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 ,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纯仁知襄邑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振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谤其所全活不实,诏使按视。会秋大稔 , 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

    (选自《宋史·范纯仁传》,有删节)

    【注释】①纯仁:范仲淹次子。②庆州、秦中:地名。③振贷:赈济。④所全活:保全救活的人数。⑤按视:察看。⑥稔:庄稼成熟。

    (1)、以下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连月不       若夫日出而林霏 B、至若春和明       四时之不同 C、使按视       太守即人随其往 D、异二者之为       谤其所全活不实
    (2)、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①②段构成对比,一暗一明,一悲一喜,表现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 B、甲文以记叙为主,抒情和议论为辅,记叙、抒情都是为了写志,谈理想、言抱负。 C、甲乙两文表达的核心思想一致,区别在:甲文假托古圣立言,乙文通过叙事显志。 D、乙文中“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正面体现了范纯仁深受百姓爱戴。
    (3)、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

    (4)、范仲淹曾评价范纯仁继承了自己的“忠”。请结合两篇文章谈谈,范仲淹所谓的“忠”指什么?范纯仁如何践行范仲淹的“忠”?
    (5)、甲文中,“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说说你的理解。
  • 2、阅读下面诗作,完成小题。

    【甲】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写出了眼前所见情景:国都沦陷,但花木仍欣欣向荣,乙诗写诗人妻子想念自己的情形。 B、甲诗颈联加点词表明战乱持久,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在战争年代收到家书的无比激动之情。 C、乙诗尾联加点词回应首联“独看”,“独看”是因时空阻隔,“双照”是言诗人和亲人已团聚相拥的幸福情景。 D、《春望》写出了诗人在山河破碎中的悲怆顿挫,《月夜》则写出了乱世离情中的隐忍曲折,是诗人沉郁顿挫风格的体现。
    (2)、《春望》与《月夜》都是杜甫困居长安期间所作,请结合内容,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皮影

    ①沿着小河,拐过一道弯,再向前走几十步,就是老林的家了。在一片竹林间若隐若现。说到老林,可是全村要皮影的好手。若他要说哪天耍皮影,到时来的人定将看台围得水泄不通,瞪着眼望着台上的戏。

    ②可这戏也不是能常见的。村里的习俗,只有当人还愿时,才请艺人要上几段。一年中仅有那一两回。老林可是相当的清闲,天天在村里转悠,逮着孩子便仔细看上两眼。可老林长着络腮胡子,孩子们都怕他。一见着,便躲得远远的。老林也只好摇摇头,叹息着离开。

    ③这年,老林的儿子考上大学,回来还愿。老林喜得说不出话来,应了村的习俗,便准备要一场皮影。也想乘此机会,让儿子能将这皮影戏传下去。可谁知道,儿子不但不愿,还以退学相逼。老林没有法子,只得作罢,将心思放在皮影上。我第一次回到家乡,正赶上这样的好事,心里可是激动。对那皮影有着强烈渴望,没有哪天不念的。

    ④可母亲还没有提起这事,我心里便越发得着急,高涨的情绪渐渐回落了,连饭也吃得少了。母亲担心我这样,又没个办法,只得让我去。

    ⑤夜里,远处竹林里的灯火摇曳,融在这朦胧的月光中。我敏捷地跨出门,母亲便走了出来,嘱咐路上小心。正当她又要说些什么,我飞奔起来,顷刻之间就跑远了。只是依稀听到说,不要走近屋。

    一路的月光,轻敏地跳跃在水面上,泛起点点波光。夜静极了,将一切都拥入怀中。远处声音传来,似如横笛,宛转,悠扬。心里是说不出的舒畅。雾色里的竹林,带着几点灯火,便近在眼前了。

    ⑦入了林,便是戏台。远远的一个小人儿和着只黄纹大虎在跳动着。我疑心那是武松,只想近些观看,却被照攘的人群拥了出来。无奈,只得远远地看罢。那武松轻轻一跃,便落在大虎的身上,提起拳头……老林的手艺真绝,每个动作都浑然天成。在灯光下,人物似活的一般,拉住人群的心。我看得投入但有些模糊,于是,便向侧台跑去。

