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各行各业中,都有创造性地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劳动者。请为这样的劳动者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有形象,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2、高一年级拟举行以“学习”为主题的板报比赛。针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从以下《论语》名句中选择一句作为板报的宣传语,你会选择哪一句?请说明你的理由。要求:正确理解句意,理由充分,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 3、优秀的古诗词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阅读李清照的《声声慢》,从知人论世、遣词造句、意象选择、情感表达的角度中,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文学短评。要求:选择一个角度,叙议结合,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而问题不在于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爱的阅读,就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①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

    ②还有人见书便生吞活剥,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

    ③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懂得爱和生命

    ④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④②①③ D、②④③①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现代作家郁达夫,对于大多数学生是比较熟悉的,代表作《故都的秋》很多人喜欢。 B、《乡土中国》是费孝通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 C、《红烛》主要收录了诗人闻一多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内容丰富广泛。 D、议论需提高针对性,切忌不要“无的放矢,不看对象”,可根据读者调整角度。
  •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一词中,“沁园春”是词牌,指填词时所依的乐调;“长沙”是题目,标明所吟咏的内容。 B、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描写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是田园诗代表作家,诗风自然平淡。 C、《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后游黄州赤壁所作,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功业未成的感慨。 D、《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荷塘月色,表达对光明未来的憧憬。
  • 7、下列选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没精打采               冷寞               (qiú)劲               六艺经(chuán) B、残羹冷灸               (yùn)帖        心悸                      举酒(zhǔ)客 C、疏疏落落               点缀               枕(jiè)                 (gèn)古不变 D、礼上往来               隽永               一(chuán)            (qì))而不舍
  • 8、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落在生命中的雨

    ①我和母亲收拾完家务,搬了把椅子坐在客厅门边。日子像春天的雨滴一样,一滴一滴温和地下落 , 落在攒劲儿成长的生命里。我盯着门缝上干枯的艾叶,听风吹过艾叶卷出的瑟音,想象阳光落在艾叶上的颜色,勾勒光斑周围扩散又退却的晕染。我觉得太阳忘记这把艾叶了,不再从高处把光辉送到它身上。

    ②说起阳光,那可真让人怀念啊。“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阳光普降,迎春花给墙壁镶嵌上无数星星,满墙满院就亮起了摇曳的光芒,一层层,一簇簇,在风中如同水波般荡漾 , 几乎使我相信冬天已经远去了。等到油菜花严严实实地长满田野,像无边的地毯覆盖在大地上,由心底升腾而起的温热之感就越发浓郁,我由此爱上了世间所有与阳光有着相同颜色的东西。金黄,在春天闪着璀璨的光芒,并迅速铺展成广阔的规模,连蝼蚁都感受到了这盛大之美。大地因这盛大之美,变得活泛,变得慷慨,变得热情。大地大笑起来,冬天长出的皱纹瞬间被抹平了,只剩下无边的金黄,无边的旺盛。

    ③就在人们以为一切渐入佳境时,大地打了个寒颤,一阵风刮过山头带来了一片乌云。没来得及披上蓑衣的瞬间,阳光全都被吸走了。接着油菜花开始震颤,东倒西歪,熄灭在雨水里,陷落在泥滓中。沙沙沙——雨沙子般落下,丝线般落下,一切事物都蒙上了一层泪痕。

    ④这时,母亲哼起了乡间谣曲,我想跟着哼唱,但我不会。母亲的歌声,像沙沙沙的雨声,歌声和雨声交织在一起,有着动人的和谐。父条从里屋出来,坐在门边换水鞋。“我得去看看。”父亲说。“注意安全,早点回来。”母亲说,说完又拾起中断的歌谣,“伊哎呀——”在母亲的歌声中,父亲把裤腿塞进雨鞋,扯了扯肩头的衣角,这才拿着手电筒出门。母亲看着他的背影,露出温情的笑意。

