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综合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3+2试卷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7 文言文阅读 多元组材,增加考查厚度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8 文言文阅读 创新命题思路,打破思维定式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36 辨清用法效果,判断运用修辞手法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12 名篇名句默写(二)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37 明晰结构内容,赏析语句表达效果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3 据类及篇悟神,解读文本特征类题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14 语言文字运用(二)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11 名篇名句默写(一)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1 提高欣赏素能,准解语言技巧类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日臻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如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善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主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材料二:
语言和逻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编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某种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必须在逻辑同时是科学和艺术时,这一目的才能实现。 B、理性是人类的本性之一,人类理性的推演活动具有生产性或构造性,这一活动过程可能作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思想产生混乱。 C、在证明定理的过程中,可以从公理出发,先证明一些简单的定理,再以这些简单的定理作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 D、逻辑有效性理论的确立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具备了逻辑品行,也会因为加入一些描述性语句而丧失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且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与生俱来”存在他的大脑中,具有“自然习得”的性质。 B、语言和逻辑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运用的艺术,虽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有时又可以突破逻辑的局限。 C、只运用逻辑的理性去认识诗人的语言,那么我们对于诗人和诗歌,往往会产生错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D、人们要发挥出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需要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中“无理而妙”效果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B、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 C、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4)、对于人类活动中产生的一些突破逻辑的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受邀在儿子的毕业典礼上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希望你们不时遭到不公平的对待,这样才能明白公平正义的价值;
我希望你们受到背叛,这样才能学到忠诚的重要;
我希望你们偶尔感到孤独,这样才不会把朋友视为理所当然。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定。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诗中常常将“树叶”写作“木叶”,这是为什么呢?( )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还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和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 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②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③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④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⑤“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⑥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A、①⑤⑥②④③ B、⑤①⑥④③② C、⑤①④③⑥② D、①⑤⑥④②③(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更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和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B、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和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C、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D、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更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 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 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 的和毋(wú/wù)庸争(辩/辨)的事实。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要摆脱现代冲突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还有一些党 派可能以为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政治上同样巨大的倒退来补充。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huì/kuài)的精灵。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毋 (wù) 辨 狯 (kuài) B、毋 (wú) 辩 狯 (kuài) C、毋 (wú) 辨 狯 (huì) D、毋 (wù) 辩 狯 (huì)(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愚昧 衰颓 不可避免 B、愚昧 衰败 不可或缺 C、愚钝 衰颓 不可避免 D、愚钝 衰颓 不可或缺(3)、下列句子中,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
A、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B、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C、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 D、“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夫子问志,学生曾皙用“ , ”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2)《涉江采芙蓉》中诗人通过“ ? ”自问自答,感情由欢乐突转为悲哀:这是深沉的疑问、无奈的叹息。
(3)中国诗词中常用鸟和鱼来绘景抒情,如“ , ”等。
