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80年,上海和平饭店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支商业演出乐队“上海老年爵士乐队”。1984年,香港歌手罗文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办演唱会, 门票一票难求。上述现象源于(       )
    A、文艺工作者的努力 B、城市面貌的变化 C、“双百方针”的提出 D、改革开放的推进
  • 2、图2为1953年的一幅政治宣传画。该作品反映了(       )

    图2

    A、经济体制改革有序展开 B、中苏友好助推经济建设 C、新中国工业化初步完成 D、工业建设资金来源广泛
  • 3、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员把为国家“接收”变成了为个人“劫收”;而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到延安调停期间,听到最多的词就是“人民”。这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是(       )
    A、人民群众的支持 B、精良的武器装备 C、国际组织的援助 D、得当的战略战术
  • 4、1931年7月1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决定实行新的赋税政策:对工人、雇农、贫民和烈士家属免税;遇意外灾害的纳税群众也予以免收或减收;对中农只征产值税,对地主富农按照政策征收。这一政策(       )
    A、缓和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B、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为反“围剿”提供支撑 D、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 5、1919—1920年间,我国新增刊物达四百多种,在这些刊物中大多都宣传、介绍社会主义思想。正如时人所说:“比如社会主义,近来似觉成了一种口头禅,报章杂志,鼓吹不遗余力”。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       )
    A、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B、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C、注重国民素养的提升 D、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 6、近代一篇文章写道: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 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篇文章表明(       )
    A、思想文化封闭保守 B、国际交往独立自主 C、政治制度停滞不前 D、社会生活除旧布新
  • 7、20世纪初,各种形式的“民变”风起云涌,多达1300多起,如抗捐抗税、反洋教、反饥饿、反户口调查、抗租和抢米风潮等,“几乎无地无之,无时无之”,并且愈演愈烈。这反映了(       )
    A、戊戌变法缺乏群众基础 B、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 C、革命党人倡导三民主义 D、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8、李鸿章在一次上奏时说:“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利,故能横行于中国;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据此可知,李鸿章主张(       )
    A、改革封建教育制度 B、开办资本主义企业 C、创立近代军事工业 D、宣传西方民主思想
  • 9、学者陈旭麓认为某场战争“对于中国来说, 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 10、清朝时期,政府在北部和西北地区采取“屯垦开发,以边养边”的积极政策,鼓励开辟多种形式的屯田,如兵屯、旗屯、遣屯、民屯、回屯等。这些措施(       )
    A、阻止了殖民入侵 B、有利于边疆开发 C、解决了资源危机 D、加强了君主专制
  • 11、历史研究需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原则。下列各项史料与结论对应正确是(       )

    史料

    结论

    A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秦朝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B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唐代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C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宋代门第观念强化

    D

    “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

    明朝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A、A B、B C、C D、D
  • 12、绍兴十年(1140年),高宗对大臣们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由此可知,宋代(       )
    A、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B、商税是主要税收 C、国家综合国力强大 D、地域性商帮兴起
  • 13、有学者评价唐代书法家怀素的作品《自叙帖》 “字字相连,大小不一,但却线条流畅,流云飞舞,酣畅淋漓,像一个舞者在畅快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该作品的书体是(       )
    A、楷书 B、行书 C、草书 D、小篆
  • 14、下图为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与该印文相关的主题是(       )

    A、中外交流 B、经济发展 C、民族融合 D、文化繁荣
  • 15、汉武帝时推行“左官律”和“附益法”,“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国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官吏,且不得任中央官吏;“附益法”严禁封国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上述做法(       )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阻断士人做官途径 C、削弱了君主权力 D、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 16、据考古发掘,位于陕西西安的姜寨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相差无几;位于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墓葬有大小墓之分,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化。两处遗址的差别体现了不同时期(       )
    A、青铜文明的发展程度 B、国家政治制度的状况 C、礼乐文化的区域分布 D、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有不少模式。其中把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归结为“推一拉”的简单力学公式模型说明了发达国家早期的情况。这种理论认为:促成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力量,一是农村状况的恶化产生的推力,二是城市有利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获利机会把农民拉到城里。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选定一个史实和“推一拉”理论中的一个角度,对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进行探讨(要求:明确写出所选史实与角度,探讨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儒家论述的“天下”,其实往往关键在“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随着核心区域逐渐扩大,一些原本的四夷渐渐融入中国,而渐渐膨胀的中国拥有了更遥远的四夷,人们口中的“天下”,有时候指的是“中国”,有时候则包括了“中国”和“四夷”。汉代之后特别是到了隋唐,“天下”越来越兼带“中国”与“四夷”。此后,在“天下”观念里始终有“内”“外”的区别,有“华”“夷”的不同,也有“尊”“卑”的差异。

    ——据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对殖民侵略的反抗过程,也是从“华夷之辨”到中华民族的建构过程,正是同仇敌忾的反抗侵略斗争,成就了中华民族;对满族王权的反抗过程,同时也是“新民”的建构过程,将大清皇帝的子民改造为中华民国的国民。因此;正如“民族国家”这个合成词所表达的那样,“民”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政治属性,她不再是一家一姓之国家,而是人民之国家;“族”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文化属性,她是中华民族之国家。

    ——据翟志勇《中华民族与中国认同——论宪法爱国主义》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前期推动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意义。
  • 19、【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表2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

    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

    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

    分会。

    商人通例(1904年)

    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

    公司律(1904年)

    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

    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

    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

    品顶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

    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

    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

  • 20、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上一页 121 122 123 124 12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