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三课 土地改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二课 抗美援朝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五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四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三课 盛唐气象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练习
-
1、“武王克商、尤其周公东征以后,周王朝进行了相当规模的封邦建国活动。荀子说,周公当政时曾封建71国,其中与周王同姓(姬)者就有53国。”材料中与“封邦建国”相适应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
2、
朝代的兴亡更替有一定的历史规律
【数据中的历史】
材料一
时间
人口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37140000人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41419712人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52919712人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16990309人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15762432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后,人口急剧减少的原因。这一事件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诗歌中的历史】
材料二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首诗反映了黄巢怎样的志向?他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著作中的历史】
材料三 《五代十国风云录》的内容简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短短五十多年间,中原就更换了五个朝代,周边还先后出现了十多个大小政权,把华夏大地撕得四分五裂。本书讲述了我国历史上五代十国这一阶段社会发展过程之曲折、各个势力集团之间斗争之残酷以及人民命运之无常。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代的第一个政权的建立者。这一政权的建立有何影响?五代的最后一个政权是什么?它的第二个皇帝进行了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绘画中的历史】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出身武将,靠兵变改朝换代。建立政权后,往往君臣猜忌。为了避祸,一些权臣故意放纵享乐,以示没有野心,《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如图)记载了这一情境。
(4)结合材料三及所学,分析唐末至五代,人才不能很好为国家服务的原因。 -
3、
繁盛一时的隋朝
材料一 隋文帝选官不问门第,令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这一制度产生后,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联系起来,成为以后士人做官的必由之路。一般地主子弟甚至贫寒子弟也可能由此走上仕途。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这一制度”的名称并分析其作用。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黄河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不同水系之间的水陆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
隋朝大运河手绘图
(2)依据材料二,将手绘地图补充完整(写在地图上);并说出隋朝大运河的特点。结合所学,说说大运河所起的历史作用。材料三 以下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中对两位皇帝的描述
隋文帝发展经济,编订户籍,核实户口,减轻百姓赋役负担,统一币制和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修订和减省刑律,简化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隋炀帝急功近利,不恤民力,奢侈无度。多次巡游,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随行船只浩浩荡荡,仅拉纤民工就多达数十万。还三次征辽东,役使大量农民,百姓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3)古代统治者的治国思想会对国家治理产生相当影响,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两位皇帝行为造成的不同结果及启示。 -
4、诗史互证。下面唐朝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化是( )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来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A、先南后北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 C、由开明到专制 D、由繁荣转衰落 -
5、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提到:“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唐玄宗的变化导致了( )A、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B、开元盛世,唐朝走向鼎盛 C、对外开放包容,万国来朝 D、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关系和睦
-
6、绘画和雕塑作品不仅能展示艺术之美,也能真实而细致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下侧两幅作品共同反映了( )A、多样的杂剧艺术 B、丰富的医药宝库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成熟的舞蹈技艺
-
7、《全球通史》中指出: “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和各种中亚人……唐朝统治下的中国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这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是(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B、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8、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此记载描述的中国古代生产工具是( )A、
B、
C、
D、
-
9、唐代,向中央进贡丝织品的巴蜀州郡有20多个,进贡的丝织品中仅“绫”这一类,就有益州的“细绫”,梓州和嘉州的“水波绫”等。这说明唐朝时巴蜀地区的丝织品( )A、劳动分工细密 B、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C、地域发展水平不均衡 D、形成地域特色
-
10、在封建时代,像李世民和李隆基那样主动限制皇权,发挥相权的人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正是唐玄宗的放权,开元期间才出现了姚崇、宋璟、张九龄这样的千古名相,国家用人得当。以上内容体现了“开元盛世”的具体表现是( )A、经济发展 B、军事强盛 C、政治清明 D、民族交融
-
11、四川省广元市皇泽寺有一副对联“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表述的是武则天治理国家的( )A、背景 B、措施 C、目的 D、作用
-
12、“(魏)征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日:‘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以上材料出自A、《汉书》 B、《三国志》 C、《隋书》 D、《贞观政要》
-
13、贞观五年,礼部官员拟定在二月为皇太子行冠礼,增加礼仪队的规模。唐太宗则以“恐妨农事”,不可劳民为由,将日期改为了十月。这反映出唐太宗( )A、大力发展科举 B、重视农业生产 C、鼓励海外贸易 D、裁撤冗官冗员
-
14、唐太宗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为此,他( )A、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B、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C、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D、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
15、小历同学在游览完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后,对隋朝二世而亡产生了疑惑,为此搜集到了如下描述隋炀帝统治的资料,据此可知隋炀帝“身丧国灭”的原因是( )
(炀帝)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身丧国灭,实自取之。
——杜佑《通典》
A、经济萧条 B、战乱不断 C、统治残暴 D、人口锐减 -
16、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材料中的“制度”( )A、以门第为主要参考标准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削弱了皇帝权力
-
17、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而“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不问家世择优录取。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 )A、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
18、“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上述材料共同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A、加强了经济交流 B、加重了人民负担 C、促进了中外交往 D、强化了君主专制
-
19、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达12米。这反映出隋朝( )A、疆域辽阔 B、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C、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D、加强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
20、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相关历史事件,其中②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A、北周建立 B、隋朝建立 C、隋朝统一 D、运河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