-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风急”二字领起,写夔州的特定环境。接着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 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密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更能让人在秋日的种种情景中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 C、颈联中多处地方都与前面形成呼应,比如“悲”“独登台”暗合首联中的“哀”,“万里” “百年”分别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与上一联的“无边” “不尽”相呼应。 D、尾联进一步抒发悲秋苦恨之情。 “艰难苦恨”写出了诗人潦倒的生活之苦和无法释怀的国难家愁,对杜甫来讲,这种“艰难苦恨”也是人生的艰难。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 ,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 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 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弃掷通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辇来于秦 辇:乘着辇车 B、绿云扰扰 扰扰:纷乱的样子 C、齐、楚之精英 精英:优秀的人才 D、鼎铛玉石 铛:平底的浅锅(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杳不知其所之也/何厌之有 B、燕赵之收藏/羡长江之无穷 C、秦人视之/异乎三子者之撰 D、蚓无爪牙之利/凌万顷之茫然(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字牧之,著有《樊川文集》。他不仅是唐朝杰出的诗人,也是著名的“文赋”和古文 大家。在诗歌方面,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B、《 阿房宫赋》是一篇骈体文,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从内容看,赋要通过“体 物”达到“写志”的目的,结尾部分往往抒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C、鼎是青铜器最重要的器种之一,最初是一种炊具,后来上升为礼器,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现存于世比较著名的有后母戊鼎、子龙鼎等。 D、妃专指皇帝的妾,太子、王侯的妻。嫔和媵都是宫廷女官,帝王侍妾。嫱,陪嫁的人。(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B、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C、行李之往来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文中画线部分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六国王侯的宫妃们、儿子孙子们。 B、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渭水涨起了一层脂膏,是她们在泼掉含有脂粉的洗脸水。 C、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她们)曼妙地站立着,远远凝视着,希望能得到这份幸运。 D、秦人视之,亦不甚惜——秦人看着,也觉得非常可惜。(6)、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与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段写阿房宫美女之众,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 B、此段在描写中综合运用铺叙、夸张、比喻、排比、通感等多种手法,对阿房宫的规模与气派 作了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描绘,极尽铺采摘文之能事。 C、此段写阿房宫的美人和珍宝,揭露了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D、此段乍看似乎仅仅是叙事,实则于叙事中寓褒贬。统治者骄奢淫逸、不惜民力之弊,已于言外见意。 -
8、下列几个人物别称对应的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
脂粉英雄 绛洞花王 枕霞旧友 蕉下客
A、王熙凤 秦可卿 贾探春 史湘云 B、史湘云 贾宝玉 贾迎春 贾惜春 C、王熙凤 贾宝玉 史湘云 贾探春 D、史湘云 林黛玉 薛宝钗 贾探春 -
9、下列有关《乡土中国》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西方社会捆柴式的团体结构不同,中国乡土社会呈现出同心波纹式的差序格局,如“子不教,父之过”“德不孤,必有邻”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等都是这种格局下的道德观念。 B、小说《祝福》中“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地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 祝福时“拜的却只是限于男人”,并且说“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这体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 C、传统乡土社会不愿意打官司最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礼俗已经足以处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矛盾和冲突;如果矛盾大到不能用礼俗调解,还是需要打官司解决的。 D、长老权力从社会继替中发生,它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而时势权力从社会变迁中发生,它是时势所造成的,并由此出现了能应对新环境并获得群众信任的“文化英雄”。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1)、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2)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2)、选段中六个“譬如”构成的写景段落有什么作用。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②“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③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④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摘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①发展与创新是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所在,是节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传统节日虽然所依托的是过去的人或历史,但其所体现的精神却总是为当代人所认同的。要想使传统节日更好地传承下去,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不断寻找新的过节形式和载体,使传统节日文化能够适应它所处的时代。
②因此,传统节日需要创新,需要增加新的符合时代需求的活动内容,与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要相适应,与现代文化及其传播手段相适应。通过发展创新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接轨,使节日形式、节日精神更贴近时代特征,满足当代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可以说,中国传统节日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创新的问题。然而,创新和发展离不开节日的本真性这一原点。传统节日中有一种文化的延续性。传统节日通过时间、仪式等概念上的重复性来传承传统价值观。在节日里,人们重复的不仅仅是时间、仪式,还有认同感。它代表节日的核心价值和内涵,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在对传统节日的当代重建中,应该把我们时代的价值取向与节日内涵和传统结合起来,在挖掘节日现代内涵的基础上,应尊重节日的本真性,让节日按照其自然的发展规律,进行自然的调适和变迁,实现现代性的重建和转型。