    ⑧刚移几步,有人技住我的衣服,我回头望去,竟是邻居的孩子。见我吃惊的样子,只淡淡地说:“姑姑让我来看看你。”随即又笑道,是否饿了,走,我带你摘果吃。话未完,就拉着我向瓜地里跑去。摘了几个小瓜给我,还说,这瓜田是他家的,不打紧。

    ⑨等到半饱,又想起看戏。于是他们将我送回戏台,悄声说:“这戏又不好看,总是那几场。赶明儿,我带你去钓鱼,如何?”我呆呆点头,只想着看戏,一句也没听。邻居只好无趣地离开了。

    ⑩跑到侧台边,武松早就没了。只见两个小人儿,在那布上走着。

    ⑪月光薄似纱,虫儿在草丛里轻轻鸣唱。皮影结束了,人们陆续地离开。我却跑到戏台后,想寻找那武松。艺人们正收拾道具,准备结束一天的疲劳。我见着那皮影,静静地躺在盒子上,心中正是欣喜。正要去拿,却被一个声音给喝住了。

    ⑫老林走过来,仔细打量着我,“你,喜欢这个皮影?”我微微地点头。老林的眼里闪着光,将那武松拿起来,放在我的手里。“你喜欢皮影!那你愿意学皮影吗?”老林笑着望着我,声音充满渴求。

    ⑬我正要说些什么,母亲急匆匆走了进来,看了一眼老林,拽着我的手就往外走。嘴里还不停地念叨。我回过头,只见老林发愣地站在那里,望着我们,一双像火光熄灭似的眼睛……

    ⑭已经多年不见老林了。村里的老人说,老林有一手绝活,可惜没能找到徒弟传承。在那次皮影之后,他就离开村子,也不知去了哪里。或许,他是去别的地方找寻希望了吧?

    ⑮直到现在,我从未见过,像那一夜的好戏了。这么好的皮影戏,可千万别只叫我们这代人看到。

    (1)、文章围绕“皮影戏”,表现了“我”情感的变化过程,在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补全情感。

    →愉悦、投入→②→失落、遗憾

    (2)、联系上下文品下面句子。

    一路的月光,轻敏地跳跃在水面上,泛起点点波光。夜静极了,将一切都拥入怀中。

    (3)、文章开头母亲说“不要走近屋”,结尾处母亲又急匆匆“拽着我的手往外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最后一段所要表达的意思?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 4、阅读下面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小语和小文合作开展对“谁‘偷’走了青少年的睡眠”问题的调查。请你参与其中,一起完成任务。

    资料一:

    早在20世纪初就有相关的资料显示,人体生物钟类型具有昼夜节律的个体特征。“百灵鸟”型更倾向于在早上活动,他们的生物钟属于“早晨型”。“猫头鹰”型,则倾向于在下午或晚上活动,他们的生物钟属于“夜晚型”。科学家认为这个分型12%~40%取决于基因,其余是由外部影响和年龄造成的。比如老年人容易出现时相前移,因而睡得早。青少年容易出现时相延迟,因而睡得相对要晚。

    人们之所以能够保持白天清醒,夜间具有良好的睡眠,是大脑中分泌的“褪黑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白天的光照能够抑制大脑的褪黑素分泌,让大脑保持清醒状态。晚间,黑暗的刺激会让大脑开始分泌褪黑素,当褪黑素分泌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人就有了困意。晚间的亮光进入眼睛会反馈给大脑一个信息就是“天亮了”,从而抑制大脑褪黑素的分泌,会“赶走”困意。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是晚间“光污染”的罪魁祸首。

    (摘自“学习强国”平台)

    资料二:

    资料三:

    睡眠对于中小学生身心和学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心理学研究显示,睡眠过程不仅有助于恢复身体活力和大脑认知能力,还能够促进摄入信息的加工整合,有助于内化新知,实现最佳学习效果。反过来,睡眠不足则会影响学生的体质发展、心理健康和认知能力。从正负两方面看,保障学生的充足睡眠势在必行。

    推动中小学生睡眠保障行动不断深化,需要有科学化的制度安排,立足于睡眠的科学规律,同时又契合中小学的运行常规。对此,一个务实的工作思路是聚焦于影响睡眠的关键因素,即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构筑保障学生充足睡眠的有力屏障。

