华表柱上。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登临高处望向远方,满腔愁绪无穷无尽。 B、颔联写“残雪”和“夕阳”,表现了景象的凄凉冷清。 C、颈联由写景转为抒情,抒发有家不得归的哀痛凄婉。 D、尾联中诗人将自己比作漂泊异乡的飞鹤,归心似箭。(2)、本诗“以景语起,以景语收”,请对此加以赏析。 -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山谷微风
余华
①二月下旬,我和家人离开寒冷的北京,来到冬季时气候宜人的三亚,住在朋友提供的阿那亚二期公寓里。
②阿那亚坐落在吉阳区的山谷里,地势狭长,绵延而上。傍晚时分,我们坐在公寓的阳台上,沐浴微风,眺望远处层峦叠嶂的山势,辽阔壮观,心旷神怡。心旷神怡不只是视觉的向往,还有微风徐徐吹来的惬意悠然。
③七年前的冬季,我们在三亚海棠湾住过一些日子,领略了什么是风急浪高。我们每天在海边的木栈道上行走,嚣张的海风吹得我一阵一阵的头痛,所以这次来三亚带上三顶帽子,心想当三顶帽子都被风吹走后,差不多是我们回北京的时候了。
④我的想法当然错了,这里的微风彬彬有礼,会让我把三顶帽子安然如故带回北京。山谷微风柔和清新,亲切友好,来到身上仿佛是不间断的问候。
⑤初来这里时,我常去下沉式的Y酒店,要一杯咖啡,坐在西班牙餐厅的长桌旁,感受微风吹拂。敞开风格的建筑结构让微风有了细致的变化,我因此想到了一个词汇,这是莎士比亚派遣记忆的信使前来告诉我的。⑥莎士比亚本能地把风和自由组织进一个句子,在《暴风雨》中,普洛斯彼洛对爱丽儿说,“你将像山上的风一样自由。”在《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里,阿伽门农对埃涅阿斯说,“请你像风一样自由地说吧。”
⑦【甲】就是自由,山谷微风来到通透的敞开式建筑里,依然自如进出 , 可是墙体的存在试图要规定它的进出,它的自由诉求因此表达出来了。我感受到了与公寓阳台上不一样的微风,阳台上的微风坦率直白,方向一致,扑面而来时毫不犹豫,西班牙餐厅里微风的方向并不总是一致,有些迟疑,有些暗示,有时候迎面而来,有时候在背后提醒,似乎要表达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
⑧这是什么样的微风,我找不到准确的表述语句,只找到一连串的不是,不是杜甫“细草微风岸”的风,不是高骈“水晶帘动微风起”的风,冯延已的“吹皱一池春水”是因为“风乍起”,过于突然,也不是,更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里的风,山谷微风不是壮志凌云之风,不会去送别荆轲,它知道自已普通微小,所以低调,其低调有点像我少年时期在炎热夏天里寻找的穿堂风。
⑨卷起来扛在肩上的草席,这是我少年时有关夏天的意象。那时候我们家搬到了海盐中学后面,不再与医院的太平间面对面了,我的午睡也从太平间凉爽窄小的水泥床转移到中学教学楼走廊通风的水泥地上。
⑩当时海盐中学的位置是现在的向阳小学如今已是全新的建筑,但是这幢两层的旧式建筑完好保存下来,楼上楼下都是五个房间,当时上下各是四个教室、一个教师办公室。当时一层走廊的两端没有门,中间有大门,空荡荡的大门,我中学的四年只见过门框没见过门,这应该是穿堂风乐意光顾的原因。
⑪暑假的时候,我经常在午饭后光着上身,穿着拖鞋,卷起自己床上的草席,扛在肩上,走过池塘,走进海盐中学那幢教学楼的走廊,探寻穿堂风,从这头走到那头,既感受风向,也感受风力,然后选定一个和风习习的位置,铺开草席,席地而睡。
⑫可是穿堂风是自由主义的风,一会儿从这边过来,一会儿从那边过来,有时候风吹不断,有时候突然没风,像是风扇遭遇停电。
⑬我少年时期夏天的午睡因此充满了缺陷,经常是躺下后还没睡着就没风了,就得起身卷起草席去找下一个风点,确定那里的风逐会吹一会儿,再躺下去,可是马上又没风了。
⑭躺下,起身,再躺下,再起身,如此反复,睡意全无,这是穿堂风留给我的清晰记忆,在此后的日子里时常出现一下。【乙】如今的穿堂风只剩下名字,它在炎热夏天里已经不受重视。【丙】凉风习习不再是从自然界长途跋涉而来,而是人工凉风了,从私人和公共建筑里的制冷空调里出来,在房间里在大厅里在建筑里旋转扩散。
⑮我童年时享受过人工凉风,准确的说法是手工凉风,那时候人们的家里没有电风扇,空调是闻所未闻,人们习惯在夏天的晚上坐在户外乘凉,人手一把蒲扇,一边给自己扇风一边与邻居聊天。童年的我假装认真听他们说话,站在扇过来的风这边,搭上一阵子顺风,这个大人手累了放下蒲扇,我就走到另一个仍在扇风的大人旁边,继续假装听他们说话,继续搭顺风,他们笑的时候我也跟着笑,其实我根本听不懂他们说的话。
⑯这里的山谷微风不是当年海盐中学教学楼里的穿堂风,这里白天的上坡风和晚上的下坡风持续不断,这是山谷狭长地势给予的礼物,因此我坐在Y酒店负层的西班牙餐厅长桌旁时,感受的不是微风的离去和到来,而是微风的细致和变化,还有微风的不可知,我开始了无边的遐想。
