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属于这次“新”变化的是(     )

    ①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面向社会②城市人口大量涌入农村享受恬静生活

    ③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          ④贫富分化加剧,阶级矛盾日趋激烈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2、“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为此,日本明治维新推行(       )
    A、废藩置县 B、殖产兴业 C、军事改革 D、文明开化
  • 3、《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称:“1863年1月1日起,……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海陆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此后,约20万黑人应征入伍,参与北方联邦军队,18万多黑人直接参加了战斗,其中13万黑人来自南方叛乱各州,25万人担任联邦军队的后勤工作。材料主要说明宣言发表的作用是(     )
    A、使美国南北矛盾加剧 B、使黑人奴隶获得了土地 C、赢得了民心,补充了兵源 D、北方联邦军队都是黑人士兵组成的
  • 4、危与机往往并存,转危为机需要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1913~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表

    年份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摘编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

    材料三   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如果我们聪明而勇敢地予以对待,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职演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中期中国和日本社会面临的共同的外部挑战是什么?对此,日本政府启动了什么“改革计划”?
    (2)、根据材料二提取苏俄(联)的粮食产量变化的信息。结合所学分析1921年以后,苏俄(联)的粮食产量的变化与哪一具体措施有关。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回答,罗斯福政府为了“使人民有工作可做”采取了哪一具体举措?由此可见,罗斯福新政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 5、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根据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逊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使英国第一个敞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摘编自钱乘日《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

    时间

    文献

    内容

    1787年

    1787年宪法

    众议院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

    1870年

    第15条宪法修正案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和限制

    ——摘编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及第十五条宪法修正案(1870年)

    材料三

    ——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英国建立的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并简要阐述这一政治制度的建立与英国爆发工业革命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宪法对选举权的规定从1787年到1870年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起该变化的主要原因。
    (3)、提取材料三的信息,并进行简要说明。
  • 6、在历史的长河中,思想犹如一盏明灯,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意义远大,这不仅是因为在运动中天才辈出,灿若群星,他们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写出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方面的著作,而且也因为它改变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从而适应了一个新的、初见曙光的资本主义时代。

    ——摘编自《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

    材料二   伏尔泰相信,在理性的引导下摧毁神权、王权和特权,追求与实现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是(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成为了18世纪的时代精神。正是在这一精神的鼓舞下,法国人民在1789年奋起进行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正如国王路易十六所说:是伏尔泰灭亡了法国。当然,灭亡的不是法国,只是专制制度。相反,却迎来了一次“壮丽的日出”,使法国重获新生。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李宏图等著《世界通史·第二编》

    材料三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可以告慰马克思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

    ——摘自《人民网: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列举一部文艺复兴时期的“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艺复兴适应了“初见曙光的资本主义时代”的理解。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这场运动的名称。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场运动如何使法国“重获新生”。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认识。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请就其中的一个观点,选择下表中相关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200字左右。

    有人在整理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史时,形成了两种观点。观点一: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史主要特征是战争。观点二: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史主要特征是革命。

    1911—1912年

    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

    1914年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

    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年

    巴黎和会、五四运动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7年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3年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1937年

    七七事变,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

    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1943年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4年

    诺曼底登陆

    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摘编自统编版《世界历史》《中国历史》

  • 8、导致如图世界石油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蒸汽机的发明 B、有轨电车的创制 C、发电机的问世 D、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 9、伦敦战争博物馆“第一次世界大战展厅”的开篇处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战争曾是侠义的斗争,那现在它是一场卑鄙的屠杀。”下列事件能充分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萨拉热窝事件 B、凡尔登战役 C、美国参战 D、俄国退出一战
  • 10、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是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这场运动中被誉为南美”解放者”的是(     )
    A、华盛顿、杰斐逊 B、华盛顿、林肯 C、玻利瓦尔、圣马丁 D、玻利瓦尔、章西女王
  • 11、如下表是小史同学在学习苏联史时记录的课堂笔记,通过笔记内容可知他学习的小主题是(     )

    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

    目的: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

    实质: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影响: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A、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B、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C、苏联模式的形成 D、苏联政治多元化发展
  • 12、谚语为历史研究提供了资料。下列谚语中,能反映欧洲封建政治制度特征的是(     )
    A、“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B、“条条大道通罗马” 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1)、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中的图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1921—1925年变化趋势出现的政策因素。请写出该政策的内容。
    (3)、根据材料二,简述维尔斯对社会主义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其认识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主题。
  •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长期矛盾的总爆发。19世纪下半叶以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他们在经济上恶性竞争,在政治上逐步结成对立的军事同盟体系,而对殖民地的争夺大大加剧,深化了列强之间的固有矛盾,引起了一系列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危机。

    ——摘自李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看欧洲联合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在这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双方军人死亡共1300万人……双方战费开支共达1800多亿美元,加上生产和财产等损失,全部经济损失合计2700亿美元……各种枪炮朝自动化方向发展……1916年,英国研制的坦克开始使用……海战武器中的主力舰吨位及潜艇数大增,水雷被广泛使用……空战武器出现,飞机制造业发展加快。

    ——摘编自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材料三   作为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由美国倡导召开的华盛顿会议,通过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美、日、英在东亚、太平洋地区达成了暂时的妥协;确定了西方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摘编自刘宗绪、黄安年《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

    材料四   一战后,苏俄自动退出了争霸的行列;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已没有资格参加角逐;所剩下的就是美、英、法、意、日五个主要战胜国。它们之间的经济、军事实力又相差甚远,这就要按战后的实力对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什么?依据材料二,说一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巴黎和会上战胜国与德国签订的条约是什么?《九国公约》产生了什么影响?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一战后建立了什么世界新秩序?
  • 15、“有丰功伟绩,有经验教训,但不失为一个伟人!”斯大林,这位20世纪上半叶的风云人物,对苏联的建设有着巨大影响。由他开创的经济建设模式即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D、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 16、据统计,苏联在1934——1935年的机器进口只相当于1931年的1/10,从1937年起就不再从国外进口锅炉、发电机、化工设备等。这种变化表明(     )
    A、新经济政策效果明显 B、苏联的五年计划成效显著 C、农奴制改革弊端丛生 D、社会主义工业化阻碍发展
  • 17、如图是美国漫画家摩尔丁描绘苏联经济发展的作品。图中抱着孩子的农妇一面拉着犁一面抱怨生活的痛苦,而她的丈夫一手扶犁,一手指着坦克车队说:“可是我们能制造世界上最好的坦克呀!”该作品(     )

    A、表达了对俄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担忧 B、揭示了苏联妇女地位的低微 C、肯定了苏联军事工业的成就 D、反映了苏联经济的畸形发展
  • 18、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评价凡尔赛体系时说:“我们所起草的文件(和约),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当你们把这样的条件强加在德国人民的身上,这只能导致德国人要么不遵守条约,要么发动战争!”材料表明(     )
    A、协约国完全消除了彼此矛盾 B、该体系埋下了未来爆发战争的隐患 C、战胜国还决定建立国际联盟 D、美国领导世界的期望没有能够实现
  • 19、有人评论说,巴黎和会就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凡尔赛条约》中最能体现此次会议这一性质的是(     )
    A、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B、德国承认奥地利等国独立 C、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 D、德国支付大量战争赔款
  • 20、“(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完整……(三)施用各种权势,以期切实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引文所指协定缔结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B、美国等召开华盛顿会议时期 C、十月革命时期 D、巴黎和会召开时期
上一页 56 57 58 59 6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