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春秋时期,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治世理想,先后去过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游说各国君主,但途径洛邑时却未朝见周天子。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孔子对周礼的维护 B、诸侯争霸的现实 C、周天子势力的衰微 D、地理空间的阻隔
  • 2、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古各1次。这反映了商至秦汉,我国(   )
    A、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B、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 C、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 D、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困苦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是世界史上的划时代大事使世界历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打破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封闭隔离状态,扩大了世界各民族间相互影响活动范围,从而使世界历史开始形成。哥伦布发现美洲不是偶然的历史事件,而是欧洲历史发展的必然事件,是当时历史时代发展的需要。

    ——王世珍《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动因和影响》

    材料二 在16世纪以前,除了战争和灾荒年代以外,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是基本稳定的。但是,从16世纪20年代西班牙率先发生物价上涨,继而波及整个西欧,持续到17世纪中叶为止。16世纪末与16世纪初的物价相比,西班牙平均物价上涨了4倍多……;法国物价上涨2.5倍,英国上涨3倍多……。造成这次持续一个半世纪的欧洲价格革命的原因,除了欧洲人口剧增等因素外,主要原因是大量美洲金银流入西欧……16世纪西欧出现的价格革命对于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开始起着一种催化剂作用。

    ——吴木生《为什么说“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经济原因、思想原因、宗教原因三个方面分析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动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价格革命在欧洲爆发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价格革命”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就像艺术是文艺复兴的主调,宗教是宗教改革的灵魂一样,科学与哲学也就成为启蒙运动的神。从这个立足点来看,文艺复兴的确传承了欧洲心灵发展的主流,后来导出了启蒙运动;而宗教改革却溢出常轨,排斥理性,重新肯定中世纪的信仰。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

    选取材料中局部或整体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丁·路德认为,属灵的宗教与属世的生存两者之间并不能混淆。例如:做好事和行善都是属世的事情,与属灵的救赎应当没有关系。此外,对人的救赎是上帝的事情,人并没有能力进行自救。还认为,基督教的崇拜对象是上帝而不是教皇、主教和僧侣,后者不具有神性,更不具有凭着自我神化来为世人赎罪的权力。对人类进行救赎的不是教皇和教会,而只能是耶稣基督,从而把教会和宗教的事务置于政府的管理之下,避免了教会通过教权干涉政治的弊病。

    ——朱孝远《德国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的贡献》

    材料二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是一场更为深广、更为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们用“人权”反对“王权”,用“人道”对抗“神道”,用“人类理性”否定宗教愚昧,用“自由、平等”来代替封建等级专制。他们论证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和落后性,大力提倡建立“理性王国”。启蒙运动极大启迪了人们的反封建意识,在破除迷信、消除愚昧、弘扬理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启蒙运动还为未来社会设计了分权制衡、社会契约等制度和措施。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马丁·路德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张。结合所学,分析启蒙运动的意义。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国土的块状分布,平原面积狭小,以及这些天然国土数量之多,事先给各种小块政治单元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正是四分五裂的地缘分布和差异极大的地形、地貌,使希腊人长期以来习惯于城邦制的小国寡民的政治格局,甚至养成了城邦崇拜情结,以至于当建立大型政治共同体的任务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时,他们根本不可能表现出建立并维系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的愿望和能力。

    ——摘编自虞崇胜、杨刻俭《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地缘因素探析》

    材料二 一般认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开始于10世纪后期。其实9世纪时,意大利的一些和东方贸易有关的城市已然兴起。11世纪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西欧各地不断有新的城市出现。许多城市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者脱离农村与商人集居而成的。还有一些城市是由封建主、教会、国王主导建立的,他们希望得到货币,而获得货币的手段之一是向城市索取。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希腊城邦政治的特点及形成此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 7、在邦联建立以后近十年时间中,美国有七个州随意发行杂乱无章的纸币,有九个州甚至建立有自己的陆军。各州各自制定和征收自己的关税,互设关卡,像对待外国人一样对待别州的居民。各州为争夺西部土地的所有权和边界问题吵得不可开交。这一局面( )
    A、反映分权制衡原则存在一定弊端 B、凸显了建立联邦制度的必要性 C、表明自由主义沦为政党斗争工具 D、说明独立战争的时机并不成熟
  • 8、史学家评论道:“拿破仑致力于扫除旧秩序。贵族和教士失掉了他们的特权,拿破仑大军开到哪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宗教宽容的原则就传播到哪里。大革命思想的传播成为许多欧洲国家自由传统发展的重要一环。”据此,对于拿破仑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催生西欧各国的民主政权 B、摧垮了西欧旧制度的基础 C、推动西欧宗教改革的开展 D、促进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 9、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是独立的城市共和国,政权由富裕市民掌握,丝织业、金融业冠绝欧洲。这为新文化的滋生和繁荣提供了良好条件。该“新文化”的精神内核是( )
    A、人文主义 B、理性主义 C、主权在民 D、自由平等
  • 10、19世纪初,拿破仑政府颁布的法典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人可以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这部法律文献( )
    A、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承认了黑奴制度的存在 C、动摇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D、维护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 11、1750年至1850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这一变化说明物种交流( )
    A、改善了欧洲的饮食结构 B、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 C、扩大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D、带来了世界文明的交融
  • 12、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写道:“他们游到我们小船上用鹦鹉、棉线团、短矛和其他很多东西同我们交换,我们给他们玻璃念珠和小铃铛。总之,以物换物,两相情愿。”这反映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
    A、建立了欧洲对美洲的统治 B、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C、密切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D、扩大了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 13、阿拉伯帝国著名医学家铿迭著有22部医学著作,所谈及的药物中,约33%来自两河流域、23%来自希腊、18%来自波斯、13%来自印度、3%来自埃及,而源自阿拉伯的药物仅占5%。这表明,阿拉伯帝国的医学(    )
    A、注重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B、忽视了民族药物学的创新发展 C、融合了东西方的医学成果 D、源于帝国境内繁荣的商业贸易
  • 14、11至12世纪,欧洲城市兴起了两类不受教会控制的新型学校:一类是专门学习拉丁语的学校,另一类是学习阅读、写作、商业代数和簿记的学校。第二类学校不但常常人满为患,而且经常会冲击第一类学校的生源。这主要因为欧洲(    )
    A、各国教权不同程度削弱 B、自治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 C、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D、世俗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
  • 15、13世纪的西欧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声称, “当一个人为了公共福利经营贸易,以生活必需品供给国家时”“贸易就变成合法的了”。14世纪,罗马教宗甚至还封一名商人为圣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文思想的盛行 B、宗教的腐化堕落 C、全球商路的开拓 D、城市经济的发展
  • 16、下图为16世纪中后期伊凡四世在位期间的部分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

