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张芝联、刘学荣《世界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

    结合材料,以“人口迁移与文化交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3—6世纪,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南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大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匈奴、氏、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南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内迁各族相继经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与西欧不同,内徒中原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并进行了全面深入学习。

    ——摘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游牧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草原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天然条件。他们随水草而迁徙,通过放牧而生存。从碣石经龙门西南到天水、陇西一线,为当时种植业与半农半牧的大体分界线,形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错的局面。游牧民族的天性是不断地游动,在游动中求得新的生机,然而,游牧民族在游动的过程中丧失了不断创造的文化,难以使文化沉积下来。因此,游牧文明不可能取代农耕文明,只能主动地同化于农耕文明中。如匈奴没有打败汉朝,鲜卑主动汉化,满人最终被同化,强势文化以其优秀性而使落后的文化逐渐消失。

    ——摘编自王玉德《试论游牧民族与中华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3-6世纪东西方民族迁徙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游牧文明的基本特征。
  • 3、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一时期的壁画也发生了地域性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区艺术传统的多样性。许多壁画创作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与北方少数民族、江南等地区的艺术中常见的各种手法相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的交融促进了中国独特壁画风格的发展,也对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摘编自王芷冉《民族融合视域下魏晋南北朝壁画创作研究》

    材料二 早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墓葬壁画主要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场景的反映,随着契丹民族的崛起和进入中国北方地区,辽代中后期墓葬壁画逐渐显露出同中原文化趋同的特点。

    ——摘编自石惠杰等《北方游牧民族古代壁画及其发展现状》

    材料三 五代十国时期壁画图像主题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展现了极大的自由性和区域性特点。宋代墓室壁画风格有别于唐代墓室壁画中森严的礼制规范,在题材上丰富多样,且更加生活化,宋代成为继汉唐以后壁画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高峰期。

    ——摘编自金凡茜《宋代墓室壁画中世俗之美演变的成因分析》

    (1)、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的原因。
    (2)、指出古代壁画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并谈谈古代壁画的价值。
  • 4、 如图是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公元前3000—前1000年)

    A、从公元前3千纪初起进行迁徙 B、形成波斯人、阿拉伯人、日耳曼人 C、凭借农耕和武力优势对外征服 D、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 5、 印欧人的迁徙历时数千年,开始之时,世界上只有零星散布的个别文明中心。印欧人迁徙大体结束之时,奴隶制国家由点到面,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一度横跨三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其主体民族都是印欧人的后裔。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扩大了游牧文明的影响 B、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 C、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 D、促成了奴隶社会的转型
  • 6、 有学者认为:“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会为发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下列项中,属于“安第斯高地”印第安人的成就有( )

    ①建造马丘比丘 ②修建驿道和太阳庙 ③制定太阳历和太阴历 ④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7、 下表中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汉谟拉比法典》前言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的功德,法典的正文共282条

    《汉谟拉比法典》是研究古代巴比伦封建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B

    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创作于12世纪,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

    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C

    [美]伯恩斯、拉尔夫著《世界文明史》第3卷说到:“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

    美洲当时文化发展水平居于世界首位

    D

    《高丽史》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等,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历史;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古代朝鲜和日本吸收中华文化,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A、A B、B C、C D、D
  • 8、 在某地文化中,水被看作最易被“污染”、造成“不洁”的媒介。因此在所有村庄中,“贱民”不可以接近公用水井。全村活动时,烹调、取水等工作必须由高种姓承担,低种姓只能清扫垃圾。这体现的是( )
    A、种姓制度影响深刻 B、印度独特的水文化 C、村庄传统的生活方式 D、埃及文化落后于时代
  • 9、 中世纪的市民文学代表作《列那狐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幸福在今天,幸福在现实生活之中……人要通过自己的机智手段追求自己的幸福”,市民文学在西欧受到了民众的支持。这反映出市民文学( )
    A、成为西欧文化主流 B、挑战了教会的权威 C、以人文主义为内核 D、缓和西欧社会矛盾
  • 10、 希腊人最初通过神话和传说叙述他们过去的经历,以《荷马史诗》为代表。而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用叙事的散文体对人类经历加以描绘与探究。他在《历史》开篇指出:“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下列最符合“历史”内涵的是(   )
    A、描述波斯的风俗习惯 B、搜集材料考证巴比伦人是否富强 C、记录埃及海岸线长度 D、认为神的愤怒使奥德赛返程艰难
  • 11、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纪念伊本·西那诞辰1000周年发行纪念币。下图为纪念币的背面。下列属于他的作品的是( )

