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江山”一词内涵厚重,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古人善于运用比喻描绘乐声,如苏轼的《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 ”,又如《琵琶行》中“曲终收拨当心画,”;有时也运用侧面描写,如“东船西舫悄无言,”。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劝学》中有“故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老子》中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2、对下列句中画线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渺视沧海中微不足道的一粒米 B、蚓无爪牙之利 , 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或师焉,或不焉 不懂得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D、崖限当道者 , 世皆谓之天门云 像门槛一样挡在路上的山崖
-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皆出于此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忽魂悸以魄动 作《师说》以贻之 D、曲罢悯然 ,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 苏子愀然 , 正襟危坐而问客
-
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B、士大夫之族 族:家族 C、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 D、明烛天南 烛:照
-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山水诗人,苏东坡对他推崇备至,评价其诗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陶、苏二人诗歌风格相似,都颇为豪放飘逸。 B、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写文章要言之有物、文以明道,其《师说》就是针对当时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现象而写。 C、史铁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有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 D、雪莱是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热情而富有哲理,想象瑰丽广博,代表作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致云雀》等。
-
6、阅读《再论文字下乡》选段,完成小题。
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的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 [甲] 、 [乙] , 是出于我们生活从 [丙] 到 [丁] 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bù) 。在乡下社会中粘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错认了人。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开天辟地”说起: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么?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 ① (荒诞不经/荒谬绝伦)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dǎo) 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 ② (阻挠/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1)、根据括号里的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在横线上给加点的字注上拼音通信(bù) 循规(dǎo)矩 模子
(2)、将下列四个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前后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用笔写字 ②用刀刻图 ③定型 ④不定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3)、在文中①、②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荒诞不经 阻隔 B、荒谬绝伦 阻挠 C、荒谬绝伦 阻隔 D、荒诞不经 阻挠(4)、第一段提到“忘时”的生活,下列语句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东晋·陶渊明) C、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 D、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 -
7、按要求作文。
罗振宇在《启发》一书中说:“一个人不应该有敌人,但应该有对手。敌人消耗你的力量,对手往往让你获得力量;有了敌人,我们总会以输赢为目标,而有了对手就不一样,我们比的不是输赢,而是高下,这是没有尽头的。”
请以“对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
8、按要求作文。
“原创”是指最早创作或创造而非抄袭或模仿。但是,有人认为,绝对的原创并不存在,很多原创作品都是在模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请以“原创与模仿”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