⑰多少豪杰壮举,不论是壮士一去不复还,还是壮士高奏凯歌而归,只要进入历史的长河就会无足轻重,维吉尔说:“一丝微风勉强把他们的名字吹入我们耳中。”
(1)、赏析第③④段的语言特点。(2)、分析第⑧段在文章中的作用。(3)、分析第⑧段和第⑥段画线句在文章构思上的作用。(4)、文中多处写到“风”及由此引发的遐想,结合甲、乙、丙三处画线句,评析“我”对“风”的感受与思考。 -
14、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①中国的小说起源于说书,并不是什么高雅的事物。高雅的人当时都去写诗了。所以,小说自古以来地位低微,是“小道”“小技”,就连小说的作者本人,都羞于提及自己的写作,这就直接导致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白话小说,作者几乎都是存疑的。现在普遍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但也有人认为证据不足,作者有可能是曹雪芹的父亲,或者别人;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但也有人认为不是。这些著名的小说,到现在都没弄清真正的作者是谁,就在于小说在古代是没有地位的,即便有人写了,也很少把作者的真实姓名署上去—说书、演戏、写小说,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不仅不能望重士林,甚至还会损及自己的声名。
②这种局面现在已经彻底改观,文学界近年独领风骚的多半是小说家,但不等于说小说就成了多优雅的文体了。说到底,小说还是俗物,也是和俗生活紧密相连的。
③小说贴近日常生活的末梢,既描写人生中吃喝玩乐、喜怒哀乐的场景,也记录个体的经历、遭遇和命运。一个没有俗生活之经验的人,往往写不好小说。曹雪芹如果没有大户人家的生活经验和成长记忆,他是写不出《红楼梦》的。
④因此,小说不应该拒绝俗事、俗生活,相反,只有以俗生活为底子,作家才能把一种人生写结实了。古人云,“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这话说的就是小说,而非诗歌。所谓“文不能通而俗可通”,更是说出了小说的实质,把小说名之为“通俗演义”,恐怕亦因此而来。
⑤关于文学的雅与俗之争,由来已久。多数人的内心,可能都会有一种向往世俗的冲动,俗只是不高尚而已,它的存在,并无什么罪过。给俗文学应有的地位和正确的认识,也有利于文学的发展走向多元、丰富。文学史不会因着写了张恨水,就变得俗气了;也不会因着写了金庸,就降低标准了。对俗文学一脉的正视,只会使中国文学的版图变得更加完整。
材料二:
①在小说、戏曲这类中国传统的通俗文学中,也存在雅俗之分。清代的“花雅之争”,就是戏曲内部作为雅乐正声的昆曲与京腔等花部乱弹之间的区别。而笔记体小说的文言叙事与话本、章回的白话叙事之间也有雅俗的不同,《世说新语》往往就不会被视为通俗小说。雅俗之间可变通,而文体不是划分雅俗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小说而言,《三国演义》《红楼梦》是传统通俗小说,但当代读者只把它们当经典读。经典即“正”,也就是“雅”。所以雅俗之辨证涉及读者问题。
②在《小说的兴起》中,瓦特就专门谈到“读者大众”与“小说”兴起的直接关联。洛文塔尔在《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一书中也论及,在18世纪,“甚至一个相当没有名气的作家也可以靠给狂热的公众写连载小说获得丰厚的收入”。在中国,通过写连载小说来获取收入,是从19世纪后期开始的。文学革命之后,新文学家把文学作为启蒙与救亡的事业,而把那些靠连载小说来赢得读者、赚取收入的作家排斥在“主流”文学之外,于是后来的研究者把这些被排斥的作家统称为“通俗作家”。现代中国文学的“雅俗之争”是由雅文学即新文学家主动挑起的,他们把通俗文学作为一个相对的存在,始而批判,既而共生,最终相融。文学革命的发动,目标在于“立人”,读者启蒙是新文学取得成功的关键。要赢得读者支持,就要排斥已拥有大量读者的通俗文学。雅俗文学同争读者市场。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读成是向无产阶级读者、大众读者,尤其是底层读者蔓延的文学运动。文学大众化、通俗化运动在新文学中得以展开,由此雅俗文学互鉴优长。至40年代朱自清提出“雅俗共赏”,既是对理想读者的邀约,也是对文学创作的要求。材料三(书籍部分目录):《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章新小说的诞生第一节小说界革命的发生与发展第二节新小说演进的动力第三节新小说群体的形成……第四节新小说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小主的起点第三章商品化倾向与书面化倾向第一节小说市场的拓展第二节小说家的专业化第三节新小说的商品化倾向第四节新小说的书面化倾向第四章由俗入雅与回雅向俗第一节在雅俗、新旧之间第二节由俗入雅——梁启超们的救世说第三节回雅向俗——礼拜六派的消闲说第四节雅俗并存局面的初步形成……
