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必修)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乾安县七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 河南郑州47中学暨八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1、 下图为1978年-2017年中国规模以上私营和国有工业企业数量(户)。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工业( )A、经济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B、公有制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C、现代企业制度渐趋完善 D、多种所有制得到共同发展
-
2、 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公务员考绩奖惩条例》,规定公务员考绩惩处分为解职、降级、记过三种。公务员年考四等记过、五等降级、六等解职。1943年颁布的《非常时期公务员考绩条例》规定,公务员考绩惩处为:年考总分在60分以上者留级:总分不满60分者降一级,不满50分者免职。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重视对官员的甄别审查 B、建立起近代公务员制度 C、文官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D、公务员的管理有法可依
-
3、 下图为1938年刊登在《抗战漫画》第八期“全国美术界总动员“特辑上的漫画《我们要一笔一笔划破仇敌的皮囊!》。该作品( )A、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提出了抗日战争应是全民族持久战 C、旨在激励广大民众共同御侮 D、表明了漫画是宣传抗战的主要形式
-
4、 “新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是“言文合一”的白话文,它是“新文化”思维、表达、沟通的形式和工具,也是自觉地使用它的中国人认识世界、建构内心世界的媒介。五四后的各种变革,无不在根本上得益于文学革命所取得的成果,无不在文学革命建立的全新语言结构和思维结构中运行。由此可知,文学革命( )A、改变了中国救亡图存的方向 B、全盘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C、促进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萌发 D、增强了社会变革深度和广度
-
5、下表为近代中国(部分)海图谱系整理。这说明甲午战后( )
名称
绘制时间(年)
绘制者
图幅数量
绘制区域
皇朝沿海图说
1869
黄维煊
32
中国沿海、长江中下游
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
1898
程鹂
____
中国沿海
新译中国江海险要图志
1901
陈寿彭
208
中国沿海、长江中下游
A、国人民族危机意识增强 B、中央权力下移趋势明显加强 C、近代海防建设拉开序幕 D、清政府警惕周边的形势变化 -
6、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出版的《六安州志》记载:“茶通贸迁,礼遣烹沦,其顺颇广,六安名亦最著,但自霍邑分治后,茶山数十处皆在霍……开市列肆,商贾骈迹者十不及一,乃人习而不察,尽曰之为六安,殊不知霍享其实,六当其名耳。”这一记载说明该地区( )A、个体农户生产普及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D、商茶产销已经初具规模
-
7、 阅读下表,“中晚唐时期传奇中的女侠形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女侠
事迹
红线女
自述“前世本为男子”,因意外杀人而被转世为女子,因此红线的所思所想都是为了赎清自己前世的罪孽
樊夫人
慈悲为怀,无偿救助遭受困苦的百姓
聂隐娘
一心为主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在任务完成之后,选择归隐自然
A、社会思潮影响文学创作 B、社会尚武之风盛行 C、儒家思想的影响力衰微 D、女性地位显著提高 -
8、 西晋时期,有官员曾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该官员提到的历史现象说明当时( )A、官吏选拔缺乏标准 B、地方割据威胁中央 C、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D、庶族地主势力崛起
-
9、 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多次下诏释放奴婢,“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论如律。”“王莽时吏人没人
奴婢不应旧法者皆免为庶人”,“吏人遭饥乱,及为青、徐贼所略,为奴婢下妻,欲去留者,恣听之。敢拘制不还,以卖人法从事。”上述做法( )
A、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 B、反映了社会成员身份渐趋平等 C、利于小农经济恢复发展 D、壮大了豪强地主田庄经济规模 -
10、 韩非子强调:“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该言论( )A、渗透了合乎时势立法原则 B、体现了法的权威性与强制性 C、反映出当时社会礼崩乐坏 D、说明变革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傅立叶(1772—1837)认为,从社会生产的运作状况来说,工业文明是一种无限制经济自由的制度,它没有计划,无限竞争,从竞争中又产生了“工业封建主义”即垄断,由此使整个社会生产呈现出无政府主义和生产危机。服从于这一运作规律,每个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只要符合自己的意愿,即使其行为有害于社会也在所不顾,社会的整体利益可以丝毫不加考虑,社会个人与集体处在经常斗争状态,一些人的幸福与发财建立在别人的不幸甚至是毁灭之上。