9、请以“起风了”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10、某中学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计划发布一款吉祥物,并面向全体同学征集设计方案。请你以该校学生的身份设计一份方案。要求:方案包含吉祥物名称、形象特点及其寓意;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11、如今,人工智能(AI)在教育领域应用日益普遍,有人觉得人工智能(AI)能助力学生学习,也有人担忧它会让学生形成依赖,影响学习效果。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民以食为天 , 食以安为先。②食品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③食品安全问题,如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等,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损害。④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影响个体健康,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⑤食品安全事故容易造成群体性发病,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民众的恐慌心理,甚至会导致社会动荡。⑥食品安全问题还会影响到经济发展。⑦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食品质量会直接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企业的经济效益。⑧食品安全问题还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⑨食品不仅是人们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____________。⑩保证食品安全,就是保证人们能够吃到安全、营养的食品,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中两个画线句子可以互换顺序。 B、第②句的“必须品”应改为“必需品”。 C、第⑤句加点词“甚至”应换为“因此”。 D、第⑦句有语病,出现了句式杂糅问题。(2)、请在第⑨句横线处填写一个句子,使前后语意贯通,20字以内。将写好的句子填在答题卡上。 -
13、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市声
王邦尧
①读周作人《夜读抄》,其中提及读到一册近人所编《一岁货声》,有光绪丙午年(1906)序,记录一年中北京市上叫卖的各种词句与声音。读时一面想着竟有人专门作这样的书来记录市声,令人诧异又感佩,一面又不禁唤起自己对市声的特殊情感,想起记忆中难忘的市声来。
②从听觉上来说,我的童年大抵是安静的,并未有多少称得上艺术的音乐可听,也没有世俗的热闹可看,最多的是鸟鸣松籁、流水清风之声,因此对于比较大的动静,印象总是深刻的。
③最早被镌刻在记忆里的货声,是村里卖猪肉的屠户发出的。乡间阒寂 , 猪肉不是日日有卖,也无定点,屠户挑着担子,一手扶着担,一手拿着一个大大的海螺,不时吹上一声,再加上一句“卖猪肉咯”,便是通告了。海螺声音浑厚且洪亮,可以传得很远,往往在这边听到了,人还在几百米开外。屠户的吆喝声也如同海螺声一样,浑厚有力,但韵脚收束得快,一出即止,远没有海螺的声音袅袅有余韵。或许如此,有时他也并不吆喝,只是把海螺吹响即可。后来与人聊天,才知道原来别人家乡的屠户也是这样吹着海螺叫卖,想来海螺是屠户们共同的吆喝器用了。我后来也得了一个与屠户一样品类一样大小的海螺,可是无论如何用力总吹不出一点声音,由是可知吹响海螺是极难的,估计比吹响小号还难。那海螺声虽只有一个单音,但起音浑厚,余韵缥缈,很值得一听,也算是寂静山村里的一点动静了。
④小时故乡里还有另一个卖豆干的叫卖声。大概豆腐是每天都有卖的,只是有时还未走到我们家便已售罄,因此并未能每日听到,但仍是印象深刻。因为他念的“卖豆干,安溪豆干”,与我们的乡音并非同一个腔调,比我们的语音来得更加上扬,加上尾音拖得极长,便有种短歌的味道。我很喜欢听他远远地念,长长的尾音像屋顶飘扬的炊烟,袅袅娜娜,迤逦而来,到达耳畔,已是如夜间楼头昏晕的月色,令人清怅。这又像另一种温柔的醍醐灌顶 , 令我知道,外面世界,有人说话的腔调是与我们不同的,像开启了可以向外窥探的一扇小窗。
⑤后来离开乡间到镇上读书生活,住所临街,每到暑假,午睡后醒来,几乎是固定时刻,总能听到街上传来“豆花,卖豆花”的叫卖。有时想吃,便赶紧拿起大碗下楼去打两碗,并要她滴两滴名叫“香蕉油”、闻起来很香甜可口的东西。香蕉油是新生之物,许是早期的香精,令人感觉神奇。有时并不想吃,只是懒懒地窝在床上,听着叫卖声由远及近,再渐行渐远,仿佛时光从身旁流淌而过。在那些漫长而混沌的夏日,这个一成不变的市声,激起了时光的荡漾。前日读诗,读到王嵎“午梦醒来,小窗人静,春在卖花声里”一句,一时触动,想起卖豆花声里的夏日,便是此种模样了。
⑥此情此境,亦在陆游的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中,也在蒋捷的词里:“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帘外一声声叫,帘里鸦鬟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桃花。”又在《东京梦华录》里:“是月季春,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晴帘静院,晓幕高楼,宿酒未醒好梦初觉,闻之莫不新愁易感,幽恨悬生,最一时之佳况。”原来,静好岁月,古今一同。
⑦很多年前在成都街头见一老妪提着花篮,兜着一篮莹洁的白兰花和茉莉花,低声地叫卖:“卖花,香香的花。”声音并不响亮,亦不悠扬,只是岁月已老的沉静,配着一篮子新鲜的花朵,人景清嘉。我走上前去买了一串茉莉花,她温颜笑语,说:“年轻姑娘,戴花串好看。”那一瞬,仿佛时光回返:我,是年轻的她,腕间戴着茉莉花,笑靥如枝头最盛的花。
⑧偶尔午后过安静的街道,会看到一个中年男子推着一辆三轮车,车上摆满刀具,他并不吆喝,只是用铁棒敲击着刀面,发出清脆的叮叮之声。刀具沉重,路虽平坦却有点陡,他略微吃力地推着车,同时叮叮叮叮地敲着。天色将暮未暮,击铁之声虽然明亮,但敲不破这街市之静,很快也就消失在空阔里了。想起汪曾祺写过的卖化风丹的遵义汉子:“我好像只看见这人走来走去,吆喝着,没有见有人买过他的化风丹。当然会有人买的,否则他吆喝干什么。”
⑨可是,此时,我隐隐生出担心来:会有人买他的刀吗?如果没人买,他要如何过活呢?