    ⑤雨丝在灯光中闪亮,看着像密密麻麻的心绪,一丝一丝,纷纷舞动。父亲走远后,母亲搬出去年秋天留的花生种子,在灯光下给花生剥壳。这是个小活儿,简单,却也磨人。两手同时使力,拇指和食指用劲剥开花生壳,露出粉紫色的花生米,选择其中亮泽饱满的,丢掉干瘪难看的。

    ⑥忙碌一阵后,母亲忍不住说:“这一批花生种子非常好。”的确好,好到让人觉得丰收就在眼前。“开耕后把它们种到土里,小小的一篮子花生米,能变成几亩花生苗,能收获好几牛车花生,能榨出几百斤食用油。”母亲的话,道出了生命的力量,土地的恩赐。

    ⑦灯光下,母亲的手厚实,温柔。啪——花生米脱离黄壳,从她指缝落入竹篮,如水滴落入大海。一剥一落间,细致的生活能力汩汩而出,她在这些琐碎的日常事务中练就了应对各种麻烦的品性。她的人生就像这些花生来,微小 , 却也要细心打理。像剥花生壳这类小事,她每天都要做很多,多到没有人意识到这也是一件事,一件必不可少的事。这样的事,没有时代的波澜,不及历史的变迁,无关天下的兴亡,只有一个个被人遗忘的人间真实。由这些组合而成的人生,平凡,渺小,饱含艰辛,但这就是“活着”。

    ⑧有时候,我羡慕母亲的手,虽然满是疤痕,但很有力量。它们能承受生活的鸡零狗碎,理顺一地鸡毛,化腐朽为神奇。我的手就做不到这些。没剥多久,我就累了,实际上是没耐心了,就靠在炉火边,让微红的火光烤热我的手。雨丝银针般飞动着,屋檐有水滴落下来,地上有散开的水花。看着雨水一滴又一滴地下坠,散开,我的心开始湿润了。

    ⑨母亲依然在一颗接着一颗地剥花生,仿佛永远也剥不完似的,仿佛她生来就是为了剥花生似的。除了手中的活儿,她似乎什么都不在意。她真有耐心呀,这耐心让我惊叹。母亲粗糙的手掌拂过春天的水气,打捞起内心的平静。她平静的时候,我似乎能听到她的呼吸。这双手剥过多少万颗花生呢?

    ⑩时间是一条沙河,由沙子般的花生粒串起。花生零碎,人的生命也零碎。花生埋进土里,发芽、生长、结果,人也仿佛跟着发芽、生长、结果。花生在潮气中散发清香,让人忍不住想把它们塞进嘴里。但我没有这样做,在春天花生只有一个使命:成为种子。

    ⑪过了一会儿,母亲说起出门的父亲。巡山的他,该走到水库坝上了吧,每日的固定时间,他都要去查看沟渠和水位。而他所经之处,春风唤醒了春笋、蘑菇、木耳。说起父亲时,母亲脸上的笑容像穿过雨幕照进夜里的阳光。离开故乡后,想家时我就会想起这个笑容,带着春夜的暖意,以及我年轻时的心绪。

    ⑫我的心绪从雨中拉回灯下时,母亲竟然剥完了所有的花生。这时,父亲的脚步声从屋外传来,接着他粗大的手推开了潮湿的木门。吱吱呀呀,门一开一关,牛棚里的牛跟着哞哞叫了几声,然后是鸟飞离树梢的扑翅声。

    ⑬随着雨脚越来越密,春耕开始了。春雨中,父亲犁地,翻起的肥土泛着温润的光,我把花生米一粒粒播撒在土中,让雨淋湿它们,让土掩埋它们,让风唤醒它们。

    ⑭它们破土了,抽芽了,散叶了,开枝了,绽花了,结实了……

    ⑮几个月后,我们赢得了丰收年。

    (节选自连亭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滴一滴温和地下落                      下落:掉落 B、熄灭在雨水里                                熄灭:暗淡 C、她人生就像这些花生米,微小        微小:平凡,渺小 D、打捞起内心的平静                         打捞:唤起
    (2)、下列对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细腻地描写了明媚的春光,展现家乡美好的自然风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B、“大地大笑起来,冬天长出的皱纹瞬间被抹平了”,运用拟人手法描绘春回大地、生机焕发的情景。 C、写了父母在雨天劳作及母亲对父亲的关心,表现了家人间的温暖情感,表达了我的独特感受。 D、结尾处,描写花生米从破土抽芽到绽花结实的生长过程,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对花生的喜爱。
    (3)、文章第二段的画线句具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迎春花给墙壁镶嵌上无数星星,满墙满院就亮起了摇曳的光芒,一层层,一簇簇,在风中如水波般荡漾。