    A、《积分与方程计算法》 B、《萨比天文历法》 C、《医典》 D、《天方夜谭》
  • 12、 《汉谟拉比法典》第117、118、119条铭文的译文如下:117:倘负有债务之公民,交出其妻、其子或其女以抵银,或交出以充债务服役,则他们当在债主家服役三年,第四年应恢复其自由。118:倘他交出以充债务服役的是奴隶或女奴,则塔木卡(商人)可以不待期限终止,而出卖之,不得要求收回。119:倘负有债务之公民,交出曾为之生过子女之女奴以抵银,则女奴之主人可以还塔木卡(商人)以所付之银,而将女奴收回。上述条文表明,该法典( )
    A、旨在保护债务奴隶制 B、重点保障奴隶主利益 C、注重维护私有财产权 D、内容详实且系统完备
  • 13、 1708年,康熙谕令撰修全国性地图,传教士及中国学者采用当时西方先进的经纬度测绘技术。在全国各地进行了8年的实测工作,又用2年时间整理资料,最后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康熙此举意在( )
    A、培养国人近代国家观念 B、学习西方先进测绘技术 C、强化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D、了解近代世界发展大势
  • 14、 日本法制史学者指出:“自奈良朝至平安朝,吾国王朝时代之法律,无论形式上与精神上,皆根据《唐律》。”明朝建立以后,《大明律》和《大明会典》依然是日本研究和模仿的对象。这表明古代日本法律( )
    A、深受中国先进文化影响 B、以推进社会变革为宗旨 C、立足国情且有重大创新 D、拓展了中华法系的内涵
  •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南北朝的史学家竭力标榜自己所仕的王朝是华夏文化的正宗继承者,竭力贬斥竞争政权为蛮夷。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争论中蕴含着文化认同 B、儒学正统地位受冲击 C、明“夷夏之辩”的重要性 D、南北文化交流被阻断
  • 16、 汉代之前,儒家理念以“仁义”为先。汉代以“孝”为伦理观念之首,强调孝道的目的是“事亲孝就能事君忠”,这说明了汉代( )
    A、统治策略背离仁政思想 B、三教合一局面开始形成 C、选官标准决定意识形态 D、儒家思想的时代性增强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至17世纪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急剧变革,西方文化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出现了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标志的近代化转型。文艺复兴把人们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确立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在文学、艺术、政治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初步确立了资产阶级新文化。宗教改革则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一统天下局面,实现了教会的民族化,建立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完成了对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的近代化改造。

    ——摘编自马敏、邢来顺《近代西方文化的转型之文艺复兴》

    材料二    西方文化转型过程中,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观点在欧洲得到了广泛而深刻的传播,后来又在世界其他地区蔓延。但是它们所取得的这一切成就和胜利也是有代价的。有些代价虽然在当时表现不明显、不突出,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暴露在了社会面前。首先,“它毁弃了曾一度被实质性传统、基督教信仰以及对于祖先的孝敬、对家庭和其他机构中的权威的恭敬所占据的大部分领域”,并“头痛地发现了许多出乎意料的困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转型时期带给社会伟大进步和历史价值的同时,也导致了社会的精神危机,引起了人们的信仰迷茫和对生存意义的失落。这种代价同社会转型时期剧烈变动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变革的突飞猛进是密不可分的。

    ——摘编自李钢《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代价沉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西方文化转型”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清楚,逻辑严密)
  • 18、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棉花产业发展编年简史

    古代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中美洲和东部非洲。中世纪时,许多欧洲人想象棉花是植物和动物的混合——一种“植物绵羊”。

    宋代,棉花由海路传入内地并在南方推广;元朝,在农村广为普及,松江府成为棉纺织业中心;到1433年,中国臣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天工开物》中记载,“棉布,寸土皆有”、“织室,十室必有”。

    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1500—1760年间,大约500万非洲奴隶被贩卖到新世界的种植园中去工作。

    1750年,中国棉花产量约15亿磅,仅次于印度,占世界第二。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812年,利物浦出现棉花期货交易,英国成为世界棉花网络中心。

    1889年,由李鸿章主持筹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正式投产,是为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1899年,张謇在南通投产大生纱厂。

    2012年,中国的工厂拥有世界上近一半的纱锭和织机,消耗世界原棉产量的43%(亚洲占82.2%),而北美和西欧仅分别使用全球棉花产量的4.2%和0.7%。200多年后,全球棉花的大部分使用再次集中在1780年以前的棉花产业中心地带。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年3月

    阅读上述关于棉花产业发展编年简史,提取相互关联的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 19、 司马光修史

    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各种史料。他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取舍史料的理由。以下是《考异》的几个事例:

    材料一 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杲”,《太宗实录》写作“仁果”。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

    材料二 关于唐玄宗的生日,《考异》提到《玄宗实录》记载的是八月一日,但通过查询历法发现这一时间有误。玄宗时文人顾况有诗曰:“八月五夜佳气新,昭成太后生圣人(即皇帝)。”故而《考异》认为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

    材料三 关于吐蕃赞普世系,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唐文宗时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其弟继位。此事《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考异》参照《补国史》编入。

    (1)、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参考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资治通鉴》在哪些情况下会采用官修史书以外的其他史料。
  • 20、 下面是拉美国家1970~1980年商品贸易情况表(单位:%)。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拉美国家( )
     

    1970

    1980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初级产品

    52

    14.5

    49.2

    29.6

    农业

    29.9

    7.6

    16.5

    71

    矿业

    7.4

    1.1

    4.7

    1.1

    能源

    14.7

    5.9

    28.1

    21.5

    制成品

    47.4

    85

    50

    70

    传统制成品

    20.5

    14.7

    21.2

    13.1

    食品、饲料和烟草

    15.3

    41

    15

    4.8

    其它传统制成品

    5.2

    10.6

    62

    8.3

    规模集约化制成品

    23.8

    27.6

    23.1

    23.1

    耐用品

    0.6

    9.8

    2.1

    9.2

    技术扩散制成品

    2.4

    32.8

    3.5

    24.5

    其它商品

    .06

    0.5

    0.8

    0.4

    总计

    100

    100

    100

    100

    A、外向型经济模式成为主导 B、完全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经济控制 C、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缩小 D、在国际分工中优势得到一定提升
上一页 396 397 398 399 40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