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称职(chèn) 锃亮(zèng) 气冲斗牛(dǒu) B、诓骗(kuāng) 畸形(jī) 恹恹欲睡(yān) C、顷刻(qǐng) 褴褛(lǚ) 咄咄逼人(duó) D、阔绰(chuò) 撩逗(liáo) 怒不可遏(è)
-
2、说和听,是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你可真会说!”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句话。这可能是真心的褒奖,也可能是善意的提醒,还有可能是不留情面的责备。有的人自己说得多,却不愿听人说,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有的人说得少,却善于倾听,会意处的一个微笑,让说话人满心欢喜……说也好,听也罢,背后总有一个故事,或令人感动,或耐人寻味,或发人深思……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1)你可真会说!
(2)倾听,不仅仅是一种态度
要求:(1)可以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文体不限,但必须明确。
(2)围绕材料提示立意选材,可以发挥想象,但情感要真切,不得抄袭和套作。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4)不少于600字。
(5)认真书写。
-
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了不起!
——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
你有我们在,我们有你在,你我有彼此在。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
我们不是独行,是同行。
——《新京报》新年社论
习总书记和各大媒体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我们”和“每个人”。你对这两个词语是否有了新的理解?你可以结合在校园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交流所思所想;可以讲述你的故事,诠释你的理解;也可以结合上面的新年贺词,发表你的观点。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
4、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字表现了诗人看到雪景的惊喜之情。 B、“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了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 C、飞雪进入珠帘,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正面表现天气的寒冷。 D、全诗内涵丰富宽广,浑然雄劲。色彩瑰丽浪漫,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2)、请赏析诗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摘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
(摘自《后汉书•王充列传》)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从致书以观 请以军礼见 B、俟其欣悦 其一犬坐于前 C、仕郡为功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濯清涟而不妖(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①余幼时即嗜学
②尝趋百里外
③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
④师事扶风班彪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4)、宋濂与王充都“家贫无书”,但他们读书的途径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规矩是生命的防线
韩 青
①钱穆先生在他的文章《做人的规矩》中曾写道:“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事实上就是这样。一个人要是没有约束和监督,他的动物性随时随地都会迸发出来,进而伤及他人、他物。所以,孟子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其实,这样说还不够深刻,应该说:没有规矩,就难以成人。而所谓规矩,就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底线,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原本井然有序的生活就会被打乱,原本能实现的理想就会被搁浅,不一而足。
②因此,每个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懂规矩,并且要在它管辖的范围内做事、做人。这就像火车一样,必须在自己的轨道上行进,才能拥有自己正常的生活和目标,一旦脱离了自己的轨道,结果就不言而喻。现在流行一种说法——生活要有诗和远方,而一个不懂规矩的人,在抵达诗和远方之前就出事了,甚至永远跟未来美好的一切诀别了。显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守规矩就是对自己的保护、尊重和升华。
③说实话,好规矩的确能成就人,而将它化作具体行动的人,品格得过硬。《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西汉大臣张安世就是这样的人。当年,他曾向朝廷举荐过一个人,此人前来道谢,他非常生气,认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耶”!从此与此人绝交。他作为功臣,虽食邑万户,却仍穿夫人亲自纺织的布衣,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他“不望私谢”之举了。可见,他做自己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超然物外,甚至连一句感谢的话也不要。这就是他的好规矩,而他在落实它的过程中,显然有过硬的品格贯串始终,否则,再好的规矩也会成为一堆谎话。而如此过硬的品格,往往都源于一颗“优等的心”,毕淑敏说,这样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④莱蒙特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要知道,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矩,一旦你脱离了或破坏了它,可能就会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所谓守规矩,既指自己守规矩,又指自己守别人、别物该有的规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尊重自己和别人,防止自己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他人、他物之上。