    (4)、文中“花生米”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书写规范。

    (1)世间行乐亦如此,。(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 青,”,与韩愈《师说》中表达“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思想一致。

    (4)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词人回首故国,想到宫苑犹存,写下了“”,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沉重叹息。

    (5)古代诗人登临古迹,常有自然永恒而人世沧桑的感慨。游览黄州赤壁,苏轼唱出“大江东去,”,感叹江水滔滔而风流人物已逝;登临京口北固亭,辛弃疾吟道“千古江山,”,叹惋江山永恒而英雄不再。

  •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端居咏怀1

    白居易

    贾生2俟罪心相似,张翰3思归事不如。

    斜日早知惊鵩鸟4 , 秋风悔不忆鲈鱼。

    胸襟曾贮匡时策,怀袖犹残谏猎书。

    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

    注释:【1】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江州时所作。【2】指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却遭被贬,抑郁不得志。【3】张翰,字季鹰。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4】贾谊曾作《鵩鸟赋》。鵩鸟即夜鹰,善捕田鼠,但古人以为是不祥之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贾谊的事来自比,作者因两人有相似的人生遭遇而产生了共鸣。 B、颔联的“鵩鸟”“鲈鱼”两个意象分别对应了首联的两句,语义连贯。 C、颈联写诗人曾怀匡时救世之策和进谏皇帝如何打猎的书,但没被采用。 D、本诗陈述了诗人被贬后的心路历程,并在结尾处表达了对未来的设想。
    (2)、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首联不相同的一句是(     )
    A、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D、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3)、“端居咏怀”即诗人在闲居时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
  •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神农悉诸,黄帝师大挠……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②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谓善学。

    ③子张1 , 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2也,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④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 , 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 , 好教而不倦,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尊师》)

    注释:【1】子张、颜涿聚、段干木、高何、县子石、索卢参、禽滑黎等,皆为古人名。【2】驵(zǎng),古时候集市贸易中为买卖双方撮合从中取得佣金的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农悉诸                    师:以……为师 B、谓善学                       是:这 C、学也者,之盛者也       知:通“智”,智慧 D、则好学而不                 厌:厌恶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欲无尊师                  非能水也,绝江河 B、此五帝之所以绝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孔子                      月出东山之上 D、惟此邪                      级七千有余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学,其言不若爽
    (如果)不学习,人嘴能说话还不如口里有病说不出话。
    B、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王公大人从此就礼待他们,这些(都是)从学习中得到的啊。
    C、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来发扬光大。
    D、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
    自身的修养完成了,那么作儿子的不用支使就孝顺了。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将不学与学进行对比,阐明“学”能够保全天性,不使其衰败,善学能够通达天性。 B、本文列举不同身份、地位的古人事例,证明学习和尊师的重要性,事例具体,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C、本文将教育提升到了极高的地位,认为教育最大意义在于使人受益,强调教育对个人的积极影响。 D、本文语言简洁有力,明确地指出学习是成就自身的关键,通过学习能够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完善。
    (5)、本文阐明了“敬学与尊师”之道,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述的。
  • 1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初,人们出于现实的需要,经商、求学、游说或出使等,都免不了远途跋涉。虽行历天下,也只可说是“旅行”而非“旅游”。

    汉代,司马迁发愤而作《史记》。他为搜求第一手史料,不辞劳苦地深入实地,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这样的周游,标志着一般意义的旅行向充满自觉意识的旅游发展。到六朝之时,旅游渐成风气。有了自觉的旅游活动,作家以诗、文的形式,记游、写景、叙事、抒情或议论,在模山范水中渗透了他们的主观意识、审美个性和独特情感,这样就产生了旅游文学作品。山水游记和山水诗相继问世,标志着旅游文学的产生。汉魏六朝是游记文学的草创期,由唐至明愈渐兴盛,至清代日渐衰微。

