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越南人阮攸于清嘉庆年间出使中国时,接触到中国的古典文学,并对当时流行的“才子书”很感兴趣,其中就有《金云翘传》。由于这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当时越南的社会状况极为相似,因此,阮攸回国后借用中国《金云翘传》的题材,创作出以自己的坎坷遭遇为主的《金云翘传》。这可用于说明(    )
    A、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 B、世界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C、中越文化在互鉴中不断发展 D、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系不断加强
  • 2、1860~1900年,中国共出版各种西书555种,其总量是此前半个世纪所出科学书籍的5倍多。其中哲学社会科学123种,内含哲学、历史、法学等,占总数的22%;自然科学162种,含算学、重学、电学、动植物学等,占总数的29%;应用科学225种,含工艺、矿务等,占总数的41%。该时期这一情况的出现(    )
    A、表明西学传播已逐渐扩大到基层社会 B、说明思想解放是中国救亡图存的唯一途径 C、主要受民族危机加深和洋务运动影响 D、反映了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具有相通之处
  • 3、中国人把天地人看成是统一的整体,认为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与天地存在着普遍关联。儒家讲的仁爱、佛家讲的平等、道家讲的自然是我们精神追求的核心。“孝”是我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周易》所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是我们精神信念的重要支柱。据此判断,中国(    )
    A、意识形态变迁遵循一定的规律 B、思想变动根植于时代需要 C、传统文化教育应注重价值传承 D、民族文化的内涵得以重塑
  • 4、下表所示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主要著作的重要内容。这些思想( )

    著作

    重要内容

    《明夷待访录》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日知录》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

    《读通鉴论》

    天下之治,统于天子者也,以天子下统乎天下,则天下乱。故封建之天下,分其统于国:郡县之天下,分其统于州

    A、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B、致力于回归孔孟儒家思想原典 C、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文化发展趋势 D、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流方案
  • 5、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认为人要变“自爱”为“兼相爱”,还要兴天下之利,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使民众和国家富足。这反映出儒墨两家(    )
    A、思想主张呈现融合趋向 B、提倡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 C、具有功利实用主义倾向 D、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诉求
  • 6、反对中世纪残余的斗争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中世纪被看作是千年普遍野蛮状态造成的历史的简单中断;中世纪的巨大进步——欧洲文化领域的扩大,在那里一个挨着一个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大民族,以及14世纪和15世纪的巨大的技术进步,这一切都没有被人看到。这样一来,对伟大历史联系的合理看法根本就不可能产生,而历史至多不过是一部供哲学家使用的例证和图解的汇集罢了。

    ——摘编自中共中央翻译局翻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从历史联系的视角,以“中世纪的欧洲”为主题,自拟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伊斯兰教的兴起,成功地使各氏族部落形成统一的民族力量,结束了半岛上纷乱的状态,促成了社会生活的安定。阿拉伯人能迅速地崛起并以破竹之势席卷中东,军事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视。阿拉伯人学习制作希腊火装备军队,并且还组建了一个投掷队,向敌军投掷燃烧物质,为防止烧伤自己,他们还穿着专门的防火服装。同时,针对敌人坚固的防御城墙,阿拉伯人还网罗人才,制造攻城器械。骆驼作为阿拉伯军队的主要坐骑和运输工具在阿拉伯半岛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下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所有的穆斯林都能从对外侵略和扩张中得到好处,就使得他们更加心甘情愿地投身于这一事业。

    ——摘编自何洋《论阿拉伯帝国成功崛起的原因》

    材料二   阿拉伯人在吸收、融合被征服地区文明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明,并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处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失落的文明,点燃起文艺复兴的熊熊烈焰,拉开了工业文明的帷幕,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就历史交往的区域空间角度而言,人类经历了由原始社会的点状交往到古代中世纪的区域交往再到近现代的全球交往的演进,阿拉伯帝国是区域交往漫漫长河中的重要一环。区域交往的核心在中东,表现为生生不息的大帝国的跨大陆交往,其中绝大部分帝国成为中东地区的匆匆过客,惟有阿拉伯帝国在此交往中留下了永恒不灭的印记,在阿拉伯帝国的历史火烬中,再生出强大如初的伊斯兰世界和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之树在历史的风雨中依旧常青,这是人类历史交往中的一大奇迹。

    ——摘编自尚劝余《阿拉伯帝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帝国成功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帝国对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影响。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是从日耳曼人的家族血缘制度、亲兵制度和罗马的军事体制中逐渐产生出来的,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农村社会旁边,就站立起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主流体制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正是从这个体制外的力量中,孕育出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主要有哪些政治、经济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兴起的背景和影响。
  •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大多数历史学家来说,希腊政治生活中最为典型、最独特的成分就是城邦。很难用一个精确的定义表述城邦这种体制在规模、形态或社会和政治组织方面的多样性。粗略地说,城邦是一种由公民(成年男性)、没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妇女和儿童)以及非公民(客籍外邦人和奴隶)组成的共同体。这是一种确定的团体,占据着特定的区域,人们在特定或确定的政治体制下生活,不受外部威权的摆布,足以使其成员感到他们是独立自主的。城邦的大部分土地有可能无人居住,间或有农舍、村庄甚至小镇。但它必须有一个中心地点——宗教、政治、行政管理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点逐渐发展成一座城市(斯巴达是个显著例外)。一般城邦通常筑有防御工事,总有一个市场,一处召开公民大会的场所,一处司法与政府机关、行政和协商之地;早期政府的类型是君主制或贵族制,后期通常是寡头制或民主制。