③传统节日的创新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节日形式上的创新。这也是旧传统的新形式,主要体现在外在形式上,比如节日产品、组织形式、节俗活动的创新、节日话语符号的变化等。其中,通过节日形式上的创新,赋予节日以现代感,增加节日的娱乐性尤为重要。当然,节日形式的创新不应该流于形式主义,其前提是应该真正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其次,节日创新也可以体现在节日主题和公共价值等方面的创新。这需要将现代社会的理念和价值注入传统节日中,增加传统节日的新的内涵,挖掘并发展与节日的独特性相关的当代意义,使传统节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中国的节日要有中国式的表达,只有通过节日的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的元素,才能让中国传统节日变得时尚起来,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摘编自林慧《论全球化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习俗起源于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例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戴香囊……这些丰富动人的习俗仪式是节日的灵魂,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 B、只要离开生活的体验,就无法真正领悟节日的真意。因此,每逢节日,人们总会用一些生活的细节增加节日的仪式感。这些细节可以使人感受到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C、习俗是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在这“变”与“不变”的哲学命题中不断探索与实践,我们的传统节日将获得饱满的“再生力”。 D、传统节日要焕发新生,需要与现代社会接轨,要与人们的消费观念以及文化传播方式相适应,满足当代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勇于打破传统节日在文化上的延续性,追求创新发展。(2)、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第三段观点的最佳选项是( )A、清明时节,有不少人选择“云祭扫”“鲜花祭扫”“水溶祭扫”等方式进行祭扫活动,既缅怀了逝者,又使祭扫更加绿色、低碳。 B、上海南京西路商圈运用“全息投影琉璃幕”技术,将传统的琉璃图案投射到幕布上,实现图像立体化、多层次的呈现效果。 C、今年的元宵汤圆创意十足,品类丰富,其中寄托美好寓意的“柿柿如意”汤圆以及口感清香的“鲜奶绿茶”汤圆等,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好评。 D、春节期间,在传统的舞狮表演中加入西方动漫的元素,东西文化交流碰撞,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还使舞狮节目更加活泼有趣。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遇到困难,直面而上固然可敬,可有时也要学会绕道而行。
对此,你有着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定。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山中学举行运动会,小爱同学听到广播里说:“A热烈欢迎各位莘莘学子努力参加比赛,我为你们加油!运动会期间,( )。在开幕式上,( )。同时,( )。
她来到运动会联络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在运动会前夕,学校向校友们发出了邀请函,今天有很多校友来观摩运动会。但也有部分校友回复微信说无法参加,原因多种多样,比如,有的说‘B得知母校举办运动会,届时我拨冗参加’,有的说‘C只因最近事务繁杂,无法到校参加盛会’,还有的说‘D我无时无刻思念母校,但实在无法脱身’。”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师生将会表演节目
②学校将全力为大家提供帮助
③欢迎有才艺的同学登台表演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①②(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且语言得体的一项是( )A、热烈欢迎各位莘莘学子努力参加比赛 B、得知母校举办运动会,届时我拨冗参加 C、只因最近事务繁杂,无法到校参加盛会 D、我无时无刻思念母校,但实在无法脱身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 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辨)的事实。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要 现代冲突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还有一些党派可能以为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政治上同样巨大的倒退来补充。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的精灵。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 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钝(dùn) 毋(wù) 辩 B、钝(tùn) 毋(wù) 辨 C、钝(tùn) 毋(wú) 辨 D、钝(dùn) 毋(wú) 辩(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显而易见 挣脱 只有 B、有目共睹 摆脱 只有 C、显而易见 摆脱 只能 D、有目共睹 挣脱 只能(3)、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A、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B、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 , ”两句表达了和《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相似的道理。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一句写出了周瑜的儒将装束,“”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数字在诗歌中特别常见,如李白的“ , ”。
-
1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颔联工整,“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集中表达了诗人的复杂情感,雄浑苍凉中又显出豪迈悲壮。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情与景浑然一体,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如”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五六十 如:比如 B、纵一苇之所如 如:到 C、犹不如人 如:比得上 D、倚叠如山 如:像(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吾一日长乎尔
A、作《师说》以贻之 B、以其无礼于晋 C、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 D、至丹以荆卿为计(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B、冠者五六人,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C、青青子衿,子衿,贤士,子是对男子尊称,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服装。 D、假此科敛丁口,丁口,人口,成年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满十六岁男子称口。(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吾知也
A、秦人不暇自哀 B、浴乎沂,风乎舞雩 C、蚓无爪牙之利 D、臣之所好者道也(5)、文中画线部分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礼乐教化,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B、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有什么好伤心的?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啊。 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理好国家来推行礼制,(可是)他(子路)的话不谦让。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如果公西华只能做得小,那么谁能做得大呢?(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他随和的性格特征。 B、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他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谦虚不够,自信有余。 C、冉有谦虚地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他彬彬有礼,根本原因是前面的“夫子哂之”。 D、曾皙没有直接“言志”,而是把自己的志向转化为一幅和乐美好的“沂水春风”画面。 -
18、阅读臧克家的诗歌《三代》,回答问题。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
如果用《乡土中国》的关键词来解析本诗,最贴切的一项是( )
A、乡土、家庭、道德、礼治秩序 B、黏着土地、不流动、乡土本色 C、基层、男女有别、差序格局 D、乡土社会、无讼、家族、村落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大海 (如梦初醒)他们三个就骗了我了,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就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周 萍 (怒)你混账!