⑤由此可见,规矩就是生命的防线,有了它,那些假、恶、丑的东西就会被拒之于心门之外,进而防止我们误入歧途。
(摘自《思维与智慧》)
(1)、文章第①段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文章第②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通读全文,说说怎样才能“守住规矩”? -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和苦瓜
①父亲最爱苦瓜,我却对它没有什么好感。苦瓜通体清苦,父亲也一生清苦。因此我想,父亲的命运就是苦瓜的命运?苦瓜也叫君子菜,它无论和什么菜在一起炒、煮、炖都只苦自己,其他的菜不会沾一丝苦味。父亲也是这样的人:宁愿苦自己,也不愿苦别人。
②父亲退休后便回到了乡下。在每年草长莺飞之时,他就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上苦瓜。当嫩绿的新芽探出头来时,父亲怕鸡鸭来啄食瓜苗,就用个破箩筐罩在上面。待那些小芽顺着父亲的美好心愿一节节地往上长,长出许多瓜藤时,父亲又去弄些木桩和树枝来,搭好一个简单的架子,让那些藤儿弯弯曲曲地往上爬,边爬边开出一朵朵黄色小花。花儿凋零了,藤上结出了细嫩的小苦瓜,没几天,架上爬满了青苦瓜、白苦瓜、红苦瓜,一个个或露或藏地悬挂在棚架下,这时的父亲是十分欢欣和激动的。
③苦瓜、花叶、藤蔓和架子和谐地交映在一起,远看近看都是一幅迷人的图画,风过瓜架,吹动瓜叶,瓜果摇曳,父亲总在瓜架前呆呆地站着,像想起什么往事似的。
④父亲生来命苦,八岁时就没了爹,与奶奶相依为命,生活过得极其艰难,度日的蔬菜,总少不了苦瓜。那时候奶奶家里的房前屋后,很多苦瓜藤自由爬到院墙上,柴垛上。一到夏天,奶奶随手就能摘到一个苦瓜,饭上也算是有了一盘菜。奶奶想尽办法,让这盘菜好下咽些,可在那缺油少盐的年月,那种苦涩的味道好像怎么也去不掉。
⑤如今,每到夏天,餐来上总少不了父亲亲手炒的苦瓜,或独炒、或炒鸡蛋、或炒干鱼,盛在盘子里,看起来鲜嫩无比,清脆爽口,但我仍嫌它清苦。望着盘子里的苦瓜,又瞅了瞅了父亲,勉强用筷子夹起一片,却不愿送到口里。父亲好像看出我的心思,微微一笑,风趣地对我们几个兄妹说:“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做得人上人啊!”
⑥父亲没有大红大紫、大起大落,平凡了一辈子,淡泊了一辈子,清贫了一辈子,但他很满足,认为自己为子女成长所受的苦是值得的。在那艰难的岁月中,把我们兄妹拉扯大不容易,看着我们一个个有出息,过着安稳幸福的生活,他也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他常对他的朋友们说,他拥有的几个好儿女,就是他此生最大的财富。
⑦苦瓜由青变白再变红,这是一个成熟的过程。父亲有意多等待些时日,让苦瓜变红,为的是多贮存些瓜种。那熟透的苦瓜,咧开了嘴,露出一排绯红的果肉,就如一朵美丽的红花。等候在旁的我抢在父亲之前,高兴地摘下苦瓜,掰开皮,露出丰厚红软的果肉来,小小的馋嘴忍不住尝了一口,呀,好甜,清香纯正的甜,咽一下,直渗到骨子里去了。我有点百思不解,便问父亲,父亲告诉我说,这是苦瓜的本质——一生漫长的等候,终于苦尽甘来。
⑧一年的苦瓜由鲜嫩变枯老,瓜藤由翠绿变枯萎。父亲也一年年变苍老了。很多时候,我看见父亲坐在屋前的空坪上,坐在苦瓜生长的土地上,像深深怀念什么似的。我想,是不是这一生清苦而淡然的苦瓜让父亲变老的?
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父亲的苦瓜情结,自己也喜爱上它了。我特别欣赏苦瓜藤那奋勇向上、蕴藏无限生命力的精神,更欣赏苦瓜那经历漫长等候、苦尽甘来的品性。父亲就如同那苦瓜,虽年老但仍积极向上、以苦为乐,而今儿女成家立业、安稳幸福,父亲不也是苦尽甘来吗?
(1)、选文为何以“父亲和苦瓜”为题,试分析其作用。(2)、选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那熟透的苦瓜,咧开了嘴,露出一排绯红的果肉,就如一朵美丽的红花。
(3)、选文中的“父亲”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内容做简要分析。(写出两点即可)(4)、选文开头说“我却对它没有什么好感”,结尾却写道“自己也喜爱上它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妙处?(5)、请结合选文主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选文之后有怎样的感受。 -
8、班级开展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填写阅读记录卡的空缺处。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阅读记录
关注人物
语段一:
他向我和蔼地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朝花夕拾》)
语段二:
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圣诞,就仿佛我们两个人穿过坟墓,站在老天爷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1)语段一中,“他”是:
(2)语段二中,“我”是:
关注情节
行者叉手向前,笑道:“嫂嫂切莫多言,老孙伸着光头,任尊意砍上多少,但没气力便罢,是必借扇子用用。”那罗刹不容分说,双手轮剑,照行者头上乒乒乓乓,砍有十数下……
(《西游记》)
文中的嫂嫂(罗刹)不愿意借芭蕉扇给悟空的最直接原因是:(3)
关注评价
李明在阅读《水浒传》有关鲁智深的相关情节后,在阅读记录本上写下了对人物的点评: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这样的人,冲动鲁莽,不坐禅还喝酒杀人惹祸,何来优点?
