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向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废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随加入碳酸钠溶液的体积而变化的图象如下图所示(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现有以下结论:

    OA段有气泡产生;

    AB段溶液的pH逐渐增大;

    ③已知V1:V2=1:3 , 则废液中HClCaCl2的质量比为73∶222;

    B点时所得溶液中Na+Cl的个数比为1∶1;

    C处得到的溶液中含三种溶质。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 2、学化学,用化学。下列根据实验目的设计的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
    A稀释浓硫酸将水加入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B鉴别白酒和白醋闻气味
    C比较生铁和铝合金的硬度用生铁片与铝合金片互相刻划
    D验证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用天然气吹肥皂泡,观察肥皂泡上浮或下沉
    A、A B、B C、C D、D
  • 3、取10 g某种固体物质R在不同温度下加水溶解,恰好溶解时所需水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R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a°C时,R的溶解度为40 g C、a°C时,R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 D、a°C时,将20 gR加入50g水中得到62.5 g溶液
  • 4、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减排、碳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我国科学家研究出利用In2O3作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原料甲醇的微观图示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不变 B、此反应是CO2利用的一种方式 C、甲醇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D、反应后碳元素的质量减少
  • 5、右图是某农家乐柴火灶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火时,先点燃树叶再放入木柴,是因为树叶燃烧不需要氧气 B、将柴草放入炉灶后要架空,有利于柴草充分燃烧 C、为防止生锈应将使用后的铁锅擦干 D、燃烧时烟囱里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21%
  • 6、小聪用右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漏斗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 B、该装置不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装置中的铜网可用铁丝网代替 D、可将石灰石换成锌粒,用来制取氢气
  • 7、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由木炭、硫和硝酸钾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点燃黑火药发生如下反应:3C+S+2KNO3__X+3CO2+N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X的化学式为K2S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C、反应后碳和氮元素的化合价都升高 D、硝酸钾可用作农作物的肥料
  • 8、一些食物的pH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食物

    葡萄汁

    苹果汁

    牛奶

    鸡蛋清

    pH

    3.6

    2.9

    6.4

    9.0

    A、牛奶的酸性最强 B、鸡蛋清呈碱性 C、葡萄汁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D、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饮苹果汁
  • 9、小敏同学向DeepSeek提问:防止白色污染有哪些措施?在回答中提到可使用易降解的材料。已知聚乳酸是一种可降解的高分子合成材料,化学式可表示为[C3H4O2]ₙ,下列关于聚乳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聚乳酸是一种氧化物 B、聚乳酸由三种元素组成 C、聚乳酸中含有氧分子 D、聚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g
  • 10、归纳推理是形成化学观念的重要思维方法,下列归纳推理正确的是(  )
    A、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B、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则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金属能导电,则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11、如图所示,若装置气密性良好,会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下列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

    A、装置内气体分子的数目增多 B、装置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增大 C、装置内气体分子的体积增大 D、装置内气体分子的种类改变
  • 12、小明设计了一个化学魔术,按下图进行实验,容器中涌出的柱状泡沫被形象地称为“大象牙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的催化剂一定是二氧化锰 B、催化剂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C、反应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都不变 D、产生的泡沫可以用来灭火
  • 13、化学家邢其毅说:“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生活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可用作保护气 B、食盐可以用来腌渍蔬菜 C、熟石灰可改良酸性土壤 D、活性炭可用于自来水消毒
  • 14、乐山境内开采岩盐的历史悠久,在《汉代古火井碑序》中记载:“……,改进技法,刳斑竹以导气(气指天然气),引井火以煮盐。”文中所述的制盐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砍伐斑竹 B、竹管导气 C、引气点火 D、盐水沸腾
  • 15、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如下图所示,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有1、2、3的仪器名称:1;2;3
    (2)、可用C装置收集的气体的原因是
    (3)、若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气体的发生装置应该选用 , 该装置还应作的一个改动是。要使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收集装置最好选用;文字表达式为。如果选用A与C,那么最后的两步实验操作①熄灭酒精灯②撤出导管,它们的操作顺序是(填序号)。这样做的目的是
  • 16、如下图所示,把下列实验所用的仪器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1)、需要垫上陶土网加热的仪器是
    (2)、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的是
    (3)、量取一定量液体药品用
    (4)、作为化学实验加热源的是
    (5)、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 17、当你的化学老师去你家做客,你会为他准备哪个纯净物饮品招待他?
    A、旺仔牛奶 B、矿泉水 C、冰水混合物 D、雪碧
  • 18、某化学兴趣小组用氧气传感器分别测量木条和蜡烛(主要含碳、氢元素)在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氧气含量变化。密闭容器内氧气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装置漏气,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B、木条熄灭时,瓶内还有O2剩余 C、蜡烛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气体 D、对比木条与蜡烛的燃烧过程,蜡烛消耗O2的速率更快
  • 19、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并详细介绍了豆腐的制作方法。下列制作豆腐的过程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泡发黄豆 B、黄豆磨浆 C、过滤豆渣 D、燃柴煮浆
  • 20、

    《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传世科普经典。思琪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蜡烛燃烧展开了以下探究。

    任务一: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进行实验】小明同学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图)

    【实验现象】

    (1)一段时间后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小组讨论】

    (2)小红同学欲证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则应进行的操作是

    【得出结论】

    (3)蜡烛燃烧生成了(填名称)和水。

    任务二:比较空间站中蜡烛的燃烧与地面有什么不同

    (4)“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课堂上,当蜡烛被老师点燃后,我们可以看到与地面蜡烛的火焰不同,①空间站中燃烧的蜡烛火焰呈现蓝色,②火焰形状近似球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请你选择一个不同现象加以说明。你的选项是(填“①”或“②”),对应可能的原因是(填字母)。

    A.空间站内氧气浓度低,蜡烛燃烧不充分

    B.在空间站里,重力较小,燃烧后的气体向各个方向运动的趋势不同

上一页 52 53 54 55 5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