    览山水之幽,得人文之胜,旅游和文化就这样一路走来。文化旅游是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文化旅游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宗教等内容,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旅游活动,其涵盖性强,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相关的产业。在旅游中,当游客走进古老的城镇、参观历史遗迹、欣赏传统艺术表演时,他们成为了文化传承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这种直接的接触与体验,激发了他们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兴趣,获得超然的文化感受。

    当今世界,旅游业呈现出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大趋势。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调查显示,全球旅游活动中约有37%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从一些地区和国家看,文旅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43项世界遗产中有39项是文化遗产,美国文旅产业创收占GDP比重30%。如今我国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已成为人民群众除食品餐饮消费之外的第二大消费内容,全国人均国内旅游次数已达每年3次,文化旅游已成为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最大的市场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文旅产业发展成为挖掘地方文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取材于李爱武、王晋军等的文章)

    材料二

    如今,文旅融合已成为各地政府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举措。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新兴旅游热潮,为地方入境旅游注入了新活力。在数字化、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文旅模式正在逐渐转变。新型文旅方式,如城市漫步(City Walk)、15分钟生活圈等应运而生,文化旅游消费方式的发展反映出现代人对高效、便捷生活方式的追求和新的文化消费诉求。因此,拥有历史文化资本、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乃至一个偶发性的可吸引消费群体关注的事件、地标建筑、体育活动等都可能带动一个城市的“消费”。文化旅游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对文旅产品的消费需求,尤其是一些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地区,游客抵达后,会购买一些文化特色的产品,庞大的游客流量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另外,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产业,涵盖了文化、旅游、餐饮、住宿等多个领域。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升地区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近年来,各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工艺、传统节日等地方文化元素为主题,培育具有吸附力的旅游项目和体验活动的文旅项目,利用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新型传播渠道和相关平台,扩大在地文化旅游品牌的传播范围,从而促进了我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中心的苏州,苏绣、苏扇、缂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本。于是,苏州市举办“品质生活·美好苏州”的文化旅游消费月、“姑苏八点半”等文化旅游活动,以及“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等城市文化的营销与传播活动,探索了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路径,提升了地方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湖南省不断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湘瓷、湘绣、湘菜等“湘”字号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味道湖南”“一桌湖南饭”等品牌传播力持续扩大,加强与世界各地文明交流互鉴,面向西亚、非洲、东南亚等区域客源国宣传推介湖南文旅品牌,传播更多承载湖湘精神的价值符号,开发更多旅游文化产品,让文化走出去。文化旅游作为对外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增长点,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然而,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产品同质化严重、数字技术应用不够、高端人才短缺等一系列问题,甄别并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

    (取材于李炎、李爱武、王晋军等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为了创作而进行调查研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自觉意识的旅游者。 B、旅游是自觉意识的行为,渗透着审美个性和独特的情感,是文学产生的条件。 C、文化旅游覆盖范围广,近乎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所有的相关产业。 D、文化旅游在全球旅游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约占各国GDP的三分之一。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行为不属于“文化旅游”的一项是(     )
    A、孔子游说列国 B、姚鼐登游泰山 C、湘南红色旅游 D、茶道研学旅游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便捷的生活方式促使了文旅模式的根本转变。 B、文化旅游能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需求。 C、文化旅游解决了传统手工艺文化发展的路径问题。 D、解决产品同质化等问题,文旅产业就能快速发展。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客通过直接接触、体验景区文化资源等行为,获得了超然的文化感受。 B、拥有历史文化资本、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的地区更可能受到人们的青睐。 C、地方各级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因而各地经济发展迅速。 D、高质量的传播手段是文化旅游品牌营销、拓展文化旅游空间的重要途径。
    (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并说明我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以上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去,人们都愿意去看大城市里的现代化建筑,可如今,很多人觉得,乡村的一些古屋老街也有一种      的美。在浦江县的许多村庄里,(        A       ),比如高溪村口的古桥亭,打破传统建筑的对称习惯,按出方入圆的哲理设计,(        B        ),寓示出门走四方,为人要      ;进村的门是圆拱形门,寓示进门家人团圆,与人圆融相处。这个村还有前后两条小溪,前溪为明溪,古屋沿两边溪岸建成;后溪为暗溪,古人用拱桥将溪水覆盖,再在拱桥上盖房起院,明暗两溪在村口交汇,整体设计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1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小刚去医院探望了生病的爷爷后,打电话给还在外地的表姐,告知表姐爷爷目前的情况已是油尽灯枯,希望她赶紧回家。在电话中,他借用了《陈情表》中的文句“”来描述爷爷生命将尽、气息微弱的身体状态。

