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希望通过广泛募兵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因而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这导致(     )
    A、军队训练废弛 B、边疆战事屡败 C、官僚机构重叠 D、财政日益恶化
  • 2、“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统治者都比较重视选拔人才,为专制王权服务。下列表述反映出唐宋时期选官制度的是(       )
    A、世卿世禄,嫡长子继承制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 3、某同学在研究唐朝商业发展状况时,发现有不同记述,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

    内容

    出处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当代)李廷先《唐代扬州的商业》

    A、国家法典比文学作品可信度更高 B、扬州发展突破时间限制 C、唐诗是了解唐朝历史的一手史料 D、政府不再限制商业活动
  • 4、如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朝代变迁示意图。此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

    A、同源共祖的意识高涨 B、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C、各民族间矛盾的激化 D、南北政权间始终对峙
  • 5、对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史学界一般采用《史记》的说法,即“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然考古出土的秦简却记载:“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水雨,除兴(免除本次征发)。”由此可见(     )
    A、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B、历史事实的考辨应坚持孤证不立,需要考古学新进展的支持 C、历史的价值判断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 D、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 6、下图是1976年出土的利簋及其铭文拓片。学者张政娘释其铭文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这有助于研究当时的( )

    ①军事战争   ②天文历法   ③土地制度   ④商品经济   ⑤文字书法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评述战国时代列国各有差异的状况:“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国通过战争消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虽然从秦代到汉初,仍然可以看到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的若干鲜明的差异。但是,秦的统一已经为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为“大一统”奠定基础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初的制度创新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 8、两宋时期质朴洁净之风逐渐盛行,士人多着宽薄的衣衫,颜色也多为清白淡黄;服饰图案造型以写实为主,没有过多的渲染和夸张,其结构严谨,这一现象(     )
    A、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表明纺织业空前发达 D、社会风尚根本性变革
  • 9、有学者指出,朱熹不仅将《家礼》中传统婚姻“六礼”简化为纳彩、纳币、亲迎“三礼”,“以从简便”,而且还指出贫富老疾的客观差异并不构成施行家礼的阻碍。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简化传统宗教信仰礼仪 B、重构儒家传统礼教体系 C、维护理学封建正统地位 D、扩大礼教在基层的影响
  • 10、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再现了北宋汴京城商业的繁荣,全图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其中“城内市”中茶坊、酒肆、脚店、肉镜、庙宇、公廨等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     )
    A、商品交易突破时间限制 B、商品交易突破地点限制 C、商业管理出现混乱局面 D、汴京城以经济功能为主
  • 11、元朝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军队布置、调动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据此可知,元朝(     )
    A、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 B、地方拥有较大的独立性 C、重视对地方政权的监督 D、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 12、北宋前期官、职分离,官称一般为虚衔,而职才是握有实权的官。但在特殊时期,有职也绝非有职务,而是授之以“差遣”,才算有具体的职务。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在于
    A、抑制武将势力 B、扩大官吏来源 C、加强君主专制 D、完善中央官制
  • 13、南朝时期,出身士族的陆修静改革道教,主张兼融儒释,强化斋戒,以使“民内修慈孝,外行敬让,佐时理化,助国扶命”,通过“道化宣流”,以求“家国太平”,重新振兴道教。陆修静还被宋文帝请入宫中讲道,太后对他执门徒之礼。这反映了当时(     )
    A、道教成为统治思想 B、思想的交融与发展 C、儒学丧失主流地位 D、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 14、《资治通鉴》记载:“玄宗之末……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至是,(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由此可判断,唐朝推行两税法(     )
    A、有效缓解了贫民的赋税负担 B、冲击了门阀士族的特权地位 C、推动了社会关系平等化发展 D、有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的目的
  • 15、唐太宗时,君主对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特加名义。如杜淹以吏部尚书、魏征以秘书监参与朝政,其后大臣也多以“专典机密”“参掌机密”之类的名义参加会议,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这种做法(     )
    A、推动了决策民主化 B、导致中央集权统治弱化 C、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 16、东晋成帝咸和五年(330年),王导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始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率亩税米三升”,改变了西晋时田租与户调合一、九品混通的征收办法,而根据民户占有土地的多少来收取田租,使占有土地多的士族和地主多纳租税。这一改革客观上(     )
    A、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 B、促进了东晋实现了统一 C、改变了赋税征收标准 D、打破了门阀士族的统治
  • 17、西汉时西域的大量植物随着商业交流而遍布中国的土地,如苜蓿、葡萄、胡桃、石榴等四大作物,还有胡麻、胡葱、黄瓜等;印度和罗马的马戏和戏法也从西域传入中国。这说明(     )
    A、东西方文明开始直接联系 B、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流 C、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相融 D、西汉与罗马文化同源一体
  • 18、西汉时期新增的郡级行政单位呈现出由中原向南、北、西扩张的趋势,中原地区新增各郡的管辖范围较小,非中原地区所设新郡的管辖范围较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西汉时期(       )
    A、地方行政区划设置随意 B、非中原地区战略地位显著 C、中原发展程度高于周边 D、统治疆域开始扩展到南方
  • 19、湖南地区在周朝属于楚国。下表是周朝《楚国国君世系表)》(部分),据此可知,周朝(       )

    楚熊绎①、楚熊艾……楚熊渠……楚武王②……楚庄王③……楚宣王、楚威王、楚怀王……

    【注:①周成王封其为诸侯,子爵,地五十里,都于丹阳;②前704年,自立为武王;③春秋五霸之一,曾问鼎中原)

    A、父死子继的继位模式 B、传统政治的失序 C、大封异姓王巩固统治 D、贵族政治的确立
  • 20、周代初期,人们特别重视兄弟情感,《诗经》中有许多关于兄弟情感的政治伦理咏唱诗,《尚书》中也有诸多周王以诏策劝勉兄弟间要“友”“和”“合”的记载。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血缘宗法政治体系的形成 B、消除分封失衡产生的矛盾 C、鉴于前代兄弟不睦的教训 D、维护王权独尊地位的需要
上一页 100 101 102 103 10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