    保障学生的睡眠时长,重点从保障晚间早睡着力。研究显示,影响孩子睡眠时长的主要因素是学校作业量和家庭作息习惯。例如,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家长的晚睡习惯都会造成孩子晚睡。

    (摘自《中国教育报》)

    (1)、【读资料】下列对资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料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了人体生物钟类型的个体特征。 B、只要晚上不看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就能保证睡眠达标。 C、资料三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睡眠对中小学生的重要性。 D、资料三中提出了解决中小学生睡眠质量问题的一些方法。
    (2)、【析原因】小冀寒假期间凌晨一两点才放下手机。开学后,父母要求他晚上十点上床睡觉,之后小冀便开始出现失眠症状。请你根据资料一,分析小冀失眠的原因。
    (3)、【解数据】资料二是小语和小文搜集到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调查图,请你对调查图进行分析,总结出三条结论。
  • 5、AI技术走进课堂的趋势明显,请就该话题发表你的看法。
    (1)、你的观点是:
    (2)、请从下列论据中选择最恰当的两个来证明你的观点(填序号):

    ①AI生成作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②教师可利用AI分析学情优化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③学校能借助AI技术赋能,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④AI技术冲击课堂,会引发的学术诚信问题。

  • 6、【诗词之彩】学校举办了诗歌朗诵及默写大赛,请把空缺处的诗文原句补充完整。

    诗歌中的边塞有多种色彩:有王维“(1)”(《使至塞上》)的黄与红,绘就大漠的雄浑苍凉;有李贺“(2)”(《雁门太守行》)的红与紫,写出了战争的惨烈悲壮;有岑参笔下“(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一片雪白与春意;有范仲淹笔下“(4)千嶂里,”(《渔家傲·秋思》)的血色夕阳;有贺敬之笔下“(5) ,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回延安》)的服饰色彩。

  • 7、国民的体育素养和健康水平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在综合实践课程中,你所在的小组完成了“体育文化观察”的相关调查研究,撰写了调查手册。现在你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修改。

    第一部分   历史缘起

    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射箭、御马等“六艺”成为贵族教育核心。汉代蹴鞠盛行,唐代马球风。宋元时期,民间体育活动如捶丸、角抵等蓬勃发展,体育逐渐走向大众化。明清时期,武术、太极等传统项目广受青睐,成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这些体育项目深刻yùn(     )含着“尚武、知礼、崇德、自强不息”等诸多的优秀思想文化。近代以来,西方体育传入,中国体育兼容并蓄,吸收竞技体育精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体育继往开来,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并重发展。

    唐朝时期就出现了民间与皇家交相辉映的体育盛会,民间百姓和皇家达官贵人都热衷于体育运动,当时的拔河比赛蔚然成风。清代宫廷在每年冬至以后都要举行冰嬉体育活动。清代诗人曹寅《冰上打球》诗云:“万顷龙池一镜平,旗门回出寂无声。争先坐获如风掠,殿后飞迎似燕轻。”乾隆帝亦有“遂试冰嬉千队出”的诗句,其盛大、精彩的场面可见一斑。体育发展为诗歌注入了新题材,而诗歌使得体育活动永流传,二者相辅相成。至今,圆明园每年都会举办皇家冰嬉表演活动,普通百姓也能了解并参与其中。

    第二部分   精神力量

    自《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颁布后,让北京市不断向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迈进。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在北京市的各个市政宣传栏中,我们时不时会看到奥运健儿的身影。当初关于男子100米自由泳比赛一直有个论调:这个项目不适合亚洲人,亚洲人游不进47秒。潘展乐却说“不适合亚洲人”的论调只是一个“框”是可以打破的。巴黎奥运会上,19岁的潘展乐在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以46秒40的成绩打破了世界纪录。