    (2)夜读史书时,小强心生诸多感慨,无数英雄人物都才情兼备,却生不逢时,只能无奈地任由岁月流逝,年华老去。在读书笔记中,他用陆游《书愤》中的诗句“”,给这些不得志的豪杰之士作了人生批注。

    (3)王老师在语文课上讲,古人善用典故表情达意,如苏轼用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破曹功业衬托自己的人生失意;又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两句表现对英雄刘裕卓越战功的赞美之情。

  •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游

    元稹

    酒户年年减,山行渐渐难。

    欲终心懒慢,转恐兴阑散。

    镜水波犹冷,稽峰雪尚残。

    不能辜物色,乍可怯春寒。

    远目伤千里,新年思万端。

    无人知此意,闲凭小栏干。

    【注】①酒户:酒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酒量渐减,爬山也觉吃力,想要走完山路,但内心散漫,想要停止,又害怕游兴散去。 B、五、六两句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寒的画面,从“波犹冷”“雪尚残”可以看出,此时正值早春。 C、看到镜水、稽峰后,诗人想到春天景色不可辜负,怎能因为害怕春寒而耽误欣赏美景。 D、诗人登高远望,由远及近描写所见之景,并将情感寓于其中,使情感逐步深化。
    (2)、结尾写“闲凭小栏干”,你认为诗人内心真的是“闲”的吗?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 , 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也!王身出玉声 , 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 , 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三》)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处画“✔”。

    王乃遣A子良北献地于齐B立昭常C为大司马D使守E东地F又遣景鲤西索G救于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乃归子”的“归”,与《蜀道难》“使人听此凋朱颜”中的“凋”用法相同。 B、与,意为给,给予,同《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含义相同。 C、玉声,似玉相击之声,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 D、倍,指违背,与《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怀王死后,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向齐王请辞,但齐王提出了放归条件,楚太子采纳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条件。 B、楚太子回国继位后,齐王派遣使臣来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意献地,向群臣问计,集思广益,最后解除了危机,说明楚襄王善于纳言。 C、子良告诉齐王此行是受王命来献地。昭常假托王命驻守献地。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告知若不收兵就与其决战,最终楚国不战保全东地。 D、材料一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楚太子答应献地给齐国。材料二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落下个不义之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

    (2)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

    (5)、楚襄王不愿献地给齐王,向子良、昭常、景鲤三人问计,三人在割让东地的问题上有何不同意见?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1731克月壤样品,这是人类首次获得的月表年轻火山岩区样品,也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地外天体返回样品。专家表示,虽然发放月壤样品仅占采回样品的5%左右,但取得的科学研究成就涵盖了月球形成、演化、太空风化作用与机制以及资源利用等多个领域。

    专家介绍,嫦娥五号月壤样品采自月球的玄武岩单元,这些玄武岩是月幔形成的岩浆溢流到月表固化而成的岩石,它们记录着月球演化的密码。

    “嫦娥五号着陆区是月球最年轻的玄武岩单元之一,此前研究推测这一区域的年龄为10亿至30亿年,但这种推测方法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贺怀宇介绍,利用自主研发的超高分辨定年技术,我国研究团队测定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玄武岩形成于20亿年前,将月球火山活动的结束时间推迟了约8亿年,并为撞击坑定年曲线提供了关键锚点,大幅提高了内太阳系星球表面撞击坑定年的准确度。