    未经特许,王公不得将自己的领土出售或馈赠给教会。凡未经报批而转让给教会的土地,一律没收。

    将莫斯科及邻近各县的优质土地分给在莫斯科附近没有领地的1000余名小贵族。

    颁布《兵役条例》,推行义务兵役制,规定凡占有150俄亩土地者,必须提供一名全副武装的骑兵,自备马匹、大刀、弓箭等。

    A、实现富国强兵 B、进行土地改革 C、加紧对外扩张 D、加强沙皇权力
  • 17、下表是世界各地原住居民对培育农作物做出的贡献。这一表格能够说明(    )

    古代各地的原住居民

    培育出的农作物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

    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

    古代西非班图人

    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

    古代南亚人

    芋头

    古代中国人

    水稻和粟

    A、古代中国的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 B、农业技术发展有利于当地政权稳定 C、古代的原始文明具有多样性特点 D、古代各地区经济文化水平差异很大
  • 18、古巴比伦王国时期,订立商业契约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契约除明确规定当事人双方在所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利以外,在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证人的签名。这些契约(    )
    A、增加了商业在经济活动中的比重 B、维护了商人群体的利益 C、维护了《汉谟拉比法典》的权威性 D、体现了对社会权利保护
  •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西方思想解放与政治革命简表

    年份

    人物及事件

    1532

    意大利尼可罗·马基亚维利的政治学著作《君主论》首次出版,该书较为完整地阐述了君主专制理论和君王权术论,摆脱了中世纪以神学为中心的政治理论的羁绊

    1534

    英国通过了《至尊法案》,规定“国王陛下……被称为……教会在尘世的唯一的最高首脑”

    1641-1648

    法国谈判代表杜·沃柯斯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全权代表鲁左在汉堡会晤后,决定举行一场“双规”性国际会议。该会议最终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明确规定了一些影响至今的外交关系理念、机制和原则

    1762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自然人,并提出新教育的原则和理想

    1789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国民议会宣布主权属于整个民族

    1814-1815

    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会议,并形成维也纳体系,该体系首创了“总决议书”的体例,要求所有与会国都须签字,将欧洲各国纳入了一个共同的体系中,承担责任和义务

    材料二  这场革命(法国大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到19世纪近代西方思想解放与政治革命所涉及的重大时代议题。
    (2)、结合上述材料和时代背景,阐释材料二的观点。
  •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哥伦布年表

    时间

    主要事迹

    1451年

    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一个纺织工人家庭

    1466—1474年

    地中海做过几次短途航行,读过《马可·波罗游记》

    1476年

    在里斯本办起了一个编制海图的企业,坚信地圆学说

    1484年

    向葡萄牙国王首次提出向西航行的建议遭到拒绝

    1486年

    受到西班牙伊莎贝尔王后的召见,王后决定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研究哥伦布的计划

    1492年10月12日

    国王与哥伦布签订了协议,到达圣萨尔瓦多。

    1493年9月25日

    率船队第二次西航

    1495年

    他们在伊莎贝拉城掠获1500名印第安人为奴隶,遭到印第安人反抗

    1497年5月30日

    第三次驶向西印度,船队途中发生内讧

    1502年4月3日

    第四次航行,发现现在中美洲地区,建立殖民点

    1505年5月

    应召拜见国王,拒绝放弃在西印度的利益

    1506年5月20日

    殁于巴利亚多利德,终年55岁,至死都认为他到达了印度地区

    ——摘编自孙家望译《哥伦布航海日记》

    结合材料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自拟观点,并就此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释合理,条理清晰)

上一页 456 457 458 459 46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