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三课 土地改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二课 抗美援朝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五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四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三课 盛唐气象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练习
-
1、古代《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炀”是古代中国最差的谥号了。隋炀帝得到这个谥号主要是由于( )
①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 ②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③营造东都洛阳,耗费人力 ④三征辽东,使徭役繁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2、下列诗句中,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持否定态度为主的是( )A、“千里江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B、“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C、“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D、“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3、下面是2006年3月20日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这篇特别报道反映了我国哪一领域的发展变迁( )
“一五” (1953—1957) 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 (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 (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1986—1990) 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 (1991—1995)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 (1996—2000)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 (2001—2005) 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 (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经济体制 B、对外交往 C、民主法治 D、党的建设 -
4、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后,中国人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和“计划经济崇拜”的藩篱。其中冲破“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A、九一三事件 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粉碎“四人帮” D、四五运动
-
5、下图是小明在复习时绘制的时间轴。其中,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严重失误是A、三大改造后期要求过急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D、坚持“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
6、开展史料研习,应选择典型、可信、有价值、有说服力的史料。雷锋是中华民族的时代楷模,雷锋精神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研究雷锋精神的首选史料是( )A、《雷锋精神读本》 B、《雷锋日记》 C、电影《雷锋》 D、《伟大战士》
-
7、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A、号召军人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 B、宣传国家实施工业化的方针政策 C、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自豪感 D、鼓舞军民开展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
8、在下图所示的会议上诞生的主要成果是A、新中国的领导机构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新中国国旗、国歌、首都的方案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绘制
(1)、根据材料,以民国纪年的呈现方式,简述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间。(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年的条约真是所谓“城下之盟”,英国方面向来所不满足的皆一一满足。其主要内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42年的条约”损害了中国的哪些主权。该条约的哪项内容直接体现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材料二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如何才能避免材料二中的悲剧重演。材料三 张謇作为清末状元,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创办了大生纱厂,并于1899年正式投产,至20世纪20年代初大生集团成为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综合性大企业,张謇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个实业大王”,1925年大生集团由于资不抵债,被迫清资偿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大生集团等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并简要谈谈“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中国政府采取的什么战略决策?列举一位在朝鲜战场上舍生忘死的英雄。
材料二
(2)材料二展示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三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3)从材料三表格中可以看出当时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计划?
-
12、以下图片和材料所反映内容有助于我们探究的共同主题是( )
大豆过江 焦裕禄 1957-1965年工业发展情况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五四运动的背景 C、共产党成立的背景 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
13、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 )A、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B、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C、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D、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
14、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1915年,赵某夫妇分别穿着中山装和旗袍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B、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C、1931年上海市民在电影院观看中国自己拍摄的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D、洋务运动以来剪辫、易服和停止缠足使我国社会习俗开始有较大改观
-
15、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下列选项是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知识卡片的内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甲午中日战争后,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B、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说比较落后 D、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每一签字国政府各自保证对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摘自在华盛顿签署的某宣言
材料三 我们正在经历着世界近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移。……第三次就是正在发生着的世界的崛起,即“后美国时代”。在产业、金融、社会、文化等其他方面,世界力量的分配正在发生着转移,正在偏离美国的统治地位。这不是一个美国衰落的世界,而是一个其他国家崛起的世界.一个由许多地方和许多人定义的世界。
——摘自美国著名学者法里德·扎卡里亚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中图一,请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三国协约在军事上的劣势。图二表明世界秩序有何新变化?(2)、请你提取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进行简要说明(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这不是一个美国衰落的世界,而是一个其他国家崛起的世界”? 结合国际格局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我国应该如何应对? -
17、
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常常伴随着各种危机,应对和解决危机是世界性的课题。周老师以“危机·应对”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恰当的政策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材料一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 斯大林时期实行的不依赖外国贷款和不等待靠发展轻工业为依托的重工业发展战略,是当时条件下的唯一可能的道路,“这是一个创举,它把群众的革命热情当作经济发展的合力”。
——摘编自《全球工业化模式》
(1)请从方法和效果两个方面分别解读列宁“注重实际”的做法和斯大林的“一个创举”。并从经济手段的角度找出相同做法。
【改革揭开时代变化的恢宏序章】
(2)分析上述两幅图片的关系,并谈谈你如何理解图二“揭开时代变化的恢宏序章”。
【变革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材料三 邓小平依据对20年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总结,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当富裕。至此,中国人才彻底终结了近代以来“走他人的路”的历史,开始独立自主的“走自己的路”。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3)材料三中提到的“走自己的路”具体指的是哪一条路? 综上所述,我们在面对危机时应该怎么做?
-
18、思想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如儒、道对立早就为大家所熟知,墨家从一开始就是儒家的对立物,至于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对于各家都有尖锐的批评……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第一卷)》
材料二 在15、16世纪,西欧发生了两场重要的文化运动,一场是南方拉丁文化圈的思想解放运动,另一场是北方日耳曼文化圈的宗教改革运动……从时代精神的角度来看,它们虽然客观上导致了西欧社会的一系列变化,但并没有开创出西方现代文化赖以生长的理性精神……。
——摘编自赵林《西欧启蒙思想的发展历程》
材料三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共产党宣言》
(1)、材料一中很适合的“这个词”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归纳该局面所呈现的特征。(2)、材料二中提到的“南方拉丁文化圈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指哪一事件? 作者认为15、16世纪西欧的文化运动存在什么不足? 后来西欧哪一思想解放运动弥补了这一不足?(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幽灵”诞生的经济根源。“幽灵”传入我国,在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道路和革命理论分别是什么? -
19、语言的传播和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可以反映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不同时期英语新词
组别
时期
新词
1 组
15-17世纪
potato; banana; maize
2 组
19世纪后期
telephone: telegraph; electron
3 组
20世纪初
tank; machine gun; gas mask
(注: maize——玉米, 原产地美洲; electron——电子; gasmask——防毒面具)
从英语新词与时代发展关系的角度,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涉及的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
-
20、史学界普遍认为: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国“现代化”道路的起点。那么,彼得一世改革的“现代”色彩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 )A、大量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B、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努力维护农奴主阶级的利益 D、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