(1)、小虹读完材料一、材料二后,想进一步阅读《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这本书查找相关信息,她最可能会先阅读材料三目录中的第章,然后可能还会阅读第章。(2)、小虹要根据材料向同学们做一个关于“中国现代小说雅俗融合思想”的微报告,以下文学家中她最可能会在报告中提到的一位是( )。A、鲁迅 B、朱自清 C、张恨水 D、金庸(3)、以下能够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抒发了徐志摩对康桥这一精神依恋之乡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与他年轻时旅欧在此的读书、交友生活息息相关。 B、《故都的秋》意味隽永,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故都北平的秋味,既与郁达夫文人式的审美情趣有关,也离不开对故都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图景的熟悉。 C、《阿Q正传》的主人公形象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基于鲁迅对绍兴同乡、远亲的观察所拼凑起来的,因而对国民性具有细致的洞察和深刻的批判。 D、《老人与海》的创作风格受“冰山理论”影响,以简洁、明快著称,海明威希望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能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4)、以下结论不符合材料一、材料二文意的一项是( )。A、充分肯定俗文学,给其应有的地位和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文学的发展走向多元、丰富。 B、中国现代文学“雅俗之争”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新文学家为了启蒙读者而排斥通俗文学。 C、不仅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存在雅俗之分,在传统的通俗文学内部也有雅俗的区分。 D、纵观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新文学与通俗文学始终处于相互并存与对立的状态。(5)、依据材料,以下关于中国传统通俗文学雅俗之分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文体是判断雅俗的唯一标准。 B、白话叙事的一定是俗文学。 C、雅俗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所有笔记体小说都是雅文学。(6)、简析材料三次提到《红楼梦》的作用,并结合《红楼梦》中具体人物或情节,试举一例来证明《红楼梦》以“俗生活”为底。 -
15、按要求选择。(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改变一个人思想的愿望并不新鲜,因为赢得人心是广告和政治的核心,辩论的目的就是说服别人。然而,现在的问题是, ▲ , ▲ , ▲ , ▲ , ▲ 。这虽然不太可能减慢神经技术的进步,但仔细考虑这些问题可能有助于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从而帮助人类保护我们最具人性的地方。①激烈的议论和争辩将随之到来
②而随着这种技术一步步地变为现实
③只要稍加推动就能改变人脑活动的技术
④人们对挖掘人脑数据的伦理问题也会越来越敏感
⑤将操纵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风险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A、④①③②⑤ B、④⑤②③① C、③④②①⑤ D、③⑤②④①(2)、为深入了解“喝咖啡是否可以延年益寿”这一问题,小虹从报刊和网络上收集了一些相关信息,以下最不可信的一项是( )。A、标题:《咖啡因对人体代谢的影响》,来源:“智慧养生”公众号。 B、标题:《每天两杯咖啡,长寿不是梦!》,来源:某微博大V分享。 C、标题:《咖啡有益于心血管健康》,来源:某网站“健康生活”专栏。 D、标题:《权威专家解析:喝咖啡与延长寿命的潜在关联》,来源:《营养健康专刊》。 -
16、(1)、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2)、飞湍瀑流争喧豗,。(李白《》)(3)、唐太宗所说的“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论语·里仁》中孔子所说的“ , 。”两句话。