⑩时光容易把人抛。时代流变,市声已越来越少,多的是店铺喇叭音响传出来的声响,此起彼伏,不断重复,喧闹到令人生厌。此时临街居住,再不复有儿时的享受。《一岁货声》的作者自序,说记录市声可“辨乡味,知勤苦,纪风土,存节令”,而周作人补充说:“可以察知民间生活之一斑。”确乎如是。市声里有时代的影子,也有地方乡土的风味、时间节令的变化,然而可惜的是,如今时代总未免太过嘈杂,将本已不多的市声湮没其间。
(取材于作者同名文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间阒寂 阒寂:环境清幽寂静 B、温柔的醍醐灌顶 醍醐灌顶:让人受到启发 C、混沌的夏日 混沌:让人糊里糊涂 D、人景清嘉 清嘉:美好和谐(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写自己努力尝试吹响海螺,表达作者对浑厚、洪亮的海螺声的喜爱之情。 B、第④段“开启”“一扇小窗”,形象写出卖豆干的腔调引发了作者向外探索的想法。 C、第⑦段写卖花老妪低声叫卖的情状,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易逝、年老力衰的感慨。 D、这篇文章风格清丽温婉,内涵丰富,在平静叙写的语言中,蕴含作者深沉的情感。(3)、文章第⑥段多次引用古典诗文,有何用意?请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4)、作家蔡芳本说:“纵观王邦尧的文章,我觉得她有两双慧眼,一双慧眼见社会生活,一双慧眼见文化。”请结合全文,分别概括其中“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内涵。 -
14、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宝钗见问,不好隐瞒他两个,便将方才之事,都告诉了他二人。黛玉听了,“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不免也要感叹起来了。湘云听了,却动了气,说道:“等我问着二姐姐去!我骂那起老婆子丫头一顿,给你们出气,何如?”说着,便要走出去。宝钗忙一把拉住,笑道:“你又发疯了,还不给我坐下呢!”黛玉笑道:“你要是个男人,出去打一个抱不平儿;你又充什么荆轲聂政?真真好笑!”湘云道:“既不叫问他去,明日索性把他接到咱们院里一处住去,岂不是好?”宝钗笑道:“明日再商量。”说着,人报:“三姑娘四姑娘来了。”三人听说,忙掩了口,不提此事。
(取材于《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1)、文段中,宝钗为什么说湘云“又发疯了”?(2)、请结合小说中的其他情节,谈谈你对史湘云“疯”的理解。 -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贾谊的《过秦论》中将陈涉与秦王朝对比,突出陈涉虽出身卑微,才能平庸,财富匮乏,却能“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以此证明秦亡咎由自取的结论。
(2)李商隐在“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诗句中,运用古诗文常见的杜鹃意象,抒发了无限的悲怨情感。
(3)陆游《书愤》结尾 “ , ”两句,以典明志,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的决心。
(4)《伶官传序》中,“ , ”两句,揭示了后唐庄宗身死国灭的原因。
-
1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苏 轼
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①之春,余躬耕于东坡② , 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③。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
注释:①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当年47岁,正处于贬谪黄州期间。②东坡:苏轼在此筑五间茅屋,名曰雪堂。③曾城,增城山,传说中的地名。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中了了醉中醒”句,写诗人在睡梦中醒来,又在清醒中沉醉。 B、“依旧却躬耕”句,写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回归田园依旧躬身耕耘。 C、“雪堂西畔”三句,描画了雪堂周围景色,营造了恬静清幽的意境。 D、“吾老矣,寄馀龄”句,写自己年老了,希望在田园山水中安度余生。(2)、以下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遍人间”句,内涵丰富,“走”既实指“行走”,也有“经历”“品尝”之意。 B、“春雨足”三句运用视觉和听觉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东坡春日充满生机的景象。 C、“都是斜川当日景”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斜川美景的感慨。 D、这首词融写景、抒情、言志于一炉,于平淡中见豪放,充满游赏田园的趣味。(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东坡词旷”的结论,这首词充分体现了苏轼襟怀旷达的特点,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