    ——摘编自(英)约翰·博德曼等《牛津古希腊史》

    材料二 从公元前334年到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叙利亚、埃及以及波斯的腹地美索不达米亚和西伊朗。公元前331年到前330年的冬天,薛西斯位于波斯波利斯的宫殿被亚历山大付之一炬,波斯领导下的世界秩序正式终结。在攻占了波斯之后,亚历山大解散了他军队中的希腊分遣队,但是亚历山大穿过伊朗北部,继续向东推进,追击逃亡的大流士三世。公元前325年晚些时候,马其顿人终于成功横跨杰德罗西亚沙漠,为了庆祝对印度的再次成功征服,他们举行了长达一周的畅饮,以表达对酒神的敬意,亚历山大本人则在其中扮演狄俄尼索斯(希腊众神之一)的角色。亚历山大对印度的征服是古代将领所能进行的最大胆、最遥远的远征,印度也被牢牢植入了希腊人和马其顿人所熟悉的神话地理体系之中。

    ——摘编自西蒙·普莱斯等《企鹅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政治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东征的历史意义。
  • 10、下侧内容反映的学习主题是( )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租庸调制

    ◆10世纪,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

    ◆11世纪,越南引进科举制度

    A、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B、亚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C、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D、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
  • 11、如表反映了印度数字发明和传播的概况,材料表明( )

    笈多帝国时期

    古代印度婆罗谜字体十位数字符号确立起来,印度数字首先被印度周邻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汲取。

    大约公元五世纪

    印度数字经由商人传至欧洲,但并未产生很大影响。

    公元七世纪

    随着阿拉伯势力崛起,印度数字始为西亚一些国家所接受。

    七世纪末、八世纪初

    一些阿拉伯学者逐渐采用并修改补充印度婆罗谜字体十位数字,后来这种阿拉伯人修改的印度数字又经由他们之手传入欧洲。

    公元十二世纪

    欧洲许多地区开始比较普遍地学习和运用印度数字。

    A、经济繁荣促进科技创新 B、古代印度文明领先于世界 C、文明传承助推社会转型 D、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
  • 12、在中世纪西欧抄本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在页边处绘制装饰图画的传统。13世纪末,一些抄本页边绘有“骑士在蜗牛面前落荒而逃”的场景,有学者指出这些“蜗牛”代表新兴银行家群体。这反映出当时( )
    A、骑士阶层弃武从商 B、绘画艺术风格迎来变革 C、商人控制抄本创作 D、封建等级秩序面临挑战
  • 13、11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波蕾特作为一名修女,不仅熟知盛行于宫廷和城镇中各种俗语文学作品,而且对于拉丁语学术传统也广泛涉猎。她曾经尝试将拉丁语《圣经》翻译成俗语,并且在公众场合向大众宣讲《圣经》的相关内容,这一做法主要得益于( )
    A、天主教会的宗教宽容 B、城市经济的不断复苏 C、世俗文学的主流地位 D、法国皇室的大力支持
  • 14、438年,法国国王查理七世颁布《布尔日国事诏书》,肯定大公会议(全体主教会议)高于教宗,宣布取消教皇保留圣职与预先指定的权力,规定主教由法国教士团选举产生,并赋予法国国王对教士的举荐权。该诏书的颁布( )
    A、揭开法国宗教改革的序幕 B、奠定等级君主制的基础 C、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 D、宣告国王成为国教领袖
  • 15、《中世纪欧洲史》中记载法国北部瓦朗西安城市民合约规定“如果瓦朗西安市民在其他城镇的集市上受到当地司法机关骚扰,或因其他原因受到骚扰,则骚扰者被视为违反合约,与在瓦朗西安城违反合约一样”。据此可知( )
    A、司法豁免权在中世纪盛行 B、市民完全脱离领主的管辖 C、市民的权益受到法律保护 D、城市兴起助推王权的强化
  • 16、1285年英王爱得华一世颁布了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条例”,其中规定,农奴必须遵守规定,禁止领主随意扣押自由佃户的土地和财产,若要扣押,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由此可推知,在当时英国领主与农奴之间的关系( )
    A、带有严格等级性质 B、具有双向契约特征 C、反映理性法治理念 D、体现地位完全平等
  • 17、中世纪早期,西欧领主对农民限制各种自由,通过剥削获得最大利益。随着社会的发展,庄园法规定农民可以向庄园法庭上诉维护其权益,甚至在某些地区,农民可以直接向王室法庭上诉来维护自身权益。这反映了当时西欧( )
    A、封君封臣制度解体 B、农奴政治权利扩大 C、庄园秩序得到维护 D、生产关系有所调整
  • 18、有学者指出,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其统治关系极其复杂多变,例如一个附庸可能同时效忠两个领主甚至多个领主,而所效忠的领主之间又结成复杂的效忠关系……它的基本关系不是国王与臣民,也不是国家与公民,而是领主与附庸。”更符合该学者观点的图示是( )
    A、 B、 C、 D、
  • 19、罗马征服了地中海地区以后,把意大利之外的地方都划为行省,派一位元老去行省当总督只负责收税、保证治安、维持司法秩序,其他方面则由各省市议会选出的官员管理各自的城市。这些举措( )
    A、有利于稳固罗马帝国统治 B、旨在推动地方自治的进程 C、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分裂 D、保证了罗马帝国长期繁荣
  • 20、马克思认为:“所有的征服有三种可能。征服民族把自己的生产方式强加于被征服的民族;或者是征服民族让旧生产方式维持下去,自己满足于征收贡赋(如士耳其人和罗马人);或者是发生种相互作用,产生种新的、综合的东西(日耳曼人的征服中部分就是这样)。”这是从经济角度讲的,从文化角度看也是如此。这说明( )
    A、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元性 B、生产力决定人类文明发展程度 C、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文明交流 D、技术革新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上一页 687 688 689 690 69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