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东京依汴水建城,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东京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丝绢、纸、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墨料、大食的香料与珍珠。材料表明( )
    A、宋朝海外贸易繁荣 B、区域间长途贸易发达 C、东京商业气息浓厚 D、交通决定经济的发展
  • 2、随着粮食生产的增长,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加工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宋朝农村中出现了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的专业户,专门经营蚕桑、茶、菜、漆、花、果、蔗等。嘉泰《吴兴志》说“山乡以蚕桑为岁计,富室育蚕有致数百箔,兼工机织”;陈專《农书》记载湖州农家“唯藉蚕办生事”。材料反映出( )
    A、江浙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的趋向 D、商税收入成为重要财源
  • 3、忽必烈即位初期,委派重臣以中书省官“行某处省事”名义,到地方行使中书省职权,后来行省逐渐由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定型为常设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但仍长期保留着派出机构的性质。据此可知( )
    A、行省不是法定的地方行政机构 B、行省权力具有大而不专特点 C、行省制度适应了国家治理需要 D、元朝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
  • 4、辽朝境内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有两类:一类是“ 耕稼以食,城郸为家”的汉族和原渤海国人;一类是“渔猎以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和其他北方民族。为了适应这种情况,辽朝( )
    A、实行蕃汉分治的二元化政治体制 B、推行猛安谋克制度 C、吸收中原文化以加速封建化进程 D、推行四时捺钵制度
  • 5、小麦原本以中国北方为主要栽培地区,北宋末南宋初,南方对小麦的需求量骤然增加,南方农民种麦的积极性得到刺激。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 B、政治局势发生较大变动 C、稻麦复种制度的推广 D、海外贸易发达需求量大
  • 6、儒家一向讲究仪表端庄,儒冠儒服,循规蹈矩,道貌岸然。然而魏晋名士却一反常态,他们过分讲究化妆,使男人女性化,他们追求阴盛阳衰的病态美,“士大夫手持粉白,口习清言,绰约嫣然”,一副娘娘腔。到梁朝时,贵族子弟更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这一反常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家正统地位受冲击 B、社会现实黑暗动荡 C、佛教心外无物的影响 D、对隐逸避世的追求
  • 7、唐朝陆贽对某赋税制度评价如下:其取法也远,其立意也深,其敛财也均,其域人也固,其裁规也简,其备虑也周。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家则有调。天下为家,法治均一,虽欲转徙,莫容其奸。据此推之,该制度( )
    A、简化税收名目且扩大了收税对象 B、征税标准以财产为主 C、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的长期稳定 D、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
  • 8、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由此可见( )
    A、三省六部制不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B、政事堂的设立削弱了宰相权力 C、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强化皇权的诉求 D、行政中枢调整服务于现实需要
  • 9、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说到:九品中正之制,自何起乎?曰:古代用人,以德为主。德行必本诸实事,而行实必征之乡里,故汉世风气,最重乡评。“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 由此可见,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兴起( )
    A、继承了察举制乡里清议的传统 B、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C、将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到中央 D、顺应了社会形势的变化
  • 10、建立后秦的羌族,在关中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姚苌起兵时得到汉人支持,后秦政权一建立就采用汉制。姚兴继位后,多方笼络汉族士人,延揽名儒到长安讲学,生徒多至万余;又经常和名儒们“讲论道艺,错综名理”。材料表明( )
    A、前秦汉化水平较高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中原文化影响较大 D、民族统一进程得以加快
  • 1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可见其重要性,观察下图,下列按时间先后排序对应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②①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 D、①③④②
  • 12、下图为东汉后期政局演变示意图,对这一局面解读正确的是( )

    A、根源在于皇权衰落 B、加剧了东汉后期的政治腐朽黑暗程度 C、加剧君相之间矛盾 D、皇帝年幼是引发宦官专权的重要诱因
  • 13、汉惠帝(高祖之子)见相国曹参整天请人喝酒聊天,根本不用心治理国家,怪之;曹参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这就是历史上的萧规曹随,这一治国理念出现的原因是( )
    A、汉初经济凋敝 B、文景二帝实施与民休息的政策 C、儒学成为正统 D、道家无为而治不适应形势发展
  • 14、秦王朝以军人为吏,必然使各级行政机构都容易形成集权专制的特点,使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都具有军事化的形制,又使统一后不久即应结束的军事管制阶段在实际上无限延长,终于酿成暴政。由此可见( )
    A、秦朝灭亡的根源在暴政 B、秦朝暴政根源于军功爵制 C、军人为吏一定导致暴政 D、国家治理政策需适时调整
  • 15、《汉书·艺文志》记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行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这一局面( )
    A、标志着学术下移已经完成 B、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C、不利于学术文化走向繁荣 D、助推诸侯争霸战争兴起
  • 16、战国时期,列国纷纷改邑为县,县直属于国君,县官按照国家法令治理县政,定期接受考核;县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职能:一是组织生产,二是管理民政,三是财政职能,四是司法职能,五是军事职能。县的上述特征反映出( )
    A、中央集权体制已经确立 B、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C、国家管理体制发生变化 D、贵族政治已被取代
  • 17、观察下图,据图中变化信息推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遭破坏 B、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C、诸侯国修筑长城防范匈奴 D、国家组织能力加强
  • 18、商人崇尚饮酒,上至商王,下至臣子,各级贵族均嗜好饮酒。贵族墓葬中随葬的青铜器,其数量和组合均以酒器为主,如殷墟妇好墓中的青铜器,酒器约占74%。在一些贵族的墓葬中,爵、觚、盉等酒器大都同棺木一起放在木椁之内,而鼎、鬲、簋等饮食器皿都放在棺外。这一现象折射出( )
    A、商朝灭亡缘于酗酒荒政 B、商朝农业得到一定发展 C、商朝青铜铸造业较发达 D、商朝社会阶级分化严重
  • 19、据《史记》记载,商代名相伊尹放逐暴虐乱德的商王太甲三年,直到太甲悔悟才归政于他;《周礼·小司寇》记载:西周自由民(国人)有议政的权利,国家发生重大事件,必须征询国人的意见,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迁都),三曰询立君(国君废立)。材料反映出( )
    A、国人舆论影响国家大政 B、君主专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约束 D、原始民主传统约束皇权
  • 20、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商王与方国形成联盟关系;西周实行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周王成为天下共主。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周王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B、国家政权由松散趋于严密 C、奴隶制国家政权得以确立 D、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疏远
上一页 453 454 455 456 45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