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C613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关于I53131I53127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各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 B、各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 C、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 D、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电荷数数相同
  •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取用石灰石        B、加热液体        C、验满氧气        D、过滤泥水   
  • 3、下列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 B、蜡烛燃烧 C、冰雪融化 D、氮气液化
  • 4、为测定某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取5g石灰石样品(杂质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于烧杯中,将该稀盐酸50g分5次加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经过滤、洗涤、干燥、称重,得实验数据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4

    3

    2

    1

    0.6

    计算:

    (1)、5g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是g。
    (2)、该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 5、某葡萄糖(C6H12O6)注射液的标签如图所示。

    计算:

    (1)、葡萄糖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2)、要把50g这种葡萄糖溶液稀释为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溶液,稀释所需水的质量为g。
  • 6、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下面的实验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

    (1)步骤Ⅰ是向镁带和少量碳酸钙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后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如图所示。实验中,观察到甲中镁带逐渐减少,碳酸钙逐渐消失,乙和丙中始终只有无色气泡,再无其他明显现象。则气体X(填化学式)。

    (2)步骤Ⅱ是在甲中碳酸钙完全消失后,将甲、乙、丙的导管接口重新进行了连接,如图所示。实验中,当观察到乙中液面下降时,丙中的现象是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提出问题】

    步骤Ⅱ实验结束后,丙中溶液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

    (3)猜想一:NaOH;猜想二:NaOH;猜想三:NaOHNa2CO3

    【实验验证】

    (4)

    实验

    现象

    结论

    1.取少量丙中的溶液,向其中滴入少量Na2CO3溶液

    猜想二不成立

    2.另取少量丙中的溶液,向其中滴入足量稀盐酸溶液

    猜想三成立

    【反思拓展】

    (5)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证明猜想三实验的过程,绘制了溶液中某离子的变化趋势图,结合图像分析,该离子应该是(填离子符号)。

  • 7、某同学欲配制12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缺少一种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它是 , 仪器D的作用是
    (2)、需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g。
    (3)、氯化钠溶液中的微观粒子有(填粒子符号)。
    (4)、若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其他操作均正确,则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5)、配制该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依次是:计算、氯化钠的称量、水的量取、、装瓶并贴上标签。
  • 8、中和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反应。下面是某兴趣小组同学借助数字技术对“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进行可视化探究。图1所示是室温下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装置,图2是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曲线。

    (1)、根据图2曲线判断,图1中的溶液B是
    (2)、图2中a点所示的溶液中的溶质为 , 由a到c溶液的(填“酸性”或“碱性”)逐渐增强。
    (3)、c点所示的溶液中Na+个数与Cl个数关系是:nNa+nCl-(填“>”或“=”)。
    (4)、a点到b点pH变化的微观本质是
    (5)、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有关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用食醋去除皮蛋中残留的碱 B、CaOH2O反应来加热食物 C、NaOH来处理石油产品中残余的硫酸 D、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 9、下图是关于稀硫酸五条化学性质的思维导图,其中A、B、C、D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物质。分析并回答问题:

    (1)、该同学向稀硫酸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色;
    (2)、若单质A是铁,取一根打磨光亮的铁钉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3)、若氧化物B为红棕色固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若碱C为氢氧化钠溶液,向该溶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然后逐滴滴加稀硫酸,当观察到时,说明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
    (5)、D的物质类别是 , 写出一个符合该性质的化学方程式
  • 10、“家”是一个化学小世界,蕴含丰富的化学知识。

    如表为几种家用清洁剂的功能及有效成分:

    名称

    洁厕灵

    管道通

    漂白粉

    功能

    有效清除污垢与异味

    可使堵塞的管道畅通

    快速漂除衣物污渍

    有效成分

    HCl

    NaOH

    NaClO

    (1)、欲测定“洁厕灵”的酸碱度,可选用________(填序号)。
    A、pH试纸 B、酚酞试液 C、石蕊试液
    (2)、“管道通”在使用时禁止与皮肤接触,其原因是
    (3)、“洁厕灵”与“漂白粉”不能混用,二者混合易产生一种有毒气体X。反应原理为:NaClO+2HCl=NaCl+X+H2O , 则X的化学式为
    (4)、“管道通”使用后要立即盖紧瓶盖,否则会发生变质,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变质的原因
  • 11、除去表中各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不可行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所用试剂和方法

    A

    O2

    H2O

    缓缓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B

    CaCO3

    CaO粉末

    高温煅烧至质量不再减少

    C

    NaOH溶液

    CaOH2

    加入适量的Na2CO3溶液,过滤

    D

    NaCl

    Na2CO3

    加入过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 12、某同学在实验室用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量取水时选用100mL的量筒 B、稀释时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C、装瓶过程中,有少量溶液溅出试剂瓶,余下溶液的浓度不变 D、若用量筒取浓硫酸时俯视读数,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9.8%
  • 13、下列各组固体物质不能用水区分的是
    A、碳酸钙和氯化钙 B、氯化钾和氯化钠 C、硝酸铵和氢氧化钠 D、硫酸铜和碳酸钠
  • 14、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a3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a2 , 溶液的质量不变 C、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某温度下,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加入100.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不可能是乙>甲=丙
  • 15、从宏观、微观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认识方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宏观:酸和碱中一定都含有氢元素 B、微观:盐的溶液中不一定含有金属阳离子 C、变化:等质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所得溶液呈中性 D、实验:20℃时,向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固体氯化钠,可以继续溶解
  • 16、下列有关X、Y所表示的概念之间存在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选项

    A

    B

    C

    D

    概念

    X

    中和反应

    饱和溶液

    化合物

    酸溶液

    Y

    复分解反应

    不饱和溶液

    氧化物

    酸性溶液

    A、A B、B C、C D、D
  • 17、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则浓硫酸也具有挥发性 B、镁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则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都是金属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指示剂能区分酸和碱,则无色酚酞试液能区分稀硫酸和氢氧化钙溶液
  • 18、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或用途说法正确的是
    A、生石灰能与水反应放热 B、浓硫酸可以干燥氨气(NH3 C、熟石灰易潮解需密封保存 D、氢氧化钠可用来治疗胃酸过多
  • 19、下列与洗涤有关的说法合理的是
    A、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溶解作用 B、用汽油洗去沾在衣服上的油污是乳化作用 C、可以用白醋洗去水壶中的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D、可以用烧碱溶液洗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 20、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A、两个氯原子:Cl2 B、氯化钠:NaOH C、铁离子:Fe2+ D、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N3H3
上一页 131 132 133 134 13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