    第三部分   阳光体育

    体育运动为什么对学生如此重要呢【甲】这是有生物学依据的。①运动如同一场甘霖,悄然浸润着大脑的每一片“沃土”,让思维的种子在清新的空气中破土而出;②运动可以增加大脑海马体的体积,有助于提升大脑的功能,更能源源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③当学生挥洒汗水时,多巴胺就像一位快乐的邮差,总是准时给学生送去幸福和满足的问候。④这难道不是大自然赐予我们最珍贵的“健脑秘方”吗?此外,增加体育运动符合教育规律。近年,北京市教委也持续推送出体育“大礼包【乙】从中考体育改革到课间延时至15分钟,再到要求每天一节体育课,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运动。由此看来,体育运动与教育学密切相关,它不仅能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还能激发生命活力。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yùn含             (2)风靡

    (2)、第一部分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交相辉映 B、蔚然成风 C、可见一斑 D、相辅相成
    (3)、第二部分画波浪线句子文字在表述上有语病,请指出病因并修改。
    (4)、第三部分【甲】【乙】两处标点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①。②”,
    (5)、同学准备就体育精神拟写了一副对联,你认为下列补全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薪火传旗,四海同舟①

    下联:②,五环筑梦壮山河

    A、①擎日月   ②变幻风云 B、①日月明   ②风云砺剑 C、①擎日月   ②风云砺剑 D、①日月明   ②变幻风云
  • 8、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结晶,它们如同岁月的刻度,精准记录着时节流转、物候变迁,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1)、仿照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围绕清明的自然现象、习俗活动或所承载的情感,从不同角度各写一句话,使之构成句式整齐的排比句。

    示例:立春是一声清脆响亮的春雷,唤醒了沉睡的大地;立春是一抹鲜嫩翠绿的草芽,宣告着春天的到来。

    仿写:清明是;清明是

    (2)、请阅读以下新闻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需涵盖活动主体、活动内容及活动意义,30字以内。

    随着清明节的到来,各地纷纷举办各类活动,以传承和弘扬节气文化。某历史文化街区举办了“清明文化节”,现场展示了传统的清明祭祀礼仪,还有民间艺人制作清明粿、绘制纸鸢等技艺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参与体验。同时,许多学校也开展了“走进二十四节气之清明”主题教育活动,老师们通过讲解清明的由来、习俗以及相关诗词,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清明节气蕴含的文化价值。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增强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二十四节气,宛如一部无字天书,每一页都①。清明,作为其中尤为特殊的一个节气,“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传递出清明时节人们祭扫时的哀伤;“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②。它既是人们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日子,也是亲近自然、拥抱春天的契机。在岁月的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和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不断传承,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片芭蕉叶

    ①七岁前,我的世界里没有高楼街巷,只有屋后的梨树、樱桃树、无花果树以及翠绿的芭蕉。

    ②芭蕉,叶片宽大,长势旺盛,遍布乡间的房前屋后。家乡雨水充沛,加之芭蕉生命力极强,要不了一年半载,一株芭蕉幼苗便能如盖如伞,撑起一大片阴凉。

    ③有一年赶上春雨绵绵,我急着去村小上学,家中仅有的一把雨伞却损坏已久。母亲灵机一动,转身提着镰刀朝屋后走去,回来时,一片状如蒲扇的芭蕉叶便摆在了我眼前。我看到芭蕉叶后欢天喜地,忙顶在头上冲出家门。

    ④一路上,同学们相继汇拢,撑伞者有之,淋雨者有之,顶着芭蕉叶的却唯有我一人。三十年过去了,我仍记得那个落雨的清晨。细雨如丝如线,轻轻粘连在我身上。那些雨丝如同一条时间的线,一头连着故乡和童年,一头牵引着如今早已长大成人的我。

    ⑤在乡间,草木是人们的挚友,也是生活的帮手。就拿房前屋后的植物来说,几乎样样都是管用的。竹子不仅提供竹笋,也带来竹筐、斗笠和竹席;松树的枝叶用作引火材料,它的身躯则做成各式家具,成为新娘们的嫁妆。芭蕉也不例外。

    ⑥初夏,樱桃正红,母亲摘下几斤,用芭蕉叶托着,嘱咐我给邻里送去;秋天,新稻成熟,用旺火蒸熟,再用芭蕉叶包好,赶路的人就有了远行的底气。立春后农事渐多,人们对芭蕉的索取却最少,只为给它留足生息繁衍的时间。