周朴园 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 开除了?!
周 冲 爸爸,这是不公平的。
周朴园 (向周冲)你少多嘴,出去!
周 冲 愤然由中门下。
鲁大海 哦,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就领教过,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 你胡说!
鲁侍萍 (至大海前)别说了,走吧。
鲁大海 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 (厉声)下去!
仆人们 (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 (对仆人)你们这些混账东西,放开我。我要说,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 萍 (忍不住气,走到大海面前,重重地打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大海立刻要还手,但是被周宅的仆人们拉住。
周 萍 打他!
鲁大海 (向周萍高声)你,你!(正要骂,仆人一起打大海。大海头流血。侍萍哭喊着护大海)
周朴园 (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 (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 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您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 (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抱着大海受伤的头哭)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亦下。
(节选自《雷雨》)
(1)、请分析画线句子的人物心理。(2)、选文中与周朴园有关的矛盾冲突有两组,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对塑造周朴园形象的作用。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种在市场上颇受欢迎的鱼饲料蛋白,竟然是用钢铁厂炼钢时产生的工业尾气生产出来的。生产这种饲料蛋白的首钢朗泽是首钢集团的子公司,它是全世界第一个实现以钢铁工业尾气生产饲料蛋白和燃料乙醇的企业。
这种变废为宝的技术被称为生物制造,指的是利用菌种、细胞、酶等生命体的生理代谢机能或催化功能,通过工业发酵工艺,规模化生产人类所需的化学品和高分子材料的制造过程。它的核心是工业生物技术。
生物制造被认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热点。中国也把生物制造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文强说:“有别于传统的物理、化学制造模式,生物制造创新了物质生产方式,以生物体作为生产介质,将对制造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另外,生物制造对于制造业实现双碳目标也非常关键。”发展生物制造是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当前,中国正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2016年8月,《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发布,中国成为全球首个由政府推动并发布政策明确支持“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国家。2017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选择部分地方,建设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此后,我国甘肃兰州、重庆市等地又陆续获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浙江省衢州市,绿色金融持续加快创新步伐,助力越来越多行业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支持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是衢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重点。金融资源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持,还有效发挥引导作用,助力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衢州监管分局局长蓝春锋说。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2月28日第8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生物制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制造中有菌种、细胞、酶等生命体参与。 B、工业生物技术是生物制造的核心技术。 C、生物制造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D、生物制造的发展直接决定制造业变革的成功与否。(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生物制造与传统的物理、化学制造模式的区别在于,前者以生物体作为生产介质,创新了物质生产方式。 B、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我国已经积极稳妥地推进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加快了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C、浙江、江西等5省(区)部分地方与兰州、重庆建设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2017年6月后将有不同侧重点与特色。 D、金融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支持,也能有效发挥引导作用,促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