17、阅读下面五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③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宪问》)
④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⑤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1)、翻译画线句子。(2)、依据②至⑤则,梳理孔子对“言”有哪些认识?请分条简述。 -
1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取材于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 , 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1】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 , 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取材于韩愈《答李翊书》)
注释:【1】蕲:通“祈”。求。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可以养而致 致:获得 B、甚似而几矣 几:接近 C、处若忘 处:处理 D、昭昭然白黑分矣 昭昭:清晰(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思之至深 惟陈言之务去 B、充乎天地之间 游之乎诗书之源 C、而不自知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 D、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3)、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无论高山还是旷野都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 B、根之茂者其实遂
根长得茂盛果实就能顺利成长 C、道德之归也有日矣
儒家的仁义道德归属于你指日可待 D、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气势充足,那么语言的短长与声音的扬抑就都会适当(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认为孟子的文章之所以宽厚博大是因为孟子有浩然之气。 B、李翊文辞高绝,态度谦卑,韩愈很乐于跟他交流如何写文章。 C、韩愈用“养根”等比喻告诫李翊要改正不足,不可急功近利。 D、虽学文多年,韩愈表示还并不清楚自己是否达到立言者的境界。(5)、上面两篇节选的文字谈到了哪些写作的方法?请加以概括。 -
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文化演变的宏观视野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遗产”,是由于社会认知发展带来的艺术创造与现实生活的脱钩。为了让艺术创造与现实生活有机融合,我们采用现代化呈现的方式来诠释文化遗产,传承经典文化。在讲述经典传统故事时,逐渐由将观众带入故事发生所在的传统社会情境,转变为在现代语境下演绎,这就是文化学者常提到的“语境转换”。其目的在于帮助读者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并在原来故事基础上增添符合时代特点的新内容。
国产 3A 游戏《黑神话:悟空》对西游故事的“语境转换”极为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取自实景的游戏地图设计。据统计,该游戏背景取景于全国36个景点,且还原度颇高,据说还引发了网友打卡的旅游热。现代语境涵盖地理环境,熟悉的地理环境能打破次元与媒介局限,营造时空共在之感,从而构建玩家的“熟悉感”。《黑神话:悟空》以西游佛道文化为根基,融入了西游人物故事脉络,增强了游戏文化底蕴;同时结合取经的地理方位,就化解了古建筑于三维游戏中的“不适”,使章回故事与场景有机配合,巧妙地融合了实景与剧情。
二是玩家角色“天命人”的设定。“天命人”作为玩家操控的游戏主角,外形似孙悟空,有相似法术与变化能力,是被上天选中踏上西游路、承载特殊命运之人。游戏表面讲述众多小猴子踏上旅程,实则暗喻无数踏上旅途的玩家,有的半途而废,有的坚持到底成为“天命人”。此设定实现了游戏语境与现实语境、传统语境与现代语境的双重融合,引发玩家对现实人生的深刻思考,在现代文化语境下为经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路径。
材料二
叙述跨层作为叙事技巧在中华经典文学作品现代化呈现中被广泛运用。它打破传统叙事逻辑,对角色进行解构重塑,构成多元的叙事主体,涉及时间、空间、社会和心理等多维度。这样的叙述技巧拓宽了表达样式,让故事在不同层面交织发展,使内涵多元且呈现动态化。
《黑神话:悟空》在叙述跨层运用上十分出色。游戏非人们熟知的吴承恩传统纸本《西游记》原版重现,而是对西游各角色进行放大甚至创新重塑,使不管是主角“天命人”所代表的再世悟空视角,还是一路闯关所遇的黑熊精、黄风等重点角色,甚至他们手下的边缘角色,大都在游戏里延伸出了原著之外被隐去的人生。其实早在1995年,《西游记》衍生电影《大话西游》就有如此对西游角色的解构重塑。《黑神话:悟空》则将解构扩展到西游故事中近乎所有出场人物身上,不仅借由人性特征,还将民间神话故事或众多佛教、道教经典中西游出场人物的形象整合重塑,塑造了一个独属于“黑神话”的人物世界。