    除了月球岩浆活动停止的确切时间外,月球最晚期岩浆活动的成因也一直是未解之谜。以前科学界存在两种可能的解释:岩浆中富含放射性元素以提供热源,或富含水以降低熔点。

    然而,我国对月壤的最新研究却排除了这两种主流观点。研究人员发现,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的玄武岩初始熔融时并没有富集钾、稀土元素、磷的“克里普物质”,这一结果否定了初始岩浆熔融热源来自放射性生热元素的假说。

    研究发现,月幔的水含量仅为1~5微克/克,也就是说,月幔非常的“干”。中国科学家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的最新研究显示,月表中纬度区域太阳风在月壤颗粒表层中注入的水比以往认为的更多,而月球高纬度区域可能含有大量具有利用价值的水资源。研究团队基于再加热实验分析,结果显示太阳风成因水可在月表中、高纬度地区得到较好保存。该研究证实了月表矿物是水的重要储库,为月表中纬度地区水的分布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嫦娥五号月壤中,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科研人员还“挖”到了“嫦娥石”,“嫦娥石”存在于月球玄武岩颗粒中。据介绍,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月球样品研究团队,在14万个月球样品颗粒中,分离出一颗粒径约10微米大小的单晶颗粒,并成功解译其晶体结构。经国际矿物学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投票通过,确证为一种新矿物,并被命名为“嫦娥石”。“嫦娥石”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

    (摘编自《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研究成果发表70余项》)

    材料二:

    中国科学家采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做出的首批两项独立研究成果,同时刊登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与《科学》杂志。两项研究首次揭示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这一年龄填补了月球玄武岩样品在该时期的记录空白。这些研究为人们了解月球演化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

    由于月球具有“二分性”,月球正面和背面在形貌、成分、月壳厚度、岩浆活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形成机制仍然悬而未决,是月球科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此前,科学界对于月球背面的认识主要基于遥感研究,2024年6月25日,我国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携带来自月球背面样品返回地球,这些样品采集于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该盆地是月球上最大、最深且最古老的盆地,为厘清月球正面和背面物质组成的差异、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月海玄武岩由月幔发生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上升喷发至月表形成,是探索月球内部物质组成和热演化的重要窗口。因此嫦娥六号返回样品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玄武岩岩屑的年龄和岩浆源区性质。

    在发表于《自然》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献华和研究员李秋立,与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团队根据5克月壤中分选出大于300微米的108颗玄武岩岩屑定年研究的结果,揭示嫦娥六号着陆点28亿年前存在火山活动,且岩浆来自亏损克里普物质的源区;其中一颗高铝玄武岩岩屑揭示42亿年前存在来自富集克里普物质源区的火山活动。

    综合来看,月球背面火山活动至少持续了14亿年,且月幔源区经历了从克里普物质富集到亏损的转变。此外,同位素定年结果与撞击坑统计定年结果基本一致,指示了月球正面和背面遭受陨石撞击的概率相当。

    传统观点认为,月球背面的月壳较厚,抑制了月海玄武岩喷发,导致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月海分布不对称。但这不能解释为什么月壳很薄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也匮乏大规模的月海玄武岩。此次研究表明,月海玄武岩的分布除受月壳厚度影响外,月幔源区的物质组成也是重要的控制因素。