    ⑦后来我进城求学,屋后的芭蕉见不着了,遗憾之余,竟然以另一种方式和它们重逢了。从白居易的“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到杜牧的“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从李清照的“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到蒋捷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它们伴我度过无数个思乡的夜晚,在泛黄的诗集间,悄然长成一片精神的绿荫。不仅是诗词,我还在书卷上看到一则美谈,说唐人怀素少时家贫,无钱购买纸张,就采宽大的芭蕉叶作纸练字,日复一日,终成一代书法家。

    ⑧芭蕉,远不止我认为的那样,它早已从乡间的房前屋后走进了美好的文字中,也从乡村走到了城市,在城市中扎下根来。

    ⑨在我生活的南方小城,信步走进公园,或漫步临河街巷,会看见一丛丛芭蕉骄傲地生长着。人们在芭蕉的阴凉下谈笑、小坐,畅快自在。此刻,时光慢了下来,市井街巷里也有了乡村的闲适,屋后的芭蕉以新的形式再次陪伴在人们身边。

    ⑩芭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它却长成了如树一般高大的体型。芭蕉枝叶柔软易折,貌似柔弱,实则却有顽强的生命力,纵使经历霜雪,也会不卑不亢地挺立着。

    ⑪仲夏的夜里,窗外的雨倾斜而来。灯下,我翻开一卷泛黄的诗集,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正映在昏黄的光晕里,恍惚间,我又想起了儿时屋后的芭蕉。它们在大地上生长,散发着浓郁清香。雨水击打着芭蕉叶,声声入耳,使人着迷。故乡的田垄和炊烟,仿佛又在眼前了。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8月12日,有改动)

    (1)、芭蕉叶自乡野至市巷,其“行迹”与人之步履相契。请根据下列表格,梳理文中第①~⑩段的内容。

    芭蕉(叶)的“足迹”

    关于“芭蕉(叶)”的事件

    对“芭蕉(叶)”情感

    乡间的房前屋后

    母亲用芭蕉叶为“我”遮雨

    进城求学后

    一丛丛芭蕉骄傲地生长

    亲切、欣喜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那些雨丝如同一条时间的线,一头连着故乡和童年,一头牵引着如今早已长大成人的我。

    (3)、作者在第⑦段引用了古诗词和怀素练字的故事,有何用意?
    (4)、文章结尾提到“它们在大地上生长,散发着浓郁清香”。请结合全文内容,理解作者借芭蕉表达了哪些情思?
  • 10、马克思说:“抗争是一种勇气,是一种拯救自己的勇气。”请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简•爱》中写出一位能体现“抗争”的人物,再结合相关情节简述他(她)的“抗争”经历。
  • 11、学校举行名著分享会,同学们积极进行了分享,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小安同学发现很多名著中都有“三”的故事情节,他整理了相关笔记,请帮助他完成表格。

    名著

    作者

    “三”的故事情节

    《西游记》

    吴承恩

    三调芭蕉扇、①

    《水浒传》

    三打祝家庄等

    ③《

    吴敬梓

    周进三阅范进考卷

    《骆驼祥子》

    老舍

    祥子“④

  •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清传(节选)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 , 咸清。疾病疕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岁终,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注释】①药市:指卖药的集市。②雠(chóu):出售。③直:同“值”,价值。这里指药钱。④蚩(chī):傻,无知。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清          :称赞 B、冀速已          已:停止,这里指病愈 C、清不为辞       辞:同“词”,言辞 D、不能报       :考虑,估量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咸誉清。

    (2)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

    (3)、文中宋清说自己“非有道也”。结合全文,你认为宋清是否为“有道者”?请说明理由。
  •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对全诗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分析“始怜幽竹山窗下”中“怜”字的表达效果。
  • 14、《人民日报》上有这样一句话:“每一个优秀的背后,都有一段静静扎根的时光;每一次成长的背后,都有一段默默拼搏的日子。”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感受?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联系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1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从“哪吒登顶”看文化自信