-
17、 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这个学期,你读懂鲁迅了吗?请尝试从鲁迅的经历、作品经典语言、精神气质等方面入手,选取给你启发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两个角度,深入思考,援笔成文。
要求: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⑤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⑥基于整个学期学习的文本,进行多文本的融合,在此基础上适当地拓展延伸,不可脱离本学期学习的文本只是基于话题来写作;④行文800字左右;⑤不得抄袭、套作。
-
18、 根据要求完成微写作。
在《彷徨》中,无论是《在酒楼上》的吕纬甫,还是《孤独者》中的魏连殳,鲁迅总对这些知识分子投注了最多的目光与温情。假如让你穿越书籍成为这些文本的“我”,给这些失意的知识分子们写一封信,你又会如何起笔行文呢?请任选以上两篇文章中的一篇,以文中“我”的口吻给这些知识分子写一封短信。
要求:①符合书信格式;②所选的文章及人物明确;③契合文意,不出现常识性错误;④行文400字左右;⑤不得抄袭、套作。
-
19、 判断下列说法正误。(1)、同是鲁迅,在萧红和阿累笔下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萧红记叙了自己与鲁迅的一面之交,及其对自己的巨大鼓 和影响,体现出鲁迅对青年的热切关怀;阿累则通过在生活中对鲁迅的观察,表现了他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等,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鲁迅。( )(2)、在《呐喊·自序》里,“医病”的问题,成为鲁迅用于表述过去的一个基本线索。鲁迅由关注身体的病痛到关注精神的病痛,展示了他思想发展的进程。( )(3)、《示众》中使用最多的一个动词是“看”,它不仅仅是单向的,也不仅仅是双向的,而是包含了三种关系,也即围观的人看犯人、车夫撑倒、狗肚子;犯人看围观的人;围观的人互相看。( )(4)、《药》描写的是启蒙者(夏瑜)被启蒙对象(华老栓一家)活活吃掉的惨烈事实,其中的反思是单向的,旨在 批判华老栓一家以及看客们的愚昧、麻木与残忍。( )(5)、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农民,也没有启发他们的觉悟性和积极性,更没有引导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这
就注定了革 命的必然失败。在《阿Q正传》里,鲁迅对于农民的弱点方面的批评,同时也正是对于辛亥革命的一个严正的历史的评判。( )
(6)、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不仅仅是通过狂人的话语传递启蒙思想,还很有远见地考虑到了启蒙者自身的处境,这正是《狂人日记》深刻且超前的地方。( )(7)、《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即将其加以点染、虚构(演),以传达某种历史和现实精神(义)。“新编”实际上是鲁迅对这些故事的再认识,一次重写,一次古人与今人的精神相遇与对话。( )(8)、以下插画出自鲁迅的小说《铸剑》。( )(9)、以下插画出自鲁迅的小说《非攻》。( )(10)、鲁迅的小说实际上是对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灵魂的伟大拷问,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 ) -
20、 关于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语言,以下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来如此,便对么?” ——出自《狂人日记》中的狂人 B、“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出自《阿Q正传》中的阿Q C、“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出自《孤独者》中的魏连殳 D、“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了……” ——出自《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