作为同桌的“我”,对此评价并不认同,“我”以原著相关情节为依据与李明同学进行争辩,我认为鲁智深也有优点。
我:(4)
-
9、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执行。劳动将从综合实践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为此,学校要多措并举,春风化雨,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在青少年心中。(1)、学校将要布置一面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宣传墙,请你为“宣传墙”设计两个栏目。(2)、学校准备在校内开展“关于劳动课程内容设置”的调研。如果你作为学生代表,请你推荐两项具体的劳动课程内容。(3)、小林的妈妈担心劳动课影响小林的学习,想让他在劳动课时向老师请假。如果你是小林,将怎样劝说妈妈?
-
10、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 , 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白杨礼赞》)
古人写诗文,最擅长“写景抒情”。陆游游山西村,写下“(2) , 柳暗花明又一村”,道出惊喜愉悦之情,亦蕴含“绝处逢生”之理;王维出使边塞,写下“ (3) , , 含蓄表达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抑郁、愤激不平之情;柳宗元游小石潭,感慨“(4)凄神寒骨,”,暗含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范仲淹观岳阳楼洞庭湖,吟诵“(5) , ”表达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秋瑾在黄花开遍的中秋佳节,却痛问“(6)俗子胸襟谁识我?”,表达了不被世俗之人理解的苦闷和英雄自勉的豪气。
-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海岛绿色生命线
①海防林,是海南岛一个富有特殊意义又颇具地域特点的“专有名词”,即沿海岸种植的起防护作用的林带,被称为“海岸绿色长城”“海岛绿色卫士”,是海南岛生命家园的天然屏障。
②据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前,海南岛基本无海防林,沿海市县常受风沙侵蚀,乐东、东方一带时常风沙弥漫,患沙眼病、红眼病的村民占90%。20世纪50年代,文昌市翁田镇因无海防林庇护,流沙侵入,到处是“三天烈日地冒烟,一场暴雨沙埋田”的景象,每年淹没耕地超过百亩……
③为有效抵御风沙侵袭,从1956年开始,海南引进防风固沙的先锋树种——木麻黄,大力营造海防林。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筑起了一道绵延千里、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扼住了狂风,锁住了流沙,保住了1052万亩耕地、数十万民房和近200万人口的安全。郁郁葱葱的海防林带,环绕在海南岛绵延的海岸线上,宛若一座绿色长城。
④海南是我国台风和热带风暴危害最严重的省份2014年7月18日,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以巅峰强度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登陆,海南省多个市县基础设施损坏严重,农作物大量受损,大量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据专家预算,在海防林保护范围内,可以减少台风风力30%~60%。海防林就像一位坚强的卫士,为海岛涵养水源、固堤防潮、调节气候筑起了第一道防线,保护了农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⑤海防林被称为沿海地带不可或缺的环保生命线但海南省现有的海防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生态功能差。有专家建议,在现有的木麻黄海防线内套种抗风能力强、耐盐碱的椰树,变单纯的海防林为融生态、经济与景观为一体的海防林。这样既能增加沿海防护林带的防风功力,又能闯出一条美化海岸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新路子。循着这样的发展思路,近些年文昌、东方、儋州、万宁等市县大力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现已初步形成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模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海南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⑥海防林,是海岛家园生生不息、绿色常驻的生命线。
(节选自《海之南》,作者:侯小健。有删改)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海防林带的作用。 B、文章说明了海防林涵养水源、固堤防潮的作用,是按时间顺序说明的。 C、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海防林,指沿海岸种植起防护作用的林带,是海岛绿色生命线。 D、文章说明了海防林的作用,有了海防林,沿海的农业和人民生命财产就有了保障。 -
1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3月末,一颗小行星凌晨掠过地球,离地球最近时距离不及月球到地球的一半左右。 B、在施工现场,随着最后一片T型梁稳稳落下,标志着成自宜高铁全线桥梁架设完成。 C、用电数据增长与否,折射出经营主体的发展信心,彰显了经济活力释放的强劲势头。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所以不断引发共鸣,是因为其方向朝着天下“大同”。
-
1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殉职 歉逊 怪诞不经 天崖海角 B、倦怠 推崇 眼花缭乱 名副其实 C、震撼 狡辩 断章取意 舍生求法 D、涵养 要决 无精打彩 天伦之乐
-