    ①近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并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哪吒的形象还出海,闪耀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吸引世人目光。从“三岁小儿”到“百亿影帝”,这部演绎神话也创造神话的中国动漫电影,成功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由此可见,《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展现了中华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科技赋能、经济融合等方面的强大生命力,为中国电影产业和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②“哪吒”系列电影的成功,首先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电影通过三维动画技术复现“山河社稷图”,将《周易》中的八卦阵哲学可视化,同时融入青铜饕餮纹、汉代漆器等传统元素,让观众在光影流动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然而,传承并非守旧。电影大胆创新,塑造了“一头六臂”的哪吒新形象,既保留了传统神话的精髓,又赋予了角色新的生命力。这种守正创新的实践,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只有在对传统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让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③文化自信不仅源于对传统的坚守,更源于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3D建模、粒子特效、动态捕捉等技术,实现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例如,电影中妖兽身后的万条锁链通过物理引擎独立运算,展现了动态美感算法的创新应用。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好莱坞对全球票房的垄断,更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崛起。文化筑基、创新赋能、科技领跑,三者相辅相成,为中国电影产业拓宽了发展空间。

    ④《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票房上,还体现在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电影IP通过联名汽车、周边产品等形式,催生了新的消费模式和经济业态;相关景点成为旅游热点,带动了影视股的回暖。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仅创造了经济效益,还提升了文化的影响力。例如,电影的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来华体验中国文化,春节期间境外来华人员支付交易笔数和金额大幅增长,充分展现了“世界的中国”的强大引力。文化自信不仅是精神层面的追求,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⑤《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未来,我们应继续乘势而上,精耕细作,让更多“魔童”现世,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文化自信,不仅是我们立足当下的底气,更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力量源泉。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2月17日,有改动)

    (1)、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如何体现“文化自信”。
    (3)、《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被塑造成“一头六臂”的新形象,对此产生了两种看法:

    A.这是对传统神话的颠覆,破坏了哪吒的经典形象;

    B.这种创新赋予了角色新的生命力,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

    你同意看法A还是B?简要说明理由。

  • 1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乡书何处达?。(王湾《次北固山下》)

    (2)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两句从声色两方面渲染了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

    (4)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虽身处逆境,但终将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的句子是:

  •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当涉猎,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当涉猎       但:只,只是 B、往事耳       见:看见 C、以是人多以书余       假:借 D、同舍生皆绮绣       被:同“披”,穿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军中多务       不物喜 B、始就学       不知有汉 C、益慕圣贤道       辍耕垄上 D、足肤皲裂不知       濯清涟不妖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A、凭借心中足够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人。 B、凭借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身体的享受不如人。 C、因为内心有足够快乐的事,不觉得身体的享受不如人。 D、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4)、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孙权在劝学时,既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得吕蒙无可推托。 B、甲文作者通过鲁肃“非复吴下阿蒙”的惊叹及“结友而别”的行为,侧面表现吕蒙在学识上的显著进步。 C、乙文作者以同舍生的“若神人”与自己的“缊袍敝衣”作比较,突出了作者的寒酸,也表达了作者的自惭形秽。 D、乙文作者通过自述年轻时求学的艰辛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意在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德业双修。
  •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作为重要的红色旅游景区,邓小平故居每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千万人次左右,成为人们缅怀伟人的重要场所。 B、武侯祠以其精美绝伦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C、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智能生活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远程办公、智能安防等应用场景得到了广泛推广。 D、广安的华蓥山凭借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和丰富的森林资源,有被人们称作“川东小峨眉”的美誉。
  • 19、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作为四川传统手工艺的蜀绣,在绣工们的妙手回春之下,一根根丝线化作一幅幅精美的图案。 B、四川的竹编工艺闻名遐迩,工匠们巧夺天工 , 用纤细的竹条编织出形态各异的精美工艺品。 C、一些良心企业在3•15后主动承担责任,加大食品质量检测投入,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 D、在广安城市改造工程中,施工队别出心裁 , 既保留了老街巷的古朴韵味,又融入现代元素。
  • 20、下列语句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振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一看,果然是《山海经》。 B、叶圣陶先生对普通话生疏,让我帮他修润文章。我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C、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的白杨树,也在努力向上发展,参天耸立,不折不饶,对抗着西北风。 D、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粘轻怕重,把重的工作推给别人,自己专挑轻的,这是不提倡的。
上一页 295 296 297 298 29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