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注新科技时代人类面临的问题,对人格权保护、电子合同、技术合同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新科技发展带来的遗嘱方式变化等都作出了规定。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A、反映了严峻的社会形势 B、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C、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D、奠定法治建设的基础
-
2、推动周边睦邻友好、发展同周边国家友好关系是我国外交的一贯方针。下列选项能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有(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参加日内瓦会议
③建立“10+1”领导人会议机制
④提出“真实亲诚”理念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3、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拥有巨大的制度优势,下图最能够佐证该制度有利于( )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集中统一 B、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C、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D、实现民族地区的经济加快发展
-
4、中国共产党在某一特殊时期曾规定:“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这一时期是( )A、土地革命时期 B、全面抗战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初期
-
5、1906~1911年,清政府举办了六届留学毕业生考试。学部先举办学业考试,主要考核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只授科名(如进士出身、举人出身等),不授官职,须再通过廷试,才能授予实官,廷试完全仿照旧式科举。由此可知,清末留学毕业生选官( )A、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B、意味着科举制被完全废除 C、标志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D、仍受传统选官制度的影响
-
6、“羁縻”是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政策,有学者归纳其原则有三:以夷治夷、因俗而治、怀柔之法。以下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不符合该原则的是( )A、汉朝西域都护府 B、唐朝黑水都督府 C、元贵州杨氏土司 D、明朝奴尔干都司
-
7、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域图,下列对其地方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其划分打破山川形势的限制 B、一级行政机构由监察机构演变而来 C、后期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D、最高长官称巡抚并掌管军政大权
-
8、现代学者杨殿询在《中国家谱通论》一书中将魏晋南北朝称为官修谱牒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家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国家还专门设立了谱局和谱官,专门从事谱牒的编修和保管工作。这一做法( )A、有助于维护士族特权 B、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 C、强化了对地方的监管 D、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9、《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的( )A、文书制度 B、郡县制 C、法律制度 D、内阁制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业元年,诏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黄河;又自板渚引黄河通于淮水;又自泗州引泗水达于淮水。大业四年,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黄河,北通涿郡。……渠成,天下利于转输,山东之国无不通水,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凡所开凿,皆役使民力,劳苦不堪,而帝不恤。
——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开通大运河的人物名称,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隋朝大运河。材料二 在宋代,各地区的作物之相互交流,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也起了很好的作用。如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根据“风土各有所宜”,但为了防备水旱,作物种植不要单一化,而要“杂植”……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广种杭稻”,“并免其租”,使南北各地得以广泛交流各种作物,扩大各种作物的面积。……“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
——摘编自漆侠著《宋代经济史(上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促进农业发展所采用的耕作技术。结合所学,请用史实说明当时宋朝“居于世界的最前列”的经济表现。材料三 清朝皇帝在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徇所请?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
——《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英国使团对清政府提出的要求,并从对外政策的角度,概述清政府对此的回应及对中国的影响。 -
11、
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遗,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诸子百家的存在与争鸣,是中华民族文化成熟的标志。在以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各式各样的思想差不多都可以从战国诸子中找到原型或雏型。直到今天,社会科学中的许多问题,或多或少地还可以从诸子中找到相应的命题或思想源头。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春秋时代“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的具体表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告发奸人能获得与在战场上杀敌一样的奖赏,隐匿者将受到与降敌一样的处罚。一家有罪,其他九家如不告发,那么九家一起治罪。……商鞅主张轻罪重罚,偷盗牛马者都要被判处死刑,甚至对于“弃灰于道者”也要被处以刑罚。商君之法,赏不阿贵,罚不避亲,行之十年,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卒,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赵毅等《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结合时代背景与所学内容,说明各国纷纷进行变法的原因,以秦国为例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
-
12、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整理了如下史料,其研究的主题是( )
▲《明史·食货志》:“苏松嘉湖之地,民多织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
▲黄宗羲提倡“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
▲清代“四大名镇”:汉口镇、朱仙镇、佛山镇、景德镇
A、盛世局面下的危机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近代化因素初显现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
13、清朝时期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其统治期间,疆域范围经历了多次变化,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下哪项不属于清朝的边疆管理措施( )A、设置伊犁将军,统筹管辖新疆地区 B、建立行省制度,统一管理全国 C、实行改土归流,加强西南地区管理 D、设立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
-
14、据《明史·廖永忠传》记载,洪武六年(1374年),德庄侯廖永忠上言:“今北边遗孽,远遁万里之外,独东南倭寇负禽兽之性,时出剽掠扰濒海之民。臣请严饬沿海军民,备御海寇,以安生民。”根据这一记载,下列解读不正确的是( )A、北方边疆局势紧张 B、沿海频遭倭寇侵扰 C、政府加强海防措施 D、民众生活困苦不堪
-
15、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其中详细记载了宋代婚嫁过程中的议婚、下定礼、下聘礼等环节,并提到“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这反映了宋代社会( )A、门第观念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D、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
16、“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
①实行募兵制 ②机构设置重叠 ③开拓疆域 ④藩镇割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7、某一变法强调“谓常平籴本,宜估价出息,民得贷以充种食,俟谷熟输绢麦偿官……凡愿贷者,即与之,不愿者勿强。”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变法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庆历新政 D、王安石变法
-
18、《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建中元年,杨炎建议行两税法……其税有二:一曰地税,二曰户税。地税以顷亩为差,户税以资产为差。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根据史料信息,两税法的征收标准主要是( )A、按人口数量多少来征税 B、按家庭户籍所在地征税 C、按土地面积和财产征税 D、按商业活动的收入征税
-
19、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下列文化成就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
《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汜胜之书》
②
《梦溪笔谈》《授时历》《农书》
③
《农政全书》《天工开物》
④
《千金方》《齐民要术》《禹贡地域图》
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④②③① D、②①④③ -
20、某民族初起时,“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它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该民族建立了( )A、辽 B、金 C、西夏 D、元