    《科学》杂志审稿人认为,该研究报道了从月球背面返回的嫦娥六号月壤中的玄武岩岩屑的岩相分析、高精度年龄和同位素特征。这些样品是首次在月球背面采集的,因此为认识整个月球的地质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摘编自《嫦娥六号月壤样本首批研究成果发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研究团队为月球撞击坑定年曲线提供了关键锚点,也为得出“月球正面和背面遭受陨石撞击的概率相当”的结论提供了依据。 B、我国科学家从嫦娥五号月壤中发现单晶颗粒“嫦娥石”,并成功解译了它的晶体结构,这种发现与研究在国际上也是少有的。 C、月球背面在42亿年前至28亿年前都存在着火山活动,且在这段漫长的时间内,月幔源区的克里普物质从富集转变为亏损状态。 D、嫦娥五号、六号的月壤样品分别取自月球正面和背面,两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相互印证,总体上看,嫦娥六号的研究更有价值。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仅占采回样品的5%左右”,说明发放的用于研究的月壤样品很少,也更突显了科研人员研究成果的来之不易。 B、材料一写科研人员在大量月球样品颗粒中挖”到了“嫦娥石”,“挖”字准确生动地体现了“嫦娥石”的珍稀情况。 C、为了了解月球正面和背面在形貌、月壳厚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形成机制,我国科研人员才从月球带回了月壤样品。 D、材料二结尾引用《科学》杂志审稿人对月壤研究的评价,对我国月壤研究的成果及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嫦娥五号带回月壤样品前,我国没有属于自己的地外天体返回样品,无法对月球的形成、演化、资源利用等进行研究。 B、通过对月壤样品的研究,科学家进一步了解了月球上水的成因、分布及储存方式,这对于载人登月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C、嫦娥六号月壤样品采集于月背最深、最古老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为研究月球物质成分和演化历史都提供了独特视角。 D、在月壳比较薄的南极—艾特肯盆地,玄武岩比较匮乏,说明影响月海玄武岩喷发的因素除了月壳厚度外,还有其他。
    (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写到了科学家对玄武岩的研究,阐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5)、有人说:“一部科学史,也是一部书写科学家精神的历史。”在探月和研究月壤的过程中,体现了我国科学家的哪些精神?请简要概括分析。
  •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缘分,一般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彼此相遇的一种可能或必然。对于“缘分”,人们的认识并不相同,有人觉得凡事当随缘,但也有人认为未必凡事都应如此。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上河图》的主角有担轿的、骑马的、看相的、卖药的、驶船的、拉纤的、饮酒的、吃饭的、打铁的、当差的、取经的、抱孩子的……这么多人拥挤在共同的空间和时间中,看似(A),实则各自前行。他们互不相识,但每个人都担负着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心境、自己的命运。于是,这座城就不仅仅是一座物质意义上的城市,而且是一座“命运交叉的城堡”。

    在这座“命运交叉的城堡”里,潜伏着命运的种种意外。①张择端画的不只是城市,②而且是命运的神秘与不可知。③在多变的城市空间里,④每个人都在寻找、辨识、选择着自己的路。⑤张择端看到了来自每个平庸躯壳的微弱勇气,⑥汇合在一起,⑦就成了那个朝代里最为生动的部分。

    在《清明上河图》中,[甲]____________。没有汴河,就没有汴京的耀眼繁华,但这只是张择端把汴河作为构图核心的原因之一。对于他来说,这条河更重大的意义,来自它(B)的象征性——变幻无形的河水,显然正是时间和命运的赋形。于是,河流以其象征意义,无可辩驳地占据了《清明上河图》的中心位置,时间和命运,也被张择端强化为这幅图画的最大主题。

    没有人数得清,街市上的人群,有多少是赖水而生;没有人知道,饭铺里的食客、酒馆里的酒客、客栈里的过客,他们的下一站,将在哪里停泊。对他们来说,漂泊与停顿是他们生命中永远的主题,[乙]____________,另一些同样的身影就会弥补进来。我们从画中看到的并非一个定格的场景,铁打的城市流水的过客 , 它是一个流动的过程。

    甚至连《清明上河图》自身,都不能逃脱命运的神秘性——近一千年过去了,这幅画被不同时代的人们仔细端详了千次万次,但每一次都会发现与前次看到的不同。以至于今天,每个观赏者对这幅画的描述都是不一样的,研究者更为画上的内容争吵不休。

    (节选自祝勇《张择端的春天之旅》,有删改)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第一段中三次使用“自己的”这个短语,有效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5)、请按照要求概括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要求:①运用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铁打的……流水的……”这个句式来表述部分内容。②不遗漏文段的关键信息。③全句不超过40个字。
上一页 109 110 111 112 11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