——摘编自王斯德《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二 在亚当·斯密(1723—1790)看来,市场的自由竞争实现了社会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引导着人们实现着个人利益,也增进着国家的财富,这是现行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是个人财富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动力。就生产形式而言,自由竞争并不会带来生产的无序化,相反,在市场的自由调节下,社会在进行均衡的生产,实现自然的和谐与有序。亚当·斯密坚定地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激活起“经济人”天生具有的一种创造欲望和创造能力。
——摘编自王斯德《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傅立叶和亚当·斯密对“经济自由主义”的不同看法。(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傅立叶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结合史实说明后人为解决“经济自由主义”的弊端所作的有益尝试。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现代革命”是指过去1000年里,特别是过去300年里,人类历史发生的更迅速、更具本质性的转型。关于经济领域发生“现代革命”的动力存在的多种解释,如表。
解释视角
基本观点
地理论
“偶然”的地理因素,如煤的埋藏、距离的远近,可以解释特定国家或区域创新速度的加快。
观念论
思维方式和思维态度的深刻变迁,刺激了新的商业和技术方法的产生。
商业论
劳动生产力的最大提高以及生产中技能、熟巧程度和判断力的进一步完善,源于相互贸易。
社会结构论
每一种“生产方式”都会形成一种社会类型,一定的生活方式和技术与一定的社会结构是相互关联的。
人口论
现代世界所特有的人口增长率的突然提高是创新增长的主要刺激力量。
——摘编自【美】大卫·克里斯蒂安《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200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关于经济领域“现代革命”的动力提出自己的意见,可以赞同或修正材料中某一观点,也可以综合多种观点或提出自己的解释。(要求:观点明确,论证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
13、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向世界贸易组织报备并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有591项。其中,跨区域协定共292项,占比约为49%。全球出现众多既参与多边贸易规则框架,又参与区域贸易规则框架的“双重身份”国家。这说明( )A、国际经济旧秩序濒临瓦解 B、经济全球化弱化国家主权意识 C、国家间经济依存程度增强 D、区域集团化加剧贸易保护主义
-
14、 1945-1957年,苏联为实施核计划,发展核工业,以指令性计划的方式建立了10座原子城;同时为高效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以“火线培养专家”的方式,开设研究生班、夜间研究所和中等技术学校等,取得显著成效。这说明当时苏联( )A、实行国民经济的全面军事化 B、在美苏冷战中取得优势地位 C、计划经济体制尚有一定活力 D、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
15、 1926年,苏加诺在《青年的印度尼西亚》杂志上发表文章,阐释其民族主义思想的主旨:为了摧毁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和争取印度尼西亚的独立自由,用民族主义涵盖一切体系,把伊斯兰教、马克思主义团结起来。由此可知,苏加诺的民族主义( )A、表明了其无产阶级的立场 B、兼具民族特色和国际视野 C、坚持暴力革命的斗争形式 D、利于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
-
16、 16—17世纪前期,欧洲西北部的富裕阶层喜欢随身携带银制的华丽香料盒。富人们每天将不一样的香料填入盒中,随身携带并时常闻香,认为可以此驱除恶魔与疾病。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西北欧( )A、商业革命影响生活习俗 B、富裕阶层引领社会风尚 C、近代医学发展严重滞后 D、银器制造技术冠绝欧洲
-
17、 历史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人类是同源的,有着相同的智力原理,因此人类在各地创造的物质文明既具有根本上宏观上的相似性,又在工艺、性质、用材等方面表现出区域性和差异性。该学者的话可以用来说明( )A、文化发展的多源性导致多元性 B、文化交流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C、文明不可能在完全封闭中产生 D、文明的区域性会阻碍文化传播
-
18、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幅宣传画,根据图片信息判断其反映的主题最可能是( )A、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B、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推行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展开
-
19、 1946年4月,哈尔滨解放区民主政权将可依靠的力量统称为“城市人民”,并指出:“城市政权的成分应包括工人、农民、独立劳动者、自由职业者、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及一切爱国人士。”这表明该政权( )A、逐步转变民主革命纲领 B、贯彻新民主主义革命原则 C、配合了辽沈战役的部署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20、 “到边疆去”“到西北去”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是相当流行的口号。《良友画报》开辟专栏反映西北地区风土民情,报道了对绥远、宁夏、甘肃、青海、陕西等省的考察印象。此现象( )A、推动了国民政府的工业建设 B、体现了国家对边疆的重视 C、体现了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