受先秦两汉叙事思想的影响,中华经典文学作品对所叙之事常采取“虚实杂糅”的方式,叙述者以主观的“客观叙述者”呈现。与西方相比,在叙事视角上采用全知而非限知视角;在叙事时间上,西方倾向“写实性”,而中国古代更为“写意”;在叙事结构上,西方呈现出“时间化”叙事结构,而中国古代则是“空间化”叙事结构。这在文学原著《西游记》中也有体现。随着现代媒介技术的演进,无论是游戏还是电影,在“虚实杂糅”等方面,都借鉴了西方的叙事技巧,由写意更加走向写实,由全知逐步走向限知。尤其是《黑神话:悟空》等游戏,更是以玩家个体为中心。叙述跨层允许读者、观众或者玩家在故事与现实之间自由切换,模糊了故事与现实之间的边界,拉近了故事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材料三
回顾经典文学作品的现代化历程,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已开始用简单特效来展现神魔小说的奇幻特性,将存在于二维平面中的纸本文字或插图所描绘的神仙法术,通过影视后期剪辑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呈现。这种基于视听语言的立体阅读,使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其魅力。
1995版电影《大话西游》则大胆对原著人物形象进行二次创作,把悟空从神坛拉回人间,赋予其人性情感。这是对传统悟空人物角色的形象与思想精神的再探索、再解读,它使西游故事成为有着与受众一样有血有肉的人物的人生故事,为传统悟空形象注入新活力,进一步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
近年来,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更是将经典文学作品的现代化呈现推向新高度。它在立体阅读体验上实现重大突破,将玩家纳入游戏世界,玩家从旁观者转变为第一人称视角的主角,故事围绕玩家展开。三维立体游戏具备强大的视觉表现力,镜头在三维场景中自由穿梭,物体表面材质和纹理逼真,光影效果出色,景深关系清晰,营造出极其真实的游戏世界,给玩家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同时,游戏设置的隐藏任务和剧情,为玩家提供了深度探索的空间,当玩家挖掘出隐藏结局时,能获得独特审美体验,这是在传统纸本和影视作品欣赏中不能感知到的。
从传统纸本到现代三维游戏,中华经典文学作品在立体阅读和体验层面不断发展,以适应时代变化,让经典文化在新形式下得以传承和传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则材料取材于林升栋、李悦、王强春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社会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 B、语境转换是将故事发生的传统社会情境转变为现代语境。 C、构建地理环境的“熟悉感”,能促使玩家融入游戏剧情。 D、游戏中的众多“小猴子”因承载特殊命运成为“天命人”。(2)、根据材料二,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黑神话:悟空》彻底颠覆了《西游记》原著的传统叙事逻辑。 B、游戏里延伸出了原著之外被隐去的角色人生,使得角色被重塑。 C、吴承恩的《西游记》采取了全知叙事视角,空间化的叙事结构。 D、现代媒介技术的演进下,游戏主要以写意和限知的方式来呈现。(3)、根据材料三,关于“立体阅读”的特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志二维平面阅读成为历史。 B、能调动读者多感官参与阅读。 C、对经典形象进行解读与重构。 D、提供更加逼真的沉浸式体验。(4)、对于以上三则材料的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黑神话:悟空》引发网友打卡旅游热潮,是因为游戏背景采用了先进的技术,逼真地再现了原本不为人知的美景。 B、早在1995年,电影《大话西游》就对西游角色进行了全面的解构重塑,《黑神话:悟空》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C、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有意识地采用后期剪辑等简单特效体现神魔小说特性,标志着立体阅读已较为普遍和成熟。 D、与以往以旁观者身份欣赏影视作品不同,游戏玩家以主角的身份参与到故事情节之中,会获得更直接的沉浸式体验。(5)、《黑神话:悟空》在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现代化呈现方面,提供了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 -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对待情绪,有的人认为应该学会适情,调适管理情绪,以平和的方式沟通和解决问题,避免情绪化的争吵和冲突升级,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人则认为应该做到释情,勇敢释放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让他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从而建立更加深厚和真诚的人际关系。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论述性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