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官员是治国理政的主体,其人事安排、组织结构和整体素养,不仅影响着国家治理的整体能力,而且关系到王朝的治乱兴衰。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在长期选官、治官、治国的实践探索中,因时制宜,传承创新,形成较为系统的选官、治官思想,制定一系列选官、治官制度。这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

    ——摘编自展龙《治官与治国: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历史智慧》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官员与国家治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念。《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

    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云南乡式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

    ——《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材料二   1938年10月,东南亚48埠华侨齐聚新加坡,宣告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陈嘉庚作为主席发表演讲:“吾侨均为炎黄子孙,素有‘革命之母’之名誉、爱国精神见重寰宇;七七以来,与我四万万同胞敌忾同仇,输财纾难,统计不下一万万元……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愿我八百万侨胞……作我政府后盾,踊跃慷慨,加紧出钱出力……使我物力愈充,使我战力愈强,使国家得籍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使民族得精吾人力物力一报九世之仇,抗战胜利必属我国。”

    ——《赤子丰碑》

    材料三   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人士回国参加建设。青年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他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动员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他说:“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回到祖国去,成为当时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追求和选择!1950年4月,朱光亚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怀抱。他把毕生所学献给了祖国,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光亚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名列“感动中国”2011年度获奖者榜首。

    ——《朱光亚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记》中民族观念的核心内涵,并归纳明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嘉庚演讲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朱光亚为代表的海外赤子毅然回国参加建设的缘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 3、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一今美利坚教师丁匙良器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一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
  • 4、下表为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据此可知,1982年宪法的突出特点是

    1954年宪法目录序言

    1982年宪法目录序言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国家机构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国家机构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A、更加重视公民的权利 B、确立了依法治国方向 C、凸显了保障人权理念 D、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则
  • 5、如图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所体现的阶层特征表明了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B、礼制对中国服饰的深远影响 C、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历史变迁 D、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6、对于中世纪欧洲国王的权力,有学者认为∶"他的司法行政主权力只限于自己的直领地之内,而其他封建主在其领地内也具有与国王几乎同样的权力。"这说明当时的欧洲
    A、城市自治倾向明显 B、教权冲击封建王权 C、封建国家主权分散 D、三权分立现象严重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 8、“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唐是继秦汉之后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更大规模的统一时期。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后,唐朝在“就申好睦,静乱息民”治边思想的指导下,推行怀柔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实现了“合同为一家”,唐太宗还被草原各族共同尊奉为“天可汗”。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多个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再度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疆域空前辽阔。为巩固边防,元朝对边疆地区实行广泛而直接的管理,“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元朝虽然只统治了近百年,但在这期间,中原和边疆地区的民族大交融,不仅改变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传统结构和狭隘观念,而且还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形成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边疆治理的具体措施并简析治理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边疆治理的新发展。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古代国家治理边疆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 9、宋末元初,江南文人把陶渊明的诗歌推上了美学的典范地位,评价拒不出仕的陶渊明是“东晋完结之臣,未尝食宋粟”“晋宋之间一人而已”,是历代“诗人之冠冕”“李杜诸人皆莫及”。这些评价(     )
    A、旨在阐明陶诗的美学地位 B、否定了唐诗的光辉成就 C、受到政治局势的深刻影响 D、抨击了东晋的腐朽没落
  • 10、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在强兵方面,实行保甲法,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     )
    A、加强国家管控以图富国强兵 B、成功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头绪过多操之过急导致失败 D、触犯官僚集团利益导致分裂
  • 11、宋太宗按天下土地形势,分路而治,始分全国为路,“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皆委于转运使”。宋真宗增设提点刑狱司和安抚使司,分管一路司法与军政。宋神宗时又设提举常平司主管常平仓、市场等。四司互不统属,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央部门,为防止诸司徇私舞弊还颁布了《诸路监司互查法》。宋代路制的演变(     )
    A、有利于解决地方割据弊病 B、体现地方分权自治原则 C、旨在推动地方制度的革新 D、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 12、唐朝时,当时居住在长安城的外来居民有粟特人、大食人、波斯人和天竺人等。粟特人带来了胡腾舞、柘枝舞、胡旋舞;波斯人带来了自己的信仰和宗教(祆教);来自天竺的瞿县悉达把天竺的《九执历》翻译成中文。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唐朝(     )
    A、军事力量强大四方来朝 B、对外政策开放兼收并蓄 C、经济繁荣吸引各国人民 D、文化昌盛各国前来学习
  • 13、从汉朝开始,中国佛像大多沿袭印度风格,采用通肩大衣、波发、薄唇、高鼻长眉的犍陀罗样式。北魏时期,魏逵大胆求变,将佛像定格为宽额、浓眉、长眼、垂耳、笑脸、大肚的形象,推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这一变化说明(     )
    A、社会审美水平出现根本变化 B、佛教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 C、佛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之一 D、佛像象征性内涵逐渐丰富
  • 14、据统计,唐代科举考生中士族子弟占58%,庶族子弟中中小地主子弟占25%,自耕农子弟占17%。由此可知,唐代(     )
    A、士族把持朝政加强 B、科举制度显失公平 C、人才选拔范围扩大 D、社会阶层完全固化
  • 15、据史书记载,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在关中等土地丰饶之地建造了黎阳仓、永丰仓、常平仓等大型粮仓。其中有的粮仓储粮能力可达三千多万斤,足够供八万人食用一年。隋代大量粮仓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是(     )
    A、兵役徭役沉重 B、农业恢复发展 C、商品经济活跃 D、粮食管控严格
  • 16、孝文帝改革之后,北魏君臣自称“中国”成为普遍现象,如中书监高闾上表把南朝建立者视为“蛮夷”“非关华夏”。由此可见(     )
    A、华夷秩序崩溃 B、鲜卑传统消亡 C、北魏制度先进 D、民族交融加强
  • 17、曹魏时期,曹操为了壮大自身实力,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大力推行唯才是举的政策。他广纳贤才,不论出身高低贵贱,也不论品行是否有瑕疵,只要有一技之长或治国理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得到重用。这(     )
    A、标志着九品中正制正式确立 B、是对传统选官方式的突破 C、使曹魏政权走向士族化道路 D、导致人才选拔标准的混乱
  • 18、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永和五年(140)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初年(280—289)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

    A、政局动荡人口流失 B、租庸调制难以维系 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南方经济持续开发
  • 19、东汉后期,累世公卿的门阀大族实力强大,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等,他们的“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同时,宦官集团也“任人及子弟为官”“父兄子弟皆为公卿列校,牧守令长,布满天下”。这一状况(     )
    A、导致了宦官专权的产生 B、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形成 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D、加剧了统治集团的矛盾
  • 20、汉武帝下令取消郡国的铸币权,改由中央政府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又把全国各地的私自铸造的货币全部运到京师进行销毁,规定非三官所铸造的钱币不得流通。这一举措(     )
    A、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B、实现了货币在全国流通 C、打击了土地兼并现象 D、建立了完备的金融体系
上一页 101 102 103 104 10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