14、下面选项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着落(zhuó) 爱慕(mò) 炽热(zhì) 锲而不舍(qiè) B、畸形(jī) 濒临(bīng) 矗立(zhù) 惟妙惟肖(xiào) C、眼眶(kuàng) 瞥见(piē) 拮据(jié) 风雪载途(zài) D、筵席(yàn) 喷薄(bó) 寂寥(liáo) 战战兢兢(jīn)
-
1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四川、河南、广东等多地文旅局局长“披挂上阵”,走到镜头前,为家乡代言、为旅游助力,一时间圈粉无数。不少原本“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景点因此知名度大增,在游客数量、旅游收入方面创造出了实实在在的亮眼成绩。 如果产品( ),管理服务跟不上,搞“一锤子买卖”,只有广告没有“疗效”,反过来会加速一个地方品牌形象的消耗。去年以来,有的景区、酒店哄抬价格、辱骂游客等在网上引发舆情,这样的教训殷鉴不远。
当前,国内旅游业正迎来( )复苏,人们的出游热情空前高涨。越是在旅游业复苏的关键时刻,就越要重视行业生态的建设。对于更多想借力网络“出圈”的地区来说,不管是发展旅游还是推介农特产品,既需要在宣传上开拓思路,推陈出新,更要在产品上精心打磨,在服务上与时俱进。( )扎扎实实练好内功,满足需求又创造需求,( )能把海量注意力转化为产业发展推动力。
(摘自《把网络流量转化为发展人气》)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名不副实 强劲 不但 而且 B、虚张声势 剧烈 不但 而且 C、名不副实 强劲 只有 才 D、虚张声势 剧烈 只有 才(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旅局局长们的代言,解决了“如何被看见”的问题,但能不能把流量留住,则是更考验“内功”的地方。 B、文旅局局长们的代言,更要考验“内功”,才能不仅解决“如何被看见”的问题,而且把流量留住。 C、能不能把流量留住,考验的是“内功”,而文旅局局长们的代言,则只解决了“如何被看见”的问题。 D、“内功”能否经得住考验,不仅取决于文旅局局长们的代言能否解决“如何被看见”的问题,还取决于能不能把流量留住。(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不少景点在游客数量、旅游收入方面创造出了实实在在的亮眼成绩。”句中加点词语从词性看,依次是介词、动词、助词。 B、“有的景区、酒店哄抬价格、辱骂游客等在网上引发舆情。”句中划线的短语都是动宾短语。 C、“人们的出游热情空前高涨。”该句句子成分用符号标示为:(人们的)(出游)热情||[空前]高涨。 D、“既需要在宣传上开拓思路,推陈出新,更要在产品上精心打磨,在服务上与时俱进。”从句子结构看,该句是并列复句。 -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有一些小小的改变。小小的改变或是一种态度,或是一个举措,或是一种认知⋯⋯这些改变,让我们有了积极的思想、优良的品质、广阔的视野⋯⋯让我们受益匪浅,不断成长。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小改变,大收获”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XX代替。
-
17、《西游记》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请以“路在_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XX代替。
-
18、《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请你选择书中一个人物,概括他的典型事例,并对他进行简要的评价。
-
1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赏析古诗,完成对话。
小语: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在淮上偶遇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首联诗人就回忆了(1)。
小文:颔联又以“浮云”“流水”作比,“浮云”象征(2) , “流水”暗示(3) , 形象地写出了分别之久。
小语:颈联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相逢的喜悦之情,又有(4)。
小文:尾联又借用设问,点明了不肯归去的原因,即(5)。
-
2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 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朝而有忧色,何也?”庄王曰:“寡人闻之,世不绝圣,国不乏贤,能得其师者王,能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能逮,是以忧也。”巫臣曰:“君之言过矣,夫以群臣之莫及,而君独忧之,是君之明也。昔者齐桓公得管仲以为仲父,今君得臣与诸大夫,而自以为不足,是君之贤也,君何忧焉?”
(节选自《新序·杂事》,有改动)
(1)、解释下列加点词。(1)空乏其身(2)入则无法家拂士
(3)群臣莫能逮(4)君之言过矣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 其真无马邪 B、行拂乱其所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 C、而君独忧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今君得臣与诸大夫 年与时驰(3)、翻译下列句子。(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能得其师者王,能得其友者霸。
(4)、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1)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请阅读【甲】文内容,从句式和气势方面加以说明。
(2)请用【甲】文中孟子的观点评价【乙】文中楚庄王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